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北宋如果取得幽云十六洲,能改变被金朝灭亡的命运吗?

历史爱好者小何


北宋的灭亡与没有幽云十六州有关系,但是却不是决定性因素。历史上北宋灭亡前其实已经取得了幽云十六州,宣和四年(1122年)宋金订立“海上之盟”,约定联合灭辽后,金归还宋燕云十六州。于是北宋预置了燕山府路和云中府路。金太祖完颜阿骨打把辽天祚帝赶到燕山以西之后,于1123年二月把太行山(后明在此建内长城)以南的燕京、涿州、易州、檀州、顺州、景州、蓟州如约归还。

北宋的灭亡是很多种决定性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军队太过羸弱

北宋算是个先天不足的朝代,除了前边说的没有幽云十六州等养马地之外,还有就是重文抑武的国策导致军队战斗力一直上不去,再加上历代北宋皇帝对于武将的警惕压制,导致北宋的军队战斗力一直是一个问题。而且北宋的军队分为四种禁军、厢兵、乡兵和蕃兵,军制遵循“强干弱枝,内外相维”的原则。禁军中最精锐的殿前军驻守在京城,侍卫亲军驻扎在各地。京城的人马最为精强。而长期在京城之后的精锐军队又由于政治军事上的腐败,吃空饷严重,导致战斗力低下。

政治腐败

宋徽宗为解决财政困难,于政和元年(1111)设立“西城括田所”,专事搜刮民财。手下的大臣搜刮起民财来也是毫不手软,造成北宋末年各地农民起义不断。而且对于军队的开支也是常年不足,经济上表面的繁荣掩盖着底层人民水深火热的生活。

北宋末年就像任何朝代灭亡前夕一样,充斥着各种社会矛盾,朝代的灭亡并不能仅仅归咎于一点。


枫叶0829


大家好,我是【洹水之上2020】

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下如果北宋取得的幽云十六州,是否能改变被金朝灭亡的命运!

我认为还是要被灭国的!这是肯定的!

幽云十六州

首先,一个国家的命运不能寄托在山河险峻上!

孟子曾经说过“固国不以山溪之险”,想凭借山河的险要来固守,是一种自欺欺人的想法!

因为一百年后,强大的蒙古铁骑,越过长城攻打金国,如串门似的,如入无人之境!不仅如此,蒙古远征大理(云南),安南(越南),跨海攻击日本(因台风捣乱,没成),远征欧亚大陆,那是山河能阻挡住的!

我们对比一下,宋朝和金国内部情况,你就可以判断出,谁胜,谁败?

宋朝国内:

皇帝:不理朝政,只顾追求个人享乐和个人艺术的提升,中国少了一个好皇帝,多了一个艺术家!历史往往惊人相似,艺术天分高的帝王,往往因自己的爱好所连累!

大臣:文恬武嬉,奸臣当道,鱼肉百姓!用岳飞的话,文官贪财,武官怕死,这国家也就快亡了!

百姓:水深火热,民不聊生!光一个“花石纲”就造成多少老百姓家破人亡,不反更待何时?宋江,方腊等好汉直接就反了!

宋江攻击路线

再看崛起于白山黑水之间的金国啥情形:

皇帝:雄才大略,一代雄主,从一个小部落的小酋长,一路成为大金开国皇帝!

大臣:基本都是武将,大家还没有拉帮结派,形成小集团,一心都想为大金开疆扩土,获得丰厚赏赐!

百姓:基本上都是士兵,他们都是亦农亦兵,没事打鱼,耕田,有事当兵,他们不仅在灭辽中得到好处,还依然保持着彪悍的战斗作风!

你说,咋打?

只有军民一心,上下同仇,一致对外,才能抵挡入侵的铁流!

金国入侵大宋后,因为格局不够,不能把宋人看做自己的子民,而是到处烧杀、劫掠,必然大失民心!正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你如何对待百姓,百姓就会如何对待你!

攻灭大辽,为什么金国会胜利,因为他是被压迫者,他是和东北各个少数民族一起反抗压迫,是人民拥护的正义之师。

而在这里,它完成了一个逆转,他是一个侵略者,是一个烧杀抢掠的土匪,必然引起汉民族的群起而攻之,一时大江南北,太行山上,到处是燎原之火,金国的大军不得不步步后退,才保住一条性命!


