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田氏搶了姜子牙的齊國,為何連國名都不改?

YXL獨立風中


田氏正式代齊發生在戰國時期。公元前386年,田和自立為國君,同年為周安王冊命為齊侯。

公元前379年,齊康公死,姜太公一脈絕嗣。田氏仍以“齊”作為國號,史稱“田齊”。


而在近三百年前,田氏從陳國奔齊,始有齊國田氏;百年經營以後成為齊國朝堂的一方勢力,並聯合其他幾支齊國的貴族消滅當時權力最大的慶氏,又取得了公族與國人的支持。

齊景公時,公室腐敗,田氏用大斗借出、小鬥回收,使“齊之民歸之如流水”,增加了戶口與實力,是謂“公棄其民,而歸於田氏”。

公元前489年,齊景公死,齊國公族國、高二氏立公子荼,田乞逐國、高二氏,另立公子陽生,自立為相。從此田氏掌握齊國國政,後來步步把持齊國政權,最終代齊。   


齊國最早的王族是姜姓呂氏,而田氏代呂氏,經過了長期而複雜的反覆鬥爭,有和平演變,也有武裝鬥爭,有時隱蔽,有時公開。但早在晏嬰相楚時,目睹田氏作為的晏嬰就曾言“齊國之政卒歸於田氏矣”。

田氏代齊的要點一共有三個:   

第一,前期在齊國立穩腳跟。

齊桓公時田氏就和齊國的大夫結為姻親,莊公時田氏力排眾議出兵討伐衛國、晉國,大勝,莊公把公主嫁給了田氏,田氏和齊王之間的關係這時就已經非常親密了,從而有獲取大權的可能。


第二,中期施行收聚人心的政策。

齊王荒政,田氏對公族“凡公子、公孫之無祿者,私分之邑”,對國人“之貧均孤寡者,私與之粟”,又有上文提到的借公事施私恩的做法,齊國國內只知田氏之恩而不知齊王,這種做法齊王后來根本無力禁止。

第三,後期外爭盟國,求立為侯。

田氏幾乎已經擁有齊國時,與分晉的三家互通使節。齊康公十八年,田和也是求魏文侯代告周天子,請列為諸侯,然後魏文侯派使臣報告周天子,請求立田和為諸侯,周天子准許。


這些原因與為何不改國名有著很明顯的關係。

首先,戰國時期,周王室東遷,局面存在兩個重點:分封制仍然存在,周王室仍然是天下共主的表象,和諸侯強天子弱的實質。周天子冊立田氏為諸侯就如同如今的英國女王任命首相一樣,雖然和王室的實質權力全然沒有關係,但儀式作為天下公認的“禮”的部分,是田氏政權在正統性上必不可少的。   

其次,名義上的遵從王室也是諸侯國之間的遊戲規則。

周武王為了酬謝周朝的功臣和宗室,大行分封制度,首封身為師父的功臣呂尚於營丘(後改稱臨淄),國名為齊;周成王曾在三監之亂後,使召康公命姜太公曰:

“東至海, 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無棣,五侯九伯,實得徵之。”

齊國由此得到征伐之權,成為大國。不改國名,遵齊國之號,即表態沿襲尊王的傳統,否則就有其他封國隨時可能以勤王平叛的藉口進行攻打瓜分的危險。   


另一方面則是出於齊國內部人心所向的考慮。春秋戰國時的政治氛圍與後世不同,中央集權尚未成熟,文化氛圍也不一樣,統治者對於人民在思想上的控制尚未如後世一樣嚴密,而人民往往也是以“宋人”、“齊人”、“楚人”自居,以國,即地方為歸屬。

齊國本來顯赫,田氏在代齊的過程中全程走親民路線,而出於對保持國內穩定、安撫人心的考慮,也不會貿然更改國號。   

最後則是“齊”這個國號的含義。

齊,“禾麥吐穗上平也(《說文解字》)”,在甲骨文中是象禾麥穗頭長得平整的樣子,而小篆“齊”字則在下面多了兩條線,象徵著“地面”。姜齊以“齊”為國名,是西周姬姜集團重視農耕所致,也是姜姓呂尚一族的族徽。

保留國號,既是表示對重視農耕態度的繼承,也是對姜姓呂氏的尊重,在重視仁義和禮儀的先秦則有利於田氏在外的聲名,從而有利於結盟。這也呼應了諸侯對於田氏代齊並無多少異議的事實,正因諸侯無異議,所以才有天子准許,田氏代齊得以不被非議地記入正史。

田齊一直延續到秦漢之際,滅亡後一度有田氏君主力圖復國,最後一任君主田橫在韓信入齊後,自立為齊王,坐守海島,至死不降劉邦,成為一段美談。

後世說到齊,並無正偽之分,對於田氏的評判也得見於此。


歷來現實


簡單來說,國號不是田氏定的。

田氏代齊,是一個比較漫長的過程,持續了近三百年,田氏才從一個打工仔變成老闆公司的新主人,箇中艱辛,不可謂不勵志。

公元前672年,齊國還是姜姓呂氏老闆當家,在英明之主齊桓公的帶領下成為第一個霸主國,威震天下。這一年,附近小國陳國的一個宗室子弟陳完跑到了齊國,躲避狠叔叔的政治迫害,齊桓公欣然接納,任命其為工正,陳完就此定居齊國,並改氏為田,即田完。

