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長平之戰白起圍趙括長達2個多月其他國為何不救援?趙國為什麼不派廉頗去救援呢?

樸魯士


長平之戰白起圍趙括長達2個多月其他國為何不救援?


有兩個原因。

一個原因是,戰國群雄之中,只有秦國具有全面戰爭的雄心和佈局。其他國家不是固步自封,就是已經被秦國削弱。

曾經的南方大國楚國被秦國打得把國都都遷了。

韓國已經進入滅國的邊緣。

另一個原因,山東六國並不團結。

齊國離著遠,又有秦齊結盟的保障,根本不會去管趙國的事。趙國甚至要防備齊國的偷襲。

燕國這種小國,甚至在長平之戰後,趁著趙國國力虛弱,就真的來偷襲趙國。好在老將廉頗以少勝多,有效懲戒了一番。

趙國為什麼不派廉頗去救援呢?

關於趙國不派廉頗的問題,要結合下面的長平之戰的全過程來解釋。

起因

秦國一直執行的是合縱連橫、遠交近攻。與秦國接壤的韓國,首先被一步步蠶食。結果韓國的上黨地區被隔絕與韓國本國之外。

上黨被圍困,本國韓國就沒有能力支援。上黨軍民為了自救,只能選擇投靠旁邊的趙國。

在接收上黨地區這件事上,趙國內部一下就分成了兩派意見。一派認為不能碰這塊地方,會惹到秦國。

另一派認為,眼看著這麼大一塊肥肉,送到嘴邊了,平時就是打都打不下來,為什麼不要?況且還是戰略要地。

這麼一接收,就把秦國惹急了,派出王齕為主帥。趙國只好應戰,派出廉頗。

對壘

兩軍對壘之地,便是長平。

王齕是秦國軍功制度中的左庶長,屬於現在的少將一級。

而廉頗是趙國的上卿,屬於現在元帥級別。是趙國軍隊中的最高等級。

由此也可以看出來,趙國對於接收上黨是很重視的。而秦國並不重視。是因為,並沒有想要與趙國打全面戰爭。趙國是當時的第二強國,防線堅固,大軍鎮守,是非常有把握的。

這就有意思了。秦國派出了少將王齕帶領一支偏師出擊,而趙國用全國總司令廉頗帶領國內主力對戰。為什麼?

就是想著早點把事情解決。所以,廉頗最開始是主動出擊。

結果呢?三戰三敗。不得已,只能轉為持久戰。

可持久戰,趙國拖不下去呀。全國軍隊都壓在那。每天要多少經費?

所以,趙國主動出使秦國:議和。 趙國想議和,可秦國還不同意了,就是要拖著你,拖垮你。

換將

這樣一來,秦國不議和,廉頗不出戰。趙王就只能臨陣換將了。那為什麼是趙括呢?

因為在長平之戰以前,曾經發生過一次秦國與趙國的瘀與之戰。作為趙軍主將的廉頗看到形勢不利,竟然做了縮頭烏龜。是趙括的父親趙奢主動請纓,以少勝多,打敗了秦國。

這也是趙國唯一的一次戰勝秦國。

而當時的趙奢,甚至只是一個還沒打過仗的低級公務員。因為這麼大的功績,趙奢平步青雲,被封馬服君。可此時,趙奢已經去世。而趙王聽說,趙奢的兒子趙括在兵法上,比他父親還厲害。虎父無犬子,趙家父子又以騎兵和主動進攻為特點。所以,趙括成了換掉廉頗的不二之選。

