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商鞅之法施行130年出现秦帝国,为何有人说商鞅要为秦亡负责?

一梭烟雨江湖行


秦朝灭亡的原因,很多儒士总结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也就是说秦朝灭亡的原因在于“秦政暴虐”。那么“秦政暴虐”的始作俑者是谁呢?当然是商鞅,因为商鞅变法,将秦国从王道治国变更成了霸道治国。商鞅开秦国酷政之先河,因此有人认为商鞅要为秦亡负责。那么笔者不禁要问,以儒治国的两汉、两晋、隋唐、两宋、大元、大明、大清,他们的灭亡,是否要孔子负责呢?

剑有两刃,一刃杀敌,一刃伤已,死于利剑之下的人,是否都要问责造剑师?瓦罐不离井上破,将军难免阵前亡,将军战死沙场,是否都要问责兵家孙武?很明显这个逻辑是行不通的,事物本身有利有害,这看使用者如用使用。商鞅的法家为治国大道,法家本身也是一门学问,用法家是兴是亡,皆在时势与人。秦朝灭亡的原因十分复杂,但远远不是粗浅的“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个原因。

明生于暗,美生于丑,善生于恶,阴阳二者共存一体:失去了阳,则阴不存;没有了阴,那自然也没有了阳。商鞅变法,依法治国,重刑重赏:秦人不觉无鼻之丑,不觉无脚之便,这说明秦法残酷,伤人身体,取人性命是它的常规手段;秦人富足安康,家有余粮,秦人知法守礼,文明昌盛,这说明秦法大慈,它让秦国民富兵强。可见秦法有恶的一面,也有善的一面,秦法的最终目的是以恶致善。

法家的精髓是“与时俱进”,国家变革要紧跟时代的发展,不循古,不塞今,世异则事变,事变则备变。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商鞅的战时法令就不适合秦朝了,需要及时变法而治。可惜法家巨子韩非死了,李斯又没有法家巨子的大无畏大无私精神,这最终导致秦王国的法令无法有效治理秦帝国。反秦战争,楚汉战争之后,数百万人死于战乱,刘邦重新恢复秦政,萧何对秦法有所增损,让秦法变为汉律,而汉律在秦法的基础上更适合治理天下,故大汉崛起。

要求商鞅为秦亡负责,就好比富二代破产后,要追责他的父母一样,实属无理取闹。


大秦铁鹰剑士


我们都知道,使秦朝灭亡的最根本原因是,秦朝在经历春秋战国大乱世之后,全国上下,国力大减,百姓都渴望安定,可秦朝却制度不改,依旧轻氾重刑,依旧像战争时重徭役,赋税,这使得民不聊生,最终导致了农民起义。而这秦朝的苛政,起源于何时呢?他便起源于商鞅变法,商鞅变法中有意向便是增加连坐法,如何增加呢,在史记中有这样一段描述“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鬥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这产生了什么后果呢,人人自危,户户自保,百姓之间可以说是互相防备的状态,为了自保甚至于会无中生有。就这样刑法继续发展,这样到关系状态也继续发展。到了秦朝后期,法律已经是苛责至极,正如陈胜吴广他们,仅仅是因为天气原因,迟到就要被杀头,不仅仅是他们这一只,还有无数百姓也都是这样,谁不珍惜生命,谁都不愿这么轻易死去,最终酿成了农民起义,所以说商鞅变法,也是秦灭亡的一大原因。那么问题也来了,商鞅变法的弊端如此之大,为什么当初,还要采用商鞅变法。因为他快呀,商鞅变法可以很快的解决当时的社会问题,秦朝当时国内动荡不安,如果不很快的解决国内的问题,那么明天,齐国,楚国的大军可能就兵临城下了。而如果你是百姓,在商鞅偷东西都可能会被杀头的法律下,你还会去抢劫吗。所以说商鞅变法可以很快解决当时的社会问题,但这不是长久的办法,说到这同时也要谈到法家和儒家,在解决周文疲弊问题上的不同了。其实商鞅变法的本质,便是法家的思想,他们是想用严格的法律控制住百姓的行为,可哪怕社会安定了,这终究只是控制的结果,如周厉王之行,无法使人心安定。而儒家不同,儒家就是从人心安定,如果人人都做好自己的工作,那么不需要控制,社会自然就安定下来了。这便是法家和儒家对待问题本质上的不同。