作為一個打工仔,尤其還是外國來的打工仔,田完及其家族是怎麼用兩百多年的時間反客為主,取老闆而代之的呢?得分如下幾個步驟。

第一:辛勤工作,獲得賞識

田完當了幾十年的工正,一直不溫不火。他去世後,他的兒子、孫子世襲工正之職,也是默默無聞。但到了田完的曾孫田須無時,情況大不相同了。

田須無侍奉齊後莊公,深受齊後莊公的賞識和寵愛,地位也是蹭蹭地往上漲,當上了大夫。

田須無去世後,他的兒子田無宇繼爵,並藉著父親的恩寵,步入政壇。後來,田無宇力排眾議,勸齊後莊公斷然出兵伐衛、晉,取得了勝利。

田無宇因功得寵,齊後莊公還將自己的女兒孟姜嫁給了田無宇,田氏地位迅速升高。

第二:削弱對手,壯大自己

田無宇生活的時代,正好是齊國曆史上最混亂的一個年代,內亂頻發,先是權臣崔杼弒殺齊後莊公,接著另一個權臣慶封又幹掉了崔杼,大權獨攬。而在這些政變背後,伴隨著的是齊國國君權力的下降,各卿大夫家族勢力不斷擴大。

從經濟水平上講,國君統治的基本盤是國都,卿大夫統治的基本盤是國都外的城池。在青銅器時代,國都壟斷著青銅和生產力,國都之外是原野,國人之外是野人。

當鐵器文明到來之後,國都之外的原野受到開墾,人類對土地的開墾能力增強,井田制遭到破壞,國人乃至野人爭相開墾私田,在公田幹活也不賣力了,國都對於其他封地城池沒有絕對的資源優勢,國君的政治優勢相對下降。

從制度上來說,國君習慣於把封地分封給卿和大夫,可卿和大夫是父死子繼的,權力和資源越分越散,最後國君的統治只能依靠卿和大夫忠誠度。卿和大夫通常把封地分封給家臣打理,家臣不世襲,有效防止了資源分散。

在這種情況下,隨著時間推移,政治權利的爭奪就轉變為卿大夫家族之間的爭奪,國君也只相當於一個勢力比較大的卿大夫了。

田氏屬於那種一勝再勝的卿大夫,田無宇先與欒氏、高氏、鮑氏三大家族聯手,搞掉慶封的慶氏,而後又與鮑氏聯手,逼走欒氏與高氏,完全控制住齊國政權。

隨後田無宇聽從晏子的勸告,急流勇退,把執政權交還給齊景公,獲得了巨大的政治聲望,主動放權以示期待和平的田無宇被早已厭倦權臣相爭的齊國百姓擁護愛戴。

隨著土地的開墾,國人和野人都轉變為農民,誰能得到農民的支持,其政治勢力就會大增。田無宇嚐到甜頭後,繼續開始賠本賺吆喝,花錢買民心,為家族贏得了良好的口碑。

第三:贏取民心,架空老闆

田無宇死後,其子田乞繼續惠民工程,比如用大斗借糧食給百姓,用小鬥收回,在齊國政府高稅收的背景下,民心竟相歸附。

有了民心好辦事,在齊景公去世後,田乞做掉國君家族的兩大同姓大夫國氏和高氏,並耍了一手廢立大戲,終於掌握了齊國實權,成為齊國國相。

田乞去世後,其子田恆繼任為相,做掉了右相監止,弒殺了齊簡公,走上專權之路。

田恆開始給田氏代齊鋪路,一方面,把自己的封地擴大了很多倍,比國君的食邑還要大,同時挑選選齊國七尺以上女子入後宮,並且不禁止門下賓客出入後宮,所以到去世時,田恆有了七十多位兒子。另一方面,他交好各路諸侯、卿大夫,比如救援晉國的範氏和中行氏等,贏得了良好的國際口碑。

第四:瓜分蠶食,取而代之

田常死後,其子田盤繼任為相,把眾多兄弟都分到齊國各地做城邑的大夫。與此同時晉國韓、趙、魏三家瓜分知氏的領地,田盤和三家互通使節。三家幾乎瓜分了晉國,田氏也幾乎擁有了齊國。

再接著,韓趙魏三家分晉,給田氏做了很好的榜樣,田氏覺得需要向他們學習。

在田盤去世後,他的兒子和孫子相繼出任齊相,在這數十年間,他們的主要目的只有一個,活動於列國,謀求封侯,取呂氏而代之。

到公元前405年,齊康公繼任為君,此時田氏的老大是田盤的曾孫田和,權力碾壓齊康公。

田和一邊把齊康公送到大海邊,只給一座城做食邑,權作對其祖先的祭祀費用;一邊不斷尋求成功先行者魏國(此時魏國為列國最強)的幫助。

公元前387年,田和與魏武侯在濁澤相會,田和請魏武侯轉告周天子,請列為諸侯。魏武侯照做了,派使臣報告周天子,請求立田和為諸侯,周天子准許,於是第二年,田和正式成為齊侯,列名於周朝王室,至此齊國的呂氏政權完全由田氏所取代。