趙國的臨陣換將,引起秦國的警覺。既然你把全國兵力壓上來了,又換上了主動進攻型的趙括,那我也換。

“起翦頗牧”戰國四大名將之首,殺神白起出戰。

與趙國不同的是,白起被調派到前線,是高度保密的。如果有人走漏風聲,斬立決。緊接著把國內的生力軍全部調到前線。

決殺

這個意圖就很明顯了。就是怕趙括和趙軍跑了。這時候,已經開始把網撒開了。

當趙括率領主力大舉進攻之時,王齕邊打邊跑,引誘趙括進入死衚衕。

對於地形,趙括是熟悉的。眼看著前面的山口,知道王齕走投無路了,所以就率領大軍一頭紮了進去。

可秘密派到前線的白起和秦國的大軍,已經斷了趙軍糧草和後路。形成了反包圍。

趙括是在被圍困的前期就已經死了。正面突圍,中箭而死,不可謂不勇敢。

趙軍被圍困了四十七天,彈盡糧絕,全軍覆沒。


在趙國看來,長平之戰無非是爭地盤。可戰爭越打越大,自己被拖進去了。


可對於秦國,卻是一場舉全國之力的生死之戰。


秦國做好了隨時打全面戰爭的準備。為了對付趙括,秦國十五歲以上的男丁全部被派去前線。


殺紅了眼的虎狼之國,赳赳老秦!誰敢來解圍?

士氣上,趙軍在幾次突圍失敗之後,士氣一下子低落了。而秦國兵將,對於待宰羔羊般的趙軍,簡直是一場瘋狂的盛宴。

要知道,普通秦國士兵,如果砍掉一顆敵軍的人頭,就可以有爵位。有爵位代表什麼?不用交租了,不用服勞役了。翻身了,一步登天了。


參習處


我們被太史公的春秋筆法騙了,長平之戰實際是趙攻秦守,趙軍是侵略軍,所以道義上趙國已失去上風,最終結果是趙國自找的,因此其他國不願救助趙國。

一、秦國在趙國接收上黨前已經拿下了上黨,上黨是秦國的了,趙軍乖乖回趙國什麼事都沒有。四十七年(前260),秦使左庶長王 攻韓,取上黨。如果趙軍能在秦軍拿下上黨前接收上黨,那麼趙軍還有道義上的優勢。

二、秦軍勞累,完成戰領上黨的任務後,不可能馬上再發動攻趙的軍事行動。秦軍繼續作戰的原因就是趙軍的入侵。

三、這是最重要的一點。趙國在接到馮亭的降書後,沒有立刻派兵接收或支援,反而磨嘰了一個月,動員四十五萬大軍去接收。這是接收嗎?這明明是去搶秦軍的勝利果實。實際上趙軍在出動的時候,已經得當上黨被佔領的消息。

秦軍並不期望在此戰殲滅趙軍,所以兩軍相持的時候,無論秦趙,都期望停戰,因此外交解決是最好的辦法。五國也相信趙國與秦國的外交交涉是真心的,最終結果也可能是外交解決。

具體外交情況史書沒有記載,只能說明雙方利益沒有談攏,趙國不願放棄壓根沒得到過的上黨

但一旦秦軍由受害角色轉為侵略角色,五國立馬就去援助了


銫媒體


說起長平之戰,自古就被軍事愛好者侃侃而談,即為幾十萬大軍全軍覆沒而唏噓,也因為趙國犯了在戰場上臨時換將的兵家大忌而時常被軍隊高層拿來警醒自己!

首先小爬先來說說第一個問題為什麼長達兩個月時間,其他國不敢出兵救援趙國。



一、當時除了秦趙兩國的兵力可以互相抗衡,其它幾個都是坐上觀,所謂唇亡齒寒,秦趙兩國互相制衡,才能使得其它國家有喘息的空間,並且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二、趙王已經習慣了安逸,不像秦國那樣經常東奔西走的征戰,導致了很多小國經常被秦國欺負,雖然心底怨恨秦國,但又擔心幫了趙國萬一不成,以後豈不成了秦國的眼中釘。



三、其實當時有不少國家也擔心一國獨大,畢竟秦國是虎,那趙國就是狼了,他們也希望兩國能夠不斷相爭,如果幫助了趙國,那以後的趙國會成為現在的秦國四處征戰。所以長平之戰中沒有援軍,就想著兩國兩敗俱傷!

第二個問題,為什麼這麼長時間,趙國不派廉頗支援呢?

其實很簡單,在長平之戰前,廉頗將軍一直拖著秦軍,只守不攻,當時趙國國內的糧食資源本身就不是很富足,而且後來趙括領兵進攻秦軍之時帶走所有糧食和精兵,剩餘老弱部隊廉頗帶著守著邯鄲!