洹水之上2020


燕云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一处战略要地,具有很高的战略价值。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是北宋防止外族入侵的天然屏障,是汉族与少数民族便捷,是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的天然分界线,燕云地区南下便是河北地区,这里全部都是平原。如果越过燕云地区南下,便没有阻碍,可以长驱直入到北宋的都城开封,燕云地区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北宋建立后,多次与辽争夺该地。如果宋朝有燕云十六州,是完全能够改变被灭国的命运的,下面从燕云十六州的战略地位入手来谈谈。

中原王朝的天然屏障

燕云地区北部横卧着燕山山脉和北太行山山脉,在古代科技不发达的情况下 , 大山就是人们不可逾越的天险。从地形上看, 两座山脉更像是两座高大的城墙,两山交汇处更像是一道牢固的城角” , 北方少数民族的骑兵优势在这里荡然无存,燕云地区是抵御北方铁骑南下的天然的第一道防线。另外,燕云地区中部和南部还有两条河流,这更是有利于抵御少数民族骑兵的进攻。此外,河流还利于军事后勤的供给,这就是第二道防线,但是宋朝失去了燕云十六州,意味着少数民族的骑兵可以直接南下,毫无防线可言,从北宋数次出兵失败可以看出,失去这块地盘是十分不利的。

从燕云十六州的经济意义来看

燕云十六州温暖湿润的环境十分有利于农业的生产发展。从我国历史上来看, 燕云地区一直是我国农业经济最繁荣、人口最多的地区之一,在这里有着众多的人口,契丹夺取燕云十六州以后,这里便成了它赋税最多的地方,也是最大的兵源地,如果燕云十六州在北宋手里,那么北宋的国力会更上一层楼,自然而然的不会被金所灭。

综上,燕云十六州对北宋的意义十分重大,对北宋而言, 燕云十六州是其北方的门户。它是中原王朝经略控驭北方游牧民族的据点和防线,燕云十六州的 “割弃”成为影响北宋政治的一件大事, 直接导致了契丹和金对北宋在军事政治上的优势地位,使得宋朝一直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如果据有燕云十六州,那么北宋可以凭借自己庞大的国力出征北伐,统一天下,绝不会被金所灭


时光穿影


不能。宋朝昌文堰武,皇权空前强大。这就造成皇帝的权力没有任何制约,凡事均由皇帝一人决断,国家命运完全掌握在皇帝一人手中。故宋朝名将贤相辈出,奈何权力太小,发挥不了太大作用,对国家的影响微乎其微。权力产生腐败,绝对的权力产生绝对腐败。不受任何监督和制约的皇权,随着社会安定,经济富裕而变得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既不想开疆扩土,也不想改善民生。如此一来,军队建设就会停滞不前,军纪松弛,殆于操练,军队就会滋生腐败,军队战斗力就会下降。所以北宋军队对外战争都是赢少败多,面对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军事威胁,只能以求和来自保。北宋经济富裕,保暖思淫欲,于是从朝廷到民间都盛行奢侈淫逸之风。朝廷腐败透顶,地方豪强就会无法无天,直接导致土地兼并严重,老百姓就会怨声载道,跟朝廷离心离德。最后,皇帝就真的变成孤家寡人,对外被动挨打,对内不得民心。这样的北宋面对新兴的军事化少数民族政权金,只能被灭。



外獨不存


北宋如果取得了幽云十六洲,还是改变不了被金朝灭亡的命运。主要有三大原因。

一是北宋军队的衰弱

北宋末年,外有与西夏和辽国的战争损耗了大量军队;内有梁山宋江和江南方腊的不断进攻,使得北宋的综合国力不断下降。

战争前,都城汴京号称有八十万禁军,加上边境的边军,北宋军队应该在一百万以上。但先是童贯与西夏的战争葬送了西军的精锐。后来又因为和金国签订了盟约,相约进攻辽国,在白沟河一战童贯率领的二十五万大军被辽国四万哀兵击溃,损失惨重。

在征讨宋江和方腊时大量禁军又损失殆尽,在金国进宫前北宋大批量的正规军人消亡,使得面对金国的进攻一触即溃。

二是金国军事实力的强大

金国女真族崛起与东北的白山黑水之间,独特的地理环境使女真人军队战力及其惊人,加上收服了大量的东北各族仆从军,军队人数也数量庞大,弥补了本族人数不多的缺陷。

三是北宋朝廷的腐败

灭亡辽国后北宋朝廷为了梦寐以求的幽云十六洲,花费百万贯钱从金国手中买下了辽国南京析津城并改名为燕京,但金国还是牢牢的把持着周边的战略要地。北宋朝廷还单纯的幻想着金国遵守盟约,并希望通过把以前给辽国的岁币给金国来保持边境的安宁,完全不做军备来防止金国。

结语

这样的北宋能挡住如狼似虎的金国吗?