御前带刀侍卫


导语:

公元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嬴政取三皇五帝之名自称为“皇帝”,这便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秦始皇。秦始皇只用了短短15年的时间,几乎没有费多大力气,就先后灭亡了韩、赵、魏、楚、燕、齐、秦六个国家,结束了春秋战国几百年的纷争。其实,统一六国并非只是秦始皇一代人的功劳,而是连续六代君王的不懈努力才造就了强大的秦国。秦国的强大,离不开战国时代一场轰轰烈烈的变法——商鞅变法。经过商鞅变法,秦国才能做到六世君王,六代霸业。


秦始皇死后,秦二世胡亥继承皇位。但是与秦国六代明君不同,秦二世胡亥却是一个昏庸无能之辈。秦二世胡亥宠信宦官赵高,对于苛刻的秦法,非但不加以整改,而且变本加厉。秦二世在位期间,秦朝大兴土木建造宫室,肆意榨取在秦始皇时代就已经透支的民力。整个秦朝,在严苛的秦法和滥用民力的影响之下面临崩溃。终于,不堪暴政的秦朝农民陈胜吴广揭竿而起,起义仿佛星火燎原一般席卷整个帝国。秦朝最终灭亡,随着悠悠岁月掩埋进历史的尘埃。

从秦孝公的商鞅变法到秦始皇一统天下

1.夹缝之中求一隅之地

一百多年前的秦国,非但没有秦始皇时代强大,而且是一个西陲弱国。西有义渠连年骚扰,东有大魏虎视眈眈,南有楚国枕戈待旦。秦国终日在西北边陲与戎狄争夺土地,此时的秦国真可谓在夹缝之中求得一隅偏安。


秦献公时代,秦国与魏国为争夺河西之地而战火连连。在河西之战中,魏武卒大败秦军,魏国夺得河西全部土地,秦孝公受重伤而退。秦献公因心声愤恨,加之重伤不愈,不久便溘然长逝。

2.变法中兴,一雪国耻

秦献公之子,21岁的嬴渠梁即位,是为秦孝公。秦孝公是一位极具雄心抱负,而又智勇双全的君王。他为了能够一血国耻,夺回河西,恢复穆公霸业,决定向天下发出《求贤令》。希望能够广纳人才,辅佐他兴复赢室。

“昔我缪公自歧雍之间,修德行武。东平晋乱,以河为界。西霸戎翟,广地千里。天子致伯,诸侯毕贺,为后世开业,甚光美。会往者厉、躁、简公、出子之不宁,国家内忧,未遑外事,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献公即位,镇抚边境,徒治栎阳,且欲东伐,复缪公之故地,修缪公之政令。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秦孝公的《求贤令》,追忆穆公时代的霸业,历数如今秦国的危难,希望能够募得良才恢复穆公伟业,并发出了“与之分土”的罕见承诺。秦孝公的《求贤令》可谓千古第一令,深深地触动了东方士子希望建功立业的心。《求贤令》一发出,东方六国游学仕子纷纷赶赴秦国求职。日后辅佐秦孝公完成变法,夺回河西的卫鞅就在其中。


卫鞅是魏国丞相公叔痤的门下弟子,早年曾经求学于鬼谷子,研习法家、兵家等等学问。他特别喜欢与人辩论天下大事,在魏国民间小有名气。公叔痤知道卫鞅的才华,但是由于嫉贤妒能一直不肯向魏王举荐商鞅。公叔痤在弥留之际,终于向魏王举荐了商鞅,但是魏王却不重用商鞅。于是,商鞅在接到秦国《求贤令》之后,便决心赴秦另谋高就。


