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0 认识真正的诗圣杜甫——船上的杜甫,才是真正的杜甫

写诗的杜甫,并非真正的杜甫,因为他的诗里饱含着无数的事与愿违与无可奈何,并且,绝大多数是关于苍生,而非他自己。

——爱佛僧


杜甫其实不用多做介绍,众所周知的是,杜甫为诗圣。真正把近体诗的现实主义发挥到至高峰的人。其一生落笔,无不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为抱负。但杜甫一生遭遇,郁郁不伸,既不得志,亦且潦倒困苦,多为人们叹息。后世所敬仰他的,都是深感于他心系苍生,胸怀天下的为人为诗。

实际上,从诗中,我们并不能了解真正的杜甫,至少不能全部了解。他的诗,贯穿今古,缕格律,尽工尽善。虽然对中国文学,甚至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影响。韩愈甚至说世上唯有杜工部可称全美,当日诗人无拟论。但也直到后世,才名声日重,杜甫活着的时候,真可谓“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认识真正的诗圣杜甫——船上的杜甫,才是真正的杜甫


从杜甫的诗里,我们只能看到杜甫的悲悯心,以及杜甫的困苦落魄。其实,这不是真正的杜甫,或者,不是全部的杜甫。我一直认为,我们现在所心感敬佩的真正的杜甫,是从杜甫乘船飘荡时为蓝本的。因为那时候的杜甫,“穷年忧黎元”、“济时肯杀身”!

但,这种天才绝伦的人,性格、行事、才情,必有异于常人之处,值得我们一探究竟——

01 杜甫的性格

杜甫也狂

向来评杜甫,都是着眼于杜诗的,杜诗苦,人们便以为杜甫也一直苦哈哈的。事实上未必。杜甫的性格,多数时候被他的诗光芒掩盖。

新旧《唐书》都说杜甫“性褊躁,无器度,恃恩放恣”,就是气量小,而且别人对他好,他就仗着这个好放肆胡为没完没了。因此甚至差点引来了杀身之祸。

《旧唐书·杜甫传》说杜甫有一个世交,叫严武,这人对杜甫不错。杜甫在人家那里寄留,但却不停地喝酒,喝醉之后竟然跳到严武的坐榻上,瞪圆了眼睛骂严武:“严挺之居然有你这儿子!”严武的脾气也比较急躁,对杜甫却颇为宽容,只是笑笑。《新唐书·杜甫传》记载类此,但《新唐书·杜甫传》说严武心内其实也记恨杜甫,竟然想杀杜甫,幸亏严武的母亲阻拦才未杀成。

这不难看出,杜甫年轻时是颇有点“狂气”的。他的这种做法,比李白那种喝高了大喊“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狂多了。

杜甫也潇洒

多数人印象里杜甫都是愁眉苦脸一本正经忧国忧民的样子,潇洒飘逸的是李白。其实杜甫也潇洒,不拘小节。他在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而后结庐枕江,纵酒啸咏,常同农夫村翁游荡玩耍,无拘无束。严武去看他,他有时候连帽子都不戴就去见。

他一生对李白只是仰慕佩服,但做不到李白那样的,也许他懂李白,李白却未必懂他。他其实真正的朋友只有这个严武。

严武去世后,杜甫彻底没有了无拘无束。

杜甫还执拗

王安石是对杜甫诗发现并推崇的一个主要力量。但王安石的性格,非常执拗。杜甫或许也有那么点执拗,单从他进言、拒官等行为来看,是颇有些执拗的,宁可饿死,也不受那闲气,虽然他很想当官。也许王安石跟他多少有点“臭味相投”。

杜甫也会迂回

杜甫跟李白一样,其实也是见过唐玄宗的,唐玄宗很器重。但遭遇完全不同。唐玄宗这人爱搞文艺,否则,李白也不会有那些待遇,据说他祭祀时,杜甫写了三篇赋进献,唐玄宗觉得还不错,过后就让李林甫考杜甫,然后给了个小官,杜甫不当。就又给往上升了一点,杜甫去了。

也许杜甫觉得靠文章可以当大官,所以经常给唐玄宗写赋和颂,内容很肉麻,无非说自己家学渊源,家族显赫,继而甚至是祈求,因为自己年近四十,几乎衣不蔽体,常靠别人救济,总担心那天就死在荒郊,以我这样超杨雄赶枚皋的本事,陛下怎忍心舍弃?

