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5 找準文言文翻譯規律,讓文言文閱讀變得暢通無阻。


找準文言文翻譯規律,讓文言文閱讀變得暢通無阻。

廢話少說,發的都是乾貨。

讓文言文翻譯有規可循

文言文翻譯,總的來說從四個方面去強化把握。我們可以把它們歸結為“一條原則,兩點意識,三個要求,八字方法”

01

一條原則

文言文翻譯要堅持“直譯為主,意譯為輔”的原則。

所謂直譯,就是將原文中的字詞句落實到譯文中,譯出原文用詞造句的特點,甚至在表達方式上也要求與原文保持一致。在難以直譯或直譯以後表達不了原文意蘊的時候,才酌情采用意譯作為輔助手段。

02

兩點意識

文言文翻譯要有語境意識和分點意識

(1)語境意識。主要是根據語境靈活推斷詞語的含義和用法,整體翻譯。即從宏觀上,善於聯繫前後文推敲判定,整體理解,切忌斷章取義,只見樹木,不見森林,應當做到“詞不離句,句不離段”來翻譯文言句子。

(2)分點意識。文言文翻譯的句子中往往有重要知識點,閱卷時,每個知識點翻譯正確往往得1分,翻譯時注意逐一落實。即從微觀上,把握句子的知識點。

這些賦分的知識點,一般包括“字— 詞—句”三個層面:

  • “字”一般包括:120個實詞、18個虛詞、詞類活用、一詞多義、古今異義字、通假字等;
  • “詞” 一般包括:固定短語、古今異義詞、同義複詞、偏義複詞等;
  • “句”一般包括:固定句式、判斷句、被動句、省略句、倒裝句等。其中倒裝句主要指謂語前置句、賓語前置句、狀語後置句、定語後置句。


找準文言文翻譯規律,讓文言文閱讀變得暢通無阻。


03

三個要求

文言文翻譯要做到做到“信、達、雅”三個要求。

”是指譯文要準確無誤,就是要使譯文忠於原文,如實地、恰當地運用現代漢語把原文翻譯出來。

”是指譯文要通順暢達,就是要使譯文符合現代漢語的語法及用語習慣,字通句順,沒有語病。

”就是指譯文要優美自然,就是要使譯文生動、形象,完美地表達原文的寫作風格。

04

八字方針

上面的原則、意識、要求,是文言文翻譯必須從總體上把握的三個方面。那麼,如何把它們落實在具體句子的翻譯上呢?

我們可以總結出文言文翻譯的“八字方針”。即“留、刪、分、換、調、合、套、補”八個字,其中“留、刪、分、換”是針對字詞的,“調、合、套、補”是針對句式的。即:

留、刪、分、換——文言字詞

調、合、套、補——文言句式

1、留(原詞保留):

保留古代漢語和現代漢語用法完全相同的詞。如人名、地名、國名、官名、朝代名等專有名詞、器物名、書名、度量衡單位等詞語,譯時均可保留原詞,不必翻譯。如:

①慶曆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岳陽樓記》)

【解析】句中劃橫線的詞在翻譯是均可保留。

2、刪(刪除省略):

有些文言虛詞在句中只起其語法作用,在翻譯時不必也不能落實,只要不影響語氣,就可以刪去。如:句首的發語詞(夫)、感嘆詞(嗟乎)、同義複詞、偏義複詞中的虛設成分、在句中表順接的一些連詞,起補足音節或停頓,只起結構作用的助詞、結構倒裝的標誌等均可略去不譯。如:

①夫戰,勇氣也。(《曹劌論戰》)

【解析】這裡的“夫”可以刪省,“也”表判斷語氣,不譯。

【譯文】作戰, 靠的是勇氣

②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師說》)

【解析】這裡的“之”作結構助詞,放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也”作句中語氣助詞,錶停頓。二者均無實在意義,也應刪去。

③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鴻門宴》)

【解析】這裡的 “出入”是偏義複詞,只要保留“入”而要刪去“出”。

【譯文】(我)派遣將領把守函谷關的原因,是為了防備其它的盜賊進入和意外的變故。

④文長既已不得志於有司。(《徐文長傳》)

【解析】這裡的“既已”是同義複詞,只要把其中的“既”或“已” 翻譯成“已經”就可以了。

【譯文】文長(人名)已經在官道上不得志。

找準文言文翻譯規律,讓文言文閱讀變得暢通無阻。


3、分(語意分承):

有些句子中特殊的部分,翻譯時需要擴充,才能使語意豐厚。如:

朝服衣冠(《鄒忌諷齊王納諫》)

【譯文】(鄒忌)早上穿好衣服,戴好帽子。

4、換(古今詞轉換):

換,就是把古文中的單音詞換成雙音詞(古漢語一般由單個漢字構成語素,而現代漢語一般由兩個漢字構成語素),把古代漢語換成現代漢語,把通假字換成本字,把詞類活用換成活用後的詞語。“換”又分四種情況。