商鞅入秦之后,遍访秦国山山水水,结合自身所学,制定了一套时下对秦国行之有效的法律。在秦孝公的全力支持下,商鞅在秦国进行轰轰烈烈的变法。商鞅变法主要在“耕”和“战”两大主线上进行,“以严苛残酷的严刑峻法贯穿其中。“耕”服务于“战”,战争才是商鞅变法的主题,因此,商鞅变法是一个临时战时法律。

为了服务于战争,商鞅废除分封制,改为更利于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并下设县、乡、里等。将五户人家编为一伍,十户人家为什。一旦有一家犯罪,假如伍和什都不举报的话,也要收到相同的处罚。就这样因为连坐法,秦人人人自危,一人犯罪争相举报。

在“耕”这条主线上,废除了春秋战国时期的“井田制”,将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奖励农民开垦荒地,史称“开阡陌”。土地产量高,可以获得一定奖励,产量低要收到惩罚。商鞅变法废除了沿袭已久的奴隶制,使得已经沦为奴隶的人重新成为自由的国民,极大的调动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


在“战”这条主题上,商鞅建立军功授爵制,以斩获敌人士官的头颅数来获得爵位,这也就是“首级”的来历。斩获一个首级,作为奴隶的家人可以成为平民,斩获两个首级,犯罪的家人可以被释放。一个首级就能够晋升一个爵位,改变家境,首级越多地位越高,甚至一个奴隶也可以通过战争升级为将军。因此,在战场上秦军在利息的驱使下才可以毫无人性的厮杀,这也就是“虎狼之师”得来历。

商鞅通过新法,把整个秦国捆成一团,更利于统治。并且,一旦有战事开始,秦国可以全民皆兵精准地投入战场。商鞅变法后的秦国,更像是一部战车,他将全国的各个阶层都有效的组织起来,为战争服务。


秦孝公和商鞅二人,可算是千古君臣的典范。秦孝公将整个国家的治理托付给卫鞅,他们相互信任,相互合作,共同治理秦国。以至于在十年之后,秦国便可以迅速发展起来,在河西一雪前耻。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过秦论》

3.纵横捭阖,逐渐崛起


秦孝公之后,秦惠文王嬴驷即位,这位年轻人刚一即位就面临着重重危机,在内:公伯赢虔和太傅甘龙一直想要推倒新法,维护贵族利益。在外:魏国经过河西一战仍然想重新夺回河西的全部土地。于是,秦惠文王为了稳定国内,在赢虔和太傅的威逼之下,以谋反为名车裂商鞅。稳定了局面之后,秦惠文王嬴驷便开始对以甘龙为首的老贵族进行了清洗。秦惠文王不但没有推倒新法,而且更加拥护商君之法。秦惠文王在商君之法的框架下,任用张仪、赢疾、司马错等人,收复了秦国故土,在诸侯之间逐渐崛起。

4.扫清六合,一统八荒

秦惠文王之后,在秦昭襄王时期,秦国已经成为和赵国、楚国并列的三大强国。白起攻打楚国,水淹郢都,致使楚国国力一落千丈。后来的长平之战,秦昭襄王以白起为大将军歼灭赵国主力,坑杀了赵国举国男丁。自此,山东六国再也没有能力与秦国抗衡阻挠秦国东出大策。


秦始皇秦政之后,便开始了统一六国的步伐,他几乎以一年灭一国的速度,先后拿下韩、赵、魏、楚、燕、齐。除了楚国有些费劲之外,秦始皇几乎不费力气就拿下了其他五国。以至于,六国之君俯首系项,臣服于秦。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过秦论》

有人说,百年之前的商鞅要为秦朝的灭亡负责,这是为何?


