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汉宣帝刘询的文治武功都较高于汉武帝刘彻,但为什么武帝在中华民族中的声望远高于宣帝?

庆历肆年春


举个近点的例子来说,汉武帝和汉宣帝的贡献就相当于康熙和雍正的关系,康熙是开启康乾盛世的开始,而雍正是这个盛世的奠基者。也就是说汉武帝对汉朝的贡献,虽然不及汉宣帝,但是总的来说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汉武帝的贡献是开启汉王朝中兴的开始。可能这个例子也不是很恰当,就此来说一下。

汉武帝在位期间,首先听从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统治奠定了思想基础,其次削减诸侯王的势力,发布推恩令,加强中央集权,这些措施都为以后汉宣帝中兴奠定了基础,此外还进行经济改革,财政也得以回归中央的管辖,同时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同时,还不忘法治建设,儒释法全面发展。

在用人方面,他任用贤才,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卫青和霍去病了,二人均出身低微,所以汉武帝用人,不管他们的出身“唯才是举”此外在军事方面,他还征伐四方,卫青霍去病多次征战匈奴,远征大宛,开疆拓土。张骞出西域,开辟了陆上丝绸之路,至今仍具有很大的影响,加强了国内外的交流。这些举措都是为以后的中兴奠定了重要的基础的。

汉宣帝,也就是汉武帝的重孙,在经历巫蛊之祸之后可以免逃一死,从小在牢狱中长大,自此以后流落民间,因此也机会体会了民间疾苦,为以后的登基做了准备。登基之后,霍光去世他才算是真正有了权力,开始了他的中兴之路。

汉武帝佣兵导致财政比较衰竭,最后不得不通过卖官鬻爵来补充财政支出,导致吏治比较混乱,所以他先从吏治着手,汉宣帝这个人也是勤于政事,推行仁政,可能和自己出身有关系,他自小出自民间,深知民生疾苦,所以他积极改善劳动者,平民百姓的待遇,放宽对待他们的政策,抑制暴政,面对贫苦农民的暴乱骚动,他采取的不是以暴制暴,而是放宽政策,选用贤才,安抚暴民,给他们比较缺乏的米饭还有金钱。这个政策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居民安居乐业。民族关系也比较缓和,并在西域建立都护府。

汉宣帝推行这些政策的结果肯定是好的,百姓生活改善,农业生产也较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积极发展生产工具,武帝以后衰落的情况大大缓解,形成了中兴的局面。班固评价汉宣帝说“孝宣之治,信赏必罚,宗核名实,政事文学法理之士咸精其能……”汉宣帝在位期间,巩固并发展了汉武帝时期的一些政策,还革除了武帝以来的很多弊端,所以以此看来他的政绩可能是高于汉武帝的。但是为什么声望不及汉武帝的,前面讲到,他的很多政策都是在汉武帝政策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很多政策都是汉武帝开的风气之先,他是在这个基础之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发展创新的。所以汉武帝起的是承上启下的作用,就如前文所讲,康乾盛世,为何康熙称为千古一帝,也是和汉武帝同理。


木剑温不胜


公正地说,无论从历史功绩,还是对当世社会所做的贡献,以及当世老百姓的喜爱程度来看,汉宣帝都是高于汉武帝的。然而,汉武帝在历史上的名声,却又远远高过汉宣帝的。一个人不管他是否关注历史,他都知道汉武帝是谁,干了些什么。但如果这个人不关注历史,很可能并不知道汉朝有汉宣帝这样一个皇帝。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汉武帝剧照)

说汉宣帝的历史功绩比汉武帝大,当世百姓的认可程度比汉武帝高,有以下几个理由。

一是汉武帝因为好大喜功,大肆开疆拓土,把“文景之治”以来积累的社会财富都消耗得差不多了,汉朝在汉武帝末期进入了一种贫弱的阶段。而汉宣帝在位的二十多年,重拾“文景之治”时期休养生息的政策,渐渐地,又让国家复苏过来,让大汉王朝得以往后延续。