長平之戰,能派出去支援的都是那些十三四歲的孩童新兵,怎麼戰?不是送死嗎?而且當時糧食也短缺,根本無法支撐這麼多援軍的飲食,所以廉頗也是有心而無力,怪只怪趙王昏庸,派了個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括!


努力的黃小爬



長平之戰是秦趙兩國傾盡國力的一戰,兩國將所有能夠調動的部隊都全部投入到長平戰場上了,為的就是賭國運、決生死。

所以當白起的大軍圍困了趙括之後,趙國不是不想救而是無能為力。有攻破白起的防線救出40萬趙軍,就得有壓倒白起軍隊的能力。否則,就是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趙國當時的情況,即便再組織5萬軍隊都已經很困難了。而要攻破白起的防線,最少也得幾十萬人。


再說,白起的戰神之名也非浪得虛名。山東六國,一聽白起的大名無不戰慄,趙國已經在強弩之末,更是驚弓之鳥,哪裡還敢貿然發兵?廉頗以前手握幾十萬大軍的時候,跟白起的手下將領王乾作戰,都已經吃了虧而採用堅守不出的戰略耗了三年。最後趙國熬不住了才用趙括把廉頗換了下來,這個時候讓廉頗老將毀一世英名去給戰神白起送菜,估計就是殺了他也不願意。

趙國原本也可以合縱其餘諸國救援,但是之前對峙的時候本來打算採取這樣的對策,被范雎以假和談的欺騙方式給破解了。這個時候臨時抱佛腳,遊說各國需要時間,即便各國都同意組建聯軍,但是組建聯軍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那個時候交通不便,行軍、運送補給也需要時間,都會太過緊迫,根本來不及。



謝金澎


首先,白起圍趙括46天,不是兩個多月。白起用了2年時間攻略韓國,這期間趙國無所作為,作為三晉之一的趙國,這樣做的結果,就是趙國遇到危難時,其他國家也不願意來救援。

由於白起王陵不斷攻陷韓國城池,上黨幾乎成為一片孤島,而上黨地勢險要,是兵家必爭之地。馮亭不願降秦,於是歸趙,期望趙國出兵解救韓國,然而趙國繼續坐視不管。這讓上黨軍民非常失望。

趙國這一切的不作為,背後都有一個人的名字,藺相如!藺相如雖然有完璧歸趙之勇,但是,從他的言行來看,藺相如內心恐懼秦國的強大,他不認為趙國是秦國的對手,他的忠實夥伴廉頗也是一樣,廉頗同樣畏懼和秦作戰。

趙國自武靈王被餓死後,一直是權臣把持朝政,先是李兌,之後是藺相如和廉頗組合。這期間,一系列的短視行為,使得趙國日趨被動,不得人心! 趙國不救三晉之一的韓國,反而屢屢攻打齊國,因此齊國對趙國沒有好感,燕國也對趙國抱有警惕心。在燕齊方向,趙國始終保持有十幾萬的部隊。 而這支部隊沒有參加長平之戰,是邯鄲之戰的中堅力量。

以上種種原因,在長平之戰過程中,各國不願援助趙國,在各國看來,趙國也不是善類,最好你們兩敗俱傷。

至於廉頗,在長平之戰初期,被王齕打的很慘,20多萬人亡失近半,也就是說,趙括接手的趙軍,才十幾萬人,而趙括卻憑這點人消滅了數倍的秦軍,使得必敗的趙國,贏得了與秦一戰的能力。



扶正祛邪正本清源


我覺得其他國家不救援趙國的原因主要有三個方面:

一是畏秦如虎的心理。長平之戰前短短几十年間,秦國已經把楚、魏、韓打得沒有還手之力。楚國被秦國奪取了郢都,在其戰略威脅和本國統治階層內亂中一路東遷到了安徽壽縣;魏、韓本來戰略縱深就小,加之連續被秦國打敗、蠶食,早已不復當前之勇。齊國之前因為滅宋,差點被燕、趙、魏、韓、秦等國聯手滅國。燕國以實力而論在七雄中一直都是個打醬油的角色,在長平之戰前差點被齊國所滅,之後又差點被元氣大傷的趙國滅國。而此時的秦國,擁有巴蜀、關中兩大糧倉,還有原西戎、義渠等地的優良戰馬,又吃進湖北、河南、山西等原屬於楚、魏、韓的大片土地,加上變法以來山東六國上百萬人口投奔秦國,儼然已經成為超級大國。可以說,也就趙國還勉強有能力與秦國抗爭,其他幾個國家單挑誰也不是秦國的對手,所以誰也不敢冒然出手惹火燒身。

