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李商隱《蟬》第四句為什麼被譽為神句?

影視蜃樓


李商隱在唐詩中是個很獨特的存在,他的詩整體晦澀難懂,但詩句很美,常出佳句,甚至是金句、神句。梁啟超論李商隱的詩,“拆開來一句一句叫我解釋,我連文義也解不出來。但我覺得它美,讀起來令我精神上得一種新鮮的愉快。須知美是多方面的,美是含有神秘性的。”《飲冰室文集·中國韻文內所表現的情感》

李商隱這首《蟬》是一首詠物詩。所謂詠物,物我合一,無非是借物來寄託自己的情操、節抱、情緒和感慨耳。

全詩如下:


李商隱
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
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
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
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

你棲身高枝之上才難以飽腹;

你雖含恨哀鳴徒然白費神勁。

五更以後疏落之聲幾近斷絕。

大樹依然蒼翠卻無絲毫同情,

我官職卑下象桃梗漂流不定,

家園早已荒蕪雜草埋沒腳脛。

煩勞你的鳴叫我得藉以自警,

我也舉家操守象你高潔不佞。

這首詩共八句,前半首四句聞蟬而興,重在詠蟬;後半首四句直抒己意。

首聯就用典,而且把自己的情緒融入進去。典故出自《吳越春秋·夫差內傳》:“夫秋蟬登高樹,飲清露,隨風撓,長吟悲鳴。”情緒是一種欲求不得,含恨哀鳴。清代紀昀評此詩時,說:“起二句鬥入有力,所謂意在筆先”。

頷聯樹無情的典故出自江淹《江上之山賦》:“草自然而千花,樹無情而百色”。

頸聯梗猶泛是形容人生漂泊的意思,此句用典:古人把桃梗削做人,下雨發水的時候,桃梗就隨水流而去,漂漂於江湖之上。出自《戰國策·齊策三》。

神句賞析

“一樹碧無情”是這首詩的詩眼,被歷代詩評家視為神句。那麼這句詩神妙在哪裡。這裡我只談談我自己對此句的解讀。

1、情緒節制

古詩之所以美妙,是因為詩人大多是飽讀詩書的人。這些高級知識分子寫詩填詞也是有格調,所有情感情緒都把握的精妙,絕不會濫情。因為所有高級的情感都是有節制的。

這首詩開句就很高調,代入了很強烈的情緒,“起二句鬥入有力,所謂意在筆先”。“高難飽”,鳴“徒勞”,聲“欲斷”,情緒在此已非常飽滿,有溢出的可能。而樹“無情”是個收斂的過程。如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寫過,大珠小珠落玉盤。此刻的“無情”就是接住大珠小珠的玉盤,化有聲為無聲。同時為從蟬轉換成人,埋下了伏筆。

2、 情感對比

“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語出憤激卻運思高妙、耐人尋味。當蟬含恨哀鳴,聲音疏落幾近斷絕,向樹傾訴時,而大樹依然蒼翠卻無絲毫同情,產生強烈的對比。把詩人內心的悲涼突顯得淋漓盡致。後面就直接跳到自身的遭遇上來,直抒胸臆,足見其感情的強烈。

錢鍾書先生評論這首詩說:“蟬飢而哀鳴,樹則漠然無動,油然自綠也。樹無情而人有情,遂起同感。蟬棲樹上,卻恝置(猶淡忘)之;蟬鳴非為‘我’發,‘我’卻謂其‘相警’,是蟬於我亦‘無情’,而我與之為有情也。錯綜細膩。”


皮三9099


李商隱的五言律詩《蟬》,被清代詞人朱彝尊,點評為“詠物最上乘”之作,我們先來看看原詩。

《蟬》

本以高難飽,

徒勞恨費聲。

五更疏欲斷,

一樹碧無情。

薄宦梗猶泛,

故園蕪已平。

煩君最相警,

我亦舉家清。

公認的神句

第四句神句的說法來自於,清代錢良擇在《唐音審體》中的點評,

“‘一樹碧無情’神句非復思議可通,所謂不宜釋者是也。”

意思是說,這一句是神句,神的耐人尋味,神的不可思議,神的無法解釋,神的無法用別的詞代替。

清代才子李因培《唐詩觀瀾集》也評價“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為:追魂之筆,對句更可思而不可言(“五更”二句下)

