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太陽自轉嗎?多大的星球才能像太陽那樣發光?

熊貓410



太陽是存在自轉的,它自轉一圈差不多要25天,事實上太陽系中的一切天體都是46億年前那團分子云坍塌的產物,繼承了原分子云角動量的它們自然也會旋轉。

作為一顆巨型等離子體大火球,我們無法像看地球自轉一樣輕而易舉的看出太陽自轉,然而就像地球赤道自轉線速度最高兩極地區逐漸降低一樣,太陽赤道地區自轉一圈只需要24.4天,而太陽兩極地區則需要一個多月。


晚上天空中那些點點繁星其實大部分都是和我們太陽一樣的恆星,只有少數幾顆是太陽系內靠反射太陽光發亮的行星,而恆星的質量下限是0.08倍太陽質量,也就是說只要達到這個質量一顆普通的行星就能變成和太陽一樣發光發熱的恆星。

衡量天體時質量遠遠比大小有用,宇宙中的中子星雖然很小但是質量非常大,而紅巨星雖然體積大但是質量小,因此質量才是評價宇宙天體唯一的標準。

0.08倍太陽質量的恆星是類似於半人馬座比鄰星那樣的紅矮星,而太陽屬於比它更高一級的黃矮星,但平心而論紅矮星才是宇宙中最有“福氣”的恆星,因為它們質量足夠小所以壽命可以達到上千億年。


宇宙探索未解之迷


太陽自轉嗎?多大星球才能像太陽那樣發光?

🌞太陽,在宇宙的太陽系中,它是唯一的能自行發光的恆星,而其他的八個(原來認為是九個)行星,是環繞太陽運行的,稱為公轉。在公轉過程中,行星本身也自我轉動,稱為自轉。但他們自轉和公轉的速度和時間都各有所不同。而太陽是太陽系中八大行星環繞運行的軸心,到目前為止,小編還未看到過天文科學家關於太陽能自轉的有關科學技術論文及新聞報導。

☀️究意多大的星球才能象太陽那樣發光呢?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了解一下情況吧。根據本人掌握的科學信息,我們太陽系是銀河系中幾乎處於銀河系邊緣的一個星系。銀河系大約誕生於100億(也有說是900億)年以前,太陽及環繞它運行的八大行星,幾乎同時於46億年左右誕生。象太陽這樣能夠自行發光的大大小小的恆星,在銀河系中約有2000顆之多。

🌕太陽,它和銀河系中的恆星及行星相比不算太大,它的直徑約139W公里,是地球的109倍,體積是地球的130W倍,質量為地球的33W倍。太陽至地球的距離約為1.5億公里,陽光照射到地球需8分鐘。據最近科學信息披露,太陽100年間已縮小了1000公里(即每年縮小10公里)。究竟什麼原因使太陽縮小呢?本人認為很可能是下面這個原因吧

💥我們知道,當煤燒盡了,機械沒有了動力就不能發電。核能用完了,核電站必須添加核燃料,這其中就不斷地消耗燃料,而太陽是一個很大的由核爆炸而產生光和熱的恆星,在核爆炸中作功的核材料也在不斷消耗,不過它不知道比核電站的核用材料,不知道大多少千萬倍或多少億倍,所以太陽每年縮小10公里也就毫無奇怪了。即使太陽每年縮小10公里,它也有130W年壽命,但請諸位不必擔心,太陽中的核裂變還沒有消耗盡的時候,它又以核聚變爆炸產先新的能量,據有關專家估計(當然是按目前的科學技術標準),太陽起碼還有百億年以上壽命。

✨從以上的行文中我們可以看出,象太陽那樣能自己發光的恆星,只要具備了能夠產生核爆炸的燃料在作功,不管它的規模大小,它都會產生能量(就象地球上的核爆炸一樣,不過地球核爆炸的規模比它們小得多),都會發光。不過如果太小,它的燃料較少,當然它的壽命就不會太長。

👮以上是根據本人對自然科技的瞭解及認識所寫表述的自我觀點,僅供各位茶餘飯後欣賞,不足之處,敬請各位加以補充,如有謬誤誠請斧正,謝謝!