二是坐山觀虎鬥的心態。長平之戰前的趙國,經過趙武靈王胡服騎射,軍隊戰鬥力比較強,又吃下了“戰國第八雄”中山國,實力大為增強,是七雄中僅弱於秦國的國家。對其它諸侯國而言,讓趙國與秦國相互多消耗一些,是他們樂於見到的事。秦趙在互博中都受到削弱,至少可以讓其他國家晚一點面臨滅國之災,甚至有可能找到復興的機會。說到底,秦趙互傷只要趙國不被滅國,是符合其他國家利益的。長平之戰中,即使其他國家想救趙國,也必須等到秦趙拼得差不多的時候才可能出手。

三是對秦趙和解的擔心。從接受上黨到長平大戰,趙國決策出現一連串失誤。首先,輕敵冒進。在自己完全沒有做好與秦國大規模作戰準備的情況下,冒然接受上黨,引火燒身。開戰後,大量的精銳騎兵陷在北部,無法前往長平參戰。其次,是搖擺不定。長平對壘多年,趙國實際上一直都在閒關堅守、主動出擊中舉棋不定。最後,戰事打到白熱化的階段又在戰與和之間心存幻想。對楚、齊、魏、韓、燕等國而言,既不願看到秦趙兩國沒有受到大的削弱就罷兵言和,同時也擔心秦趙和解後被秦國報復,所以誰也不敢派兵救趙。

至於不派廉頗救援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此時的趙國除了北部邊疆駐軍,已經無兵可派。如果調北部邊疆駐軍救援長平,一旦秦國與匈奴聯手,就可能使全部兵力被一舉殲滅。二是用趙括換下廉頗的原因,在於廉頗一直主張閒關堅守,與趙王的意見分歧明顯。趙括被圍後再讓廉頗領兵救援,即使廉頗自己沒有問題,趙王也難以放心得下。


戰漢古玉


趙括率領趙軍主力被白起圍困長達46天,這期間為何其餘五國和趙國都不派兵救援呢?兩個原因,一方面由於趙孝成王的錯誤決策,導致趙國陷入了“五國不救”的境地。另一方面,由於秦昭襄王的正確抉擇,導致趙國有心救援卻也無能為力。

趙國初期作戰不利,廉頗退守百里石長城一線,雙方陷入對峙

周赧王五十三年(前262年),秦國派兵攻佔韓國野王郡,導致韓國上黨郡成為孤懸在外的飛地。韓桓惠王於是決定將上黨郡割讓給秦國,換取秦國收兵。卻不想上黨郡守馮亭不願降秦,於是和上黨百姓一起請求將上黨郡獻給趙國。趙孝成王採納平原君趙勝和趙禹的建議後,封馮亭為華陽君,派趙勝去上黨接收土地,另派廉頗率軍駐守航平,防備秦國進攻。

馮亭和趙國之舉最終激怒秦國,周赧王五十四年(前261年),秦昭王派軍攻佔韓國緱氏和綸氏兩地,用以震懾韓國。次年,秦昭襄王又令左庶長王紇率領軍隊攻打併佔領上黨,同時進兵直逼廉頗駐守的長平,秦趙長平之戰爆發。

長平之戰爆發之後,趙國初期作戰極為不利,在四月至七月間,一連被秦軍攻破玉溪河谷、空倉嶺、丹河三道防線,廉頗最終率軍退至百里石長城一線,構築防禦工事,堅守不出,雙方開始陷入對峙。