詠蟬三絕

詩人們經常用詠物詩詞來暗喻自己的際遇,詠蟬的詩就有很多,其中李商隱這首《蟬》與虞世南的《詠蟬》、駱賓王《在獄詠蟬》合稱詠蟬三絕。

清代施補華《峴傭說詩》評價這三首詩的區別時說:

同一詠蟬,虞世南“居高聲自遠,端不藉秋風”,是清華人語;駱賓王“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是患難人語;李商隱“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是牢騷人語。比興不同如此。

施補華說李商隱的這首《蟬》是牢騷人語,也恰如其分,因為李商隱的人生境遇,是真的慘,如果一輩子都慘的話,也就算了。偏偏他曾經逆襲到了,24歲就中了進士,然後這也就到頭了,命運捉弄人,從此他就沒有得志過。所以他氣啊,看到蟬,不由得想到自己的人生,實在是傷感!

《蟬》的鑑賞


讀完整首詩,感覺這首詩的中心句,就是這個神句”一樹碧無情。“這五個字中,可以看出多少失望、無奈和委屈。


《蟬》的前四句寫的蟬,後四句,直接說出了自己的境遇。蟬的境遇,也是我李商隱的遭遇。

蟬雖然在高高的樹上飲清露,但是依然很難吃飽,只是徒勞地鳴叫而已。蟬的鳴叫並不是為了要飯吃,但是李商隱說蟬”徒勞恨費聲“,當然是借詠物來抒發自己地鬱悶了。

明代文學家鍾惺認為,“碧無情”三字冷極、幻極,點出了這三個字的藝術效果,這三個字將視覺形象與心理感受融為一體,產生了極為清冷的藝術感受,被譽為神句恰如其分。

這句話之所為是神句,正是因為這樣的效果,融入了李商隱的極度傷感、困惑、無奈的情緒,半輩子的悽苦之美。

人生境遇

李商隱從小拼命讀書,被令狐楚看上了,還在其幫助下中了進士。但是不久令狐楚就去世了,李商隱參與料理令狐楚的喪事後不久,就去涇原節度使王茂元那裡作了幕僚。後來又娶了王茂元的女兒。

就這一個操作,從此麻煩了。王茂元是李德裕的好友,而李德裕和令狐楚父子是兩個對立陣營。中間李商隱還回家守孝了三年。

李商隱娶了另外一個陣營的媳婦這個行為,讓兩方都覺得他靠不住,升官晉級都不帶他。堪比羅密歐與朱麗葉了,更慘的是,他的岳父沒過幾年,也死了。這下李商隱是一點靠山都沒有了。

無奈的李商隱,空有才華,而無處發揮。於是去請求當時做到了宰相的,令狐楚的兒子令狐綯。令狐綯一直沒有答應幫助他。當年他們可是情同手足的死黨,當年自己的中舉還是他幫忙的,如今絲毫不為所動。(《新唐書》中記載:“開成二年,高鍇知貢舉,令狐綯雅善鍇,獎譽甚力,故擢進士第”。)

要說這其實不也是李商隱自討苦吃嘛,被愛情衝昏頭腦,情商低。恩人剛死,自己就做這樣的事,人家不狠你貶低你就不錯了。這種傷心,自然也是要很長的時間才能釋放的。

蟬啊蟬,這個世界都辜負了我們。

不同的是,李商隱最後還是被原諒了。《舊唐書》記載,後來李商隱最困苦的大中五年左右,他又一次找到令狐綯,這次沒有”一樹碧無情“,令狐綯還是給了他一個六品上的職位:太學博士。令狐綯最終還是念了舊情的。


易生說


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知道《蟬》這首詩寫的是什麼,接下來我將《蟬》的原文寫在下文。

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

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

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

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



詩的大意是這樣的:你棲息在高高的樹枝之上,風餐露宿,本來就很難飽腹,何必還要發出哀婉的怨恨聲呢?這一切其實都是徒勞的,由於徹夜不停的鳴叫,到五更時候你已經精疲力竭了,可是那蔥蔥郁郁的大樹依然如故,沒有一點兒的表情。我官職卑微,像是一個木偶那樣在天涯四處漂泊,而故鄉的田園卻已經荒蕪了。還煩請你用鳴叫的聲音給我敲醒了警鐘,我的家境和你一樣是又貧寒又悽清的。