鄧工280


太陽是自轉的,太陽的自轉方向也和地球一樣,自西向東旋轉。太陽不僅在自轉,而且還帶著整個太陽系,繞著銀河系的中心公轉。

太陽系

恆星

不論多大的星球只要是恆星,都會像太陽那樣發光。在宇宙形成的時候,出現的元素有氫、氦、鋰、氘和鈹,而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氫。在恆星演化過程中由星系內的塵埃和氣體形成的。氣體被重力拉到一起,隨著越來越多的氣體被拉到一起,它開始旋轉和壓縮,形成一個氣體球。這種旋轉導致氣體原子相互碰撞,從而產生摩擦產生熱能。當恆星繼續旋轉壓縮時,熱能導致核聚變,然後當核聚變發生時,它開始發光。恆星的熱核反應會把較輕的元素轉變為較重的元素。

我們的太陽通過將氫轉化為氦來發光,這個過程叫做核聚變。在太陽的中心,可以達到2000萬攝氏度的,壓力是地球大氣壓力的10多億倍,太陽表面的溫度,就達到了6000攝氏度。太陽每秒將大約500萬噸的質量轉化為能量,它以輻射的形式向四面八方發射能量,這種輻射以光和熱的形式照射著太陽系內所有其他天體。

恆星核聚變

早期的太陽為原恆星,因為它仍然可以生長,它通過吸引更多的氣體來生長。一旦恆星停止生長,並且可以持續發光數百萬年或更多,這取決於它的大小。科學家根據當前太陽的輻射能量計算研究得出太陽已經有50億年了,並且還會繼續燃燒60億年。最終太陽沒有足夠的質量,它就會收縮加速聚變,恆星膨脹成為紅巨星。一旦核聚變過程耗盡了恆星的能量,太陽外層崩潰爆炸,氣體逃逸,形成行星狀星雲(超新星),它就成為白矮星,逐漸冷卻和黯淡。一種等到它停止產生任何光,它就被稱為黑矮星。

這也是每個恆星的演變過程,不論大小。

超新星


hnyfkj


太陽有自轉,目前發現的最小的恆星質量只有太陽的0.081倍。

太陽和其它天體一樣,也在圍繞自己的軸心自西向東自轉。但因為太陽是一個氣體球,所以他的自轉不同於地球,而是有其特殊的方式。在赤道處,太陽自轉一週需要25.4天,而在緯度40處需要27.2天,到了兩極地區,自轉一週則需要35天左右。太陽不僅自轉,太陽還會脈動,大約每5秒鐘脹大、縮小一次。就好像是太陽在呼吸。

太陽還有另一種形式的脈動,天文學家認為是由引力造成的:太陽中心附近濃密熾熱的氣體會向密度較小的區域移動,使太陽的體積膨脹,然後引力又會把它們再拉回中心,於是體積又會縮小。這種脈動每半小時一次。

根據科學研究表明,一個星球要達到可以發生熱核聚變,極限質量大約是要達到太陽質量的0.07倍。英國劍橋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發現了迄今為止質量最小的恆星,命名為EBLM J0555-57Ab恆星,這顆恆星的質量大約只有太陽質量的0.081倍,是一顆紅矮星,剛剛大於極限質量,如果這顆恆星在小一點,就可能會熄滅了。