趙孝成王議和之舉,導致趙國陷入“五國不救”之地

廉頗認為秦軍糧草供給困難,日久必退,卻不想秦國通過疏通渠道,可直接從水路運糧,反而比趙國更迅捷、更暢通。倒是趙國由於準備不足,開戰不久就糧草匱乏,加上農事在即,一味僵持將會導致趙國陷入無糧可食的局面。同時,由於趙國堅守不出,秦軍在進攻不利的情況下,轉而派兵騷擾趙國糧道,導致趙國雪上加霜。

在初戰不利,國內壓力又越來越大,廉頗又堅守不戰的情況下,趙孝成王與樓昌、虞卿等商議對策,甚至想要親率軍隊與秦軍決戰,樓昌則認為應該派使者與秦國議和。虞卿則認為秦國有攻打滅亡趙國的決心,與其議和難以取得成效,不如派使者攜帶寶藏遊說楚、魏兩國,使秦國畏懼各國合縱抗秦,然後再去議和才能成功。但趙孝成王採納了樓昌的建議,於是派鄭朱前往秦國議和,虞卿一再勸諫,趙孝成王均為採納。

秦國的確比較擔心趙國與他國合縱抗秦,導致自己陷入腹背受敵之境,面對趙國的求和,秦國於是將計就計。在鄭朱達到秦國後,秦國為了麻痺趙國,防止各國合縱,對其隆重接待,有意向各國宣傳秦趙已經和解。一方面防止各國出兵救趙,另一方面則爭取時間加強軍備。

當時天下,韓、魏、楚早已被秦國打怕,齊國則對趙國參與樂毅伐齊而耿耿於懷,燕國則與秦國素來交好。再加上趙孝成王的愚蠢之舉,天下各國在得知秦趙已然和解的情況下,直接導致趙國陷入了“五國不幫”的窘境。

秦昭襄王舉國出兵,趙國救援而不成

趙括被秦軍圍困後,我相信趙國肯定是派過援兵的,畢竟被圍在前線的可是足足45萬大軍,那是趙國的舉國之兵,豈有不救之理。然而就因為秦昭襄王的一個舉動,導致趙國想救也是無能為力了。

《史記·白起王翦列傳》記載,“秦王聞趙食道絕,王自之河內,賜民爵各一級,發年十五以上悉詣長平,遮絕趙救及糧食。”在得知白起率兵將趙括大軍分割包圍後,親自來到河內郡,將該郡十五歲以上的男子全部徵發派往長平,徹底斷絕了趙國援軍和糧草運輸通道。

由此可見,秦昭襄王戰勝之決心,雖說這些被徵發的援軍戰鬥力或許並不強,但趙國方面的主力也全部派往了長平前線,援軍的戰鬥力也不會太強,再加上秦軍可以構築壁壘憑險據守,趙國援軍想要衝破秦軍防線是幾乎沒有可能的。


綜上所述,就因趙孝成王的議和之舉,斷絕了趙國的外部援軍。而又因為秦昭襄王的徵兵之舉,使得國內援軍無法到達戰場。因此導致趙括雖然被圍長達46天,卻始終沒有盼到援軍。


香茗史館


這個問題分兩個部分作答,一個是其他諸侯國為什麼不去救援,一個是趙國為什麼不去救援。

其他諸侯國為什麼不去救援?

秦趙兩國長平大戰,其他諸侯國應該是多多少少收到了一些消息。那麼為何不派兵救援趙國呢?須知這時候的趙國已經發展成了和秦國實力差不多的強國,若是其他諸侯國全力幫助趙國這時候去削弱秦國,那就是拆東牆補西牆,沒有強秦有了強趙,其他諸侯國會去做這麼費力又不討好的事情嗎?

而且這時候其他諸侯國也不敢趁火打劫同時去攻擊秦趙兩國,因為萬一促使秦趙兩國強強聯手,那麼對這些諸侯國可能就是滅頂之災。所以其他的諸侯國只能坐山觀虎鬥,期待他們兩敗俱傷。

趙國為什麼不去救援?

