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为什么现在有的书法家只谈笔法,不谈结体?

铁笛仙1


现在确实是很多书法家只谈笔法,不谈结体,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下面两点来探讨:其一,结体显而易见,笔法深藏不露;二,现代派书法只认线条,不认汉字,何来结构之说。

结体显而易见,笔法深藏不露

为什么说结体显而易见,而笔法深藏不露呢?我从硬笔书法学习的角度来说吧,硬笔书法我一直鼓励拿毛笔书法字帖来做范本学习,那么硬笔很难表现毛笔的书法各种笔法变化,我们学什么呢?这里主要就是学的毛笔书法的结体,还有它的一些提按变化。

古今众多书法经典范本,只要往你眼前一放,你就能看到它的结体是什么样的,但是这个字,书家是怎么用毛笔写出来的,怎么下笔的,转折处是如何用笔的,收笔怎么收的等等,这是一眼看不出来的,需要你去琢磨。

所以,才有了赵孟頫把玩《定武兰亭》一个月,写出了《兰亭十三跋》。赵孟頫说:

“学书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笔之意,乃为有益。”

赵孟頫得到的《定武兰亭》是拓刻版的,我们学书法的都知道有“师笔不师刀”一说,就是说拓本法帖不如墨迹版的好,因为墨迹版的能看出书家用笔的来龙去脉,而拓本的因为经过了二、三次的加工,很多细节都损失了。所以,赵老师才有学习书法在琢磨古人的法帖是怎么用笔的一说。

而且,即使是墨迹本的法帖,也是需要我们仔细观察、分析才能知道它的用笔的来龙去脉。而且,古之书家一直都把笔法当成宝贝,很少外传。钟繇为了学习书法笔法,向韦诞求笔法书,韦诞不给,钟繇就等韦诞死后盗墓求书的传说。

但是不管笔法再怎么保密,终归书家要写字面世的,所以只要有书法作品面世,你的字的结体就展现在世人面前,因此结体是没法保密的。

赵孟頫还说:

“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右军字势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齐梁间人,结字非不古,而乏俊气,此又存乎其人,然古法终不可失也。”

赵孟頫说,齐梁间人继承了王羲之的结字体势,但是跟右军有差距很远,就是因为用笔缺乏俊气。

汉字有千千万万个,又有楷、隶、行、草、篆各体的区分,同一个字,不同书体、不同书家书写,都会有所区别。但是并非没有规律可寻,欧阳询《三十六法》,李淳《七十二法》,黄自元《九十二法》这些基本规律早已经有专业论述了。

现代派书法对传统书法的反叛

现代派书法受西方美学的影响,一味强调线条,强调画面构成,强调视觉冲击,甚至于呼吁打破汉字字形对笔墨线条的束缚。这些现代派书家练汉字都不想写了,还谈什么结字啊!!!

这几年,现代派书法对传统书法的冲击还是很厉害的,于是很多人都开始学习这些人的理论,只是强调笔法线条的表现力,而忽视结字的美感,甚至于故意把汉字写的支离破碎,你要说人家,人家就说你不懂艺术。

甚至有些人拿出傅山的理论:“宁丑毋媚、宁拙毋巧、宁支离毋轻滑、宁直率毋安排。”来应对大众的质疑。

岂不知,汉字是书法的载体,也是中华民族特有的艺术形式,如果脱离了汉字外形,这一切还有什么意义呢?

我是翰墨今香,我只专注分享传统书法文化,如果你跟我一样是传统文化的支持者,希望能得到您的支持和关注,我们一起为传统文化的复兴加油,感恩有你。


翰墨今香


题主的这个问题,点中了书法技法研究方面的一个要害,即:书法技法理论研究和探索方面,存在严重的阙失。


我们检索古今书法理论,会发现三个奇怪的现象:

1、不是现在有的书法家只谈笔法,不谈结体,而是现在所有的书法家,书法理论家都只谈笔法,不谈结体;

2、唐以前的书法理论,大多是只言片语,大多是观感的陈述和意象的描述,同时完全把笔法,笔势、笔意、结体混为一谈,“外状其形,内迷其理”;至宋元以后,才有了对结体的专题论述,但大多是提纲性、原则性的条目,没有系统性的专门著述。特别是以艺术表现为主的行草书方面的著述,至今仍然付之阙如。这些原则性的论说,看了以后,人们还是“心昏拟效之方,不悟所致之由”(孙过庭语)。