(1)單音詞轉換雙音詞

這種翻譯方法在文言文翻譯中最常用。我們可以通過在原字上加前綴或後綴的方式,組成一個現代漢語的詞語。而這個通過加前綴或後綴組成的詞語往往就是可以直接用於句子的翻譯中。如:

①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師說》)

【解析】劃橫線的詞除了“學者”是古今異義,譯為“求學的人”。其它均可以通過加前綴或後綴的方式把單音節詞轉換成雙音節詞即可。

【譯文】古代求學的人必定有老師。老師,是用來傳授道理、講授學業、解答疑惑的人。

(2)古今異義的轉換

文言文中有一些習慣用語,如“下車”(官員初上任)等;運用比喻、借代等修辭用語,如“秋毫”(形容細小的事物)等;形象描繪的詞語,如“乞骸骨”(告老還鄉)等。必須轉換成現代漢語的表述方式。如:

①上書乞骸骨。(《張衡傳》)

【翻譯】上書請求退休,回家養老。

②衡下車,治威嚴,整法度。(《張衡傳》)。

【解析】“下車”這是古今異義,譯為:官吏初到任。

【譯文】張衡上任之後治理嚴厲,整飭法令制度。

(3)通假字的轉換

如:

①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寡人之於國也》)

【解析】“頒”通“斑”鬚髮斑白。

(4)詞類活用的轉換

如:

①范增數目項王(《鴻門宴》)

【解析】這裡的“目”是名詞活用為動詞,譯為“用眼示意;使眼色”。

【譯文】范增多次給項王使眼色。

5、調(調整語序):

文言文常見倒裝句式(謂語前置,賓語前置,定語後置,狀語後置)以及一些固定句式,翻譯時要調整過來。如:

①沛公安在?(《鴻門宴》)

【解析】這是賓語前置句。劃橫線部分應按“在安”的語序來翻譯。

【譯文】沛公在哪裡呢?

②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荊軻刺秦王》)

【解析】這是定語後置句,劃橫線部分應按“知其事之賓客”的語序來翻譯。

【譯文】太子以及知道這件事情的賓客,都穿著白衣服,戴著白帽子給他送行。

③悲哉,世也!豈獨一琴哉?莫不然矣。(《工之僑獻琴》)

【解析】句中劃線部分是謂語前置句,這句應譯為“這樣的世道真可悲啊!”

【譯文】這樣的世道真可悲啊!難道僅僅是一張琴嗎?整個世風無不如此啊。

④以其無禮於晉(《燭之武退秦師》)

【解析】這是狀語後置句。劃線部分應按“於晉無禮”的語序翻譯。

【譯文】因為鄭國對晉侯無禮。

6、合(繁筆簡合):

有些句子為了某些需要,故意使用繁筆,增加文采,翻譯時只要譯出意思即可。如:

①有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併吞八荒之心。(《過秦論》)

【譯文】有統一天下的心意(志向)。

找準文言文翻譯規律,讓文言文閱讀變得暢通無阻。


7、套(固定句式):

文言文中的固定句式很常見,遇此情況可以套用翻譯。如:

①今君王既棲於會稽之上,然後乃求謀臣,無乃後乎。(《勾踐滅吳》)

【解析】這裡的“無乃……乎”就是固定句式“恐怕……吧”,可以套用為:恐怕太晚了吧?

【譯文】現在大王您已經退守到會稽山,這樣然後才來尋求有謀略的大臣,恐怕太晚了吧?”

②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鴻門宴》)

【解析】“何……為”,譯為“為什麼……呢”

【譯文】現在別人正好是刀和砧板,(而)我是魚肉,為什麼要告辭呢?

③覽物之情,得無異乎?(《岳陽樓記》)

【解析】“得無……乎”:可以為:“該不會……吧”或“恐怕……吧”。

【譯文】飽覽這裡景色時的感想,恐怕會有所不同吧。

8、補(成分補充)

文言文省略某一詞語(如介詞“於”等)或成分(主語、謂語、賓語)的現象很常見,翻譯時根據語境要補出。如:

①項伯乃夜馳沛公軍,私見張良,具告以事。(《鴻門宴》)

【解析】補出省略為:具告(之)以事

【譯文】項伯連夜趕到劉邦的軍營,秘密地見了張良,把事情詳細地告訴他。

②我騰躍而上,不過數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間,此亦飛之至也。(《逍遙遊》)

【解析】劃線句省略了古文中常用的介詞“於”,應補充成“翱翔(於)蓬蒿之間。”

【譯文】我跳躍著往上飛,不超過幾丈高就掉落下來,在蓬蒿中飛來飛去,這也就是我飛行的最高限度了。

當然,我們所說的“留、刪、分、換、調、合、套、補”八字法並非孤立的,在翻譯具體句子時要靈活綜合運用,力求使翻譯規範,譯句豐厚。也沒有涵蓋了文言文翻譯所必須注意的所有方面。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陽樓記》)。此句出現互文現象,所以這裡的“喜”“悲”,既指“物”,也指“己”,應翻譯為“不因外物環境和自己遭遇的好壞而高興或悲傷”。

找準文言文翻譯規律,讓文言文閱讀變得暢通無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