詩中的“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被人譽為神句,在這裡將蟬完全地人格化,詩人李商隱將自己現在所處的艱難處境和困苦的身世與蟬相提並論。這兩句還可以看做是詩人李商隱對蟬說的話:“還有勞你多給我警告,我一家人的生活也和你一樣的貧寒和悽清。”有人認為這句詩是在警告作者為什麼不及早回頭,早歸田園生活,回到故鄉;也有人認為這是作者借用“蟬”之名來提醒自己保持高潔的操守。

作為唐代著名的詠物詩大家,李商隱的詩句大多是詠物詩且都託物寓意,在這首詩裡他實際上是在借“蟬”寫自己。全詩層層遞進地闡述了關於“難飽”“徒勞”“欲斷”與“無情”,可想而知詩人此時此刻的心緒怨之深,恨之重。詩人將“蟬”的遭遇引申到自己的遭遇上來,直抒胸臆,足以見其感情的強烈。最後卻又自然而然地回到“蟬”的身上,收尾相連。


湯湯湯婷


李商隱《蟬》全詩如下:

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

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

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

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

全詩的第四句“一樹碧無情”異峰突起,含義深遠,清代著名詩人錢良擇在其所編的《唐音審體》一書中讚譽為“神句”,語出“(‘一樹碧無情’)神句,非復思議可通,所謂不宜釋者。”

這一句“神”在何處?需從全詩的意蘊和情感來進行分析。

李商隱是晚唐著名詩人,和杜牧一起合稱為“小李杜”,自是才華橫溢,但因捲入“牛李黨爭”的政治旋渦而遭到排擠,仕途坎坷,一生困頓不得志,最後在家鄉病故。《蟬》這首詠物詩即表達了他雖然仕途不順,卻堅守清高、不與人同流合汙的操守和品質。

開頭兩句“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明寫蟬棲息在高處,所以常常難以飽腹,實際上是以蟬棲息之“高”暗喻詩人自己的高潔品行。因為清高,不肯與別人同流合汙而導致生活困頓,雖然發出“不平之鳴”卻是白費勁。

“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這兩句寫的是五更以後疏落之聲幾乎斷絕,青綠的大樹依然立在那裡,卻毫無同情之心。上文說到李商隱捲入“牛李黨爭”,“牛李”“兩黨”各自勢力龐大,宛如青綠大樹,但是,捲入其中的李商隱卻“左右不逢源”,鬱郁不得志,無法施展自己的才華,但不管是“牛黨”還是“李黨”都對李商隱的困頓命運漠不關心,究其原因,李商隱只不過是黨派之爭的一枚棋子,一個犧牲品而已,又有何同情之心?所以,“一樹碧無情”這句將當時權貴相爭、世態炎涼的社會現實作了含蓄卻又入木三分的揭示。也許,正因為此,錢良擇才稱這一句為“神句”。

詩的後面四句則是直接寫詩人自己,回顧自己漂泊不定的仕宦生涯,感慨家鄉田園早已荒蕪,蟬的鳴叫聲值得自己自警,儘管人生不如意,生活困頓,卻一定要像蟬一樣堅守高潔的品行和志向。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蟬”象徵著高潔,不少文人騷客都喜歡在詩文中以蟬自喻,來表明自己高潔的品行。在這一點上,唐代詩人虞世南的五言古詩《蟬》與李商隱的《蟬》有異曲同工之妙。


至善如水


以前寫過這首詩,還發在頭條上,拷過來吧:

李商隱loser的人生告訴我們:做人最要緊的是搞明白自己要什麼

董點國學 2018年10月20日

不管你對李商隱熟不熟悉,下面這幾句詩,你一定聽過: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身無綵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

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

桐花萬里丹山路,雛鳳清於老鳳聲。

這都是李商隱寫的。 李商隱身上的標籤有:晚唐才子,朦朧詩人,多情種子,看不懂的無題詩,嘰嘰歪歪的loser。 沒錯,他真是個嘰嘰歪歪的loser。 有多嘰歪?有多loser? 一首詩就能看明白:

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 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 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 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

李商隱這首詠蟬詩,沒前面那些名句驚豔,但真看懂了,會讓人驚心。 這首詩被稱為唐朝最好的詠物詩之一,但知道的人不多,因為一般人看不懂它好在哪,真看懂了的,又不願意多讀,讀多了要抑鬱。 這首詩是理解李商隱的鑰匙。