3、自隋释智果《心成颂》,唐欧阳询《三十六法》,明李淳《大字结构八十四法》,到清黄自元《楷书间架结构九十二法》,虽然都是结体方面的专题论述和专著,但无一例外,都是为科举考试服务而专论楷书结体,且有规范、统一、固定不变的、趋向于馆阁体的倾向。考之以行草书的无穷变化,无法参考遵循,因此其利用价值不大。

为什么现在有的书法家只谈笔法,不谈结体?无非是以下四个原因:

1、楷书方面,古人已穷尽其说,今人已无话可说;

2.行草书方面,结构的变化,“迷离幻化”,没有定法,因风格不同而异,因体势变化而异,因章法要求而异,而“字字意别”(王羲之语)“率有多变”(姜夔语)。在行草书的结体上,没有标准答案,只有古代极少数的书法精英掌握了结体的原理和普遍规律。因此,古代写毛笔字的人多到无以计数,但真正称得上书法家的人,可谓凤毛麟角。古人尚且如此,今人就更不用说了。

3、古人以书及仕,以书扬名立万,高门大族以书彰显家族荣耀,在教育难以普及的时代,书艺多以父子师徒相授,当然不会于他人以大方。传王羲之给儿子王献之的信中说:

“今书《乐毅论》一本及《笔势论》一篇,贻尔藏之,勿播于外,缄之密之,不可示之诸友......初成之时,同学张伯英欲求见之,吾诈云失矣,盖自秘之甚,不苟传也”。

从这里可以看出,自古以来,真经都不轻易度于外人。王羲之所“自秘之甚,不苟传也”者,除了笔法部分,在书法技法方面,还有什么呢?当然是结体方法了。而古人对结体原理的“缄之密之”,造成今人在这个方面的无迹可寻。

4、当科举已远离人们的生活,今天的所谓的书法理论家,没有必要再去研究科举文字,但却完全钻进考据和宏观导论的牛角尖,忽视对书法艺术本体及具体课题的思考和阐释,缺乏对现实创作的逻辑导引及提供应有的关照助力,造成书法结构造型方面的理法研究,基本处于空白。这是当前书法理论界的现实问题。而当前的书法家们,仍然处于模仿古人的阶段,在书法技法,尤其是行草书结体方面,有建树的人少之又少,就是极少数书法水平稍高者,大多又不擅长理论著述。

这就是大家只能在唯笔法论的框框里,只谈笔法,不谈结体的原因。笔法,是点上的知识,而结体,是面上的知识、谈笔法,谁都可以滔滔不绝,但谈结体,一个一个的点的知识,解决不了几千个汉字的造型问题,何况每个字又有无数种不同的变化呢。

一家之言,欢迎讨论留言。

关注“快乐书法营”,快快乐乐玩书法



快乐书法营


为什么现有的书法家,只谈笔法,不谈结体?

原因很简单。笔法、字法(结体)虽然都是技术类技能,如看做知识的话,笔法是隐知识,字法是显知识。显知识,谁都能道出一二三四来。

笔法分三大部分:执笔法(书姿、臂法、腕法、指法、垂直笔杆倾斜笔杆【调杆】等)、行笔法(起行收、快慢【节奏】、提按【节奏】、顿挫、方圆、折转、抢笔搭笔叠笔回笔衄笔歇笔、捻管、篆籀等)、锋法(藏锋露锋、调锋、聚锋散锋、中锋侧锋偏锋、跳锋弹锋跪锋凌锋扭锋、四分笔三分笔二分笔等)。

书姿因椅子的发明出现,导致跪姿、坐姿的不同。

一般来说,跪姿的书写自由度大于坐姿。站姿的书写自由度大于跪姿。水平铺纸的书写自由度大于挂纸。

一般来说,纸的书写自由度大于简牍。东汉时期纸的发明出现,提供了一个平台,使书法,从“工艺层面”上升到“艺术层面”。适应于“简牍碑”书写的“篆隶楷”,其实都是“工艺”,不是“艺术”。艺术是不可重复的,工艺可无限重复。

