12.31 倘若诸葛亮放弃北伐,专心培养这新的五虎上将,蜀国未来不可限量

五次北伐其实只是个战略方向,而并不是单纯的军事行动;并且五次北伐受损的不仅是蜀汉,对曹魏也造成了不小的损失。一言以蔽之,蜀汉不北伐,安心发展内政和培养人才,蜀国会更加的兴盛。我们今天从几个方面来分析下当时情况。

很多学者都认为蜀国之所以灭亡得这么快,完全是人才的青黄不接,在第一代将领纷纷死去,加上刘备的夷陵之战损失的将领,后期蜀汉很难有一个像样的大将了,这个说法其实是有待商榷的。

我们先来看看诸葛亮五次北伐时期,都有哪些将领吧,诸葛亮每次北伐带的将领是不同的,但是在第一次北伐的时候带的将领是最多的,也是诸葛亮准备最充分的一次,战果也是很明显的。

《三国演义》第九十一回 祭泸水汉相班师 伐中原武侯上表——孔明受诏归府,唤诸将听令:赵云、魏延、张翼、王平、李恢、吕义、马岱、廖化、马忠、张嶷、刘琰、邓芝、马谡、袁綝、吴懿、高翔、吴班、杨仪、刘巴、许允、丁咸、刘敏、官雝、胡济、阎晏、爨习、杜义、杜祺、盛勃、樊岐、樊建、董厥、关兴、张苞。——以上一应官员,都随着平北大都督、丞相、武乡侯、领益州牧、知内外事诸葛亮。分拨已定,又檄李严等守川口以拒东吴。选定建兴五年春三月丙寅日,出师伐魏。

那么诸葛亮数次北伐中,哪些将领死了呢?其中比较出名有赵云、魏延、马谡、关兴、张苞

马谡、马岱,这几名将领除了赵云,其他几位都是有成为五虎上将的潜力,魏延最后被杨仪联合马岱杀死了,马谡被诸葛亮亲自斩了,张苞摔死了,关兴是病死的。再加上一个最重要的人物,诸葛亮事必躬亲把自己给累死了。

再来看看五次北伐的战果呢?直至诸葛亮死后,蜀汉并没有获得多少实质性的东西,反而把蜀汉这边的人才都费完了。

倘若诸葛亮放弃北伐,专心培养这新的五虎上将,蜀国未来不可限量

第一次北伐:马谡丢街亭错失机会

其实从这份名单中我们可以看出来,其实年轻将领还是很多的,加以培养,成为新的五虎上将也是可能的,但是却在羽翼未丰的情况下,就死的死,伤的伤。如果培养起来之后再选择北伐未必不能争夺天下,但是诸葛亮是个明白人,明白蜀汉越拖,越不太可能打出去,由于等曹魏的所有布署进行以后,就是曹魏选个时间来打你了。

01 诸葛亮北伐真的是“穷兵黩武”吗

我们先从诸葛亮给蜀汉的规划来谈谈,大家最熟悉的肯定是出师表了,可能很多人背得滚瓜烂熟了吧。

节选自《出师表》“: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我们来看看诸葛亮这篇出师表之前蜀汉发生了哪些大事:

公年221年,夷陵之战,刘备败亡白帝城,蜀国精兵强将八万葬身火海,蜀汉政权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那时候,诸葛亮40岁了。

倘若诸葛亮放弃北伐,专心培养这新的五虎上将,蜀国未来不可限量

诸葛亮第二次北伐:久攻不下陈仓,被迫撤军

公年227年,诸葛武侯花了七年的时间,整肃纪律,近伐远交,势必躬耕,一步步把蜀汉拉回了正轨。这时候,诸葛亮47岁了。

每次看到这里,心中就不由自主的感慨,刘备白帝城托孤时,明确说过诸葛亮可以代之,可是诸葛亮还是尽心尽力的辅佐刘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得不为诸葛亮惋惜,耗费自身的精气神,力挽狂澜,实在是悲哉!如果没有诸葛亮这7年的作为,可能蜀汉在刘备败亡后会顷刻间瓦解。

话又说回来,如果诸葛亮再花几年时间,为蜀汉大力培养人才,蜀国的综合实力一定会更上一层楼,也不至于后来的“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尴尬局面,反观曹魏,那人才真的是连绵不断,这和曹操施行的唯才是举也是有关系的,再看东吴,周瑜死了有鲁肃,鲁肃死了有吕蒙,吕蒙死了有陆逊。再看蜀汉,诸葛亮死后,没了。

倘若诸葛亮放弃北伐,专心培养这新的五虎上将,蜀国未来不可限量

克服中原的理想

02 是继续发展内政还是以战养战?

那么诸葛亮为什么要在蜀汉国力刚刚有好转的时候,便急于的要去北伐呢?我们再看看出师表里是是这么说的:

节选自《出师表》“: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这一句话中有3个意思要说明:

第一,是说明了先帝,也就是刘备的志向,那是要匡扶汉室的,这是蜀汉的立国之本,但是先帝还没实现自己的理想就先一步离去了,目标没有实现。

倘若诸葛亮放弃北伐,专心培养这新的五虎上将,蜀国未来不可限量

第三次北伐:取得两郡

第二,诸葛亮是知道蜀汉的情况的,尽管现在是三分天下,并且自己也通过这几年时间把蜀汉稳固住了,但是蜀汉所在地益州,不管是交通还是人才,都是三国中最烂的,四川盆地那时候都是山林居多。

第三,目前的蜀汉人应该继承先帝的遗志,厉兵秣马,报道先帝的知遇之恩。

肯定到这里大家都有疑问了,既然诸葛亮也知道蜀汉的国力弱,跟曹魏和东吴差远了,没有多少胜算,但为何还要硬着头皮要去打?

