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4 《太上道德经内外直解》不道章第三十


《太上道德经内外直解》不道章第三十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故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此章承上第二十九章,上章言圣人应天运而取治天下,乃不得已而作。今章言用兵亦不得已而行,纯外讲。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

辅佐人主为政这的人,不应持强兵之道来逞雄天下,而应施行仁政来治理人民。

其事好还。

若以武力来逞强于天下,就会还有比你更强的人出来对付你,这样两相报复是永远不会息止的。即第二十九章“或强或羸”的道理。

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凡事遭到兵祸的地方,人民所遭受的涂炭就不堪设想,十室九空,田亩荒芜,荆棘丛生。在大兵灾之后,因凶残过甚,致冤魂集结变成灾殄戾气,此即饥荒年之由来。

故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

兵为不祥之器,于不得已时才不得不用。如前篇第二十九章言商汤伐桀和周武王伐纣,乃吊民伐罪而用兵。宋朝岳飞大战金人金兀术,乃为亡国存宋室而用兵。如此等等,因不得已而用兵者,可谓“善者果而已”,并没有以兵强天下的意思,不得已时一用能够济事就可以了。所谓果者,就是适可而止之意,故后世便以王师义兵来定论用兵是否“善者果而已”。

《太上道德经内外直解》不道章第三十

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

用兵既有了适可之功绩后,还得要怀着沉重的心情,戒省一下,不可以适可之功绩:自矜、自伐、自骄。

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

更须要存在一种自忏自戒的心理,在有了成果之后即当止住,不要再藉兵力之胜来欺凌以逞强天下,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天下万物之常道,是新陈代谢循环不息的,万物过了强壮之阶段,势必要衰老败坏下去。用兵之道,应常保持中肯之态度,能果即可,不可取强。假若一旦不知进退的趋入过强之途,则和万物之将衰老一样,最终一定遭到更强的挫折而败灭了。故曰如此者,则“不道早已”,即不明白这个道理,必招败亡。

再观近代史,拿破仑曾称雄于欧洲,兵强将壮,用兵不谓不精,然终不免有滑铁卢之覆灭。在看希特勒,曾以三数月之短时光,席卷西欧十余国,兵将要达至巅峰状态时,便由壮而老死。雄师未能以果而勿矜、勿伐、勿骄、勿强为戒心,最终至一败不可收拾的境地,这又是“不道早已”之另一个例证。

道家以兵强比喻情动扩张,参《吕祖全书》卷十一内文:

太上曰:“道佐人王。不以兵强。兵者情也。情动物张。夫焉有倚。倚着寓情。情能逐物。情能役神。”

按吕祖训文:兵者寓作情,情者,人性之好。喜怒哀乐爱恶欲谓之情。倘情过张、过甚则伤神、损元气,奉道者宜寡情弱兵。

本章旨:

老君教人“守柔曰强”,这样才可以长久不殆,若是以兵强天下,即是弃柔而用刚,刚则壮,壮老则死。这已离判了道旨,故曰“不道早已”。奉道者,宜弱兵(寡欲修心)。

《太上道德经内外直解》不道章第三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