二是汉武帝发动的多次战争,并不是广大老百姓喜爱的。也许对一些将领来说,有一个拜将封侯的成功喜悦,但是对绝大多数老百姓来说,却是灾难。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而汉宣帝虽然也和匈奴打过,和西羌打过,但总体上战争很少,广大老百姓得以安定地种田生产。这对老百姓来说,是一件庆幸的事情。

三是汉武帝和匈奴之间打了太多的仗,早期对匈奴还有一定的打击作用,获得了一定的土地。但是并没有让匈奴服气,匈奴一直在和汉武帝对抗。而汉武帝晚年时期发动的对匈奴的战争,所打的仗,则大多是败仗。汉武帝不得不灰头土脸地收兵。汉宣帝和匈奴打得不多,但是匈奴对汉宣帝却很服气,还多次前来投奔汉宣帝。汉朝因此设置了西域都护府,那一片土地正式归汉朝管理。也就是说,汉宣帝采用相对温和的政策,所获得的国土面积,却并不比汉武帝少。

(汉宣帝剧照)

四是汉武帝晚年时期,因为贪恋皇位,疑神疑鬼,逼得自己所立的太子自杀,还由此杀了不少人。后来为了立刘弗陵为皇帝,还逼死了刘弗陵的母亲钩弋夫人。汉武帝不只是杀皇亲,还杀了很多大臣。汉武帝的这种暴行,在皇亲和大臣之间造成了非常恶劣的影响。后来汉宣帝给他立庙的时候,当时的争议就非常大。由此可见,大家对汉武帝有多么不满。但是汉宣帝很少滥杀无辜。他虽然清除了霍家的势力,但是并没有殃及更多的人,而且他一直给予霍光很高的地位。他对自己的太子也不满意,但他并没有像汉武帝那样滥杀无辜。一直坚持让这个太子当皇帝,从而在皇室中所造成的争议和影响也是比较小的。

既然汉宣帝很多方面都超过了汉武帝,但为什么汉武帝在历史上的名声,要比汉宣帝高很多呢?我认为有以下一些原因。

其一,对大国土的追求,契合国人的心理。虽然古代是家天下的社会,严格地说,那些国土其实跟普通老百姓没什么关系,都是皇帝的,是“朕的天下”。但是老百姓会一厢情愿地觉得,这也是“我们的天下”。而且,知识分子从小所受的教育,都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样的儒家思想,这也在国民中树立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意识。在这样一种主流意识形态下,后人都会觉得,汉武帝的做法是对的。

(攻打匈奴,图取其意)

其二,南北矛盾的长期对抗,让更多的人肯定汉武帝的行为。在中国古代,北方的游牧民族和南方的汉民族之间,一直存在着强烈的对抗。这种对抗,还主要是由北方游牧民族挑起的。因为北方的游牧民族缺乏资源,缺乏必要的生存条件,所以他们总是要到南方来抄掠抢劫。

在南北对抗中,如果遇到南方是盛世,一般情况下都会压制住北方游牧民族。但假如遇到南方是乱世,那么北方游牧民族,将给南方带来深重的灾难。而且在中国历史上,还有元朝、清朝这样两次北方游牧民族灭了南方的国家,统一中国的现象。总之,南北对抗极大地挑动了南方汉人的神经。因此,他们对汉武帝那种使用强硬方式,坚决打击北方游牧民族的做法,感到非常解气。从古至今,歌颂汉武帝,歌颂卫青、霍去病、李广的各种文艺作品非常的多,这也就扩大了汉武帝在民间的影响力。

其三,汉宣帝政策的实际效果,虽然比汉武帝大,但其实也是因为汉武帝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汉武帝因为强硬地打,把匈奴人打怕了,打分裂了,所以在汉宣帝时期,才会有一部分匈奴人归附过来。这就是所谓的“一张一弛”“又打又拍”。反之,如果汉武帝时期没有那种强硬的打压,汉宣帝时期也没有那样巨大的收获。一种情况下,人们会觉得汉宣帝其实是收麦子的那个人,汉武帝是种麦子的那个人。收麦子那个人,功劳肯定没有种麦子的那个人功劳大。