說這首詩之前得先大致介紹一下李商隱。概括來說,李商隱在人生開始時抓到的牌並不好,但他很快憑本事換到了一手好牌,但最後,他又憑本事把一手好牌打爛了。

李商隱的一生 李商隱出生於公元813年,老爸李嗣是個低級官吏,在李商隱十歲時就掛了,小小的李商隱長子當家,和他媽媽艱難過活。李商隱說當時是“四海無可歸之地,九族無可倚之親。” 不過雖然開局比較差,但李商隱熬過這段少年時光後,牌卻越換越好了。 李商隱從小就特別能讀書,據說他“五歲誦經書,七歲弄筆硯”,在老家還有一位很有學問的堂叔來教他,十六、七歲時就寫得一手好文章,被白居易、令狐楚等人賞識。 這兩人是當時的文壇領袖兼顯赫高官,被他們看中無疑是打開了人生的上升通道。令狐楚對李商隱非常愛惜,把他當成親兒子,不僅從經濟上資助他,讓李商隱當幕僚,還教他讀書寫文章,讓他和自己的兒子們交往。窮孩子李商隱就這麼被帶進了上流社會社交圈。 後來,令狐楚還讓兒子令狐陶向考官推薦李商隱,讓李商隱25歲就考中了進士。唐朝有“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土”的說法,意思是五十歲考中進士都算年輕,李商隱25歲中進士,有多風光可想而知。 李商隱這時真是換到了一手羨煞旁人的好牌。

但是,誰都沒想到,這麼好的牌會打砸了。中進士這年,是李商隱一生的巔峰。 這一年是公元837年,李商隱春風得意,新科進士的活動一場接一場,兩個月後,終於結束,李商隱衣錦還鄉,探望老母親。但也在這一年,令狐楚去世了,李商隱失去了既是老師又如父親的大貴人。沒有了令狐楚,李商隱在政治和人情世故上的不成熟暴露無遺,人生狀態迅速下滑。 第二年,李商隱當了應涇原節度使王茂元的幕僚,還娶了王茂元的女兒。王茂元也是高官,也很欣賞李商隱,但這個婚姻卻犯了官場大忌,把李商隱拖進了牛、李黨爭的政治漩渦。 唐朝黨爭嚴重,令狐綯是“牛黨”,王茂元是“李黨”,在當時人看來,李商隱親近王茂元就是對令狐楚的背叛,不僅令狐陶一派的牛黨對李商隱有看法,連李黨們也認為李商隱背信棄義,這導致李商隱在838年的吏部授官考試中被除名,唐朝考中進士後還需參加授官考試,考過才安排官職。李商隱雖然考中了進士,但名聲壞了,連授官考試的資格都沒了。

不過,李商隱雖然一步走錯,但並不表示沒機會翻身,畢竟他年輕有才。只是,在之後的20多年,李商隱每次在關鍵時刻做出的選擇都對自己沒好處,讓人看得無可奈何,只能理解為才子和政客太難兼容吧。

總之,李商隱在牛李兩黨都不討好,哪邊當權了都不用他,他一年比一年混得慘,抑鬱症一年比一年重,46歲就病死了。史書上給他記下了很不光彩的評價:

“牛、李黨人蚩謫商隱,以為詭薄無行,共排笮之。”——《新唐書》

“無持操,恃才詭激,為當塗者所薄。”——《舊唐書》

他曾經的好哥們令狐綯則“惡其忘家恩,放利偷合。”——《唐才子傳》

《蟬》詩讀懂李商隱

李商隱每到困境,都會去找大富大貴的令狐綯,令狐綯曾身居相位十年之久。令狐綯念在少年情誼,還是幫過李商隱几次,最後一次引薦李商隱當了正六品上的太學博士。《蟬》這首詩就是李商隱在困境中寫的。

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 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 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 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

在儒家文化裡,蟬是君子的代表,蟬吸樹汁為生,不吃蟲不吃草,不爭名奪利,有“文、清、廉、儉、信”五德。 這首詩第一句“本以高難飽”就取意蟬的高潔,因為高潔,不爭不奪,所以,吃不飽,餓得直叫喚。

第二句“徒勞恨費聲”是蟬想通過叫喚獲得幫助,吃上飽飯。但是,沒用,沒人理你。 很明顯,李商隱是用蟬寫自己,希望令狐綯能幫他。但他想求助也不好好說,還充滿糾結和哀怨:既想要高潔,但又受不了捱餓,餓了就滿腹哀怨,我這麼高潔,你怎麼能讓我捱餓?我餓了你怎麼能不理我?真讓人看了渾身難受。