看了史書的就知道,被一分為二的趙軍築起壁壘堅守不出等待救援。那麼趙國為何不派廉頗去救援呢?史書記載的清清楚楚,秦王發佈了一個打援兵的命令,讓十五以上的皆到前線阻擊趙國援軍。

廉頗雖然是戰國名將,但是他當時應對秦軍的做法是防禦戰為主,所以趙王才換下的廉頗。這時候又繼續叫廉頗去救人打趙王的臉不說,而且廉頗也沒有這個能力救援趙括。況且現在趙國國內空虛,也需要廉頗這種將領鎮守,所以就沒有叫廉頗去救援。


秦趙兩國這場戰爭是戰國末期統一的曙光來臨前的一場必然戰役,其他諸侯國希望這場戰役讓秦趙兩國兩敗俱傷。但是歷史是支持統一進程的,所以最後秦國大勝,趙國大敗,統一的局勢已成,這就是歷史的必然。


淡看天上月


長平之戰中,由於廉頗在長平堅持以防守為主,不肯出擊與秦軍正面交戰,惹怒了趙孝成王。趙孝成王派趙括替換廉頗,統帥趙軍與秦軍交戰。

(長平之戰)

秦國得知趙國換帥的消息後,也立刻換帥,用白起代替王齕。

白起到達長平後,立刻派一支2萬5千人的隊伍,衝到趙軍的後方,斷了趙軍的歸路。接著,又派出一支5千人的騎兵,插到趙軍腹地,把趙軍一分為二。同時,白起又故意引誘趙括出兵。趙括果然中計,出擊和秦軍作戰。但是連戰數次都失敗,只得退回他們所修的城堡中,等待趙國救援部隊的到來。

但是,趙國一直沒有救援部隊到來,而城中的糧草也吃完了,斷糧達到了46天。趙括沒有辦法,只得強行突圍。可是他們連續衝了四五次,都沒能突圍成功。最後,趙括在突圍中被亂箭射死。趙括一死,趙軍全線崩潰,被秦軍活捉了40萬人。

接下來,就是秦軍對手無寸鐵的40萬趙軍進行屠殺(或者活埋),從而製造了震驚天下的坑殺事件。

很多人看到這裡的時候,都會提一個問題,明明趙括被秦軍圍困,前後長達兩個月,為何趙孝成王不派人去救趙括?要知道,廉頗還在國內呢,為什麼不派廉頗帶兵去救?

還有,諸侯國中,韓國已經被秦國打得閉聲閉氣也就罷了,魏國、楚國還有強大的力量,他們為何也不派人去救?最終造成趙國的40萬人,全軍覆滅!

(趙括劇照)

關於這個問題,我們首先來看看,為何魏國、楚國不派軍前往救援。

有人說,魏國、楚國不派軍救援,是想讓趙國和秦國“鷸蚌相爭”,自己好“漁翁得利”。其實並不是這樣的。當秦國在差不多全部攻下韓國的時候,無論魏國、還是楚國,都已經明白,那時候的趙國與秦國的作戰,已經不是“兩虎相爭”,而是羊與狼的爭鬥。趙國一旦覆滅,他們的處境會更加危險。唯有合縱,才有可能一息尚存。那麼,他們為什麼不去救趙國呢?

其實,他們之所以不救,全是趙國自己操作不當造成的。

當初,廉頗和王齕在作戰的時候失敗以後,趙孝成王就想親自前往率軍攻打秦國。不過大臣樓昌認為,就算是趙王親自率軍,也未必是秦國的對手。不如派人去和秦國講和。另一個大臣虞卿則認為,秦國的目的,明擺著是想消滅趙國,講和是沒用的。我們現在去和秦國講和,他一定熱情對待。但是這都是他的表面文章,目的是讓別的國家不來幫我們。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去聯絡魏國和楚國,讓兩個國家來幫忙。

哪知道,趙孝成王不聽虞卿的,聽了樓昌的建議,去和秦國講和。秦國呢,果然如虞卿說的那樣,對趙國的使者熱情款待,把這個款待的信息高調張揚。

魏國和楚國得到這個信息後,秦趙之間的戰爭,他們自然不願意參與了。因為他們害怕趙國和秦國是假打,目的是圖謀他們魏國和楚國。

因此,儘管趙國被圍困了兩個月,魏國和楚國都一直按兵不動。

(趙孝成王劇照)

那麼,趙孝成王為何也不派兵救援趙括呢?