张生全精彩历史


在中国历史上,强大而影响深远的王朝莫过于汉 唐,其中汉的影响力更大一些,毕竟传袭至今,我们的民族名称就是汉。

在西汉,要说武功最强盛的两位皇帝莫过于汉武帝和汉宣帝,这二位都是精明强干的主儿:一位是汉武帝霸气张扬,肆意奔放,凡是不服的,我一概打到你服(南越杀汉使者,屠为九郡;宛王杀汉使者,头县北阙;朝鲜杀汉使者,即时诛灭);另一位是汉宣帝,汉家家法霸王道杂之,所谓王道以理服人,霸道以力服人,宣帝治国王霸兼用,恩威并施“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为汉土”。

这俩位皇帝,人生经历大不相同,甚至可以说是天壤之别。武帝,年轻的时候也是帅哥一枚,有才华会撩妹(金屋藏娇),之后,在馆陶公主的帮助下,刘彻成功上位。

刘彻登基之后,由于受到景帝年间的那场七国之乱的影响,自己对那些诸侯王十分不满,于是巧妙颁布一道推恩令,大大削减了诸侯王的权力与土地,使得这些财富全部进了国库。之后又实施了盐铁酒专卖,令国库十分充足,这之后,刘彻开始拔剑四顾了。

破闵越,南越,朝鲜,大宛,拓地千里,又下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通过这一系列的举措,对外,使得大汉成功享有极为崇高的国际声望;对内,使得君权神授深入人心,大大加强了皇权的权威性、巩固了自己的统治。

而另一位宣帝刘询的人生经历就比较坎坷了:从小受巫蛊之案连累在监狱长大,无父无母,但是却意外的培养了他坚毅的品格,故剑情深的故事更是传为一段佳话。

即位之后,不骄不躁隐忍数年一举端掉权臣霍氏家族,成功掌握军政大权,业务水平不是一般的强。体察民情熟知百姓疾苦,了解吏治得失,使得政治清明,社会和谐,经济繁荣,四夷宾服,综合国力最为强盛。为人沉稳内敛,惯于韬光养晦,在汉宣帝手下,大汉恢复了武帝时期透支的元气,国家再次开始富庶。

在后世,后人们将二帝进行比较,会得到许多相似的地方,总的来说,宣帝的手腕是要强于武帝的,但是世人却普遍知道武帝,换句话说,世人总觉得武帝声望要高于宣帝。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有人认为这可能是因为武帝一朝不断对匈奴作战,且胜仗颇多,一举扭转了文景两朝对匈奴的颓势,国家扬眉吐气,百姓也不用再受边境袭扰之苦。但是汉宣帝同样让匈奴自己内斗,致力于以匈制匈政策的贯彻落实,并且从结果来看,明显优于武帝的单纯武力进攻。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其实是这样的,俗话说的好,吃水不忘挖井人,汉宣帝之所以有一个稳定的国际环境可以供他进行各种操作,完全是因为武帝已经通过暴力把周围的强敌大幅度削弱过了,作为汉宣帝,他就是那个吃水人——吃的就是武帝开疆拓土留下的遗产、武帝巩固皇权的遗产。

如果武帝没有通过一次次出征,使得漠南无王庭,哪有宣帝分裂匈奴的那一系列机会,更不可能拥有太平光景来注重与民休养生息,关注民生了;如果没有武帝颁布推恩令罢黜百家从而巩固了皇权,哪儿来的宣帝可以坐稳江山发号施令;当然还有一点,武帝对儒家恩情似海,儒家自武帝之后,逐渐成为社会主流。

所以,为何汉武帝声望在民间要高于汉宣帝呢?答案显而易见:正是之前汉武帝的穷兵黩武才为日后汉宣帝的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我汉之领土打下的坚实基础、儒家对武帝这位曾经给予他们发展机遇的皇帝极为推崇。


无笔


汉宣帝刘询也是中国历史上的明君之一,不过跟他祖爷爷汉武帝刘彻比起来,名声的确是远远不及。

其实刘询的对外做战方面,也有非常辉煌的战绩。上台第二年就出骑兵16万,分五路攻打匈奴,这是汉朝最大规模的一次对外骑兵出征,大胜而归。之后又与乌孙、乌桓联合攻打匈奴,把匈奴打的都不敢再跟汉朝打仗了,最后呼韩邪单于亲往长安,俯首称臣。