再說田氏為何不改國號

其實很簡單,因為名義上國號是周天子封的,周天子沒改,田氏自然不能改。或許你會覺得名義不重要,可如果名義不重要的話,田氏何必廢上幾十年的功夫尋求封侯呢?他們早就佔據齊國大部分地區了,缺的就是個名頭,好不容易周天子給了,還讓人家改了?這不現實,田氏也沒鬧騰。

田氏代齊跟三家分晉是不一樣的,三家分晉是三分一,不能都叫晉國吧。所以周天子按他們原本的封地名給了封號,田氏是一代一,也沒說要換什麼國號,周天子按照齊地給齊侯封號很正常。從這一點來看,田氏還真就未必想改國號了。


平沙趣說歷史


從軍事的角度來看,田氏沒有更改國名是害怕遭到武力圍剿,它對自己取代姜齊的做法也沒有底氣,因為大周國雖然禮崩樂壞,但借維護正統之名發動兼併戰爭的現象並不少見,田氏取代了的齊國又早已不是那個天下霸主的諸侯國,它非常害怕在緊要關頭遭到周邊諸侯國的討伐,這不是杞人憂天,當時的天下霸主魏國就很有可能“多管閒事”。


魏國從魏文侯時代變法之後,成為稱霸中原百餘年的強國,魏國的強大令齊國深有痛楚,魏文侯“魏斯”為了向周天子討要封號,帶領韓趙兩國攻打齊國,齊君無力抵抗只能投降,並答應幫助韓趙魏三家向周天子所要封號。

得到魏侯爵位之後的魏斯並不滿足於現狀,東征西討擴大勢力範圍,魏國的統治重心逐漸從山西南部轉移到河南東部地區,這裡又是齊國的傳統勢力範圍,緊挨著齊國的西面,兩國矛盾也就不可避免的產生了。可見,齊國易主之時很有可能再遭到魏國的侵略,這種擔心不是杞人憂天。

田氏代齊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內,他都不敢得罪自己的鄰居魏國,魏國的強大難以想象,即便是聞名天下的圍魏救趙(前354年)之戰,魏國雖然有失敗卻任然是天下第一霸主,孫臏攻打大梁解救邯鄲的計策雖然精明,但也體現出齊人不敢與魏武卒正面作戰,直到10年後(前343年)的馬陵之戰,齊國才算打垮這個強大的鄰居。

由此可見齊國與魏國的國力差距。田氏從陳國來到齊國用了53年(前532~前489)從外來者變成齊國丞相,之後又用103年(前489~前386)才敢正式取代姜齊,這個漫長的過程需要多大的毅力啊!田氏為什麼不乾脆的奪取齊國天下呢?當然是害怕周邊諸侯群起而攻之了!同時也害怕齊國內反對者的干擾!為此它花費了一百多年的時間爭取民心和貴族的支持!方法很簡單,對窮人救濟錢糧、對貴族冊封土地,尤其是讓田氏子孫遍佈齊國,瓦解其它實力強大的貴族,這樣做有效防止了內亂的發生。

田氏解決內部問題後,開始著手解決外部的問題。在公元前387年,此時齊國國君康公已經被架空了,田氏宗主“田和”和時任天下霸主“魏斯”在濁澤會盟,付出了巨大代價之後,這位雄主願意幫助田氏向天子所要諸侯爵位,田氏的理由是姜姓一族絕肆。說到這裡不難發現,田氏代齊和三家分晉差不多,都是在周天子的冊封下獲得合法諸侯地位的,這也是田氏沒有遭到周邊諸侯群起攻之的原因。

而天子冊封給田和的封號就是“齊”,因此田氏不存在改國名的選擇,他沒有條件對周天子的冊封有異議。齊這個國名在戰國時代已經是一個地理概念了,不管是誰佔有了山東北部地區這片原屬於姜齊的土地,都會選擇以“齊”為國名,後來的韓信亦是如此。上文提到的魏國也是以地理名詞決定國名的,公元前661年,晉國人“畢萬”滅了姬姓諸侯魏國,魏國也就成了(山西芮城)畢萬的封地,這個人的後代就以魏作氏,也作為國名使用。


兵器世界


春秋戰國時期的齊國,原本是由姜子牙的後代進行管理,但到了戰國初年,陳國田氏後代卻取代了姜子牙後代成為了齊國的君主。

按理說,齊國已經是田氏的齊國,他們為何不改變國名,依舊延續姜姓齊國的國名呢?