六等三侯


应该不能,北宋的军事力量薄弱是有历史原因的。

晚唐五代藩镇割据之祸

唐玄宗曾将大唐带到盛世巅峰,又连续用人失察,在安史叛军攻打潼关时逼迫哥舒翰出战。为了对抗世家而设置的节度使制度,更是遗祸几百年。宋初为了改变这种状态,强化禁军,削弱地方军力,为了防备禁军又采取重文轻武的政策,这一政策让北宋政权得到稳固,但军队战斗力难免受损。


宋太祖杯酒释兵权


版图较之于唐代大幅缩小

幽云十六州在辽国手中,河套平原和河西走廊还有个西夏,大理独立,这一点还要感谢元朝,否则连云南都不是我们的,越南独立。北宋既无天险可守,又无良马可用。


北宋版图


澶渊之盟为北宋提供了和平的环境

游牧民族建立的国家历来以抢夺农耕文明为生,辽在澶渊之盟后,一方面有一片可以种植定居的土地,一方面有了北宋的岁贡,两国之间再无大战,北宋的经济文化得以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辽国在幽云十六州设置南院大王管辖,萧峰曾担任这一职务。


澶渊之盟为宋辽带来了和平发展的机会


联金灭辽后,稳固的局面被打破

宋辽之间维持的政治平衡在辽国灭亡后不复存在,金国作为新崛起的民族,一穷二白,自然要抢夺一番,宋徽宗在这一问题上连连失策,出尔反尔,导致金国失去了与宋朝谈判的耐心,宋朝在军事上又无法取胜,最终酿成靖康之耻。


镇江北固楼,南宋与金国对峙的前沿阵地


北宋一朝,不乏明君名臣,却始终未能收复失地,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游牧民族政权在经历了南北朝隋唐这一漫长的历史时期,积累和学习了统治经验,辽金西夏都不再是匈奴那种掠夺式的乌合之众了。


怀念夏天


……不用燕云十六州,北宋灭亡完全是因为宋徽宗太蠢宋钦宗太软加上完颜构无胆,这三个有一个靠谱的都不至于输。宋徽宗是宋神宗的儿子宋哲宗的弟弟,从小就是个衣食无忧的王爷,喜欢画画艺术,他哥哥宋哲宗是一个能君,在父亲神宗死后到他亲政之前北宋又入低谷,他亲政后一改防守策略,对西北大肆出击,取得了平夏城大捷,生擒西夏总统帅嵬名阿埋,献俘太庙,并且把战线推进到西夏首都灵州城旁边,西夏被打的只出气没进气。但是英主暴死,宋徽宗这个艺术家皇帝被拉壮丁扣到皇位上了(宋哲宗没有孩子)一说一个一点政治头脑都没有的人他怎么治理国家?被他哥哥宋哲宗强行压制的党政又抬头了搞的宋徽宗焦头烂额,此时新党领袖的蔡确的族弟蔡京粉墨登场,要说蔡京不是大家理解的只会阿谀奉承拍马屁,蔡京是一个能力很强的人。他帮助宋徽宗平定了党争,获取了宋徽宗的信任,如果历史定格在此时蔡京就是一个力挽狂澜的人,可惜获取了信任尝到了甜头的蔡京就变了,他忘记了当年造福苍生的誓言逐渐堕落到贪财的人,最后被订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让人唾弃。宋徽宗得到了蔡京稳住了朝堂,军界也开始整顿,为了加强控制力他派遣童贯出任王厚的监军出征吐蕃,最终王将军和童贯不负众望,大破吐蕃人,转战青海地区千余里复治陇西都护府设立,在归义军灭亡一百年后,西域再复汉家天。童贯也因此获得了徽宗的信任,和蔡京一样,童贯也是一个非常有能力的将领,但是随着对权力和金钱的渴望迷失了自己不过和蔡京不同,童贯手下能人辈出,南宋中兴四将除岳飞外其他人都是被童贯提拔的。