汉宣帝时期,还大破西羌,平定西域,设置了西域都护府,使天山南北这一广袤地区归属于汉朝。

这些都是不世之功,但我个人认为,在对外战争方面,汉武帝是破局开创者,把汉朝前期的劣势扳平再反超,付出的努力和艰辛比汉宣帝要多,这可能就是后世汉武帝名气要大的原因吧。


红黑圣西罗


汉朝皇帝都很有作为,刘邦从一个小小的亭长成长为汉朝的开国皇帝,其中的艰难险阻可想而知,难比登天;汉文帝和汉景帝勤俭节约,注重农业,以德化民,使国家逐渐富裕起来;汉武帝雄才大略,志向远大,最后实现了大一统策略。

西汉还有一个杰出的皇帝,但是十分低调,低调到很多人都没有听说过他,那便是汉宣帝。

汉武帝和汉宣帝,一前一后,共同开创了汉朝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同样是劳苦功高,同样是功绩斐然,但是二人的名气却相差甚远,这是为何?

汉武帝和汉宣帝在治国的道路上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政绩上不好比较,不能说汉宣帝的文治武功就高于汉武帝刘彻,毕竟二人所处的背景不同,面对的困难也不同。

论名气,汉武帝的名气肯定比汉宣帝高出百倍,这是毋庸置疑的,人们常说"秦皇汉武",让人觉得能跟汉武帝一较高下的只有秦始皇,而汉宣帝都快被世人遗忘了;论名声,汉宣帝的名声肯定比汉武帝好,汉宣帝在登基之前一直生活在民间,从小就体察百姓疾苦,切身体会到了民生多艰。

汉宣帝比汉武帝大度,当遭到臣子反对的时候,汉宣帝不会盲目的因为愤怒加以责罚,而是抑制住个人感情客观的看待问题,这种开阔的胸襟是汉武帝所没有的,这也使得汉宣帝时期有很多杰出的人才甘心为他效力,而汉武帝相对暴虐一些。

每个朝代的皇帝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早期的皇帝和末代的皇帝特别出名,夹在中间的皇帝就不为人知,早期的皇帝因为开国和安邦不易,多被人赞赏,末代的皇帝因为亡国,多被人辱骂。

汉武帝就很幸运,出生在汉朝前期,而汉宣帝就没那么幸运,生在了汉朝中期,在出生时间上,汉武帝就占了优势。同时汉朝前期的皇帝太出色了,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个个光芒万丈,中国人都很崇拜祖先,先辈们过于耀眼夺目,自然就将晚辈汉宣帝比了下去,名望自然就下降了。

汉武帝是刘彻的谥号,"武"就是威武强大的意思,汉武帝这个人有个特点,就是热衷于打仗,从登基的时候就开始打仗,跟匈奴打了一辈子,最后击溃匈奴,将匈奴给打傻了。

成吉思汗的名气如此之大,令外国人闻风丧胆,那是因为他当年征战一直打到了欧洲,汉武帝的名气在一定程度上也是靠打仗积累的,战乱如此频繁,汉武帝为了打仗把文景之治创下的基业都耗没了,而汉宣帝相对来说,虽然取得了决定性的对匈战争,但打仗的次数要少很多。

后人对皇帝的评价都来源于史书,史书正是依靠儒家来编写的,汉武帝时期,在思想上奉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让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儒家自然非常感激汉武帝,过分赞赏汉武帝也是理所当然的。

但是汉宣帝却并没有那么看重儒家,甚至说"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守,何足委任?"汉宣帝得罪了儒家,儒家自然不会帮忙宣传汉宣帝的功绩,导致后世有很多书籍都在评价汉武帝,而直接忽略了汉宣帝。

不仅如此,就连现在关于汉朝的影视作品,基本上都是楚汉时期和汉武帝时期,极少有汉宣帝时期的影视剧。


历来现实


主要是汉武帝确定了平民立国、文官立国、学习信仰立国的思想。

也使认可这一理念的华夏族群以“汉”为族,并融合了众多的接受“信仰”划分族群的少数民族,不再以人种划分族群,也不再以地域划分族群,合称为“汉族”。

连卫青、霍去病这样的英才都只能称之为“佞臣”,不能称之为“能臣”,可见,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提拔的文官素质有多过硬,其官僚体系生存力有多强,能够支持汉武帝在不利局面下一统江山,威震天下。