“先臣恕、预以来,承儒守官十一世,逾审言,以文章显中宗时。臣赖绪业,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然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窃恐转死沟壑,伏惟天子哀怜之。若令执先故事,拔泥涂之久辱,则臣之述作虽不足鼓吹《六经》,至沈郁顿挫,随时敏给,扬雄、皋可企及也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

——《新唐书·杜甫传》

但当时风气大体如此,杜甫心中想来也并不情愿如此。然终于如此,也可见杜甫性格实则也有迂回适应的部分。


认识真正的诗圣杜甫——船上的杜甫,才是真正的杜甫


杜甫或者难相处,至少李白跟他不深交

杜甫是很敬慕李白的。李白与王维是同年生的(同为 701 年圣人),两人去世时间也想差不了几个月。杜甫比李白小十一岁。他出道时,李白已经名满长安。但他见过李白。之后,杜甫经常给李白写诗,最有名的是那句——“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杜甫对李白有一种怀念,他非常在意李白,写给李白的诗的题目,大体都是隔一段时间就要怀念李白,比如《春日怀李白》(名句为“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冬日有怀李白》。

有时候,他做梦都在想李白,醒来之后就作诗,“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

他甚至很细心地窥探了李白的内心,比如,我们印象里的李白,潇洒飘逸,似无烦恼。其实人皆有烦恼,谁不曾有落寞?李白也有。杜甫发现了这个秘密,写诗说:“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才华盖世的李白,却容颜憔悴。

但李白对杜甫,唯有几句调侃。李白不是不给朋友写诗,他写过很多给朋友的诗,比如他就给孟浩然写过很多,如“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一个我们不知其人如何的汪伦,李白也会说——“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对杜甫呢——

饭颗山头逢杜甫,顶戴笠子日卓午。


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

他说杜甫诗太苦,所以人也因此瘦。也许,李白不喜欢杜甫诗的风格吧,或者不喜欢杜甫的风格,李白是个浪漫主义者,他喜欢孟浩然的那种“风流”。可见,杜甫确实不容易相处,至少李白不容易跟他相处。难以“志趣相投”,在一起,总有点客客气气的拘谨!

李白也曾劝过杜甫,那是两人在鲁地同游,临别时,李白给杜甫一首诗,颇有劝诫之意——“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李白的意思是,兄弟,看开点吧,喝高兴了,分别也不算是悲伤。那么,为人处世呢?当然“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但杜甫一生,性格使然,或者胸中层次使然,终究没做到这样。

这或许是杜甫年轻时的真实,史书记载如此。谁都年轻过,杜甫也不例外。至少,那时的杜甫,似乎是个矛盾体 。但他到了后来,就不纠结了,很能淡然,按照自己的路子,一直走下去。这一点,我们从杜甫作诗能看出来。

02 从作诗看看杜甫谨慎、雄浑、大胸怀

杜甫的诗大气雄浑,这是有目共睹的。但其实,看诗,杜甫也是个多面手,就像韩愈说的那样,可称全美,全美,就是全才,什么都能写,而且写得非常好!杜甫也曾“好雨知时节”。杜甫也有“泥融燕子飞,沙暖睡鸳鸯”。杜甫还有“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五言、七言、绝句、律诗,杜甫都能写。但那时候,唐的诗人,哪个不能写呢?

都很能写!

杜甫的无人可及之处,在于他不动声色地把七律推上了顶峰。那时候,李白、岑参,依旧在挥洒着古体诗的豪迈;孟浩然、王维,仍在雕琢着五绝五律。

但杜甫一举改变了格局,后来者无人能出其右,都在他的笼罩之下。不信看这首——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种诗,只有杜甫有,而且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

新的高度,但也只是新的开始。是由杜甫开始的。


认识真正的诗圣杜甫——船上的杜甫,才是真正的杜甫


杜甫作诗非常谨慎。再分析一首即可知道。《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眥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的望岳诗,共三首,第一次就是这首,望的是泰山。第二次题目也是《望岳》,望的是华山。第三首,还叫《望岳》,衡山,南岳。

这三首诗风格差不多,只看这首便知道杜甫的谨慎。

杜甫的谨慎布局

首先是排列,看我的排版,第一二句是分开的。因为这两句分别是两个层面,而整体达到混一。

而前两句,大的方面是一层,但分开又是各有一层。杜甫作诗,非常讲究布局,这篇就是两句一层,两句一层,垒起全诗。这是杜甫厉害的地方。尤前两句,写得真的已到了神仙的境地。

《望岳》,就是要写看山。

“岳"字,就很难下笔了。"望"字怎么下笔?