要了解其中的原因,咱們必須先清除整件事的前因後果。

1、田氏代齊的經過

田氏的祖先田完是陳國的王室,他與陳國太子禦寇關係挺不錯,兩人經常私下往來。

當時陳國的君主陳宣公和寵妾之間有了一個兒子,心中頗有一些廢除太子,立寵妾之子的意思,所以他時常擔心太子會造反殺害自己。

於是,公元前672年,陳宣公下令殺死太子,並剷除他手下相關勢力。

田完害怕被迫害,便悄悄逃到了齊國境內,當時齊國的君主齊桓公對他非常器重,給了他很好的待遇,田氏一族就這樣在齊國開始了自己的篡國之路。

從田桓子到田釐子、田成子三代,田氏一族在自己的領地內,通過減少賦稅、寬仁法治的方式獲取了齊國國民的支持。

在齊國百姓心中,齊國君王沉迷酒色、碌碌無為的做法,遠遠比不上田氏用大斗借米,小鬥收米的策略討人喜歡。

……

公元前386年,田和自立為齊國國君,歷時286年田氏終於完成了代齊之路。

2、田氏代齊後,為何不改國號

田氏代齊,按理說並不是什麼好光彩的事情,它就如同韓趙魏三家分晉一樣,是一種叛亂性質的行為,可他為何堅持沿用齊國名號呢?

這裡面其實有三個原因:

一、減小田氏代齊的阻力,讓原本支持自己的齊國國民,相信自己是為了延續齊國,而非佔有齊國;

二、為了獲得周天子的認可,讓自己的代齊成果,在官方層面落實下來;

三、為了表明自己才是正統統治者,田氏齊威王曾經發布過一篇文書昭告天下,上面提到姜氏是炎帝的後代,而自己田氏是黃帝的後代,自己取代姜氏才是正統。

齊威王《陳侯因敦》記載:“其唯因,揚皇考昭統,高祖黃帝,邇嗣桓文。”

綜上,田氏齊國不改國號,其實最主要的原因是自己在掌握絕對優勢,完成了權力的交接之後,沒有必要去改國號。

而且,田氏不改國號,還可以營造出一種重視民心的態度,讓百姓們相信田氏代齊之後,自己會比姜氏管理下,日子過得更好一點。

如果喜歡,歡迎點個關注支持一下,每天都將為您帶來有趣的文章分享


腦洞趣味歷史




田氏代齊和三家分晉雖然都是奪了國,但是齊國國號沒改,是因為田氏是以繼承姜齊的方式得國的,經過田氏幾代人的努力,齊國君絕嗣,國君一系沒有人繼承,田氏已經是齊國實際的掌權者,在和魏文侯聚會的時候,請魏文侯幫忙到周天子那裡請求封他為諸侯,將齊地封給田氏,這是一種傳承,具有合法性,不改國號就是呂姜把齊這個封地讓給了田氏,田氏成了齊這個封地的主人。

三年,太公(田和)與魏文侯會濁澤,求為諸侯。魏文侯乃使使言周天子及諸侯,請立齊相田和為諸侯。周天子許之,康公十九年,田和立為齊候, 列於周室,紀元年。

田氏代齊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田齊的祖先是陳國公子完,字敬仲,在齊恆公時期陳國內亂,太子禦寇被殺,陳完為了避禍跑到了齊國,齊恆公呂小白欲任他為卿,陳完推辭了,只擔任了管理百工的工正,陳氏變成田氏,《史記•田敬仲完世家》中寫道:“敬仲之如齊,以陳字為田氏。”《集結》引應邵雲:“始食采地,由是改姓田氏。”


陳完一族在齊國就這樣站住腳開始發展起來,陳完死後,田氏世襲工正一職,田氏到了田恆子無宇是第五代,經過了122年時間,田恆子無宇得到齊莊公的寵信,還把女兒孟姜嫁給了田恆子。這時候田氏慢慢在齊國政壇上開始崛起。

田恆子死後他的兒子田開和田乞繼承了他的位子,田乞侍奉齊景公為大夫,這個齊景公是個奢侈的君主,以齊景公為首的公室貴族聚斂無度,剝奪了齊國人民三分之二的收入,齊景公還是一個喜歡用重刑的人,齊國老百姓因為生活無著,勞役不止,許多人起來抗爭遭到鎮壓,因此被砍去腳的人有很多,以至齊國的踴(假腳)的價格不斷上漲。

而田乞則實行收買民心的手段,向老百姓借貸糧食以大量器貸出,以小量器收回,這種借公事施私恩的手段讓老百姓的心都歸向了田氏,而齊景公也不加以阻止,田氏家族日益強大,到了齊景公晚年,晏嬰和齊景公說了田氏這種做法早晚會佔據齊國,齊景公也有所感悟,採取了一些限制田氏家族發展的措施,但是面對已經強大起來的田氏,已經為時已晚,沒什麼作用。