我认为,商鞅变法对于秦朝的灭亡是有一定的关系的。商鞅变法是一个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临时战时法律,他虽然能够极大调动战争动员力量,但是当封建王朝建立起来以后就不再适合秦朝实情了,它存在着一定的历史缺陷。我认为商君之法与秦朝的不适应在以下几点;

1.土地制度的不适应性

商鞅变法规定,土地需要按军功来授予,那么统一六国之后没有仗可打。而秦朝的土地只有使用权没有继承权,那农民便没有机会再获得土地。而在民间,由于土地私有,一些地方的乡绅便开始了土地兼并,这更加重了土地危机。


对于土地制度,秦始皇也并不是没有改革,但是他还没有来得及纠正战时土地制度,秦国就灭亡了。秦始皇对于原来六国封地实行“令黔首自实田”的政策,就是维持原六国百姓所有的土地不变。秦始皇想通过这一政策收拢六国百姓人心,这原本是一个很好的政策,能够很好的维护百姓的利益。但是有一些原来六国的贵族,想要制造混乱,便进行一系列暗中操作,使得六国粮食价格飞涨,百姓苦不堪言,反秦情绪高涨。

2.秦法过于苛刻

商君之法的很大弊端,就是过于苛刻,缺乏弹性。假如秦法不那么苛刻有一些弹性,也许陈胜吴广就不会起义。《史记陈涉世家》记载:陈胜吴广因为天下午导致路面泥泞,而误了工期,但是仅仅因为误了工期就会导致所有的民工面临斩首的处罚。这对于原六国遗民来说肯定难以承受,那么造成反秦的情绪肯定在所难免。


秦法中还规定着许多严苛的法律,比如连坐、腰斩等等。而秦始皇又是忠实的法家信奉者,他希望六国遗民都能够遵从秦法,于是也没有对苛刻的秦法进行适当宽松。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百姓的反秦情绪,促进了秦朝的灭亡。

3.商君劳民、苦民之法

很多人都会说秦始皇横征暴虐,大兴土木,不管百姓死活。但是这追根溯源还是商鞅的劳民、苦民之法。而秦始皇是法家的信奉者,是商鞅的追随者。对于商鞅这样的错误观念,秦始皇却是认同的态度。于是,秦帝国建立以后,秦朝本应开始休养生息,但是却开始了一系列的大型工程。对于阿房宫、秦始皇陵、兵马俑等等巨大的工程,本不能在短时间完成,秦始皇却不惜透支全国人力要在短时间内建成。这些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也是出自商君之术。

总结:综合以上,我认为,商鞅对于秦朝的灭亡是有一定关系的。但是中肯的来说,如果要商鞅一人为秦朝的灭亡负责,未免过于偏颇。假如秦朝建立后,秦始皇能够从各个方面改变以往商君之法的苛刻之处,使它更适合于统一后的秦朝,那秦也不会以极短的时间迅速崩塌。

我是一观澜,一个用心写作的90后,我希望用认真的态度对待每一位读者,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支持我!

一观澜


秦始皇统一天下,开创了华夏历史上的一次大统。可是秦二世而亡。说让商鞅负责,他是负不起责了,原因有二。一,秦孝公去世,商鞅也被秦惠文王车裂而亡,灭三族;一个前代死人能负什么责呢?二、秦朝是嬴氏的家天下,人家商鞅一个姓姬的,只是一个打工的,作为宰相,他尽的是一个臣子的本分,至于如何决策,还不是秦王说了算么。所以说,让商鞅负责,是不对的,但是作为最早的秦法立法人,他的法给秦的灭亡留下了祸患是客观存在的。

为什么说商鞅的法给秦灭亡留下了祸患的伏笔呢?因为商鞅的法律内容,使得国家和民众成为了对立面,只有对立没有统一,过于片面,使得民众生活太艰苦了。最终对立,对立就是矛盾,矛盾的演化必然造成冲突,冲突的不断升级就是农民起义,就是各种地方势力造反,推翻压迫统治。最终,秦王朝被推翻。不信,我们透过现象看看商鞅之法的本质,可以看出:

1、商鞅之法的本质就是威逼加利诱。商鞅之法,轻犯重刑,有一点违法,就有可能受到残酷的责罚。这就是威逼,王法王法,统治阶级的利益就是法,一旦触犯,犯法成本无比高昂,逼得人们没有敢不按秦法行事。利诱体现在,杀敌立功以人头计,在未统一之前,有连年征战,基层的百姓可以通过杀敌立功,改变社会阶层,从而为摆脱命运和改善被剥削的程度进行努力。有了军功,就可以步入统治阶级。秦统一六国以后,没有战争,试问,最基层面的,最苦的百姓除了被永远奴役,敲诈勒索,他们还有什么出路?国内矛盾得不到释放,矛盾就会积累和演变。

