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8 趙括死後,趙軍實力未減,為何冒著被殺的風險投降秦軍?

公元前262年,當秦軍和趙軍在上黨郡各自集結大兵要展開一場大戰時,趙國內部,新當政的趙孝成王,年紀輕輕,頗有一番振作的氣象;年輕的國君上任,雖然一開始派了老將廉頗出馬,但是急於求成的他,不能容忍前線一直僵持不下的局面,因此他把目光轉向了同樣年輕氣盛的趙括身上。畢竟都是年輕人,都想要建功立業,雙方有共同的語言和抱負,因此一拍即合。

趙括死後,趙軍實力未減,為何冒著被殺的風險投降秦軍?


趙括滿懷信心來到上黨前線,接替了趙軍主將的職位,他一到任,就開始調整部署。《史記》載:“趙括既代廉頗,悉更約束,易置軍吏。”


“悉更約束,易置軍吏。”言下之意,趙括加強了軍紀,改變了廉頗的一些軍令,撤換了一批作戰不力的將領。趙括的做法,大有“新官上任三把火”的氣概, 畢竟作為傾向於主動出擊軍事思想的他,和善於以防守作戰而聞名的廉頗之間,理念相差太大,而廉頗的一些老部下,也秉持了廉頗防守的作戰意圖,這樣一來,趙括的作戰意圖就很難貫徹下去,所以他不得不撤換掉一批高級將領,但這也為他的失敗埋下了禍根。

趙括死後,趙軍實力未減,為何冒著被殺的風險投降秦軍?


也許有人說,趙括太著急了,完全可以等一等再撤換將領,臨陣換將,是兵家大忌。但趙括一個是年輕,不信邪;另一個是等不及,焦急的趙王,不允許他拖拖拉拉。當時的上黨郡,趙國全國動員,幾乎將身體強壯的成年男子全部拉到了前線,誓死和秦軍決一死戰,趙括能沒有壓力嗎?


同時,急於打破僵局的趙括,也發現了一個有利的戰機。趙括髮現,一旦率一支奇兵,突襲秦軍後方,切斷其糧道,那麼就可以將秦軍的主力都封堵在丹河的河谷之中,到時趙軍再大舉攻來,秦軍必然不戰而逃。


那麼誰率兵發起偷襲呢?這一點上,趙括很有膽識,他親自帶隊,向秦軍後方突襲而來,取得了戰略上的成功,在秦軍後方撕開了一道口子,此時只等和秦軍正面的趙軍發起進攻,到時秦軍腹背受敵,就不得不四散潰逃,勝利也指日可待。

趙括死後,趙軍實力未減,為何冒著被殺的風險投降秦軍?


可當趙括在秦軍後方站穩了腳跟之後,前方的趙軍遲遲按兵不動。這是什麼原因呢?自然是趙括擔任主帥不久,沒有資歷和威望,再加上他一上任就撤換趙軍高級將領,讓他們心懷不滿,所以沒有趙括坐鎮的趙軍大營,無人出擊。


這下趙括涼了,史載“四十餘日,軍餓,趙括出銳卒自博戰,秦軍射殺趙括”。趙括孤軍堅守四十餘日,最後沒糧食吃了,不得不主動突圍,被秦軍射殺。這裡的信息透露出,趙括所帶領的軍隊人數在幾萬左右,也都是自己的親信和得力干將,人多了,僅憑他們攜帶的糧食,再加上搶奪秦軍的一部分糧食,是肯定堅持不了一個多月的;人少了,對於虎狼之師的秦軍,也不會圍困他們一個多月而遲遲攻不下。

趙括死後,趙軍實力未減,為何冒著被殺的風險投降秦軍?


所以幾萬趙軍戰死,前方還有將近四十萬的大軍沒有遭受什麼損失,他們為何願意主動投降呢?畢竟那些主張按兵不動的趙軍將領,害怕戰後趙王追究他們的責任;另一方面,他們沒有想到秦軍如此殘忍,敢公然坑殺數十萬投降的趙軍,本來想免費吃幾天俘虜飯,誰知被秦軍全部處死。從此趙國元氣大傷,六國之中再也沒有可以和秦國相抗衡的國家了,慢慢地坐等著滅亡的到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