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為什麼現在有的書法家只談筆法,不談結體?

鐵笛仙1


現在確實是很多書法家只談筆法,不談結體,關於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從下面兩點來探討:其一,結體顯而易見,筆法深藏不露;二,現代派書法只認線條,不認漢字,何來結構之說。

結體顯而易見,筆法深藏不露

為什麼說結體顯而易見,而筆法深藏不露呢?我從硬筆書法學習的角度來說吧,硬筆書法我一直鼓勵拿毛筆書法字帖來做範本學習,那麼硬筆很難表現毛筆的書法各種筆法變化,我們學什麼呢?這裡主要就是學的毛筆書法的結體,還有它的一些提按變化。

古今眾多書法經典範本,只要往你眼前一放,你就能看到它的結體是什麼樣的,但是這個字,書家是怎麼用毛筆寫出來的,怎麼下筆的,轉折處是如何用筆的,收筆怎麼收的等等,這是一眼看不出來的,需要你去琢磨。

所以,才有了趙孟頫把玩《定武蘭亭》一個月,寫出了《蘭亭十三跋》。趙孟頫說:

“學書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筆之意,乃為有益。”

趙孟頫得到的《定武蘭亭》是拓刻版的,我們學書法的都知道有“師筆不師刀”一說,就是說拓本法帖不如墨跡版的好,因為墨跡版的能看出書家用筆的來龍去脈,而拓本的因為經過了二、三次的加工,很多細節都損失了。所以,趙老師才有學習書法在琢磨古人的法帖是怎麼用筆的一說。

而且,即使是墨跡本的法帖,也是需要我們仔細觀察、分析才能知道它的用筆的來龍去脈。而且,古之書家一直都把筆法當成寶貝,很少外傳。鍾繇為了學習書法筆法,向韋誕求筆法書,韋誕不給,鍾繇就等韋誕死後盜墓求書的傳說。

但是不管筆法再怎麼保密,終歸書家要寫字面世的,所以只要有書法作品面世,你的字的結體就展現在世人面前,因此結體是沒法保密的。

趙孟頫還說:

“書法以用筆為上,而結字亦須用工。蓋結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右軍字勢古法一變,其雄秀之氣出於天然,故古今以為師法。齊梁間人,結字非不古,而乏俊氣,此又存乎其人,然古法終不可失也。”

趙孟頫說,齊梁間人繼承了王羲之的結字體勢,但是跟右軍有差距很遠,就是因為用筆缺乏俊氣。

漢字有千千萬萬個,又有楷、隸、行、草、篆各體的區分,同一個字,不同書體、不同書家書寫,都會有所區別。但是並非沒有規律可尋,歐陽詢《三十六法》,李淳《七十二法》,黃自元《九十二法》這些基本規律早已經有專業論述了。

現代派書法對傳統書法的反叛

現代派書法受西方美學的影響,一味強調線條,強調畫面構成,強調視覺衝擊,甚至於呼籲打破漢字字形對筆墨線條的束縛。這些現代派書家練漢字都不想寫了,還談什麼結字啊!!!

這幾年,現代派書法對傳統書法的衝擊還是很厲害的,於是很多人都開始學習這些人的理論,只是強調筆法線條的表現力,而忽視結字的美感,甚至於故意把漢字寫的支離破碎,你要說人家,人家就說你不懂藝術。

甚至有些人拿出傅山的理論:“寧醜毋媚、寧拙毋巧、寧支離毋輕滑、寧直率毋安排。”來應對大眾的質疑。

豈不知,漢字是書法的載體,也是中華民族特有的藝術形式,如果脫離了漢字外形,這一切還有什麼意義呢?

我是翰墨今香,我只專注分享傳統書法文化,如果你跟我一樣是傳統文化的支持者,希望能得到您的支持和關注,我們一起為傳統文化的復興加油,感恩有你。


翰墨今香


題主的這個問題,點中了書法技法研究方面的一個要害,即:書法技法理論研究和探索方面,存在嚴重的闕失。


我們檢索古今書法理論,會發現三個奇怪的現象:

1、不是現在有的書法家只談筆法,不談結體,而是現在所有的書法家,書法理論家都只談筆法,不談結體;

2、唐以前的書法理論,大多是隻言片語,大多是觀感的陳述和意象的描述,同時完全把筆法,筆勢、筆意、結體混為一談,“外狀其形,內迷其理”;至宋元以後,才有了對結體的專題論述,但大多是提綱性、原則性的條目,沒有系統性的專門著述。特別是以藝術表現為主的行草書方面的著述,至今仍然付之闕如。這些原則性的論說,看了以後,人們還是“心昏擬效之方,不悟所致之由”(孫過庭語)。