2、商鞅的辅佐之道是法家之道。法家讲究乱世用重典,有利于变革,推动发展。是在大乱大治之时,需要的铁腕和强权。而秦统一天下之后,外在矛盾消失,内部矛盾显现。再加上和平时期,统治阶级催生的腐败。使得内部统治的法,腐败的统治官僚,相互结合,使得苛政更暴。暴秦暴秦,就是暴力统治,一个暴字,将当时的社会环境,形容得淋漓尽致。所以,秦统一以后,没有调整法度,还用战时法管理和平年代,刺激了阶级矛盾。

所以说,商鞅在那个年代,为秦孝公设置的法,富国强兵。他是有功的!但是,秦统一以后,需要的是修养生息,富国富民,发展生产和经济,巩固边疆和国防。此时,商鞅已故,秦王已换。针对当时的国家如何长治久安,应该有新的方略。商鞅的法,是战时法,不适合统一天下的秦朝。所以,依旧行他的法的内容,是带来了后患。究其根本原因,作为君王,应该时移世易,进行变法,才能长治久安。

后世百代皆行秦政法,证明商鞅的立法精神和策略是对的。从此处看,商鞅无过。有过的是,后来的统治阶级,统治者,没有根据时代的现实情况,调整法律内容和刑罚、奖励。

以上谨代表个人看法,不当之处请大家多多指导!





爱自学的羊先生


商鞅不需要为秦国的灭亡负责,为什么这么说?

一、变法初成,朝局纷争。

面对战国七雄的大争之世,秦孝公与商鞅确实是千古难遇的君臣,在秦孝公答应商鞅变法之时,商鞅提出了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法不容情,上至君王下至百姓必须奉行遵守。第二个问题:法无二心,君王必须对变法大臣深信不疑,不受挑唆、不中离间。第三个问题,自古变法之人,通常不得善终,愿君上永不相负。秦孝公做的很好,这点我们不否认,然而后继秦国之君做的如何?赢驷继位之初,各方面势利面对新君继位,为赢得切身利益,都在暗地里做足了文章,准备处死商鞅,尝试推翻新法。赢虔沉默独处20年,观察朝局各方面的情况,看到嬴渠梁病危不寿,自己可能会性命难保,不惜假死骗过所有人。秦孝公归天以后,立即出面干涉朝政,名为赢驷出谋划策,实为公报私仇。他深知甘龙为首的老氏族必反,又担心秦国新法深入民心商鞅功高震主,多次建议先笼络老氏族除掉商鞅,再集中力量除掉老氏族。赢驷几经赢虔的威逼胁迫,面对甘龙的左右劝谏,为了平衡各方面势利,不得已下定决心除掉商鞅。

二、兔死狗烹,五马分尸。

商鞅为了秦国付出了一生心血,国外各国君臣看到秦国日渐强大羡慕嫉妒,国内各方势力利益受到损失恨之入骨,商鞅没有退路。行为上力行新法,没有谋反的任何迹象。职务上位高权重,从不贪利徇私舞弊。如果商鞅只为剪除政敌,把持朝政,他不会留下甘龙和老氏族。如果商鞅考虑富贵长久,安于享乐,他不会处置赢虔和赢驷。既然商鞅为秦国强大将自己置之死地而后生,赢驷何必还要怀疑可昭日月的忠心将其五马分尸?固然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可只从秦国皇家利益的角度出发,不顾当初承诺,已经有失信义在先,何必再将秦国覆灭的罪责归于忠臣义士?商鞅本是卫国人,又是秦国驸马,他一生的目的就是施展胸中理想,不辜一身才华,确定自身价值,赢得后世传颂。赢驷可以完全遵守当初承诺,将商鞅遣返封地圈禁,让其安享晚年即可。若是出现法治漏洞,也可以随时请教,便于后世逐一矫正。要知道师傅教徒弟还留一手,更何况商鞅对秦国还不防一招?