汉宣帝有相当的功绩,是因为他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之上,他的底子是汉武帝时期打下来的。


河东来


在华夏历史上,汉朝是仅次于唐朝的强大王朝。华夏族后来改称汉族。是因为汉朝三位伟大的帝王:汉文帝刘恒、汉宣帝刘病已、汉光武帝刘秀。

【西汉建立之初疆域】

汉文帝赋予了汉朝灵魂,汉宣帝使汉人挺直了脊梁,汉光武帝中兴大汉。

汉宣帝的文治武功远远高于汉武帝。

先说罪恶滔天的一代熊主汉武帝。

汉武帝在位54年,即位之初的三年里,儒家独尊。言论自由,没有一人因言被诛。百姓安居乐业。国富民强。

汉文帝时,已经废除秦朝创立的诽谤之法。夷族连坐之法,告奸之法。汉武帝重用法家酷吏为廷尉。重立秦始皇创立的诽谤之法,告奸之法,夷族连坐之法。这是中国法治史,乃至华夏文明史上一次巨大的倒退。


汉武帝重用法家酷吏张汤、杜周。罗织罪名,制造冤狱。把群臣屠戮殆尽。

汉武帝重用法家酷吏江充,以巫蛊之祸诬陷皇族。致使阳石公主被灭门,诸邑公主被灭门,太子刘据被灭门,长公主被灭门,皇后卫子夫被灭门。整个皇族被屠戮殆尽。

汉武帝重用法家酷吏张汤,以腹诽罪处死颜回十世孙,儒家大师颜异。【腹诽罪,就是肚子里骂汉武帝之罪】

汉武帝借助法家酷吏,把中国带入一个人整人,人治人,人吃人的的时代。

汉武帝时,对匈奴虽然曾取得不俗战绩。对匈奴最后一战,却以大汉的失败而告终。此后,汉武帝再也派不出一支劲旅攻打匈奴。

汉武帝与匈奴对峙时。汉武帝只杀了十几万匈奴。而大汉却人口减半,死了两千多万汉朝百姓。相当于今天死了7亿人。 汉朝的损失远远大于匈奴。

汉武帝法家桑弘羊为御史大夫。压榨盘剥百姓,致使经济崩溃。 汉武帝自残、内耗政策。严重削弱了大汉国力。


汉武帝晚年,大汉民不聊生,饿殍遍野,国家千疮百孔。已经到了亡国的边缘。

汉朝除了建国之初,国力最贫弱的时期,就是汉武帝后期。

汉武帝不愧是一代熊主,狗熊的熊。把繁荣、富庶、强大的大汉王朝搞得几乎灭亡。汉武帝时,华夏如炼狱。

华夏文明遭遇了五次浩劫,除了两次异族入侵。三次皆是法家思想导致:秦始皇、汉武帝、文——革时期。其中汉武帝是最甚,堪比五胡乱华,几乎毁灭华夏文明。

大汉真正降伏匈奴的,是汉宣帝刘病已。刘病已整肃吏治,发展经济,文治武功。在西域建立都护府,使华夏政权第一次对西域行使国家主权。匈奴首领单于向大汉称臣,入长安朝觐汉天子。 汉宣帝时,汉朝国力、疆域达到鼎盛。汉宣帝立下定胡碑——江河所至,日月所照,皆为汉土!

【汉宣帝时疆域】

汉朝之后,汉武帝一直是失败、邪恶、反人类的代名词。直到20世纪某为位风流人物写了一首诗歌,将秦皇汉武并称。之后,汉武帝“声望”才高了起来。

歌颂专制魔王秦始皇、汉武帝,其实就是歌颂他自己。

若汉武帝再活十年,大汉必亡。

与汉武帝恰恰相反的是唐太宗。

汉武帝把繁荣、富庶、强大的大汉王朝搞得几乎灭亡。还每灭掉匈奴。唐太宗则把一片废墟的大唐治理的民富国强,蒸蒸日上,开创贞观之治。还灭掉唐朝最大的威胁突厥。

汉武帝是一代熊主,狗熊的熊。唐太宗则是一代雄主。英雄的雄!