齊景公

田氏家族以厚賂於民的方式,博得了齊民的支持,但齊國還有一些大族是齊國君的堅強支持者,田氏對這些家族採取聯合幾個擊敗一個,逐步消滅的策略,先是聯合鮑氏、高氏、欒氏打敗執掌國政慶氏,等到欒氏、高氏執政後,田氏詐稱欒氏、高氏將攻田氏、鮑氏,田恆子全副武裝帶領士兵去找鮑氏,鮑氏以為是真的也全副武裝準備迎戰,而此時欒氏、高氏的掌權人還在喝酒,根本不知道這件事,田恆子就跟鮑氏說道:“雖然欒氏、高氏要來攻打我們的傳言不是真的,但我們現在全副武裝被他們知曉的話,肯定會來找我們麻煩,還不如趁他們在喝酒,先把他們滅了。”

滅掉欒氏、高氏之後,田、鮑把欒氏、高氏的東西分了,田氏把所得的東西都給了齊景公,請求齊景公把莒邑封地給他做養老之地,又讓自己的黨羽跟齊景公請求把高唐之邑封給田氏,田氏得了這兩個地方勢力就更加強大了。

齊景公在位58年,其後晏孺子荼、悼公陽生、簡公壬相繼為君,共計不到10年,齊簡公即位後信任監止,田氏這時是田乞的兒子田常掌權,田常和監止任左右相,田常一面施行田乞大斗出小鬥進的政策,還選擇了齊國數百個七尺以上的女子入後宮,而他的賓客和舍人自由出入後宮,到田常去世時,有子七十多人,這些人在田常兒子田盤當權時都做到了齊國大小城邑的大夫。

田氏專政時期,不僅排除異己,對不聽話的君主也是殺了立另一個,晏孺子、齊悼公、齊簡公都是被田氏所弒,怕諸侯不容,為了安定友邦,取信諸侯,田氏把齊國以前所奪的魯、衛之地還給他們,與晉國的韓、趙、魏訂立盟約,與吳、越互通使節,使自己在諸侯中站穩。田常的兒子田盤為相時,田氏差不多就已經擁有了整個齊國,後來的齊宣公和齊康公只不過是傀儡,到陳完十世孫田和時,取代齊康公成了齊國的君主。

田氏從陳國公子完在公元前672年到齊國立足,到公元前386年田和取代齊康公成了齊國君主,共經歷了286年時間。


歷史紅塵


田氏代齊發生在戰國時期,同三家分晉一樣,這也是由於卿大夫實力過大而導致的篡國事件。不過有一點不同,三家分晉瓜分晉國以後,趙、韓、魏三家各自又起了國號,而田氏取代呂齊以後則是繼續沿用齊的國號。

那麼,田氏明明是謀朝篡位獲得的齊國,為什麼連國名都不改,不怕天下人恥笑嗎?

田氏取代呂氏的過程

一、得民心

九年,景公使晏嬰之晉,與叔向私語曰:“齊政卒歸田氏。田氏雖無大德,以公權私,有德於民,民愛之。”——《史記·齊太公世家》

田氏在取代呂氏的過程中,十分重要的一步就是取得齊國百姓的民心。齊景公時期,齊景公喜奢侈而厚賦重刑,致使齊國餓殍遍野,民不聊生,因造反被殺者不計其數。田氏便是在這裡看到了機會。

田釐子乞事齊景公為大夫,其收賦稅於民以小鬥受之,其稟予民以大斗,行陰德於民,而景公弗禁。——《史記·田敬仲完世家》

齊景公徵賦稅多,田氏就趁機施捨多(實際上動用的都是國家的資源),這就是所謂的用公事施私恩。一來二去,齊國百姓只會記得田氏的好,而痛恨呂氏的壞。

二、結交諸侯

五十五年,範、中行反其君於晉,晉攻之急,來請粟。田乞欲為亂,樹黨於逆臣,說景公曰:“範、中行數有德於齊,不可不救。”及使乞救而輸之粟。——《史記·齊太公世家》

在外交上,田氏也不甘落後。晉國的範、中行氏意圖謀反,田氏反而勸齊景公借糧給他們。這麼做的目的,一方面是為了壯大卿大夫叛國的勢力,另一方面也是在國際上打響自己的名聲,從而交好志同道合之人(卿大夫反叛勢力)。

三、剷除齊國公室

田氏不僅在內政和外交上打好了關係,還在消滅齊國公室武裝勢力上做好了準備。各諸侯國之間的公室能夠長存的原因,就是因為公室的存在,即以王室為主,公室為輔的政治體系。這種體系是用來確保王室有足夠的力量平定叛亂的。秦朝之所以滅亡如此之快,固然有其時代因素,但不能否認是因為秦國公室的力量太過薄弱(秦始皇沒有分封諸侯)。

六月,田乞、鮑牧乃與大夫以兵入公宮,攻高昭子。昭子聞之,與國惠子救公。公師敗,田乞之徒追之,國惠子奔莒,遂反殺高昭子。——《史記·齊太公世家》

田氏深諳此理,因此在漫長的歲月裡先後剷除了齊國欒氏、高氏、國氏等公室力量,為之後的權傾朝野做了鋪墊。

田氏位列諸侯,徹底取代呂齊,成為齊國的主人

三年,太公與魏文侯會濁澤,求為諸侯。魏文侯乃使使言周天子及諸侯,請立齊相田和為諸侯。周天子許之。康公之十九年,田和立為齊侯,列於周室,紀元年。——《史記·田敬仲完世家》

