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4 后真相时代,我们该听什么信什么?

在LOFTER看到一个姑娘说“我不粉三次元的人,人设崩塌的太多了。还是二次元偶像好,永远都是美好模样”。

细想来确是如此,二次元中柯南依然是那个长不大的侦探,“异地恋”十几年的薪一和小兰相爱如初,哆唻梦可以在大雄死后回到初识时说一句:“你好大雄,我是哆唻梦”。

三次元就比较糟心了,谣言、误传、10万+、阴谋论、带节奏、营销……剧情总反转,频繁被打脸。2019年翟博士论文被爆出,导致无数学子天怒人怨。江演员获得设计师大奖,更是被扒了个彻底。

但二次元再美好也是精神层面的,肉体生活在三次元,柴米油盐避无可避。

我们能做的是,在泛滥的信息海洋中坚持独立思考,尽量不被错误的信息裹挟。

“独立思考”短短四个字,最难做到。

后真相时代,我们该听什么信什么?

互联网是一个容器,发布者向容器中放置什么全凭主观,接收者更是被动。大数据可以精准的计算你的兴趣偏好甚至思维习惯,以此推送定制信息。

这为有心之人打开了便利之门。

我们的社会进入了“后真相时代”。关于后真相网络中给出的解释是“一些人为了自身利益,无视客观事实,盲目迎合受众的情绪与心理,使用断言、猜测、感觉等表达方式,强化、极化某种特定观点,攻讦抹黑对手,或博取眼球效应和支持率”。

简而言之,“后真相”不等于“真相”,相信不等于主动相信。

企业咨询师麦克唐纳写了本《后真相时代:当真相被操纵、利用,我们该如何看、如何听、如何思考》,书如其名,将沟通者分为三个类别:倡导者、误传者和误导者,将真相分为四类:片面真相、主观真相、人造真相和未知真相,分别展开,详细诉述每一种“真相”被愚弄的策略。

后真相时代,我们该听什么信什么?

一、“后真相”时代,制造新闻正在占领我们的大脑

《后真相时代》一书中提出一个新概念,“竞争性真相”,通俗的讲就是一个事实会有很多个真相,这些真相之间存在竞争关系,它们之间的竞争有点类似于“小蝌蚪”,成为你的那个“小蝌蚪”是亿万同胞中的获胜者。

不同的是这个“小蝌蚪”被媒体或者说舆论控制着。

2018年四川德阳儿科医生安颖彦和丈夫乔伟在游泳馆内与两名男孩家长发生争执。几天后该事件在网络上发酵,视频中安颖彦与小男孩发生碰撞后,丈夫乔伟殴打小孩。

安颖彦成为全网攻击的对象,语言粗鄙,恶劣。对安颖彦的工作和生活造成极大的困扰,几天后安颖彦因难以承受舆论压力,服用安眠药自杀。

安颖彦离世后事件再一次被舆论推至高潮,真相也逐渐浮出水面。两个13岁的男孩摸安颖彦的臀部,在我们看来这是性骚扰。两个男孩拒绝道歉,并向安吐口水,做鬼脸,态度恶劣。丈夫乔伟只是想吓唬一下两个男孩。

舆论调转方向,对象成了男孩及其父母。

这样的反转、打脸,每天都在上演,网络世界,言论自由,也真假难辨。

新闻的制造者熟知大众的情感偏好,可以准确的挑起情绪中最为敏感的部分,加以利用。

“情感战胜事实、情绪的影响力大过事实本身,人们不再关注事实为何物,是因为事实本身变得不再重要”。

《后真相时代》中将这种情况称为人造真相。

乔治·奥威尔在《1984》中营造了一个游离在世界之外的王国,王国中有一个真理部,负责搜集信息发布信息,吊诡的是真理部实际的工作是制造谎言,制造有利于统治的谎言。

在这个王国中,正统即是反智,真理就是谎言,战争就是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

也就是说,信息制造者会主观的给一些词语赋予新的含义。

求知欲是人类本性,抽离情绪透过人造真相去看事件原本的样子是一种能力。两者结合就出现一个很诡异的结果,我们相信我们以为的事实,并坚定的守卫我们以为的事实。

借用马克·吐温的话说,“让我们陷入困境的不是无知,而是看似正确的错误论断”。

思维决定行为,故此这个悲剧会不断循环。

借用伦茨说:“语言像火焰一样。根据你的使用,它可以为你的房子供暖,也可以将其烧为灰烬”。

在人造真相的控制之下,我们会不自觉的成为“帮凶”。这亦是人性使然。

后真相时代,我们该听什么信什么?