“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這兩句是全詩最好的句子。蟬叫到五更時已經沒力氣了,叫聲斷斷續續,簡直快死了。可是旁邊的樹,居然還那麼碧綠,還長得那麼精神。我那麼慘,都快死了,你卻還過得那麼好,一點都不心疼我,一點也不為我難過,也不幫我。 這四句詩寫得真是好,李商隱把他的人生狀態和心理狀態毫無遮攔地全寫出來了,寫出了一個大才子的哀怨乞憐,像一個深宮怨婦那樣乞求恩寵。

這四句詩裡,有落魄才子的進退兩難和無所適從,既嚮往榮華富貴,又以清高來自我安慰,既要搖尾乞憐,又厭惡自己失去自尊,既想求助,又扭扭捏捏。這四句詩準確地寫出了潦倒之人的心態,被後人稱為是“追魂之筆”。 這種心態極難寫,一般的人沒才華寫,就算有才華也不見得肯把這種心態寫出來給人看,因為寫出來會被鄙視的。 對令狐綯這種身居高位的人來說,看到這樣一首求助詩,即便會因為從前的情誼心生憐憫,願意扶他一把,也得對方扶得起來。但從這首詩裡,你會怎麼評價作者的精神狀態和思想境界?你敢為他引薦一個重要的職位嗎?一個文人這麼寫詩,能讓人瞧得起他嗎? 這樣的好詩也只有李商隱這種既有才華,又潦倒、柔弱,還足夠真性情的人才會寫、才能寫,才敢寫。

縱觀李商隱的一生,可能少年的貧困限制了他的境界。生存的壓力和家族的責任讓他對仕途名利充滿嚮往,這也沒什麼不對,既然嚮往那就追求吧,但他偏偏還想要清高,既然想要清高,那就忍受一下貧寒吧,但他又偏偏哀怨“高難飽”,既然想飽那就好好求助吧,但他又偏偏嫌棄自己仰人鼻息,不想仰人鼻息那就貧寒且自尊吧,但他看別人過得那麼好,卻偏偏心意難平,你怎麼能夠那麼“碧無情”?自己因為高潔才貧寒,你怎能不幫我?話外之意,簡直是在說別人不高潔,所以才富貴。

唉,真讓人看得著急:李商隱,你嘰嘰歪歪的到底想幹什麼?你能不能先想清楚,你這輩子,要的到底什麼?捨得捨得,有舍才有得的道理,要不要給你講一遍?

李商隱有首《有感》詩,也許是李商隱對自己的人生的反思:

中路因循我所長,古來才命兩相妨。 勸君莫強安蛇足,一盞芳醪不得嘗。

我本來應該根據自己的長處去走一條中正、不投機的路,可惜啊,難道才華好的人命總是不好嗎?如果不畫蛇添足,那麼該你喝的酒,你總能喝到。好好的正路不走去走捷徑,哪知捷徑是歧路。

但是,人生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工。如果李商隱不是活得這麼扭扭捏捏嘰嘰歪歪,他又怎麼寫得出這些既抑鬱又精美的詩?

無題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 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錦瑟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 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無題

昨夜星辰昨夜風,畫樓西畔桂堂東。 身無綵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 隔座送鉤春酒暖,分曹射覆蠟燈紅。 嗟餘聽鼓應官去,走馬蘭臺類轉蓬。


董點國學


李商隱的《蟬》是一首詠物詩,清人朱彝尊譽其是“詠物最上乘”之作,詩中李商隱借孤窮悲鳴之寒蟬,抒發自己窮困潦倒、漂泊無依的悲憤心情。

詩中第四句“一樹碧無情”還被錢良擇譽為神句。

全詩如下:

李商隱

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

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

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

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

一、全詩解讀
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

《吳越春秋·夫差內傳》:“夫秋蟬登高樹,飲清露,隨風撝撓,長吟悲鳴。”古人不知蟬吸樹液為生,以為蟬只飲露水,所以詩中說“難飽”。

首聯聞蟬鳴而起興,言蟬居高處,飲露難飽,因而發出悲鳴,但卻無人幫助,只是徒勞。

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

疏,蟬鳴稀疏。斷:蟬鳴斷絕。

頷聯承“恨費聲”而細言之。蟬不住地悲鳴,至五更將曉,蟬鳴越來越稀疏,幾欲斷絕,因為悲傷憔悴,蟬已無力悲鳴,然而,那碧綠的樹木,依然無動於衷。

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

薄宦:官職卑微。

梗猶泛:典出《戰國策·齊策三》:土偶人對桃梗說:“今子東國之桃梗也,刻削子以為人,降雨下,淄水至,流子而去,則子漂漂者將何如耳。”後以梗泛比喻漂泊不定,孤苦無依。梗,指樹木的枝條。