三、是非对错,后世评说。

有人也说商君之法是苦民之法,只符合统治者的利益,这点说的也不完全正确。秦国变法之初,秦国百姓衣不遮体食不果腹,军队赏罚不明战力低下,国家穷困潦倒民不聊生,女儿嫁人能找一个没有残疾的都行。商鞅变法以后,百姓有田靠耕战得爵做官,军队不分贵贱按功领赏,国家四处通商蒸蒸日上。如果完全是苦民之法,秦国能够统一六国吗?商鞅针对秦国民风彪悍、野蛮粗犷、刑法盘整过细确实苛刻,但是乱世当用重典,不然不足以强秦。秦国新法本身就是弱民强国之策,任何法制在定制之初绝对是没有问题的,不过随着时局反复不定变化无常,法治也要推陈出新不断完善,只有这样国家才能长治久安蓬勃发展。

如果总结秦国灭亡的原因?应该有二点,一是秦国后继之君,没有领会法治精髓,不能因势利导因时而变。二是商鞅曾经预言,力行法制纵然遇到两代昏君,政府机制正常运转,秦国不亡。除非昏君奸臣同时出现,法制国策受到破坏,秦国可能会灭。如果有一代明君,秦国可统一天下。


Oo否极泰来oO


历史环境是在发生变化的,一个国家的治理方法也需要适时而变,在商鞅变法的那个时代,商鞅的变法对当时的秦国来说,是一剂猛药、良药,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商鞅的变法不再适宜一统天下的秦国也是事实。


可惜,秦国的统治者并没有看到这一点,从而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秦国因商鞅变法变的富强,也最终因为商鞅变法而王国。

我们一直在说商鞅变法,那商鞅变法到底变的是什么呢?

查阅历史资料,我们知道:商鞅自卫国入秦,并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和建立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于是,便任他为左庶长,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先后两次实行以“废井田、开阡陌,实行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为主要内容的变法。


不得不说,商鞅重农桑讲军工的做法确实使得秦国变得富强,特别是秦国的军功制,极大的提升了秦国的战斗力,使得秦军的战斗力一跃成为七国之首。

但是商鞅施行的连坐之法确实太过严苛,以连坐之法规定来看,我们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你的亲戚犯了法,尽管你可能快几十年没跟你亲戚有过联系了,但是如你的亲戚犯了法,你也会被牵连坐牢,重者可能会被杀头。

大家想想,这可真是人在家中做,祸从天上来。

在战国时期,此为乱世,用重典是对的,有效杜绝了秦人军政队伍,但是,秦朝统一六国后,本应该适当放宽法律,但秦国的统治者不仅没有以宽仁治国,反而法律愈发严苛。

特别是是连坐制度,最应该废除,但秦朝统治者并没有认识到。连坐制度和严苛的法律最起码在秦国危亡时刻给了秦国以当头一击。

1、我们都知道秦末第一次农民起义是陈胜吴广起义,陈胜吴广为什么要造反呢,主要原因就是他们失期,失期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晚到了、迟到了。以秦法来讲,迟到了就要杀头。我们想一下,如果迟到了不是杀头而是罚款或者打板子,陈胜吴广还会冒着掉脑袋的危险造反吗。

2、严苛的法律背后,比如是人情淡泊。历史上几乎所有的朝代灭亡后,都有一群人想着复国,你们听说过有人想为秦国复国吗?

