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8 “華夏”放在一起說,是不是除了夏朝,另外還有一個“華朝”

我們中國人自稱自己是“華夏子孫”。這裡的“夏”很好理解,就是指生活在中原地區的民族。那麼,“華”是什麼意思呢?是不是也指某一類族群,比如說,歷史上曾經有一個“華”族(或者說“華朝”)呢?

“華夏”放在一起說,是不是除了夏朝,另外還有一個“華朝”

黃帝雕像

為了講清楚這個問題,我們先來看看“夏”族的構成。

“夏”族在中國歷史上,有一個漫長的演變過程。由於中國古代中原地區當時土地肥沃,氣候宜人,非常適合農作物的生長,因此,在我們知道的歷史中,炎帝部落在這裡發展起了輝煌的農耕文明。

居於炎部落西北部的黃帝部落羨慕炎帝部落優良的生活條件,與炎帝部落打了一仗,最終,黃帝部落戰勝炎帝部落。

不過,中國古代的戰爭,一開始就和西方古代不一樣。西方古代一個部落或國家打敗了另一個部落或國家的時候,一般會把那個地方的人殺光或者攆走。但中國古代一般都具有比較高的融合能力。也因此,炎黃融合在一起了,他們同住在中原地區。

在此之後,炎黃部落戰勝蚩尤部落,再之後,中原地區建立了夏朝,然後商朝替代夏朝,周朝替代商朝,到那時候,華夏族也就差不多完全成型了。

從這裡可以看出,歷史上顯然是不存在一個“華”族的。因為沒有這樣一個民族生活的地域。再說了,果真有一個“華”族,它肯定比“夏”族還大。因為它排在“夏”的前面嘛。但“夏”族已經佔據了中原地區,那這個“華”又住在哪裡呢?

“華夏”放在一起說,是不是除了夏朝,另外還有一個“華朝”

炎帝劇照

有人說,不對呀,明明《左傳》中曾記載,孔子說:“裔不謀夏,夷不亂華。”這裡把“華”與“夏”並列在一起,你怎麼說“華”族不存在呢?

但是,我們又得看到,唐朝經學家孔穎達在《春秋左傳正義》中又有解釋:“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這裡雖然依然把“華”和“夏”並列在一起,但是,孔穎達不是從地域上來說的,而是從文化上來說的。他說,“華”講的是禮儀,“夏”講的是服飾、衣冠,並以此借代整個中原地區的物質生活。

孔穎達的解釋,其實給予了我們從另外的角度來解讀“華夏”一次的可能性。什麼可能性呢?

其一,“華”與“夏”是同一個意思,都是指的中原地區。孔子所說的“裔不謀夏,夷不亂華”是一種互文的表述方式。也就是說,“華”就是“夏”,“夏”就是“華”。到了後來,甚至我們只說“華”,不說“夏”了。比如,我們現在都只是說“中華”,但是並沒有人說“中夏”。

其二,“華夏”一詞是一個偏正結構。“華”是用來修飾“夏”的。在這裡,“華”是華麗、華美這樣一些意思。我們知道,中原地區是中國古代的一塊肥沃的土地,不但能夠出產豐富的糧食,還是非常宜居之地。也正因為這樣,才引起了周邊民族的覬覦和反覆爭奪。可以說,這裡完全是一塊肥肉。而這個“華”字,正是表達了對“夏”這塊地域的讚美,或者說是嚮往。

“華夏”放在一起說,是不是除了夏朝,另外還有一個“華朝”

孔子浮雕

其三,“華夏”是對中原之地禮儀之邦的肯定。正如孔穎達所說的,“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首先是因為中原地區物產豐富,創造了燦爛輝煌的物質文明。有了物質上的保證後,文化禮儀才能跟上來。而中原地區之所以能夠被稱為“中心”,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有“禮儀”。

而且,古人對“禮儀”是極為重視的,我們從“華夏族”的發展過程中,也可以看出端倪。

比如,本來炎帝部落生活在中原地區,更富裕。為什麼作為入侵者的黃帝部落戰勝炎帝部落以後,我們後人更看重黃帝部落,就是黃帝部落更重“禮儀”。再比如,周朝作為入侵者,取代住在中原地區的商朝。也是因為周朝非常重視禮儀,並且整理出一套“周禮”,作為維繫整個社會秩序的重要規則。因此,西周為後人廣泛推崇,把它作為最能代表“華夏”精神氣質的一個朝代。

以上三種解釋,用一句通俗易懂的話來表示,可以這樣表述,什麼是華夏族?就是古代生活在中原地區,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都高度發達的民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