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历史探秘:巴人文化起源在达州的论述

引子:巴人是一个久远的名族,也是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和曾经创造过历史辉煌的民族。但是,巴人文化由于缺乏文献资料,在巴人、巴人文化起源上的研究,已经进入到了一个“死胡同”,这里我们不妨以另外一种角度去探讨,也许能够找到答案。

“夏后启之臣曰孟涂,是司神于巴。”“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君子服之,无心腹之疾。”这是《山海经·海内南经注》对于巴的记载,这也应该是最早将巴记录于文字的文献资料。同时,在《楚辞·天问》中也有“有蛇吞象,厥大何如?”的记载,那么就可以充分证明,巴山、巴人、巴人文化并不是最近几百年才有的说法,而是存在了几千年的历史。

关于“夏后启之臣曰孟涂,是司神于巴。”的解释,我认为,应该是:在夏启的时候有一位叫孟涂的大臣,被派往巴地担任神职。如果以这种推论,那么在夏启的时候,夏对巴已经实现了有效管理,同时巴也不是国,只是部落。而“巴蛇食象”,我在2019年的《什么是巴蛇食象》一文中已经进行过详细阐述。其实“巴蛇食象”就是蛇吃蛇,并不是蛇吃大象,而“象”应该是物“相”,并不是大“象”,到现在在达州一带依然将蛇吃蛇这种现象称之为“蛇吞象(相)”。

巴人、巴人文化由于缺乏文献资料和实物依据,无论是《山海经》还是《华阳国志》等文献均只是寥寥几句,因此对于起源一直是众说纷纭,然而无论是湖北恩施说、经山峡进入重庆说,还是翻秦岭走嘉陵江说均缺乏具有决定性的依据,因此也就造成了各种观点各执一词,彼此争论不休。然而,在巴人、巴人文化的起源上,却很少有人提出是在达州这一说法,特别是国内的知名考古学者更是无一人提出。

既然国内知名考古学者无一人提出巴人、巴人文化的起源在达州,那么是不是达州真的就不具备起源的条件和资格呢?其实不然,而在所有推断中,根据达州的地理状况,结合自身和周边区域的旧石器时期文化、新石器时期文化,以及气候条件,达州才是最具起源条件的地区。至于为什么国内知名考古学者无一人提出,这主要还是因为巴人、巴人文化研究缺乏文献资料和实物依据,在中国考古中一直不是热门话题,更不像“夏商周断代工程”那样属于国家行为,国内知名考古学者对于巴人、巴人文化研究大都只是出于自我求知而茶余饭后的兴趣,这也就导致了学者们并没有认真研究达州有可能属于巴人、巴人文化起源存在的先决条件。

在巴人、巴人文化起源的研究中,首先,要厘清巴山、巴人、大巴山三者之间的关系;其二,搞清楚在旧石器文化时期和新石器文化时期古人的迁徙方式;其三,地理状况和当时的气候条件;其四,既然巴人前期迁徙是在新石器文化时期,那么就需要新石器文化时期的文化作为支撑,形成一个完整的新石器文化迁徙路线图。而以上四点要素,达州全部都有着坚实的基础。

历史探秘:巴人文化起源在达州的论述

一、巴山、巴人、大巴山三者之间的关系

2019年我在“关于巴文化研究”的评论里就提出过,一个族群通过地域名称这种特定方式的命名,那么肯定是先有地名后才会有族群名称。也就是说,巴人肯定是先有巴山,后才有巴人。如四川人、河南人、广东人,更或者如后来从广东省分离出来单独成立省的海南省及海南人,从四川省分离出来成为直辖市的重庆市及重庆人,这些由来都是因为所居住区域的地名而获得特定族群名称。

而为什么会存在大巴山呢?道理也非常简单,那就是随着巴人的不断外延,在围绕巴山之外形成了巴人集居区和巴人文化圈,因此就形成了大巴山的概念。大家都知道巴山属于狭义,其涵盖范围非常小,其中达州也只有万源市和宣汉北部区域。大巴山属于广义,其涵盖非常宽,达到500公里以上。其实从巴山、大巴山的涵盖范围来看,我们会发现一个奇特的现象,以巴山为中心,大巴山只是存在于的以东、以南、以西延伸的三个方向,而在巴山以北却没有大巴山,是属于汉江河谷地带及秦岭山脉。