那么北宋又是如何从兵强马壮走向灭亡的?从刚才的描述中我们可以得出在宋徽宗初年北宋国力正值巅峰,怎么就没了?根源还在皇帝。宋徽宗没接受过政治锻炼,所以他在有些方面相当离谱,比如对山海关守将的招抚问题。山海关守将原本是辽国汉人,结果投降了金朝,本来按照约定谁打下来就算谁,那么山海关应该算金国的,可是宋徽宗对收复燕云念念不忘,听说守将贪财就送了一大堆珠宝,山海关守将就投了宋,此时完颜阿骨打病死,谁能继承汗位王庭吵得不可开交,内部也是矛盾重重,但是听说宋朝搞事就先放下矛盾打北宋(给自己部队壮大实力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抢)金国质问徽宗为什么违反条约,宋徽宗一时语塞连忙把山海关守将砍了头送了出去,这时长城守将的心可是拔凉的,因为他们本身就是辽国汉人,地位本来就低,现在我们投靠你,你为了平息金国怒火就把投奔你的人杀了,那下次为了平息金国怒火我的脑袋是不是也送给金国?于是河北汉军纷纷倒戈,北宋河北放线四处漏风,河北路金军直接就打了过来。而河东路因为北宋一直都是禁军驻扎所以河东路金军打不进来。而河北路金军兵锋直指开封,徽宗直接跑路把皇位给了钦宗,其实我们很长时间都忽略了钦宗以为他是个废物,实际上钦宗继位先是诛杀了民怨极大的童贯等人,启用主战派李纲统管开封防务,号召全国救援。在李纲的主持下开封守军节节抗击,各路援军齐聚开封,金军怕后路被断,撤退。第一次开封保卫战结束。宋徽宗得知后腿疾立刻就好了,要回京,回京第一件事就是罢免李纲解散援军。宋徽宗为什么这么做?实际上是剪除宋钦宗党羽。让宋钦宗成了光杆司令。宋徽宗这里敲打宋钦宗也有擅杀童贯有关。总之如果宋钦宗手不软学学李亨学学杨广事情都不会这样。宋徽宗把宋钦宗的人都收拾了因为太原太久没有救援终因河东路金军和河北路金军联合夹击下陷落。大宋西军种家军折家军大批精锐死伤惨重。面对来势汹汹的金军徽宗突然发现无人可用因为能用的解散的解散被贬的被贬,徽宗只得寄希望于金军抢够了撤退,只是万万没想到金军的撤退会带着他。之后又到了人类迷惑行为大赏的时间。

金军先是说你解散援军,宋徽宗就把要救援的部队勒令不许前进。金军又说我们要劳军你把你国库都拿出去吧,于是徽宗就把国库搬空给他。金军又说我们打了那么久你要让我们松松筋骨,交10万妇女劳军!宋徽宗就在开封城里抓了十万妇女送出去了。金军又说你把城头守军撤了我们就走了。可把徽宗乐坏了,以为要走了,结果金军看守军撤了立刻登城,本以为能立刻突破,结果被开封居民又给赶出去了。金军又说我们想看看开封啥样,把你城门打开让我们几个将军进去看看。于是开门,结果开封因打开城门请金军入城沦陷。宋徽宗被抓问金人你们怎么不讲信用!金军:信用?当初说好的谁打下来就是谁的,你们不讲信用反而怪起了我们???你还要脸吗?我们先主刚去世你就占我们国土?你们趁人之危还怪我们不讲信用?我到要看看是谁才是蛮夷?国丧期间发动进攻,到底谁才是蛮夷?宋徽宗被怼的无话可说。此时视线转回大名府,老将宗泽从大名府出击,一路击溃小股金军收拢义军溃军,此时金军主力北反留下部分和宋军对打。宗泽率军转战河北收复了失地并击败了金军主力的数次反扑,饮马黄河边,再屡次收到赵构的敷衍回复后终因年纪过大病死于黄河岸边,死前高呼!过河!过河!一代名臣就此陨落。随着宗老将军去世金军再度反扑,宋军刚刚建立的防线又崩了……


活在梦里的人140


幽云十六州(也称燕云十六州)指的是:幽州(今北京)、顺州(今北京顺义)、儒州(今北京延庆)、檀州(今北京密云)、蓟州(今天津蓟县)、涿州(今河北涿州)、瀛州(今河北河间)、莫州(今河北任丘北)、新州(今河北涿鹿)、妫州(今河北怀来)、武州(今河北宣化)、蔚州(今河北蔚县)、应州(今山西应县)、寰州(今山西朔州东)、朔州(今山西朔州)、云州(今山西大同)。

这十六个州(今天的山西北部、河北北部、天津、北京)处于太行山两翼,从地理方面来说,它是中原抵抗北方游牧民族南侵的一道天然防线。另外这一区域从战国时期就修筑了长城,后来又加筑多次,又是一道坚固的人工防线。

五代之第二代----后唐末帝李从珂部下河东节度使石敬瑭起兵造反,苦于兵力不足,派人向契丹皇帝耶律德光求助,许诺割让幽云十六州给契丹,并做耶律德光(比石敬瑭小十岁)的儿皇帝。此人为了一己私欲出卖幽云十六州,可谓无耻之极,但他是个沙陀人(突厥分支),我们还不能痛斥他汉奸。