当然,历史上有一种说法是秦朝皇族被秦二世杀了一部分,待项羽进咸阳,尽灭始皇一族。这个卧室不太信的,皇族人员广阔,就算秦始皇一直近亲被杀完了,表亲堂亲呢,能够真正被杀尽吗,恐怕不会。另外,在某些朝代,即使皇族人员都死完了,也会有心腹将领或者臣子想要复国。

而秦朝灭亡后,没有一个人愿意为其复国,为什么呢,这就是秦法严苛的后遗症,法律严苛,导致人情淡泊,大家之所以为秦国二战,是因为法律而不是因为对秦国的认同。

3、秦国法律规定,没有国君下令,外将禁止带兵入京。这也是为什么秦朝灭亡时,边境地区还有近百万军队,他们并没有赶回国都驰援的原因。因为依据秦法,私自带兵回京是死罪,而当时咸阳已经被围,国君手令出不了咸阳。边疆将领就算有意救援,但碍于法律也不敢动身,只能眼睁睁看着秦朝王国。


史海钩沉


商鞅根据那个时代秦国强盛的需要制定变法的内容,这没有什么问题。后人一味师古,不考虑现实情况是后人的错。秦始皇统一全国后,用法严苛,不适时做出改变,与民休息;秦二世任用阉竖,迫害忠良。没有商鞅变法,连秦帝国都不会出现,自己把国家整丢了,现在要怪罪先祖立法不全?持此论者基本就是牵强附会,故作新论。就像有些人把中国近百年的落后归罪于千年前的祖宗一样,先祖靠自己努力领先于世界,现在自己混的不行还有脸怪先祖没给自己安排好?

商鞅变法的措施确实存在一些弊端,比如重农抑商对中国古代社会的负面影响;对思想的控制过于严苛;轻视教化,严刑峻法等。但这些本身就是根据当时的社会情况所做出的现实选择,后人没做好却要他负责,岂不是太过苛责古人了?一代有一代的情况,一代有一代的治国办法。因为商鞅所行的变法内容有利于维护王朝稳定,此后的历代也多有因循,如果都要商鞅负责,亡国之君这么多岂不是都可以找商鞅讨个说法了?


孔夫剑


关于这个问题,我认为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但商鞅不必为秦亡负责。

在普遍的认知中,很多人认为秦亡于暴政,正因秦国一体奉行法家治天下,严苛而残暴,致使百姓不得已揭竿而起,推翻暴政。那么追根溯源,此法从何处起?自商鞅变法开始,故而将这个罪名扣在了商鞅的头上,潜台词就是如果没有商鞅制定出严苛的律法,秦怎么会亡?

我常说这样一句话,研究一段历史,一定要站在那段历史的大背景之下,去分析人或事,而不是站在现在的角度去批判前人。

众所周知,商鞅所处的时代,是为战国时代。那是贵易贱、上易下的大变革时代,任何一个国家为了生存,都拼尽全力、绞尽脑汁,然而现实是残酷的,在整个中原大地上,仅留下十余个诸侯国,其余的诸侯不是被吞并,就是被悉数灭尽,而在这十余个诸侯国之中,有七个诸侯国,实力最强,称之为“战国七雄”。

可是,战国七雄中唯有秦国,地处西戎,与少数民族混居,为其余六国所蔑视。六国曾联兵欲将秦瓜而分之,于此之时,秦孝公力行变法,商鞅感求贤令之诚,只身入秦。

在史书中,曾记载商鞅数次觐见秦孝公,述之以不同的治国方略,最后秦孝公选择了称霸之道,即以法家治理秦国。

从当时的大环境来看,唯有法家可救秦国,也唯有法家可以跟上时代之潮流。

通过商鞅颁行的耕战法、连坐法、私斗治罪法等一系列法令,才使整个秦国焕然一新,让原本尸位素餐的老贵族不再吸食国家,让低贱的奴隶、国人也可以凭借本领吃饭,从而将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紧密地捆绑在了一起。

此外,商鞅颁行的废井田之政策,一改土地国有制的弊端,让土地成为了民众手中的私产,这些举措都是符合历史演变进程的,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正是这些巨变,让秦国这一潭死水,化作奔涌的长河,冲出函谷关,争雄天下。商鞅如同秦国的总设计师,为秦国一统之伟业,缔造了蓝图与切实可行的方案。