二、“后真相”时代,我们只听自己愿意听的真相

《后真相时代》中介绍了四种容易被我们忽略的真相,片面真相、主观真相、人造真相和未知真相。

这部分我想说说主观真相。

因为相比于事实,人们更喜欢自己相信的“事实”。

正如《人类简史》的作者尤瓦尔•赫拉利说的:“人类其实一直生活在后真相时代:在信息不发达的时代被蒙蔽,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只相信符合自己价值观的事实。”

我们继续分析上面安颖彦的悲剧,诚然有人将视频进行剪辑,用以愚弄大众。但并不是没有真相可寻,最简单的一点,一个成年男人无故对两个13岁的男孩动手,是反逻辑的。

常言道:事出反常必有妖。

安颖彦不是没有说过真相,她试图发声,试图还原事件的本来面目。只是我们人多声音大,将所有的质疑和委屈淹没了。

毕竟,“妻子和小男孩儿发生冲突,‘渣男’丈夫为讨好妻子,对年仅13岁的男孩大打出手”,设定符合大众心中狗血剧本的走向。

如汤姆·尼科尔斯所言:“如果我们认定某一个数字是幸运数字,没有哪个数学家能改变我们的主意;如果我们认为飞行是危险的,就连宇航员或战斗机飞行员的再三保证也无法消除我们的恐惧”。

简单的说,我们只想听自己想听的话,我们拒绝相信自己不喜欢的事。

这导致我们在无知与求知中反复撕扯。结果是,自以为无所不知,实则一无所。

三、“后真相”时代,我们能做点什么

《后真相时代》中针对每种“真相”,都给出一些策略,“真相制造”者会使用这些策略来制造出他们满意的真相。

在这其中,我们处于弱势。能做的极为有限,知己知彼是个不错的选择。

1、混淆(概念、事件)

混淆视听是一个常用手段。

将两个或多个相关或者不相关的事件,强行关联,用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生活中比较常见的是钻石与爱的关系。

钻石是爱情的象征,结婚时钻戒的大小显示着男士对妻子爱的多少。

我们知道钻石又名金刚石,是一种由碳元素组成的矿物质。是自然界中最硬的物质,象征着对爱情忠贞不移。

“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怎么不见结婚用蒲苇和磐石呢?

大约是因为它们的故事的主人公不是那么美好,焦仲卿、刘兰芝,落得个孔雀东南飞。

将两者强行关联,再加一个美丽的故事是营销人员常用的手段。

2、视角

查理德·伯顿认为,“真相是散落成无数碎片的镜子,每个人都认为自己看到的一小片是完整的真相”。

如此,你选择哪一片镜子,决定了你认可哪一种真相。

面对同一本《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视角是重中之重。

尤其面对没有绝对对错的事件。视角决定看到的内容和思维,思维决定行为。

未知全貌不予置评,说来容易做来难。

3、选择性忽略

晚上9点一个小男孩儿依然在电视前看动画片,爸爸要求孩子马上去睡觉。对此,小男孩儿很是认真的说:“妈妈说今天可以多看半小时”。

孩子爸好奇,妻子对娃的教育一向严厉,为何会同意今天可以多看半小时。求证后才知,孩子妈说的半小时特指周六晚上,因为第二天可以晚起一点点。

小男孩儿很聪明的忽略了妈妈的前提条件,周六。

这样的选择性忽略,大量的被自媒体使用,断章取义的将事件设定成他们希望的样子。

4、数字

国外有句话:这世上有谎言,该死的谎言和统计学。

数字是最真实的,也是最荒谬的。

2017年特朗普在过会上说:“9400万美国人没有工作”。读到这句话,你第一反应是什么?

我的理解是,9400万名美国人被动失业,他们需要工作。事实是,这9400万人中,包含了16岁以上的学生、退休人员,以及那些选择不工作的家庭主妇/煮夫。

据美国官方统计显示,2017年美国无法获得工作的人口为760万,不足特朗普所说的1/10。

数字最具有欺骗性的。想让数字变大,只需要拉长时间线。想让数字变小,只需要计算平均值。想让统计数据按你希望的走,只要在选择样本数据时做点小动作。

生活在“后真相时代”,从互联网中获取信息时,可以尝试混合吸收,理性对待与自己观点不同的信息,甚至主动去寻找相反的观点。

尊重专业人士,可以批判,但一定是在掌握事实依据的基础上进行批判。

从互联网中获得信息是一种技能,就像其他技能一样,通过不断重复会越来越好的。不想被舆论裹挟,最好的办法就是身处漩涡,依然理性。

《后真相时代》中介绍的四种真相,(片面真相、主观真相、未知真相、人造真相)每一种都介绍了诸多策略,反向使用,不能让我们立刻掌握独立思考的能力,但不失为一种方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