田氏在徹底掌握齊國之後,還需要踏出最重要的一步,那就是得到周天子的承認,否則就是名不正言不順。

這時候,田氏之前建立的外交關係就發揮了巨大的作用。田氏直接找了當時最強的魏國魏文侯,請求他代為向周天子求封諸侯。

這一舉措,是十分有深意的。因為魏國也是從晉國分裂而來,和田氏類似,是由卿大夫造反立國的。同時,魏國在當時是最為強大的,且已經請求周天子冊封過一次了。由魏文侯出面,既能夠提高田氏代齊的成功率,也能變相地給自己貼上三晉之國的標籤(當時的三晉之國不僅齊心,而且強大),得以穩定國家。

田氏代齊為何不改國號

田氏代齊之所以不改國號,是有原因的,因為田氏代齊同三家分晉不同。

三家分晉,是由趙、韓、魏三家一同瓜分晉國。儘管他們有繼續沿用晉這個國號的想法,但奈何其餘兩家肯定不會同意。因此,三家索性就用自己的氏作為國號了。

田氏則不同,田氏經過多年的養精蓄銳,是十分平穩且完整地接受了整個齊國的。因此,田氏繼續用齊這個國號並不會有人反對和不滿。

另外,田氏代齊過程中,沒有受到人民的反對,是因為田氏愛民如子。齊國自姜子牙開國以來,到田氏代齊,國祚六百餘載,齊國兩字早已深入人心。對於齊國百姓而言,齊國不僅僅只是國號,更是歸屬。田氏貿然更改國號,只會影響田氏在百姓心目中的形象,這對於剛剛立國的田氏來說,十分危險。

與此同時,從田氏代齊的過程如此緩慢、平穩中也能看出田氏的處事方針,即低調隱忍。田氏代齊,本來只是大家心照不宣之事,如果不是怕師出無名,田氏甚至不想求得周天子冊封,越低調越好。而改了國號,就相當於宣告天下,呂齊亡了,現在是田氏的國家。這對於習慣了低調的田氏來說,還是難以接受的。

結束語

田氏搶了姜子牙的齊國,為何連國名都不改?

田氏代齊,不更改國號,既符合田氏低調的宗旨,不至於成為天下人的眾矢之的,也能完整地接受齊之國號附帶的一列正面影響,何樂而不為呢?


小云軒談史


要回答這個問題,必須澄清兩個問題:一、姜氏齊國是怎麼被田氏齊國取代的?二、為什麼田氏篡權後不改國名?

一、姜氏齊國是怎麼玩完的


姜子牙輔佐周武王討伐商紂成功,立下了汗馬功勞,建立了周朝。為了便於管理,周武王決定把全國分成若干諸侯國,分封給姬姓親族和有功之臣,充當周朝統治中心的屏障,即所謂“封建親戚,以藩屏周”,這就是封建社會的開始和來歷。由於姜子牙在伐紂過程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於是被周武王封於水土富饒、瀕臨海邊的齊地營丘(即今淄博市臨淄區)建立齊國,穩定東方。

姜子牙到齊國後,選拔有才能的人做官, 不分親疏用其所長,不僅開創了任人唯賢、唯才是舉的人才使用先河,也為後來齊國稱霸列國奠定了基礎。史料記載,自姜子牙封國建邦以來,煮鹽墾田,富甲一方、兵甲數萬,傳至齊桓公時,已經是疆域拓展到大海的大國,齊桓公也依靠海上的資源,迅速成為春秋五霸之首,齊國被當時的人稱為海王之國。

 公元前685年,齊桓公正式繼位經營齊國。這個齊桓公還是有幾把刷子的,在齊國的歷史上,除了姜子牙,最厲害的人物恐怕就算齊桓公姜小白了(跟這幾年大火的江津白酒沒有關係)。他任管仲為相,推行改革,實行軍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齊國逐漸強盛,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齊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號,九合諸侯,北擊山戎,南伐楚國,成為中原第一個霸主,受到周天子賞賜,到了那個時候,周天子的威信日漸下降,已經就像是一個家庭中孱弱的老人了,就像一個家庭一樣,那個最強勢、最富有、最霸道的兒子雖然很不討人喜歡,但是還必須去恭維、迎合著,不然隨時翻臉,自己可就要流落街頭了。

齊桓公確實很牛,但是他在位的時候,也留下了隱患,導致齊國被篡位。

田氏篡齊,其實是一個溫水煮青蛙的漫長過程,最開始到齊國的是田完。按照中國寫史的套路,這些開國的人降生的時候都會有別於普通人,要麼霞光萬道,要麼祥雲罩頂。田完能夠奠定篡權大齊國的基礎,自然也得符合偉人降生的套路。史料記載,田完出生的時候,天有異像,有人算卦,就說田完及後人會建立一個非常強大的國家。