因此,商鞅不仅是秦国的功臣,而且是华夏一统的奠基人之一。

诚然,商鞅变法是符合当时时代潮流的,然而商鞅不是神人,他无法预估到一统之后的局面,更不可能将一统之后所应推行的方案提前写出来。

那么,一统之后该奉行何种治国之策,这一历史课题,并非是商鞅需要回答的,商鞅已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任务,所以商鞅不必为秦亡负责。

我是万里,一个喜爱历史、历史剧的段子手,欢迎关注~


万里公子


兴也商鞅,败也商鞅。

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图强,这其中要数商鞅变法最有成果。因为商鞅变法使得秦国从一个关西弱国一跃成为最终横扫六国、一统天下的强国,正所谓“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

商鞅变法的核心内容是在秦国推行法制,主要内容有:一是废除井田制,扩大亩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二是实行分户令,奖励小农经济,鼓励垦荒 ;三是奖励军功,达到了强兵的目的,极大的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四是严禁百姓私斗,奖励军功,制定二十等爵制度;五是改法为律,厉行法制,实行连坐制度。

经过商鞅变法,秦国实力大增,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商鞅是法家学说的代表,他在秦国的变法实践,取得了重大的胜利。因为法家厉行法制的理论符合秦国当时的具体情况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秦国的生产力。而秦国统一天下,建立了大一统的封建王朝之后,社会矛盾已经发生转化,商鞅之法的弊端也开始暴露出来了。

商鞅之法过于严苛,对百姓压迫过重。贾谊在《过秦论》中直接指出了这一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易也”。

商鞅之法带给秦国强大的力量,也成为造成秦朝二世而亡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说,任何制度的使用都应该建立在适宜的环境之中,当社会发展变化后,制度也要及时调整。





老袁讲历史


秦国没有商鞅变法的时候已经延续了500年。虽然有过辉煌的穆公称霸,但是大部分时间都是处于积贫积弱,混乱的状态。这种状态正好说明了民力的强大,君权的弱小。民强即是老百姓生活的很自由,虽然穷,但是贫穷而自由;他们可以在自己的土地上做自己想做的事,政府管不到他们,即使管我不买账,你能把我咋地;他们不高兴了,就会斗殴闹事,政府没有能力干涉,非要干涉我连你一块儿揍!这时的秦国大地上的民众充满活力,思想自由,行动自由,啥都是自由的,民众自由就会按照个人意志行事,不会听命于国家,国家政令就寸步难行。没有赋税就没钱,穷;没有兵源就没有军队,弱。但是令人惊讶的是如此积贫积弱的秦国,面对山东六国的轮番爆揍,居然还挺抗揍的,不但没被打死,还越打越勇;赳赳老秦,共赴国难。面对外敌入侵,平日里野惯了的秦国老百姓再也不闹了,全民皆兵,跟随国君奔赴战场。于是才有了“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的家国情怀。自由的秦民更懂得如何爱国,老百姓没文化但并不蠢,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就是怀着对脚下这片祖祖辈辈生活的土地的热爱,粗野无知的老秦人选择为国赴死,他们知道自己是为自己而战,为自由而战。所以,弱秦能击退山东六国的百万雄兵。靠着无数老秦人的浴血奋战,虽然历经惨败但秦国就是亡不了。

商鞅变法以后,老百姓失去了人身自由,他们一辈子被禁锢在土地上耕种;老百姓失去了言论自由,他们不能在像以前一样撒野放肆;老百姓失去了财产自由,秦国收走了每一块土地、山林,湖泊,老百姓再也不能任意支配它;最可怕的是老百姓连自由思想的权力都被剥夺了,他们一辈子只能想两件事“种地”“打仗”。民弱换来了秦国兵力的强大,国库的富有,君权的强大,使秦国的实力空前强大。秦国的老百姓却变成了没有思想,只会种地打仗的战争机器。在秦国疯狂的兼并战争的道路上全速运转。秦的统一是用血与肉堆筑的。完成统一大业的秦没有休养生息,而是收天下之兵,横征暴敛,严刑峻法,商鞅之法推向了极端。最后,天下万民被逼的活不下去了,起来造了反。六百年的秦,六国都没有把它灭亡,到二世却亡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