蕪已平:荒草已經平齊沒脛,覆蓋田地。陶淵明《歸去來兮辭》:“田園將蕪胡不歸。”

頸聯將詩的主體轉到詩人自己身上來,說詩人自己官職卑微,卻像水中樹梗,四處漂泊,而家鄉故園,已經長滿芳草。

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

清,清貧。

最後,詩人將蟬與“我”對舉,蟬的“難飽”正與我的舉家清貧相應,蟬的悲鳴也警醒了我這個四處漂泊的小官。尾聯將詠物與抒情密切結合,並呼應開頭,首尾圓合。

二、神句賞析

清人錢良擇在《唐音審體》中評說:“(‘一樹碧無情’句)神句,非復思議可通,所謂不宜釋者。”就是說,這是一句神句,神得不可思議,神得不能解釋,不能翻譯。

那麼,這句詩“神”在哪裡呢?

詩寫到蟬不住地悲鳴,悲鳴到憔悴欲絕,此時必須寫外界對蟬悲鳴的反映,最直接的反映當然是來自於蟬所棲息的樹。

樹怎麼反映呢?李商隱下了“碧無情”三個字。

碧是冷色,放在這裡本來就給人一種冷漠的心裡暗示,但是,一個碧字還不夠,情感衝擊力不夠大,比如,將這句詩改為“一樹猶自碧”,也能表達樹的冷漠,但是情感衝擊力不夠。

於是,李商隱在“碧”字後面加了“無情”兩字,無情不禁表達了樹的冷漠,還包含了蟬與詩人內心的控訴,這樣,蟬與詩人內心的悲憤之情才顯得強烈無比。

明人鍾惺認為,“碧無情”三字冷極、幻極,點出了這三個字的藝術效果,這三個字將視覺形象與心理感受融為一體,產生了極為清冷的藝術感受,被譽為神句並不誇張。


謝小樓


唐代詩人李商隱,他的詩很容易走入讀者的心靈,尤其是一些愛情詩寫得纏綿悱惻,優美動人,廣為傳誦。如""身無綵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李商隱還有一首詠物詩《蟬》,全詩如下:

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

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

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

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

此詩,詩人借孤窮悲鳴之寒蟬,抒發自己窮困潦倒、漂泊無依的悲憤心情。

一、寫作背景:

李商隱出生於晚唐一個小官宦之家。少年喪父,弱小孤男,家境困厄,但一直勤奮好學,渴望以知識改變命運。

16歲憑藉文章聞名於文人中,深受文壇領袖白居易賞識,後得翰林學士令狐楚培植獎掖。他的科舉與仕途一波三折。837年,二十四歲的李商隱歷經數次科考失敗後,終於考中進士。而在次年,李商隱參加授官考試,結果在複審中被除名。同年,他應涇原節度使王茂元的聘請作了王的幕僚。839年,李商隱再次參加授官考試,順利通過,得到了秘書省校書郎的職位,不久,被調任弘農(今河南靈寶)縣尉。雖遠離權利中心,但李商隱一直不得志,在盛年,只得請長假辭職,不得已放棄了躋身權力階層的最好的機會。

做幕僚時,王茂元對李商隱的才華非常欣賞,並將女兒嫁給了他,夫妻二人琴瑟和鳴。也正是這樁美滿的婚姻將其拖入了牛李黨爭的政治漩渦。因為,岳父王茂元與李德裕交好,被視為“李黨”的成員;而前恩公令狐楚父子屬於“牛黨”。李商隱恰好處在牛李黨爭的夾縫之中,雖苦苦掙扎,也無法擺脫人際關係這張無形的羅網。

誰曾想,一個文人竟毀於“跟錯人站錯隊”的政治風氣,從此,仕途坎坷。而他的精美絕倫的詩文便是抗爭與控訴的記錄。《蟬》這首詩,就是他苦悶與掙扎最好的見證。

二、全詩解讀:

首聯:""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我居住高枝上,飲露難自飽,只能徒勞地發出悲鳴。此聯是說,作者由於為人清高,所以生活清貧,雖然向權力者陳情,希望得到他們的幫助,最終卻是徒勞。