3、自隋釋智果《心成頌》,唐歐陽詢《三十六法》,明李淳《大字結構八十四法》,到清黃自元《楷書間架結構九十二法》,雖然都是結體方面的專題論述和專著,但無一例外,都是為科舉考試服務而專論楷書結體,且有規範、統一、固定不變的、趨向於館閣體的傾向。考之以行草書的無窮變化,無法參考遵循,因此其利用價值不大。

為什麼現在有的書法家只談筆法,不談結體?無非是以下四個原因:

1、楷書方面,古人已窮盡其說,今人已無話可說;

2.行草書方面,結構的變化,“迷離幻化”,沒有定法,因風格不同而異,因體勢變化而異,因章法要求而異,而“字字意別”(王羲之語)“率有多變”(姜夔語)。在行草書的結體上,沒有標準答案,只有古代極少數的書法精英掌握了結體的原理和普遍規律。因此,古代寫毛筆字的人多到無以計數,但真正稱得上書法家的人,可謂鳳毛麟角。古人尚且如此,今人就更不用說了。

3、古人以書及仕,以書揚名立萬,高門大族以書彰顯家族榮耀,在教育難以普及的時代,書藝多以父子師徒相授,當然不會於他人以大方。傳王羲之給兒子王獻之的信中說:

“今書《樂毅論》一本及《筆勢論》一篇,貽爾藏之,勿播於外,緘之密之,不可示之諸友......初成之時,同學張伯英欲求見之,吾詐雲失矣,蓋自秘之甚,不苟傳也”。

從這裡可以看出,自古以來,真經都不輕易度於外人。王羲之所“自秘之甚,不苟傳也”者,除了筆法部分,在書法技法方面,還有什麼呢?當然是結體方法了。而古人對結體原理的“緘之密之”,造成今人在這個方面的無跡可尋。

4、當科舉已遠離人們的生活,今天的所謂的書法理論家,沒有必要再去研究科舉文字,但卻完全鑽進考據和宏觀導論的牛角尖,忽視對書法藝術本體及具體課題的思考和闡釋,缺乏對現實創作的邏輯導引及提供應有的關照助力,造成書法結構造型方面的理法研究,基本處於空白。這是當前書法理論界的現實問題。而當前的書法家們,仍然處於模仿古人的階段,在書法技法,尤其是行草書結體方面,有建樹的人少之又少,就是極少數書法水平稍高者,大多又不擅長理論著述。

這就是大家只能在唯筆法論的框框裡,只談筆法,不談結體的原因。筆法,是點上的知識,而結體,是面上的知識、談筆法,誰都可以滔滔不絕,但談結體,一個一個的點的知識,解決不了幾千個漢字的造型問題,何況每個字又有無數種不同的變化呢。

一家之言,歡迎討論留言。

關注“快樂書法營”,快快樂樂玩書法



快樂書法營


為什麼現有的書法家,只談筆法,不談結體?

原因很簡單。筆法、字法(結體)雖然都是技術類技能,如看做知識的話,筆法是隱知識,字法是顯知識。顯知識,誰都能道出一二三四來。

筆法分三大部分:執筆法(書姿、臂法、腕法、指法、垂直筆桿傾斜筆桿【調杆】等)、行筆法(起行收、快慢【節奏】、提按【節奏】、頓挫、方圓、折轉、搶筆搭筆疊筆回筆衄筆歇筆、捻管、篆籀等)、鋒法(藏鋒露鋒、調鋒、聚鋒散鋒、中鋒側鋒偏鋒、跳鋒彈鋒跪鋒凌鋒扭鋒、四分筆三分筆二分筆等)。

書姿因椅子的發明出現,導致跪姿、坐姿的不同。

一般來說,跪姿的書寫自由度大於坐姿。站姿的書寫自由度大於跪姿。水平鋪紙的書寫自由度大於掛紙。

一般來說,紙的書寫自由度大於簡牘。東漢時期紙的發明出現,提供了一個平臺,使書法,從“工藝層面”上升到“藝術層面”。適應於“簡牘碑”書寫的“篆隸楷”,其實都是“工藝”,不是“藝術”。藝術是不可重複的,工藝可無限重複。

指法有四指禪、三指禪、二指禪。二指禪只有王羲之等有,以後失傳。他的蘭亭序運用臂法、腕法、指法,比後來的書法者(筆法、腕法、少指法)多了一個緯度“指法”,故靈動無比。