杨朱学派


汉武帝的声望高于汉宣帝是因为他对匈奴的用兵扭转了汉初对匈奴的颓势,然后四方征战开疆拓土当然扬名立万,第一个吃螃蟹的总有一点好处。但汉宣帝的文治武功都高于汉武帝?诚然汉宣帝的能力的确不错,但是比起武帝来,还是逊色了一点。下面来说说为什么。

汉武帝完成了汉帝国的真正统一

汉朝在政治上的统一是刘邦时期完成,但是在文化上的统一则是汉武帝时期。秦始皇时期虽然强制推行文化一统,不过秦二世而亡,文化上的一统在秦始皇时期并没有完成。刘邦接手了一个大烂摊子之后,亦没有完成文化上的一统。而是经过汉朝六十余年的努力,到了汉武帝手中才完成了文化一统,汉武帝就像当初秦始皇统一六国那一样,来了临门一脚统一了汉朝的文化。



汉武帝完成了儒表法里的结合

虽然汉朝武帝之后在文化上独尊儒术,但实则是儒表法里。秦始皇只搞一尊即法家,然后整个秦朝都像是高速运转的机器高速运行着,所以秦二世就有人揭竿而起。汉初搞的无为而治,使得没有二世而亡。不过无为而治毕竟一般只适用于大乱到恢复稳定生产,然后要有继续有大发展,那么还是得有人才的出力,人才的出力就是有为而治。儒家相对道家来说并不是那么强调出世,但亦没有法家那么强调让整个国家高速运转。所以汉武帝才选择儒家来中和法家那种劳民的模式,直到汉武帝将亡之时才真正的完成了。




至于像是盐铁国营、打击豪强这些等等这些就不一一细说了,汉武帝时期是真正奠定汉家制度的时期。汉宣帝到后来真正掌权之后,他所沿用的制度亦是汉武帝那一套,他因此还骂后来的汉元帝,说汉家自有制度即霸王道杂之,这就是汉武帝定下来的制度。

只是汉武帝完成这个霸王道杂之是耗了不少精力和做了不少思想斗争才完成的,甚至还搭上了卫太子刘据等人的性命。汉宣帝真正掌权之时,汉武帝时期定下的制度已经熟练的运行了,而霸王之道杂之则没有那么之前穷兵黩武了,所以西汉出现了中兴。因为让人误以为是汉宣帝有很高的能力,那么就有点只是看热闹了,汉宣帝的能力确实不错,但也是在汉武帝的那套制度下来发挥自己的能力,汉宣帝自身对汉朝的制度并没有多少贡献。故就因为一个昭宣中兴的表面意思来说汉宣帝比汉武帝厉害,这就是明显站不住脚,所以从制度政策来分析比较,就知道汉武帝比汉宣帝的确是高了一筹。


淡看天上月


这里是不请自来的守仁君

这就是开天辟地和继往开来的区别。

刘询在位期间,对内诛霍家、整吏治、改考核、宽治民、惩贪腐。对外败匈奴,破西羌、设西域都护府,使大汉天威震慑寰宇。宣帝的文治武功不比汉武帝差,在治国方面甚至超过汉武帝不是一点半点。

但是如果没有汉武帝,宣帝绝对不会有此作为。


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尽烽烟。

武帝在位期间,把汉朝周边国家打了个遍,谁不服收拾谁,尤其是匈奴,在此之前汉匈之间一直靠和亲政策来维持和平,武帝则选择和强大的匈奴硬碰硬,向北把匈奴人硬生生赶到漠北,向西则把匈奴势力驱逐出西域,武帝彻底把周边游牧民族打服了,宣帝时期办起事来才那么容易。

不仅是对外上,汉武帝时期独尊儒术,对汉宣帝,乃至对整个中国历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所推广的五铢钱对两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恩令大幅度削弱了刘姓诸侯的力量,是汉宣帝能顺利继位,并为他以后的施政消除了很多阻挠。


可以说,宣帝的文治武功是站在武帝的肩膀上完成的。

还是那句话,开天辟地和继往开来哪个更有名?