耶律德光很高兴,马上出兵帮助石敬瑭消灭了李从珂,石敬瑭成功建立五代之第三代----后晋,他也真把幽云十六州割让给了契丹,还每年缴纳30万布帛给契丹。

从此北方游牧民族南下没有了屏障,长城有一段在他们国家境内,失去了效用。尤其在现在河北、北京这边,游牧民族可以长驱直入华北平原,直抵中原腹地,例如洛阳、开封。中原还失去了一个重要的产马(不是指普通的马,而是战马)地,军事实力又打了一个折扣。

宋太宗赵光义搞定十国后,也两次北伐契丹打算收复幽云十六州,可惜他不是契丹的对手,宋军一无所获,死伤惨重。此后,宋朝就失去了收复幽云十六州的勇气


花开水不流


题目中说北宋如果取得了幽云十六州是否能够抵御金国的入侵,实际上北宋当时已经取得了幽云十六州,仍然被金所灭。

幽云十六州大致相当于今天的河北、山西北部,属于华北平原与蒙古高原的交接处,背靠崇山峻岭,是中原面对北方游牧民族的天然屏障。从后晋石敬瑭将这一地区割让给辽后,中原王朝面对北方游牧民族政权始终处于门户洞开的状态,辽通过这一地区可以毫无阻碍的进攻到中原腹地。

后周到北宋澶渊之盟前,一直以收复燕云十六州做为重要的战略目标,但始终因为各种原因没有达成。宋辽澶渊之盟后,双方近百年的时间都处于和平状态,直到女真人的兴起并建立金国。宋徽宗时主动与金签订盟约,相约一同攻辽,并确定了详细的攻辽部署。其中北宋可以收复燕云十六州之地。

北宋在伐辽前江南爆发了方腊起义,所以伐辽的战争被推迟。当童贯带领西北军对燕云十六州进行攻击时又遭遇惨败,在使用大量财富后才使金国进攻这一地区并进行了赎买最终获得这一地区。但通过一系列的战斗北宋军事上的疲软和政治上的腐败已经充分暴露在金的面前。

随后北宋又多次违反海上之盟,给了金进攻的借口。在双方战争过程中北宋是一泻千里,不仅燕云十六州被金再次占据,河北、中原等地也被占据大半。第二次金进攻北宋时甚至将宋徽宗、宋钦宗俘虏,直接灭亡了北宋。

北宋在占据燕云十六州的情况下仍然被金所灭,是因为北宋在政治上的腐败和军事上的无能、统治者腐朽没落、决策层的短视和愚蠢、统治根基的破败等多种原因共同造成的。可以说北宋的灭亡是自身腐坏的结果,与燕云十六州是否被占据没有太大关系。


吾乃八字眉


宋朝立国三百余年,二度倾覆,皆缘外患,是唯独没有亡于内乱的王朝。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商品经济、文化教育、科学创新高度繁荣的时代[4]。咸平三年(1000年)中国GDP总量为265.5亿美元[5],占世界经济总量的22.7%,人均GDP为450美元,超过当时西欧的400美元。[6]后世虽认为宋朝“积贫积弱”[7],但宋朝民间的富庶与社会经济的繁荣实远超过盛唐。 但宋朝的“重文轻武和“冗官冗军”极大的限制了宋朝的武力值。 一、重文轻武

由于宋太祖本人是武将造反登基,所以告诫后世子孙防范武将。

宋朝始终以来文臣压制武将,不停地调换军队主帅,导致将不知兵、兵不知将。

为了防止部下夺权,北宋设置了许多官员分权,往往一个职位养着多个官员。

北宋的名将狄青战功显赫,却被排挤出朝廷,连欧阳修、文彦博这样的名士也进谗言,可见北宋对武将防范程度之深。

二、冗官冗军

北宋时期的官员对比唐朝的情况,感慨地说“今地不广于前,而官僚数倍于唐”。

军队上也是如此,军队数量庞大,但招纳的都是流民、罪犯,军队战斗力低。

宋太宗时期,北宋全国登基在册的兵丁约有140多万,但对外战争基本上是一败涂地。

到了宋徽宗时,宋朝名义上还有百万大军,但吃空饷的现状已经非常普遍。

金国灭辽时,北宋真正到达前线的部队只有10来万人,其余所部都是虚数。 仅仅参照以上两点,即使北宋取得幽云十六州,也改变不了被灭亡的局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