頷聯:""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五更天欲曉,蟬悲鳴幾近斷絕。村木這麼碧綠,對蟬卻絲毫不同情。

頸聯:""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我官職卑微,樹梗般漂泊,而家鄉故園,荒草已長滿。此句是一個轉折,拋開詠蟬,轉到自己身上。

尾聯:""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多勞你給我警告,我一家人的生活也和你一樣清寒。此聯將詠物與抒情密切結合,並呼應開頭,首尾圓合。

三、神句賞析:

《蟬》是一首詠物詩卻蘊涵著深刻的哲理,它借物喻人,詩中的蟬,實是作者自己。以蟬來比喻高潔,抒發了位卑寄人籬下的感嘆。

那麼,這句詩“神”在哪裡呢?神在""一樹碧無情″句。

頷聯,""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寫蟬不住地悲鳴,悲鳴到憔悴欲絕,而蟬所棲息的樹有什麼反響呢?——無情。

“碧”字本冷酷,而後面的“無情”兩字,強烈地表達了樹的冷漠。這樣,蟬與詩人內心的悲憤之情表現的淋漓盡致。

""碧″是視覺,""無情”是心理感受,此句是通感手法,將視覺形象與心理感受融為一體,產生了極為清冷的藝術感受,被譽為神句並不誇張。

詩人通過詠蟬寄予自己的身世情懷。詩的前四句詠蟬,實則自鳴不平;後四句直抒胸臆,把自己的命運和蟬聯繫在一起。詩以蟬起,又以蟬結,章法嚴密,物態的精細刻畫與情意的婉轉表述達到了渾然交融與統一,確是託物詠懷的名作。

歷代詩人描寫蟬的詩句,有虞世南的《蟬》,""居高聲自遠,非是籍秋風″,指品格高潔的人,並不需要外在的憑籍(比如權勢、官位,貴人的幫助等),聲名自能遠播,表達自己自立自強之心。駱賓王的《在獄詠蟬》,""無人言高潔,誰為表予心!″指沒有人相信我的高潔,我又能對誰表達我的忠心呢?表達自己懷才不遇的心情。而李商隱這句""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文學藝術上雖為神句,但顯得有點怨天憂人。不過,早年文名遠播,又寫出如此多優美的句子,而命運卻並不垂青他,讓他終生不得志,發發牢騷,有情可原。

有書君語:一直倡導終生學習的有書君今天給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讀的52本高分暢銷好書,免費領取。從認知思維、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維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閱讀計劃。

活動參與方式:私信回覆“福利”或點擊閱讀原文即可免費領取。限時福利,先到先得哦~


有書共讀


那是關於一隻蟬的故事。


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 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 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 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


詩大意丨

蟬,居高枝,飲清露,日夜而鳴,費盡力氣亦難飽腹。五更天蟬鳴衰盡,滿樹蔥鬱卻毫無憐情。

後四句: 老規矩,詩人感嘆自己就像那隻可憐的蟬,清高清貧清湯寡水云云。



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丨

“一樹碧無情”被譽為神句。這兩句就是全詩點睛之筆。按規則“疏欲斷”對“碧無情”。


“疏欲斷”,指五更蟬微,衰落消盡之勢;“碧”字“石”部,原為青綠色石。有石則冷,青綠色屬冷色調。

孤蟬聲殘,周圍一樹青蔥冷無情。一片繁榮,幾點悽切,兩兩不關情。兩廂對比,很自然地承接了由“恨費聲”到“疏欲斷”的悲涼昇華。

樹枝為蟬棲息之境,詩人以蟬自喻,“一樹碧無情”自然對應詩人當下世態炎涼的境遇(後述)。


可見,無論是妙到毫顛的“碧”字,還是整句作為對詩人境遇的暗喻,“一樹碧無情”都妙到極致,它被稱為神句並不算過分。



一世“傷”隱丨李商隱

李商隱年少亡父,先被令狐楚提攜,後成王家女婿。晚唐朋黨之爭嚴重,令狐和岳父是對立陣營,不諳世故的李商隱為了難。悲慘才剛開始...

令狐楚過世,老岳家得勢,但此時李母過世,李守孝三年,錯失最好機會。李守孝歸,岳父又過世,令狐家又得勢。李商隱拋卻文人最珍貴的清高,巴結令狐家求個一官半職。令狐楚之子令狐綯以“忘恩負義之小人”為名,多次拒絕、奚落李商隱。最終孤獨無助的李商隱仕途失意,四處漂泊。



李商隱在弱冠之年,父親、恩人令狐楚、母親和岳父都已相繼過世。婚後12年聚少離多的老婆也病去。至此,李商隱落了個茫茫大地無處隱...