關於這個問題,我認為主要有以下一些原因。

一、趙國已經沒有跟多餘的軍隊了。

廉頗當初帶了25萬人在長平和秦軍對壘。後來,趙國前往替換廉頗的時候,又讓趙括帶了20萬人去。這樣一來,參與整個長平之戰的趙軍,就多達45萬人。可以說,那時候趙國國內已經沒有什麼兵力了。而從一年後的邯鄲之戰的情況也可以看出,45萬人,確實差不多是趙國的全部兵力,邯鄲之戰,甚至要徵集少年和老者來參軍,才能和秦軍作戰。

二、趙軍之敗在於斷糧。

趙軍那時候還有40多萬人(本來一共45萬人,打死了一些,還剩40多萬)。這40多萬要是和秦國正面決戰,也未必就打不過秦國。但是,趙括帶兵去長平的時候,帶去的不是糧草,而是兵馬。恰恰在這時候,白起派了2萬5千人插到趙軍的後方。這2萬5千人其實就是斷趙軍糧道的。有可能是把趙軍的糧草給燒燬了,有可能是搶奪了,總之,糧草沒有及時送到長平。長平本來有25萬人吃糧,又去了20萬,糧草肯定就不夠。沒有了糧草,趙軍軍心就亂了,又餓著肚子,最後自然打不贏了。

三是秦國抵擋住了趙國的救援部隊。

趙國當時肯定是派了些人前往救援的。但是秦國知道後,提前在全國徵集15歲以上的男子,每人給他們進爵一級,讓他們前往趙軍的後方,抵擋趙國的救援部隊。

趙國的救援部隊本來就弱,又有可能帶著糧草,有所顧忌。而另一邊的秦軍,雖然年齡也不大,但是因為都被進爵一級,因此個個精神百倍,由此,他們完全擋住了趙國的救援,最終讓趙括成了缺糧的孤軍。

走投無路的趙括,孤注一擲地突圍,最終自己被殺死,40萬將士也被坑殺。


張生全精彩歷史


長平之戰,趙括率領的趙軍被秦軍圍困長達四十六天,在這麼長的時間裡為什麼沒有得到來自本國以及其它五國的救援呢,即便其它國家不救,但至少說趙國自身對於這場決定國運的大決戰肯定是十分重視的,那為什麼也沒見到什麼有效的救援呢?原因有以下幾個:

趙括劇照

一,趙王的糟糕的求和之舉,要知道雖然說諸國畏秦懼秦,但是如果面對趙國的求援,還是有一定可能性是會出兵相救的,畢竟唇亡齒寒的道理,各國不會不懂,但是為何各國都在作壁上觀呢?原來在秦趙對戰的時候,趙國恐不是秦國對手,採取了愚蠢的議和之舉,而秦國也就順水推舟,敷衍了下來,使得各國摸不準秦趙到底是和還是戰,一旦貿然插手,恐有引火燒身之患。當然,也未嘗沒有想讓秦趙兩國各自消耗實力的打算,畢竟那時候的秦趙才是最強的兩大國家,他們兩對耗,削弱了實力對其他各國也是一個機會。

二,秦國的舉全國之力來保障長平之戰的勝利,我想對於趙國來說,面對趙國主力大軍被圍,肯定是會出動人馬前來營救的,但是秦國的秦昭襄王親自奔赴河內,號召全國十五歲以上男子,前往長平戰場協助運糧與阻擊趙國援軍,雖然說這些人戰鬥力可能不怎麼樣,但是不要忘了,這可是老秦人,即使不是正規軍,但是他們的悍勇是與生俱來的,阻擊趙國援軍還是綽綽有餘的,畢竟趙國也拿不出什麼正規軍出來了。

所以說,不是沒人救,而是救不了,畢竟秦國這次可是真的全力以赴了,趙國的實力畢竟還是弱了一籌,而其餘五國,一來出於對秦的恐懼之心,以及摸不準秦趙具體情況,加上通信不便等原因可能等他們明白過來,戰爭就已經結束了,另外坐山觀虎鬥,想看著兩國互耗也是有可能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