为什么巴山以北没有大巴山?首先说,这并不是人为疏忽。其实,这种现象也并不是无法解释,而且道理非常简单。因为巴人的先祖迁徙是由北而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虽然没有文字记载,但是在口口相传中大家心中都具有这样的概念,以至于在不断繁衍和迁徙中也就一直向东、南、西三个方向进行,并且巴人一直是由北向南迁徙,在巴山以北的区域得名相较于巴山更早。同时,由于穿过巴山的四川盆地属于丘陵地带,气候温和,越是向东、向南、向西食物链越丰富,易于获取,生存也就更加容易。因此,在各种因素下也就造成了巴山以北没有大巴山的奇特现象。

二、旧石器文化时期和新石器文化时期古人的迁徙方式

在自然万物中,人的力量是非常渺小的,以个人的力量很难征服自然,特别是面对猛兽和自然灾害,更是缺乏自我保护的能力。因此,人是群居性动物,而群居不但能够形成群体的力量来有效对抗自然,以此达到更好繁衍生息的目的,更可以避免近亲结合导致物种退化和灭绝。当然在旧石器文化时期和新石器文化时期,甚至是更遥远的时代,避免近亲结合并不是因为伦理道德和具有科学依据,而是属于自然法则。因此,在旧石器文化时期和新石器文化时期,甚至是更遥远的时代,人类的迁徙都必须是以群体性的方式进行。

综上所述,也就是说在旧石器文化时期和新石器文化时期,甚至是更遥远的时代,人类的迁徙不可能是一个人或者是一家人、两家人能够完成的事,而是因为随着人口的大量繁衍,当居住地可获取食物范围内已经无法支撑一个庞大群体生存的时候,就必须要有一部分人向外迁徙,去寻找一个新的地方获取更多的食物,以保证更好生存和繁衍。这种迁徙,在一定意义上属于被动迁徙,而不是属于主动迁徙。

其实,人类的迁徙是一个由慢到快的过程,由徒步到代步的过程,其中代步包括从驯化动物代步到现在以火车、飞机、汽车等机械代步。而在这个由徒步到代步的过程中,徒步经历的时间最漫长,同时也是最艰辛的过程。可以说,人类从进化开始到全面进化成现代人后的几万年,甚至是几十万年的时间里,都是在徒步阶段。哪怕是到后来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几千年里,代步出行也只是一小部分人享有的权利。因此,作为还在徒步阶段的旧石器文化时期和新石器文化时期代,要想迁徙到百里之外都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更别说是迁徙到千里之外,那是要经历上百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一站一站循序渐进的过程。

同时,在旧石器文化时期和新石器文化时期,由于翻山越岭探索前行的较高未知带来的巨大风险,以及在荆棘丛林中开辟道路付出的巨大艰辛和在悬崖绝壁中行动带来的巨大生命危险,因此面对庞大的群体性迁徙,翻山越岭不可能是选项。而往往在河岸会有宽阔地带和河谷平地,不但风险系数低,并且也适宜于人安营扎寨和生存。因此为了降低风险并能够在最短时间内找到适合于人类生存的地方,古人在迁徙中都是沿着河流进行。

有人说,盐是自古以来人类的生活必须品。而本人认为,在旧石器文化时期和新石器文化时期,甚至是更遥远的时代,盐不但不是生活的必须,甚至可以说,根本没有盐的感念。哪怕是食用盐,需求量也非常小,毕竟盐并不是随处可得的物资,而在那个时候人类基本上属于半野外,半定居的生存状态,盐的获取非常困难,就更别说餐餐离不开盐。

历史探秘:巴人文化起源在达州的论述

三、地理状况和当时的气候条件

在2014年4月我的《闲论巴人故里》一文中,曾经将大巴山的东部神龙架、中部巴山和西部的秦岭地形地貌做了详细对比,无论是秦岭还是神农架,它们都具有高海拔,山势陡峭、溪流沟壑泾渭分明的特点。虽然巴山同样具有高海拔,山势陡峭的特点,但是巴山与其他地方有着不同的是,有一条横劈巴山由南向北汇入汉江的河流,这为巴人先民进入巴山以南提供了一条天然而并不艰难的通道。同时,万源(达州市下辖县级市)虽然地处巴山腹心地带,但是这片土地却非常独特,属于三分水。一部分汇入流经宣汉县、达州市主城区的州河,一部分汇入流经通江县、平昌县的巴河,一部分是在紫阳县汇入汉江的任河(在万源市境内其中一段称为:大竹河,在城口县境内称为:仁河)