三國人重“得意忘象”,晉人崇性靈自由,所以書法達到巔峰,至今無法逾越 。

唐朝科舉書法取士的出現,導致書法技術技法的繁榮,重技輕道,重法輕意,帶來書法藝術的衰落。

宋朝活字印刷術的出現,導致楷書的衰落。

元明清文字獄的出現,導致書法的衰落。

對於書法,由於思想的禁錮,不能思想自由,只有談筆法好了。所以趙孟頫說:唯筆法千古不易。

有一個基本道理:筆法是磚,磚頭好,建的房子一定好看嗎?




urna風之度0


書法是技和理的合唱,筆法偏重於技的部分,當然也含有理,結構偏重於理,當然裡面也有巧思的成分。個人認為,初學必要認真研究技法,各種筆畫要紮實練習,這個是很枯燥的,因為總是在不斷的重複,很容易疲倦。怎麼辦呢?每當遇此,會停下來,不練了,幹嘛,對照,相面,每個筆畫不是有起,行,收嗎,先重點對比一前一後,即起和收。據個人理解,起有立起,有轉起,有逆起,有捻起,有彈起,有順起,有推起,有順時針或逆時針鋪起等等,似乎很多種,但形狀卻不多,無非方,圓,尖。仔細對照,看自己方法對否,收筆的地方,看是聚收,逆收,還是立收,還是裹住或扣住收,形狀上無非尖,圓的多,方的少。行筆處主要看弧度,看方向,一定要對比,看用筆對不對,發現問題再繼續。當然這只是個人習慣,各位同仁各有各法,只是無論採用什麼方法,筆法關是要過的。當臨了一段時間後,有能力去關注結構了,發現結構才是最豐富的,橫向看,同一時代的書法達人,結構上千人千面,縱向看,那就更是萬紫千紅了,要投入精力研究了,所以結構也是要花大氣力的。那麼這麼多種構字法怎麼入手呢?我有個自己的辦法,就是派系法。一個字裡的筆畫是有派系的,左傾的,右斜的,還有中間派,看他們之間是怎麼利用粗細,長短,大小,方向感,部分間重心的移動,軸線的錯位等等來制衡的。特別是唐楷,特別喜歡這樣寫,比如歐,顏,柳,用派系與制衡的方法去分析結構,會覺得妙趣橫生,並會發自內心的嘖嘖稱讚,學書者,我認為忽略了結構的分析,則丟失了大部分情趣,如果習慣了用這種方法去分析結構,你將會深深地愛上書法藝術中蘊含的陰陽相依相抑相生之美。祝你學有所樂!



馮凱8709


我寫的每一個字都有出處。



父子書畫記




筆法是字法的構成元素,筆法影響並服務於結體,就書法實現路徑來講,字法是目標結果,筆法是方法手段。只重筆法而忽略字法,在當今書學界並非個例,而是十分普遍的現象。這正是“線條”家們對理論實踐深耕細作的結果,我們常聽到有的專家在點評一副作品時,不吝溢美之詞,“好筆力”!“力能扛鼎”!“這線條好張力”!仔細一看,字的結體卻是幼稚無比、醜得不堪入目!凡此種種,就是重筆法輕字法的結果。



筆法非常玄妙,有形的姿態,無形的力感,使得筆法之學異常博大深厚。古時書法大家,都是筆法與字法皆擅的翹楚。所以,只追求筆法精妙本身就是偽命題,故弄玄虛罷了。沒有好字,就無所謂好筆法。



抱庸淺談。(圖片均自網絡)


抱庸詩書


您好,我來談一下對於這個問題的理解,希望對大家有幫助,也歡迎大家留言批評指正:

對於任何一個字的書寫都會包含“用筆(筆法-筆劃形態的加工和處理方法、動作)”和“結體”兩個方面。那麼反過來說,筆法和結體是漢字書寫的【同一個過程的兩個方面】。兩個方面同時進行的就需要有一個主要的一個相對次要的。

筆法是相對抽象的,因為我們的毛筆在具體筆法的操作下是在【三維空間】運動的,這種抽象的運動的東西就需要更多的在實踐過程中去領悟。而文字的結構、結體是【二維的空間的】,二維的東西是易於觀察、理解和複製的。

【結體】無非兩個基本內容:

第一:構成字的單個筆劃從單個筆劃的書寫加工,筆劃的形態是受到筆法影響到,就是有什麼樣的操作方法(筆法)就會產生什麼樣的筆劃形態。

第二:所有筆劃依照圖紙(字帖)的大小比例裝配起來構成字。但是所有筆劃加工的合理不合理是最終裝配起來的字的結構合理不合理,美不美的前提條件。

所以古人有“書法以用筆為上,而結字亦須用工,蓋結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的說法。











翰墨長安一有仙居


不知道






華玉495


現在有的書法家只談筆法 ,不談結體是因為筆法太難、筆法隱秘、筆法是關鍵、筆法是學習書法的主要矛盾,筆法的有無,決定了毛筆字是書法還是書寫。

如果筆法很容易,拿起毛筆來寫漢字的方法就是筆法,誰都會筆法,請問還有誰會來談筆法??

現在的書法問題是和二千多年前一樣,聰明的歷代書法家如蔡邕、鍾繇、索靖,衛氏男女、王羲之……都在不停地談書法,但愚蠢的毛筆實用書寫者永遠不懂書法!

直到元代趙孟頫客觀明確地總結了筆法和結體的主次關係,提出了用筆為上、千古不易之後,現在仍然有人大講結體。

當然,師範大學的學生畢業後當老師是要板書的,應該講結體。但是傳承了幾千年的中國經典書法早有定論,再喋喋不休地講結體豈不是讓先賢在地下冷笑??

而且趙孟頫還說:筆法不精,雖善猶惡;結體不佳,雖熟猶生。他反覆說筆法,正說明要反覆說。只怕是反覆說了,還沒得用。





王乃棟說書畫


練習書法“只談筆畫不談結構”這是當代書法一個比較普遍的現象,也是千年書法史上一個爭論不休的話題,元代著名書法家趙孟頫曾說“用筆千古不易,結字因時相傳”,結構和筆法你更看重哪一個方面,所書寫的效果是不同的。

當今書法界更看重的是筆法,這樣的做法本身就催生了“醜書”的出現。而古代的書法家早期由於需要參加科舉考試,更加看重字體的結構,到了功成名就,一些書法家則偏向於用筆。

當代的書法家之所以更加註重用筆而輕視結構,我覺得是有以下3點原因:


1、書法的實用功能失去,書法家更加追求書法的藝術性

隨著硬筆書法的普及,電腦以及手機打字的應用、科舉考試的廢除,人們用毛筆寫字的機會越來越少,毛筆書法已經逐漸失去它的實用性,成為一部分人專門研究和書寫的獨立的藝術。

書法家們不會再按照一定的要求書寫規規矩矩、闆闆正正的楷書,更喜歡用筆、用墨和章法上的變化帶來的趣味,這種趣味性明顯要比死摳單個字的間架結構要有趣的多。

所以,無論是書法家、書法學習者還是欣賞著都更喜歡筆法上的變化。


2、當代社會的大環境決定了人們更加喜歡書寫瀟灑的行草書

另外一個原因,和當代的大環境也有很大的關係,當今經濟社會,人人普遍浮躁,很少有人願意安靜下來不圖名利練習楷書,大部分書法家喜歡行草書的快意自由和奔放。

楷書成了一個入門時候才會寫的敲門磚,很多書法學習者只要稍微掌握了基本的楷書技法,就開始向行草書方向轉化。在一些書法家眼裡,寫楷書尤其是唐代楷書成了低級的象徵,好像只有初學者和小學生才會去寫。


3、當代書法比賽和展覽也更喜歡行草書

也正是由於上述的原因,早期的書法比賽和展覽上很少能夠看到楷書作品,大部分都是更加註重用筆的行草書,有的書法展覽行草書比例能夠佔到百分之90以上,即使有一些展覽楷書展了一定的比例,大部分也都是對於結構要求不高的魏碑作品。唐代的楷書少之又少。

最近幾年,書法展覽有了一定的變化,開始對楷書有一定的傾向,但是楷書作品仍然很少。


雖然目前的主流是入此,但是歷代寫的好的書法家無疑是用筆和結構雙優的,王羲之、王獻之、顏真卿、米芾、王鐸等歷代大家無不既能夠寫筆法豐富的行草書,又可以書寫結構嚴謹的楷書。

另外,在當今時代,好的書法家必須有紮實的楷書基礎作為支撐,當代書法名家陳忠康一直強調楷書的作用,原因也在於此。

總之,對於筆法和結構,二者並不是相互矛盾的,是相聚依存和促進的,好的用筆需要好的結構去支撐,好的結構也需要豐富的用筆去表現,二者缺一不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