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3 他是中國星象第一村,地上明堡、地下暗道的袖珍小城聞名天下

在山西介休市有一處名勝古蹟,它的面積只有0.12平方千米,甚至還不如一個村莊大,即使是一個規模中等的城市公園也有0.12平方千米,可別看它面積不大,卻具有完備的城市形態,無論是軍事防禦、宗教信仰、民俗歷史都非常的深厚久遠,是我國現存比較完好的一座融軍事、居住、生產、宗教活動於一體的罕見的古代袖珍城堡。它就是張壁古堡。

他是中國星象第一村,地上明堡、地下暗道的袖珍小城聞名天下

俗話說““五百年的風景看北京,五千年的風景看山西”,山西作為中華民族的發祥地,自古以來就是所有華夏兒女心中共同認同感與歸屬感的源泉,而張壁古堡更是展現了我國一千六百多年曆史遺蹟的光輝歲月,夏商古文化遺址、北朝地道、金代墓葬、元代戲臺、明清民居,沿著歷史的軌跡,一路隨著張壁古堡風塵僕僕的前行,我們彷彿見證了山西的古今文化。

他是中國星象第一村,地上明堡、地下暗道的袖珍小城聞名天下

在中國人們總喜歡說:“地上文物看山西,地下文物看陝西”,但是張壁古堡告訴你,地下文物也可以看山西,但是這裡的文物不是墓葬,而是地道,地道對於中國人似乎有著濃厚的感情,古代的時候,它是戰爭中隱藏的逃離通道,也是另一條進攻道路,三國演義“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的典故應該所有人都聽說過,到了近代抗日解放戰爭時期,它成為了中國共產黨打游擊的主戰地,電影《地道戰》更是形象的顯示了那個年代地道的重要性。

他是中國星象第一村,地上明堡、地下暗道的袖珍小城聞名天下

有時候我們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他們把空間的平面與立體結構利用的完完整整,既然張壁古堡平面橫向面積有限,那麼就縱向立體開發,古堡地下建有長約萬米、上下三層、攻防兼備的古地道.,堪稱“地上地下雙城子”。

張壁古堡地上順塬勢建造,南高北低。從堡北向下俯視,左、中、右各有一條深溝向下延伸,堡西為窯灣溝,峭壁陡坡,深達數十丈,堡東居高臨下,有溝塹阻隔,只有堡南背靠綿山,可謂“易守難攻,退進有路”。古堡四周有高約10米的夯築堡牆,經歷千年風雨滄桑巍然屹立。

他是中國星象第一村,地上明堡、地下暗道的袖珍小城聞名天下

張壁古堡有南北兩個城門,其中有一條紅順街連接兩個城門,長不到300米,街東3條小巷,街西4條小巷,借次分佈,北堡門內築有甕城,南堡門用石塊砌成,堡門上建門樓。主街兩側有典雅的店鋪和古樸的民居;南北廟宇琉璃覆頂,金碧輝煌;金代古墓,抱柳的古槐,罕見的琉璃碑。

他是中國星象第一村,地上明堡、地下暗道的袖珍小城聞名天下

而要說到張壁古堡的地下那就更加的神秘奇特了,地下遍佈地道,四通八達,並與地面建築巧妙勾連。古堡的地道呈網狀結構,裡面彎曲迷離,幽長深遠。堡外北面和南面的溝崖間還有洞口,既可作為進出口,又可用作哨卡。道內留存有通風孔,還有水井與地面相通。

地道洞壁上每隔一段有一小坑,是放油燈的地方。高層有餵養畜口的土槽;中層洞壁下方是地道的哨位;底層是地道的糧倉。如此龐大而複雜的地下工程,絕非民財民力所及,是軍事需要、對外保密的戰略設施。當看到這些,真心忍不住驚歎古人的智慧與無窮的創造力。

他是中國星象第一村,地上明堡、地下暗道的袖珍小城聞名天下

地上明堡,地下暗道,這是張壁古堡屹立千年的標籤,也是它聞名於世的根本,許多的遊客就是衝著它那彎曲幽深的地道而來的,因“明堡暗道奇”而聞名海內外。

張壁古堡除了它的建築樣式與地道外,它還是中國星象第一村,有句俗語叫做“天上奎星,人間張壁”,張壁古堡外形輪廓與天上的奎星酷似,暗諭古堡曾為軍防重地的顯赫歷史。堡內營建遵循中國古代星象和堪輿的基本原則,地面建築和地道中,現存與二十八星宿相對應的標誌物如水井、戲臺、七星槐、天眼、將軍窯等30餘處,堡間至今還保留著正月二十八“祭星”的習俗。地上陰陽五行,地下六壬奇門。張壁古堡,是國內目前僅存、世所罕見的古代星象學的民間絕版,被譽為“天下第一星象村”。

他是中國星象第一村,地上明堡、地下暗道的袖珍小城聞名天下

這裡的民俗風情也是十分的淳樸,被稱為“秧歌窩子”的古堡,小小村落竟有三座戲臺,尤其是可罕廟戲臺表演的幹調秧歌,演出不用伴奏,但憑自身嗓音,風格豪放,作戲細膩,又多即興表演,形式活潑,充滿鄉土氣息,為當地百姓所喜聞樂見。

他是中國星象第一村,地上明堡、地下暗道的袖珍小城聞名天下

黃土高原丘陵上的千年古堡,常年乾旱少雨,這裡的人民常年祈雨。“空王佛,下大雨,下了大雨救萬民……”,那些雕樑畫棟的祈雨樓,不知多少次見證了多少悲愴而虔誠的場景,如今的張壁經常出現在影視劇中,《刀客族的女人》、《紅軍東征》、《于成龍》等經典影視劇都在這裡拍攝,但是我們所不知道的是當地人也有他們的悲歡離合,也有他們心心念唸的愛的家鄉!

他是中國星象第一村,地上明堡、地下暗道的袖珍小城聞名天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