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这条横劈巴山由南向北的任河。任河,汉江上游最大的支流,发源于重庆市城口县、巫溪县和陕西省镇坪县交界处的大燕山(古名万倾山),经城口、万源,穿越巴山后,于陕西省紫阳县城南汇入汉江,全长211.4公里,目前年均流量为63.4立方米/秒。在上世纪陆路交通还不发达的时候,万源市大竹镇的船只就长期利用任河航道往返武汉运输物资。从目前年均流量为63.4立方米/秒来判断,任河并不是那种水流湍急、汹涌澎湃的大江大河,而是相对平缓的河流。

从气候上来讲,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对森林的大肆破坏,特别是工业的兴起,随着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地球气温也在不断上升。因此,在七、八千年前,地球的气温相较于现在来说,要低很多,一群人要想由北向南翻越被大雪覆盖的神农架、秦岭,甚至包括巴山在内,那是根本不可能达到的事情。如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著名诗篇《蜀道难》中写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这说明在蚕丛和鱼凫的古蜀时期,经秦岭根本就没有道路与中原进行联系。因此,在新石器文化时期任河不但为巴人前期在穿越巴山的迁徙中提供了一条天然的通道,同时也是一条非常安全和便捷的通道,以至于后来,经达州到陕西就有米仓道、汉中道和荔枝道,三条官道。

历史探秘:巴人文化起源在达州的论述

四、旧石器文化和新石器文化与达州的关系

达州市宣汉县罗家坝巴人文化遗址,1999年进行了首次发掘,文化堆积为11层,文化层最深达2.75米,涵盖了两汉、周、商、夏、新石器时期晚期,截止2004年发现生活遗址区和墓葬区共2万多平方米。而从安康到达州宣汉罗家坝这一条线路上,不但发现有众多的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并且还发现有旧石器时期文化遗址。经过梳理,从安康市沿着汉江往上,其中在安康市周边发现有四处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发现有旧石器时期文化遗址一处,这说明地处汉江边的安康市,不仅在新石器时期具有频繁的人类活动,并且早在旧石器时期就有了人类繁衍生息。

同时,在距离万源市较近的汉阴县发现有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一处、在毗邻万源市的南皋县发现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两处、在紫阳县发现有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一处,而在汉中市的南郑区龙岗寺同一地点不仅发现有旧石器时期文化,还发现有新石器时期文化,在汉中市西乡县发现有新石器早期文化,而这些旧石器时期文化和新石器时期文化都属于汉江流域。

井溪镇位于万源市东南部,梁末隶属东关县,隋初隶属通州宣汉县,五代时期隶属明通院(目前城口县辖有明通镇,场镇位于宣汉县龙泉土家族乡界边。同时,目前从宣汉县龙泉乡政府到下辖部分村社必须经过明通镇),明正德十年隶属太平(万源市旧称)县,民国3年隶属万源县,今属万源市。同时,井溪镇位于任河与罗家坝巴人文化遗址之间,是中河的源头,沿河而下百余里便是罗家坝巴人文化遗址。从1987年第一次文物考察到目前,发现新石器时期石器共计11件、盐井一口(作者注:是否与新石器文化时期人类有关还待考证),而最近一次发现为2018年。

在这些新石器文化中,特别是紫阳县发现的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由于其位置正处于安康市至万源市之间,并且任河也恰好在此汇入汉江,再结合万源市井溪镇的新石器文化,这为当时巴人前期经任河迁徙到万源市境内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而罗家坝发现的新石器时期文化又属于晚期,接下来便是青铜时代,罗家坝正好又发现有大量的青铜器,形成了两种文化之间的有效衔接,这更加为达州市作为巴人、巴人文化发源地提供了充分的依据。同时,也为我们今天研究巴人前期进入巴山以南绘制出了一幅清晰的路线图。

至于为什么巴人前期进入巴山以南迁徙了上千里路,经历了上千年甚至几千年,而沿途却并没有留下太多的生活遗迹,唯独遗存在宣汉县罗家坝有着大量的生活遗迹和墓葬?其实,我们可以从罗家坝的地理位置上来进行深入分析。

前面已经阐述过,巴山属于狭义,大巴山属于广义,巴山腹心地带属于喀斯特地貌,基本上是由崇山峻岭,悬崖绝壁构成,而罗家坝则属于巴山的边缘,属于大山与深丘地形的结合部,河谷平地比较宽,同时由于海拔较低,气候温和,物种繁多,无论是为动物生存还是人类生存,都提供了比较良好的栖息之地。并且罗家坝发现的新石器时期文化又属于晚期,随着人类文明的进一步提高,生活方式的进一步改变,于是就形成了安居的生活方式,也就形成了罗家坝延续了几千年的文化堆积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