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0 為減少機械化部隊損失,蘇軍研發A-20和A-32,後者最終成蘇軍王牌

20世紀30年代,大將巴甫洛夫對未來蘇軍坦克的再評估工作中,提出需要發展一種新型坦克的建議,以緩解蘇軍裝甲防護脆弱的通病,減少機械化部隊在戰場上的損失。經過幾番討論,哈爾科夫設計局計劃將三種坦克進行設計,即A-20、A-30和A-32。

為減少機械化部隊損失,蘇軍研發A-20和A-32,後者最終成蘇軍王牌

蘇軍大將巴甫洛夫

A-20坦克樣車嚴格按照裝甲部隊委員會的計劃製造,較以往坦克更為先進。坦克重18.2噸,保留了BT系列坦克的車輪/履帶兩用特徵。像BT坦克一樣,可以用四對路輪行駛;動力裝置採用了更結實耐用的新型V-12柴油發動機,功率373千瓦;底盤以BT-7M坦克為基礎。和大部分BT系列坦克一樣,武器裝備為一門45毫米高速火炮和兩挺機槍(包括一挺同軸機槍)。

有趣的是,A-20坦克在外形上酷似後來的T-34坦克,它們的車體和炮塔都是一樣的。A-20坦克的炮塔由25毫米厚的輥軋裝甲鋼板製成,炮塔正面V字形的斜裝甲板的斜角設定為60°,車體懸於履帶之上,車體兩邊保護履帶的裝甲成斜角形,厚25毫米。這種規格與蘇聯此前曾試圖生產的另一種編號為T-46-5(或Izdeliye Ⅲ)的防彈坦克基本一致,那是一種重32.3噸的坦克,已經進入了樣車生產階段,後來被取消了,但其裝甲防護設計方案對A-20型坦克產生了較大影響。

為減少機械化部隊損失,蘇軍研發A-20和A-32,後者最終成蘇軍王牌

A-20坦克

蘇聯試圖以提升A-20坦克武器配備的形式將其改進成A-30,但實踐表明這完全行不通。設計組試圖在A-20炮塔上安裝BTU坦克所使用的短管76.2毫米(30.5倍口徑身管)火炮,但這種努力最終失敗了。因為這種炮塔太小,安裝大型武器操作起來極其困難,而且炮塔座圈也承受不了76.2毫米火炮的後坐力。最後,由於方案的不可操作性,A-30計劃只好放棄。

A-32是一項更加有發展前途的設計,是基於BT坦克的一大飛躍。A-32保留了克里斯蒂懸掛裝置,但棄用了車輪/履帶兩用系統。由於只用履帶行駛,坦克重量大大降低,新車體的裝甲厚度可以增加到30-60毫米,而且還不超過其重量限制。設計師們還為A-32設計了新的駕駛系統,即通常的杆式操縱方式,而不是像BT坦克和A-20坦克那樣的駕駛輪。他們從BT系列坦克中發現,輪式操縱方式絕對不是駕駛履帶車輛的最好方法,而用杆式操縱方式又不可能駕駛輪式車輛。坦克的負重輪增加到了5個。最後,根據科什金最初的製造大口徑火炮和厚裝甲坦克的建議,A-32坦克安裝了76.2毫米火炮。

為減少機械化部隊損失,蘇軍研發A-20和A-32,後者最終成蘇軍王牌

A-32坦克

1939年7月,A-20和A-32坦克樣車的生產均告完成,並被送到庫賓卡坦克技術科學試驗學院進行測試。結果表明,兩種坦克的機械性能都比較可靠,優於其他型號坦克。A-20坦克不用履帶行駛時性能較差,但像A-32一樣靠履帶行駛時性能令人滿意。1939年9月1日,在一次為最高軍事委員會舉行的蘇軍坦克展示會上,A-20和A-32以及KV重型坦克、複雜而昂貴的T-50和T-40兩棲坦克同時在會上亮相。

這兩種坦克能夠參加展示會表明了官方對設計的認可,儘管在最高軍事委員會內部並沒有達成一致意見。科什金堅信,A-32是性能優越的坦克, 並認為它應該被作為一種通用型坦克,取代許多蘇軍坦克,承擔BT、T-26輕型及T-28中型坦克的任務。A-32坦克的缺點就是相對比較昂貴,其費用相當於T-26坦克的3倍,一些部門對此表示非常關注。巴甫洛夫支持A-20設計,因為這是根據他發起的裝甲部隊委員會設計方案而生產的坦克。

為減少機械化部隊損失,蘇軍研發A-20和A-32,後者最終成蘇軍王牌

蘇軍A-32坦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