在太陽系的行星中,木星的質量最大但也只有太陽的千分之一,還是太小了,不可能像太陽那樣發光。


冬哥譜科


我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吧。

一,太陽自轉問題

太陽當然有自轉了,不過太陽由等離子體組成,因此它的自轉週期隨著緯度不同而不同,這叫“較差自轉”。


其中赤道的自轉週期最短,為24.47天,就是所謂的恆星自轉週期,不過天文文獻上並不常用赤道自轉週期,而是採用卡靈頓自轉週期,為27.2753天(或25.38恆星日)會合自轉週期,大約相當於太陽26°緯度時的自轉週期。所謂會合週期就是太陽自轉週期再加上地球完成軌道運動的時間,通俗點講就是地球相對太陽表面同一位置兩次相遇所用時間。因為地球也在運動,有自轉和公轉,因此這個時間要比太陽的實際自轉週期要長,但這個週期對地球才有意義。太陽自轉的方向,在太陽北極上空看也是自西向東,因此在地球北半球視角看,太陽黑子等雜物是從左往右運動。

人們採用測量多種太陽表面特徵(示蹤物)來證明太陽自轉的存在,並同時獲得太陽自轉週期,不過應用最廣泛的是利用太陽黑子的運動,

第一個用望遠鏡發現太陽黑子的是1610年的英國學者托馬斯·哈里奧特。但第一個通過觀察太陽黑子證明太陽有自轉的是約翰尼斯·法布里丘斯,


他1611年7月出版了《對太陽上黑子的描述和它們明顯的旋轉》成為了第一次觀察到太陽有自轉的證據。而第一個發現太陽是較差自轉的是克里斯托弗·謝納爾。

實際上太陽不但表面的各個緯度自轉速度存在差異,其內部和表面也不一致。太陽之所以赤道自轉較快、兩極旋轉較慢以及太陽表面的輪廓差異,其深層原因就是太陽對流層內部徑向線的輪廓造成的。好了關於太陽自轉的問題到此為止,下面回答下一個問題。

二,多大的星球才能像太陽那樣發光?

⒈恆星形成機制分析

根據現代科學認識,星球自行發熱的不敢說,星球自行發光的只有恆星,因為恆星的定義就是如此。恆星之所以發光,也就是說恆星之所以成為恆星是因為恆星內部發生熱核發應。恆星能幾億年甚至幾百億年發光發熱燃燒就是因為它內部的熱核反應。那為什麼恆星內部能發生熱核發應,是因為它內部溫度足夠高。而內部溫度高的原因是因為恆星的質量足夠大。星球質量大,自身引力就大。在強大的自身引力作用下,星球就收縮,引力能轉化為內能,星球內部溫度逐漸升高,與此同時內部壓力越來越大,並以此來抵抗星球自身的引力,如果此時內部壓力和引力達到平衡,星球就不再收縮,那這個星球就不會成為恆星,因為它內部溫度和壓力還沒有達到熱核反應所需溫度。這當然是因為引力不夠大,不夠大的原因當然是它的質量不夠大。如果星球質量足夠大,那它的引力會使星球的繼續收縮,星球內部溫度和壓力會繼續升高以此來對抗引力,當溫度和壓為升高到一定程度後,星球內部熱核反應被點燃,氫元素開始聚變為氦元素,釋放出大量的熱,以此來對抗星球的引力,這樣一顆恆星誕生了,星球內部壓力和自身引力最終達到平衡。



由以上的描述可以看出,星球的質量是星球能否成為恆星的最關鍵因素,並且存在一個能否成為恆星的質量下限。

⒉理論上的恆星質量下限

經科學研究計算表明:理論上這個質量下限為0.08個太陽質量。任何低於這個質量的星球都不會成為內部發生氫核聚變的主序恆星,而只能成為一顆褐矮星。也就是說只有至少達到這個質量的星球才會像太陽那樣發光。

這0.08個太陽質量是個什麼概念?我們用比較法來講明一下。地球的廣大我們都深有體會,人一輩子能走遍全球的也沒有幾個,地球給我們的感覺是無邊無際的大。但地球的大小在太陽系實在不算什麼,八大行星排名倒數。和最大的行星木星相比,質量僅為木星的1/318,體積更是為1/1316。