田完是在齊桓公十四年(公元前672年)來到齊國工作的,應該是有條件引進,乾的工作是“工正”。

“工正”是個什麼官呢?也就是掌管百工之官,管理各類技術工人的頭,屬於典型的技術官僚,國家經濟發達的時候,一般技術官僚都是比較吃香的,要待遇有待遇,要房子有房子,類似於今天的工業部部長。田完乾的很努力也很出色,死後齊國國君封田家世襲工正之職。田完的後世子孫也沒有躺在功勞簿上啃老,一代一代人持續努力,讓田家的官職步步高昇。

286年後,到了田完九世孫田和的時候,齊國大權已經被田氏牢牢把握。是讓國君幹還是自己親自幹,就看田和爽不爽了。公元前391年,估計田和心情不爽了,就把將姜子牙的後世孫齊康公放逐在一座海島上,後來死了,是被他弄死的還是自己餓死的或者得病死的,天知地知了。姜子牙一系傳位數百年,終於成了看客,再也與齊國王族無關。田和搖身一變成為齊國國王,史稱齊太公。諸侯國畢竟是周天子家統一分封的,田和取代齊國,自然是需要周天子的承認的,前面說過了,到了春秋,周天子就如同一個耄耋之年的老人,不是他糊塗了,雖然齊國私下就改了姓,但是外殼還是他們家分封的那個齊國,還是有錢有勢,他只能是裝糊塗了。公元前386年, 周安王列田和為諸侯,正式成為合法、有證的齊國國君,姜姓齊國為田氏正式取代。

二、為什麼田氏齊國不改國號

按照中國朝代更迭套路,臣子篡國後都會改國號以有別於前朝,比如王莽篡漢改國號為新朝,武則天篡唐後改國號為大周等等,所謂的改朝換代,不如此何以體現?但是田和代齊後,沒有更改國號,這是為什麼呢?那是因為:

 1、 周王朝採取的是分封制,齊國只是周朝旗下的一個分公司,你不過是換了一個經理,改啥國號?改國號你還是得在周天子旗下過日子,如果膽敢自封天子,其它諸侯就有兩個爹,大家自然沒辦法接受昔日的兄弟轉眼換了個不認識的當家還要給自己當爹。不管孝順的不孝順的,都會突然尊重起了以前的爹,齊心協力來削你。所以田和以田氏齊國取代姜氏齊國,與王莽篡漢等朝代更迭上有著本質上的不同。為了得到周王朝的承認,田和不能也不敢更沒有必要改掉國名。

2、齊國,不僅僅是國名,也變成了地名,直至今日還有人將山東叫做齊魯大地。田和篡位的時候,齊也成了地名,如果改成其它名稱,勢必會引起國內百姓的不適。所以,不改國名,有利於安撫百姓,治安維穩。


謝金澎


我們都知道,姜子牙幫助周武王興兵伐紂,建立大周。同時周武王為了鞏固統治,實行以周王室為中心的分封政治制度。先後封了姜太公、周公旦、召公奭等功臣去治理魯、齊、燕、衛、宋、晉等國家,於是姜子牙此後就成為了齊國的國公。

田氏搶了姜子牙的齊國之所以不改名,我覺得主要是因為這幾點原因。

禮法限制

田氏雖然在齊國有老百姓支持,但畢竟這種舉動並不是合乎情理的,齊國的國君是姜姓,他這明顯是造反,而按照當時周王朝的法律,當其中一個諸侯國發生了造反之事,不會得到其他各國承認,甚至還會遭到其他國家討伐。所以田氏也不敢將國號改掉,因為在早前的一些國家中就已經有了這樣的例子。

需要周天子同意

田氏即使真的想改掉國號,他是必須得向周天子打報告,並不是自己說要改就可以改的,而且能否能得到周天子的同意還未可知。

因為周天子手下有許多國家,齊國又不是最強盛的那一個,所以他如果想要改國號的話,除了要向周天子申請以外,還必須得向各個國家一一解釋,這也會出現很多問題。比如本來大家覺得這件事情沒必要再去爭議了,但如果田氏此時將這件事情拿出來說,說不定有很多國家站在正義一方,為了彰顯自己的仁義討伐他。

所以,為了既省事,又穩妥安全的目的,田氏造反成功,霸佔齊國後連名字都沒改,就繼續統治下去了。


丫丫說史


田氏搶了姜子牙的齊國,為何連國名都不改?