指法有四指禅、三指禅、二指禅。二指禅只有王羲之等有,以后失传。他的兰亭序运用臂法、腕法、指法,比后来的书法者(笔法、腕法、少指法)多了一个纬度“指法”,故灵动无比。

三国人重“得意忘象”,晋人崇性灵自由,所以书法达到巅峰,至今无法逾越 。

唐朝科举书法取士的出现,导致书法技术技法的繁荣,重技轻道,重法轻意,带来书法艺术的衰落。

宋朝活字印刷术的出现,导致楷书的衰落。

元明清文字狱的出现,导致书法的衰落。

对于书法,由于思想的禁锢,不能思想自由,只有谈笔法好了。所以赵孟頫说:唯笔法千古不易。

有一个基本道理:笔法是砖,砖头好,建的房子一定好看吗?




urna风之度0


书法是技和理的合唱,笔法偏重于技的部分,当然也含有理,结构偏重于理,当然里面也有巧思的成分。个人认为,初学必要认真研究技法,各种笔画要扎实练习,这个是很枯燥的,因为总是在不断的重复,很容易疲倦。怎么办呢?每当遇此,会停下来,不练了,干嘛,对照,相面,每个笔画不是有起,行,收吗,先重点对比一前一后,即起和收。据个人理解,起有立起,有转起,有逆起,有捻起,有弹起,有顺起,有推起,有顺时针或逆时针铺起等等,似乎很多种,但形状却不多,无非方,圆,尖。仔细对照,看自己方法对否,收笔的地方,看是聚收,逆收,还是立收,还是裹住或扣住收,形状上无非尖,圆的多,方的少。行笔处主要看弧度,看方向,一定要对比,看用笔对不对,发现问题再继续。当然这只是个人习惯,各位同仁各有各法,只是无论采用什么方法,笔法关是要过的。当临了一段时间后,有能力去关注结构了,发现结构才是最丰富的,横向看,同一时代的书法达人,结构上千人千面,纵向看,那就更是万紫千红了,要投入精力研究了,所以结构也是要花大气力的。那么这么多种构字法怎么入手呢?我有个自己的办法,就是派系法。一个字里的笔画是有派系的,左倾的,右斜的,还有中间派,看他们之间是怎么利用粗细,长短,大小,方向感,部分间重心的移动,轴线的错位等等来制衡的。特别是唐楷,特别喜欢这样写,比如欧,颜,柳,用派系与制衡的方法去分析结构,会觉得妙趣横生,并会发自内心的啧啧称赞,学书者,我认为忽略了结构的分析,则丢失了大部分情趣,如果习惯了用这种方法去分析结构,你将会深深地爱上书法艺术中蕴含的阴阳相依相抑相生之美。祝你学有所乐!



冯凯8709


我写的每一个字都有出处。



父子书画记




笔法是字法的构成元素,笔法影响并服务于结体,就书法实现路径来讲,字法是目标结果,笔法是方法手段。只重笔法而忽略字法,在当今书学界并非个例,而是十分普遍的现象。这正是“线条”家们对理论实践深耕细作的结果,我们常听到有的专家在点评一副作品时,不吝溢美之词,“好笔力”!“力能扛鼎”!“这线条好张力”!仔细一看,字的结体却是幼稚无比、丑得不堪入目!凡此种种,就是重笔法轻字法的结果。



笔法非常玄妙,有形的姿态,无形的力感,使得笔法之学异常博大深厚。古时书法大家,都是笔法与字法皆擅的翘楚。所以,只追求笔法精妙本身就是伪命题,故弄玄虚罢了。没有好字,就无所谓好笔法。



抱庸浅谈。(图片均自网络)


抱庸詩書


您好,我来谈一下对于这个问题的理解,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也欢迎大家留言批评指正:

对于任何一个字的书写都会包含“用笔(笔法-笔划形态的加工和处理方法、动作)”和“结体”两个方面。那么反过来说,笔法和结体是汉字书写的【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两个方面同时进行的就需要有一个主要的一个相对次要的。

笔法是相对抽象的,因为我们的毛笔在具体笔法的操作下是在【三维空间】运动的,这种抽象的运动的东西就需要更多的在实践过程中去领悟。而文字的结构、结体是【二维的空间的】,二维的东西是易于观察、理解和复制的。

【结体】无非两个基本内容:

第一:构成字的单个笔划从单个笔划的书写加工,笔划的形态是受到笔法影响到,就是有什么样的操作方法(笔法)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笔划形态。

第二:所有笔划依照图纸(字帖)的大小比例装配起来构成字。但是所有笔划加工的合理不合理是最终装配起来的字的结构合理不合理,美不美的前提条件。

所以古人有“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的说法。











翰墨长安一有仙居


不知道






华玉495


现在有的书法家只谈笔法 ,不谈结体是因为笔法太难、笔法隐秘、笔法是关键、笔法是学习书法的主要矛盾,笔法的有无,决定了毛笔字是书法还是书写。

如果笔法很容易,拿起毛笔来写汉字的方法就是笔法,谁都会笔法,请问还有谁会来谈笔法??

现在的书法问题是和二千多年前一样,聪明的历代书法家如蔡邕、钟繇、索靖,卫氏男女、王羲之……都在不停地谈书法,但愚蠢的毛笔实用书写者永远不懂书法!

直到元代赵孟頫客观明确地总结了笔法和结体的主次关系,提出了用笔为上、千古不易之后,现在仍然有人大讲结体。

当然,师范大学的学生毕业后当老师是要板书的,应该讲结体。但是传承了几千年的中国经典书法早有定论,再喋喋不休地讲结体岂不是让先贤在地下冷笑??

而且赵孟頫还说:笔法不精,虽善犹恶;结体不佳,虽熟犹生。他反复说笔法,正说明要反复说。只怕是反复说了,还没得用。





王乃栋说书画


练习书法“只谈笔画不谈结构”这是当代书法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也是千年书法史上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元代著名书法家赵孟頫曾说“用笔千古不易,结字因时相传”,结构和笔法你更看重哪一个方面,所书写的效果是不同的。

当今书法界更看重的是笔法,这样的做法本身就催生了“丑书”的出现。而古代的书法家早期由于需要参加科举考试,更加看重字体的结构,到了功成名就,一些书法家则偏向于用笔。

当代的书法家之所以更加注重用笔而轻视结构,我觉得是有以下3点原因:


1、书法的实用功能失去,书法家更加追求书法的艺术性

随着硬笔书法的普及,电脑以及手机打字的应用、科举考试的废除,人们用毛笔写字的机会越来越少,毛笔书法已经逐渐失去它的实用性,成为一部分人专门研究和书写的独立的艺术。

书法家们不会再按照一定的要求书写规规矩矩、板板正正的楷书,更喜欢用笔、用墨和章法上的变化带来的趣味,这种趣味性明显要比死抠单个字的间架结构要有趣的多。

所以,无论是书法家、书法学习者还是欣赏着都更喜欢笔法上的变化。


2、当代社会的大环境决定了人们更加喜欢书写潇洒的行草书

另外一个原因,和当代的大环境也有很大的关系,当今经济社会,人人普遍浮躁,很少有人愿意安静下来不图名利练习楷书,大部分书法家喜欢行草书的快意自由和奔放。

楷书成了一个入门时候才会写的敲门砖,很多书法学习者只要稍微掌握了基本的楷书技法,就开始向行草书方向转化。在一些书法家眼里,写楷书尤其是唐代楷书成了低级的象征,好像只有初学者和小学生才会去写。


3、当代书法比赛和展览也更喜欢行草书

也正是由于上述的原因,早期的书法比赛和展览上很少能够看到楷书作品,大部分都是更加注重用笔的行草书,有的书法展览行草书比例能够占到百分之90以上,即使有一些展览楷书展了一定的比例,大部分也都是对于结构要求不高的魏碑作品。唐代的楷书少之又少。

最近几年,书法展览有了一定的变化,开始对楷书有一定的倾向,但是楷书作品仍然很少。


虽然目前的主流是入此,但是历代写的好的书法家无疑是用笔和结构双优的,王羲之、王献之、颜真卿、米芾、王铎等历代大家无不既能够写笔法丰富的行草书,又可以书写结构严谨的楷书。

另外,在当今时代,好的书法家必须有扎实的楷书基础作为支撑,当代书法名家陈忠康一直强调楷书的作用,原因也在于此。

总之,对于笔法和结构,二者并不是相互矛盾的,是相聚依存和促进的,好的用笔需要好的结构去支撑,好的结构也需要丰富的用笔去表现,二者缺一不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