木星自身能發熱(當然不能發光),是太陽系中除太陽外最大的天體,1994年7月,蘇梅克·列維9號慧星連續撞擊木星,其中一塊在木星上撞擊的疤痕比地球直徑都大。

木星的質量是其他七大行星質量總和的2.5倍。但它和太陽比起來,體積僅為太陽的千分之一,而在質量方面,太陽佔太陽系總質量的99.86%,那剩下的包括木星在內的所有太陽系天體的質量總和,只佔太陽系的0.14%,

其中木星只佔不到0.1%,即相當於0.001個太陽質量。這個質量比起0.08個太陽質量的最小恆星還差不少,所以現階段木星不可能成為恆星。

⒊目前人類在實際觀測中發現的最小恆星是多大。

天文學家曾於2017年7月17日在銀河系內發現了一顆距地600光年的恆星,編號為EBLM JO555 57Ab,


質量為木星的85倍,為0.081個太陽質量。不過體積僅為木星的84%,與土星大小相當。


物原愛牛毛1


答:太陽是存在自轉的,自轉週期大約是25.4個地球日;對於一顆星球,質量達到0.08倍太陽質量(大約是85倍木星質量),就有可能點燃內部的核聚變反應,成為一顆發光發亮的恆星。


在我們銀河系中,有近2000億顆恆星,我們太陽系內只有一顆恆星;其實在銀河系中的恆星系統,有超過一半的都是聚星系統,也就是多顆恆星相互繞行,像我們太陽系只有一顆恆星的情況反而屬於少數。

宇宙中的天體,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自轉,太陽也不例外,但是太陽屬於氣態星球,沒有確定的固態表面,所以太陽的自轉非常複雜,在不同緯度下自轉速度有區別,在太陽緯度17°的地方,定義為恆星週期,大約是25.4天(地球日)。

恆星的形成,會經歷千萬年,甚至上億年的時間,在前一代恆星死亡後,一般會形成一個跨度很大的星雲,星雲在自身引力作用下坍縮,就會聚集成一個天體。

如果這個天體的質量很小,就只能形成一顆類地星球,要麼圍繞其他恆星運轉,要麼成為一顆流浪行星;如果質量再大些,就能形成類木行星,類木行星都是氣體星球,沒有確定的固態表面。


如果類木行星的質量再大,以至於內部的氫元素能發生緩慢的核聚變反應,就成為了一顆褐矮星,褐矮星的表面溫度比類木行星的表面溫度高。

如果褐矮星的質量繼續增加,達到大約0.08倍太陽質量時,內部的核聚變反應就能徹底點燃,從而演化為一顆真正的恆星,於是恆星的質量下限就是0.08倍太陽質量。


根據恆星的形成理論,在我們宇宙中,小質量恆星分佈非常廣,反而是大質量恆星很少見,恆星數量分佈和質量的關係猶如一個金字塔;比如距離我們太陽最近的恆星比鄰星(4.22光年),就是一顆小質量恆星,質量大約是太陽的12%。


我的內容就到這裡,喜歡我們文章的讀者朋友,記得點擊關注我們——艾伯史密斯!


艾伯史密斯


自傳!發光


心隨我動2156127


這個問題就比較尷尬了,太陽肯定是自轉的,但太陽自轉的時間還真沒法說是幾天,因為太陽赤道地區的自轉和兩極地區的時間是不一樣的,最短的赤道地區約25天左右,兩極高維度地區約35天,因此您如果要確認太陽自轉是多少天的話,實在有些小尷尬!


科技潛水艇


為什麼要第二星球和第四星球相撞,第二星球被慧星⭐相撞後,空氣在慢慢消失在慢慢變成像月亮一樣的廢星⭐球,洩露地心能量物質。像汽車軲轆帶跑氣一樣,汽車軲轆帶必須要把下帶從裡面補好再按上帶衝氣才能重新上路。和汽車軲轆帶衝氣原理一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