守仁读仁


《思汉孝宣帝生平,数其卓越功绩,问其为何几无声名,较他是否可与汉武帝相提并论》:

刘病己真的很厉害吗?在我眼中不过又一个康熙是个守成好手吧了。

康熙幼年登级,其少年继位。

康熙体察民情,其知民间疾苦

康熙除鳌拜,其杀霍光一家。

康熙平三藩,其定羌乱,服藩王。

康熙收台湾,其建西域都护府。

康熙打罗刹俄罗斯,其对服匈奴。

康熙拜明太祖陵,收南方士子之心。其废陵邑制度,揽世家豪强之义。

康熙创上书房,军机处前身,其问责,官员久任之父。

康熙废修长城,其建太仓。

康熙休养生息,其与民休息。

康熙开创盛世,其中兴大汉。

康熙编纂书籍,其白虎观讲义。

康熙满汉一家,奠大清万世之基,其复活世家这个魔鬼,使中国政治发展,历史进程再次倒退一千年。

康熙使大清大兴,满族彻底在中国站稳脚根,其斩汉室之根,使大汉先是被取代,后来即便复活也不过和其一样成为世家代理人。

……

康熙与汉宣帝相同都是有为守成之君,千古守成之君无比其二,都可使祖宗之业可继承,保持,并且发扬光大。

不过这也就是其当时,他那一代而已。然其对后世影响和对国兴衰所担负的责任,负不负责任来看,其不比康熙。

毕竟康熙之后两代有为之君,使大清不仅没因其衰退,更其而走向极盛,开创更美好的未来。

而其却埋下世家这个亡国的隐患,使其子孙一代不如一代,最终还亡国。

即便最后复兴,但那也与其没一点关系,因为那不是其子孙,其至就连其,后面无数和王朝都受其害,遗祸不浅。

所以虽然我才上来觉得其如康熙,与康熙差不多,后来越想越觉不对劲,或其就如李治。

也只配和李治唐高宗这个傀儡,一辈子按别人意志行事的代理人相提并论。

其之一切所为都是按别人意思所做,其开创的盛世,实际是世家人的盛世,而非其的。

毕竟其虽身为皇重孙,为太子之长孙,但因父祖造反,其已失去继承权。

若非其与掌权霍光拐弯抹角,有千丝万缕联系,霍光等被武帝祖孙几代打击过惨,几乎家破人亡的家族为报仇,保家族长盛不衰,需要其这个野生皇子,在武帝死后,皇室衰弱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里破局,又岂会有其什么事。

也正因其答应,其为夺回皇位,登上帝座才有这回事,这个关易。

也正因此昭帝才会在快要加冠突然暴亡,昌邑王能在三天内干出三千多年错事被废,一切不过为其复辟,登基铺路,做准备吧了。

虽后来其想以杀霍光诸人中止交易,挽回错误,可惜大错已铸成,其已无力挽回,只能苟延残喘,在此基础上与人争锋,尽力挽回颓局,颓势,让自己能慢点灭亡,长久些吧。

也正因此,如此和周平王一样为了自己利益,自己皇位无所不用其极,什么事都能干得出来,什么东西都可出卖。

又怎么能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北击匈奴,南灭瓯越,凿空西域,收服夜郎,灭亡卫满,真正完全统一我华夏本土,铸造中华铁骨铮铮之魂,让我华夏真正站起来,活得有尊严,顶天立地的汉武大帝相比。

或也正因此,因其卑鄙行事,还有与汉武帝的高大行象相比其太过渺小,丑恶,其虽也创建盛世,给一代人带来安康。

但其更断了汉室,汉族之根,使以前百余代努力化为灰烬,又得重新开始,是今后千年中华祸乱,人民苦难的根源,

虽未害人,虽沒想过误国,但比坏人,误国更可恶,所以其才在历史上默默无闻,几乎没多少人知其声名吗?

毕竟历史是公正的,正义虽会还有到,但绝不会缺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