實際上齊國在商朝就已經存在,姜子牙的齊國也沒有改名字。

“齊”的甲骨文象形為“三個整齊排列類似箭鏃一樣的東西”,《說文解字》的解釋是“齊”來自“禾麥吐穗”。另有說法認為“齊”的造字本義來自濟水盪漾的流紋,濟水初為齊水,後來才加上三點水。濟水流域一帶早在商代就已成為商的勢力範圍,商王也會去齊地田獵或巡視。卜辭:“庚寅卜,在齊師,王戈往來亡災。”意思就是商王去往齊地駐軍的地方巡行視察,來去順利。說明齊地或者齊國在商朝時已成為商的附屬,並保持著密切聯繫。

周滅商後,齊地封給了功臣姜子牙,最初在營丘(淄博)。但齊地周圍還有許多東夷的勢力,比如萊夷,還多次跟姜子牙爭奪營丘。齊國經過多年的征討,消滅周圍的紀國、譚國、遂國、鄣國、萊國等國,才成為擁有五都的東方大國。從姜子牙立國,到田氏代齊,歷經600多年。

姜子牙

田氏代齊是個漫長的過程,最後得到了周王的承認

田和陳古代是一個讀音,一個意思,都是陳列的意思,陳列之整齊謂之田。田氏的先祖為陳國公子田完,田完因陳國內亂逃往齊國,擔任齊國的大臣。田氏代齊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齊國因為多次公族之間爭奪王位,齊國的公族已經被齊侯和田氏殺戮殆盡了,齊國的世臣國氏、高氏也被驅逐,而田氏與齊侯聯姻,成為齊國最為重要的大臣。到田盤擔任齊國國相時已經完全掌握齊國大權,齊侯只是個擺設了。田氏通過大斗出小鬥近,收買了齊國民心。田盤將田氏子弟都分派到齊國各個都邑擔任大夫,牢牢掌握了齊國從上到下的權力。

與此同時,北方大國晉國也被韓趙魏三家瓜分殆盡,晉侯只有曲沃一地。田盤與韓趙魏三家通好,韓趙魏田成為國家與國家交往之外的另一種外交關係,這種交往持續了幾十年,當然這一切都瞞著周王進行的。與此同時周王的權威則不斷下降,領地不斷縮小,又在領地封了東周國和西周國,周王反而要住在西周國。韓趙魏三家不願落下不好的名聲,遣使向周王送禮,表態願意為周王蕃屏,周王大喜,同意冊封三家為侯。

田氏的田和為齊相,見三家都成為諸侯,羨慕不已。又見魏國強大,魏文侯賢名重於天下,與魏侯深交。田和把齊侯簽到了海上一個島上,只留一個城邑的封地。田和請求魏侯轉達周王,願意引用三晉之例,列位於諸侯。周王同意了魏侯所請,封田和為齊侯,是為齊太公。從田完奔齊,到田和代齊,經過了整整十代。孟子對田氏代齊的正當性予以了肯定,認為君輕民貴,諸侯危社稷則變置,打破了君君臣臣,名份永遠不可逾越的界限。

田完畫像

田氏代齊,未改國名。主要原因:

齊作為國名,在姜子牙立國之前都已經存在了,姜子牙被封為齊侯,建立的國家自然稱為齊國,如今田和被封為齊侯,只是國君由姜姓換成了田姓,沒有必要改國名。比如魏侯,也是姬姓,因為最早的封地在魏城,成為魏氏,魏氏建國稱為魏國,是人名隨了國名,而不是國名隨了人名。


鄭說豫見


歷經近300年,從一個小國的逃難公子,到成功謀取東方大國齊國後,田氏沒有改國明,仍然沿用齊國的代號,原因在於:

國土、百姓和從前一樣

田氏代齊後,完全繼承了姜氏齊國的土地、百姓,姜氏代齊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近百年的爭鬥中,不論是田氏自己,還是齊國的貴族、百姓都對齊國習以為然了。

況且齊國是春秋時期的大國,有著輝煌的歷史,繼續使用這個名字並沒有什麼可丟臉的,還可以激發後代,恢復先前的榮光,何樂而不為呢?

減輕齊國國內貴族、民眾的反彈情緒

一、減輕貴族的反感情緒

齊國的很多貴族都是延續了幾百年,對姜氏有著或多或少的情感,田氏雖然後來居上,但還遠沒到把前貴族一概抹殺的地步。對於這些老貴族,合理的方法就是加以安撫、拉攏,讓他們覺得田氏、姜氏一個樣才好,繼續沿用“齊國”稱號,是個成本很低的措施。

二、減輕百姓的反感情緒

齊魯文化以儒家為主,儒家講究的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現在田氏公然篡權也就罷了,倘若連國號也改了,必然會引起民眾的不認同、乃至牴觸情緒;沿用老國號的話,麻煩就會少很多。

春秋戰國的一貫做法,滅國後一般不會趕盡殺絕,原來的國君後代仍可得到一塊土地,來祭祀祖先。田氏取得合法地位後,齊國國君仍然還在位了七八年,朝廷內外還有不少擁護者,貿然改名字要冒很大的風險。

減輕國際壓力

齊國是個大國,在國際上影響力很大,已經延續了很多年了,倘若田氏硬要改名字,這不是明告天下人,我們田氏是亂臣賊子嗎?

雖說戰國實力為大,但傳統的倫理還是有不少人擁護。過於招搖的行為,既容易招來罵名,還會引來諸侯的覬覦、平亂之心,而且也不利於後世統治——田氏可以取代姜氏,其他家族也可以取代田氏。

綜上所述,田氏代齊後,仍然沿用齊國稱號,是一倒很明智的決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