杜甫却能在大布局中独出机杼。岳,比山大太多了,怎么望呢?又没望远镜。他想了良久,谨慎地来了三个字——

“夫如何”!

这三个字是没有任何描述性字眼的。但读者心中、眼中是不是隐隐隆隆具有”岳”宇、"望"字?

人能感受到这种高、大、厚重的。一题当前,心手茫然,却落笔不得,那就这么地吧,岱宗夫如何?恰成绝妙落笔。行了,这句就这样。

先写“岳”!

杜甫谨慎中的大胸怀

这不算夸张?夸张起来,李白可以”飞流直下三千尺”,瀑布都三千尺,山岳怎么办?杜甫知道小不了,于是,杜甫说,齐鲁青未了。

一座山岳,齐国鲁国都放不下,不尽其青,这“岳”绝不绝?大不大?

所以,杜甫先写泰山的大,人的眼界未必可以看尽齐鲁,但胸怀可以包含齐鲁。

这也很谨慎,因为这明明在写“望”,很奇特绝妙。

但你看杜甫就怕俗气,“齐鲁青未了”五个字,没有一个字是”岳”,没有一个字是”望”,但五字天造地设,恰是"望岳"两个字。因为一眼望出去,只见一片青翠覆盖齐鲁,不见尽头。这不是既写了望,也写了岳么?!

但这只是杜甫的心胸中的虚想。

杜甫还要实写。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这两句,是实写岳的。”岳”,是造化之气所特意钟情的。杜甫望岳,就一直计算尺寸(着眼下笔的空间或时间),他一直计算到天地之间没有"岳"之前,可见他胸中的广阔。"割昏晓",三个字,取自《史记》所说:“日月所想隐僻为光明也"。

这两句,一句写”岳”从地而发起,一句写"岳"到天边才尽。总共十个字,写尽天下"岳"。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这两句,还是扣题写,我们想象一下所描述的情景,就知道是在写”望”。总体来说,是横纵两笔。荡胸生层云,就是写”望"的辽阔,横向的,请假设他左右转头缓缓看。决眦入归鸟,是写"望"的远,纵向的。睁大了眼睛,极目远望,飞鸟如箭,冲入眼眶。十个字,把"望"写尽了。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写了虚实,那还不够,还需要升华,要转笔。这句就是,翻字,就是把一个字的另外的延伸角度翻出来,再写。比如,会当凌绝顶,就是把”望"字,翻成"凌"字,要望的好,自然得"凌绝顶"。

岳,跟山有区别的。山,就是一座山。岳,是由群山组成的,一群山围聚着的最高大的那座山,就是岳,我们去泰山、华山等等,会发现很多山都在周围,最高的那座就是我们爱爬的山。所以,杜甫在这里,把”岳”翻开,化开,化成了聚山,也就是"众山"。

诗里面的大境界,都是需要大胸怀才能领略道德,杜甫就是这样,谨慎,且有大胸怀,笔力气力强劲,非常有气概!

03 真正的杜甫,从船上开始

船上的杜甫,才是真正的杜甫。

时光荏苒,杜甫依旧是杜甫,默默无闻,人生的艰难、生活的艰难、仕途世道的苦恨,都染满了他已花白的头发。虽然,那时候他已经写出天下第一律诗了。

但,杜甫的人生,杜甫的世界,只有“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杜甫望着月亮时,应该是在船上。杜甫登舟时,54岁。四十不惑,但四十岁后的杜甫,窝在草堂里,心里很惑,口里念叨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他的儿子在旁边,却不停地叫着爸爸,不是让爸爸抱他,而是饿,哭着要吃的,“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东门”。