再看看《隆中对》中的语句:“自董卓造逆至今,天地英豪并起。三国曹操势不如袁绍,而竟能克绍者,非惟天和,抑亦人谋也。”

诸葛亮不顾蜀汉的劣势条件,还是要坚持去北伐,在隆中对的时候就解释过了,在曹操还是一个弱小的诸侯的时候,是如何一步步战胜袁绍从而统一北方的,那是人谋,人定胜天。实际上,蜀汉的每一次北伐,都让曹魏非常的担心。

其实还有一个传闻,就是七这个数字是不吉利的,在刘备夷陵之战败亡后,上天给了诸葛亮7年的时间去恢复蜀汉国力,第二个七年上天的意思是让诸葛亮再接再厉,继续巩固蜀汉的政权的

但是诸葛亮却选择了另外一条路,也就是逆天而行,选了以战养战,花了7年时间去北伐,最终灯枯油尽,命陨五丈原,寿终五十四岁,让自己没有办法再去开辟出第三个七年。这一年,他的孩子诸葛瞻也才七岁。

倘若诸葛亮放弃北伐,专心培养这新的五虎上将,蜀国未来不可限量

司马懿坚守不出,活活耗死了诸葛亮

公年263年,诸葛亮之子诸葛瞻犯了致命错误,绵竹沦陷,蜀后主刘禅开启大门,向曹魏缴械。同一年,诸葛亮爱徒,姜维劝导钟会谋反,欲意复蜀,事儿东窗事发后,与张翼一同被残害。五百年大汉,此后完全画上了句号。

03 五次北伐实属无奈

蜀国做为三国中最若的一个国家,之所以能坚持那么久的时间,除了有诸葛亮的功劳外,还有他们的一个氛围,在蜀国的局势之中,从诸葛亮、蒋琬、费祎、姜维,这四任最大掌权者可以看出,虽然权倾朝野,但是在朝堂上并没有安排自己的亲戚之类的。

这说明什么呢?说明人人都是胸怀天下的,先公后私,没有穷兵黩武,也没有扼杀人才,都是为了理想而努力的人,就算自己身死,都还要五次北伐的诸葛亮,身上的那一份顽强与忠实,使人敬佩!

就算诸葛亮选择第二个七年培养人才,但是难保曹魏和孙吴不会来找麻烦,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守当然可以守,但是都有两面性,出蜀的道路很多条,但是已经没有太多时间给诸葛亮了,蜀道难一样遏制住了诸葛亮出去的道路,让他不得不出祁山。

倘若诸葛亮放弃北伐,专心培养这新的五虎上将,蜀国未来不可限量

第五次北伐:诸葛亮在五丈原身死

人才的断层非诸葛亮之过,武庙十哲就能说明这一切,做为失败的人的诸葛亮纵然没有兵圣韩信,武圣刘邦等创建不世之功的名臣将相,却依然坐落于武庙左列,受万世敬仰。可惜至今还有很多人在诋毁诸葛亮,无可奈何。

总结

针对蜀国而言,山峻之险毫无疑问是一道纯天然的天然屏障。这有相对,曹军攻不进去,但蜀汉也杀不出来,纵然你有很多的人才,不能有实际带兵经验,也只能是下一个马谡而已,如果能够发展自身的经济,扩大部队,进可攻退可守。蜀汉当时的情况就是他人伤不上你,你也伤不上他人。

倘若诸葛亮放弃北伐,专心培养这新的五虎上将,蜀国未来不可限量

姜维继承诸葛亮遗志:继续北伐

如果两军形成僵持局面,蜀汉绝对会被拖死的,兵力补充不上,无资源,人心涣散,最后只能投降,所以诸葛亮决策北伐也不是没有道理的,以战养战。曹军是块肥肉,时不时的去抢劫点资源。

事实上,诸葛亮五次北伐,并没有获得什么地盘。司马懿带兵时,把蜀汉的情况看得非常透彻,所以一直很果断地推行“防御”战略,诸葛亮一直都占到什么便宜,最后还把自己给赔进去了,从战略上而言,是魏国取得成功了。

因此,不管诸葛亮选用哪些战略,都无法让蜀汉的运势有全局性的转变。除非魏国自己乱了,比如司马懿叛乱了,或许会有不一样的结果产生,但是曹丕、司马懿、曹叡都不傻,不可能发生这种事的。所以终归到底,蜀汉都是不可能统一三国的,诸葛亮选择北伐只是为蜀汉再争取了一段时间的延续。

倘若诸葛亮放弃北伐,专心培养这新的五虎上将,蜀国未来不可限量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实际上诸葛亮的“隆中对”早就说过了,一个是占有荆襄,一个是协同吴国,但这2个标准是有矛盾的,由于吴国想要发展,势必也是需要荆州的,刘备占了荆州,吴国就不可能和你同心同德,两者缺一,荆州丢了后,基本就宣布了诸葛亮的隆中对没法实现了。

而培养出新的五虎上将,需要的是时间,蜀国青年才俊始终比不上曹魏和东吴,如果再慢慢花时间培养,其他两国也要大力发展,此消彼长,蜀汉的最终结果也不外乎是灭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