无论多伟大的诗人,无论多伟大的人,在生活的窘迫面前,唯有叹息。

饥儿老妻,秋风秋雨,狗都不愿意看的破屋,彻夜难眠,是四十岁后的杜甫的日常。但这破屋子,也待不下去了。

杜甫只能登舟。


认识真正的诗圣杜甫——船上的杜甫,才是真正的杜甫


也许,离开的时候也是个月夜。杜甫是否有留恋,也许有吧。但杜甫离开了成都,离开了草堂。

那一叶扁舟,并不如李白潇洒。

李白登舟,向来潇洒,要么“天子呼来不上船”,要么“轻舟已过万重山”,要么“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杜甫登舟,是落魄沉重的,没有人送,也没有诗写。四月的天气,说来本该惬意,但是我们没看到杜甫的任何想法。只知道,他在765年登上一叶孤舟,从成都出发,经过了很多地方,直到第二年,才到了重庆奉节。然后找了一份能填饱肚子的工作,种田,种果,劳作。

这时候的杜甫,似乎想通了,不再到处找工作,寻仕途。而且竟然有笑容,一场雨下下来,他会高兴得写诗。而且,这两三年时间,杜甫写了他全部诗作的三分之一。

此后,他又在768年登上了一艘小舟,出了三峡。到江陵,转公安,下岳阳,往长沙,至衡阳,杜甫一直在船上。

他原本是要回北方的。但如今是南辕北辙。

风吹,抑或日晒,暴雨,抑或洪流,也许还有风和日丽,也许还有月夜白沙,但杜甫没有任何心情,因为肚子饿。当他在耒阳,洪涛滚滚不能行时,已经五日未吃了。幸亏有人施舍了一顿,保住了老命。

也许杜甫觉得自己是穷途末路了,更加想着落叶归根。所以,他选择了继续逆流而上,欲从耒阳到郴州。但天不遂人愿,洪水依旧,顺流已难,何况逆流。一场漂泊,反倒又回了长沙。

杜甫缩在一艘小船上,在寒冬里瑟瑟。

前年他登岳阳楼的时候,还写诗——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洞庭水如斯,岳阳楼如斯,楼下泊着一艘孤舟,杜甫扶着栏杆,泪如雨下。

他的泪,到底是于“老病孤舟”多一些呢,还是于“戎马关山”多一些呢?

难说!

而此时的杜甫,依然老病孤舟,却再也不写诗了,似乎也不流泪了。

漂泊天涯,终只一舟。

杜甫的气度殊不恢弘,他一生所遭遇的惨,都深深地刻在他心间,以至于人家说他“性褊躁,无器度,恃恩放恣”。如今眼望故乡,孤苦伶仃,他是否也在暗夜里长长的叹了一口气呢?曾经经营长安、遁赴河西、客虑秦州、流落剑南的那些憋屈;曾经结庐枕江,纵酒啸咏的那些放诞;曾与李白酒酣登吹台,慷慨怀古的豪迈,是否有从他心中流过?

也许有吧。但放诞豪迈,许并不多。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杜甫只能对月独自流泪,双照泪痕干!

但那时的杜甫,是写诗的杜甫。

写诗的杜甫,并非真正的杜甫,因为他的诗里饱含着无数的事与愿违与无可奈何,并且,绝大多数是关于苍生,而非他自己。

此时的杜甫,不写诗的杜甫。大概是真正的杜甫。

人生归往何处?大概是59岁的杜甫在那个冬天那艘小船上想得最多的问题。

但他也没多少时间去想了,“一重一掩吾肺腑,山鸟山花吾友于”“江山如有待,花柳更无私”,但花鸟花柳与江山,终究填补饱肚子。据说哪一个黄昏,杜甫饱啖牛肉,豪饮白酒,然后睡去,再也没有醒来。

他登舟而行的目的,是归于故乡,终究还是没有回去,甚至是他的棺柩,也要等到很多年后,被他的孙子找到,迁了回去。因为他的儿子,也早已流落湖、湘而亡。

他前半生奔波功名,一无所获;他一生写写写,却也默默无闻,直到大唐没落,宋已鼎盛,人们才发现,杜甫,到底是诗圣。

诗圣,终究是诗为圣。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是他的诗。

杜甫,只让人叹息。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的,是他的人。

这,才是真正的杜甫。作为人的杜甫的真实,而非人们口中为“圣”的那个杜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