一生飄零的李商隱聞蟬起興,成就五律名篇《蟬》。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李商隱或未必有他自喻的蟬清高,卻遠比那隻蟬境遇淒涼...


老榆無聲


為什麼說這一句是“神句”?我們先來看看原詩。

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

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

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

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

將李商隱的五言律詩《蟬》中的第四句譽為神句,是清人錢良擇在《唐音審體》中的激情之言,清人顧安也在《唐律消夏錄》中視為“追魂取氣之句”,同樣是清人的李因培在《唐詩觀瀾集》中也有類似說法。其他各論者,也常常以此句為佳。聽得多了,也就不明覺厲了。

本文就從三個角度,剖析一下這個所謂“神句”,到底神在何處?

一、從全詩來看,這一句最為精彩

全詩八句,前四句一向為人稱道。前四句屬於以蟬自喻,寫蟬即寫人。後四句屬於挑開面紗,明寫自己。僅僅從詩歌注重寓意的修辭特色,前四句也更耐人咀嚼。何況第三句寫著寫著還出戲了,直接突兀地跳出來說自己,把主題扔一邊了,即便沒有像電視劇那般有注水之嫌,起碼沒有做到像其他三聯一樣,人與物渾然關聯。

前四句,詩人運用了典型的擬人化手法。第一句想當然認為蟬“難飽”,實則說自己仕途太心酸,總出岔子。聯繫李商隱生平,24歲中進士就是他一生最高光的時刻,之後他就開始走下坡路了。

長達二十年時間裡,頻繁跳槽,不停換老闆,一心想撲個好前程的李商隱,怎麼都擺脫不了底層小吏的命運。面對困境,多次求助曾經的好友令狐綯(十載為相),因為“牛李黨爭”的魔詛,對方不予理睬。以致最後李商隱還寫題壁七律諷刺對方不給推薦。這就搞笑了,就因為你們認識人家就要捧你?不捧就要被你奚落?套用網上一句話,捧你是情分,不睬是本份。何況還牽涉朝廷黨爭。

李商隱在二十年的時間裡耗盡了生命和政治的熱情,他的早逝,也是抑鬱不平的必然。所以當詩第二句出現一個“恨”字,便知其積怨之深。“徒勞”、“費”字也無不隱括了自己慘淡經營的人生。詩人的滿腔悲憤之情到這裡已經格外強烈,但還不是頂峰。

接下來的兩句,詩人將蟬之悽慘更推一步,說她“疏欲斷”,是連叫聲的反抗力氣都要沒有了,處境惡劣已極,終於爆發出了最噴血、也最酣暢的一句:一樹碧無情!說這一句將情感、心理、色彩與藝術的表達做到了極致的融合,並不算誇大其辭。

以極簡的語言寫出極富的內涵,兼以凝練優美,這可是連被視為絕唱的駱賓王的五律 《在獄詠蟬》,也沒有做到的。

二、碧字的妙用之絕

從字意來看,“碧”者,綠也。“一樹碧”,滿樹皆綠也。如果說“疏欲斷”代表了蟬聲的虛弱,暗合了蟬在困境中的無力掙扎、奄奄一息,那麼一樹碧綠的枝繁葉茂則昭示了大樹的鬱郁蒼蒼,蓬勃興旺,蟬與樹形成迥然不同的遭遇對比。碧綠越是亮眼,蟬心戳得越痛。這是第一層。

從色彩學上看,“碧”為冷色調,暗示了人心理上的蒼涼,而“無情”二字又是最直接的心理控拆,詩人無意識地使二者神合,將視覺與心理打通,於是那種極為蒼涼憤慨之情發生了疊加,表達上噴薄欲出。這是第二層。

僅僅五個字,“一樹碧”,“碧無情”,“碧”字在中間的連接前後兼顧,各有妙用,而又如此自然,能不神乎?

三、哲思與象徵、生命力

“一樹碧無情”,於人而言,不會說話的樹當然是無情的,“碧無情”不是其本色嗎?詩人歇斯底里的控拆是不是沒有道理?可我們恰恰通過這句感受到了那種極端的內心撕裂無助。

我們並沒有質疑樹本身生命如何,只把它當人一樣是有溫度的,讀的時候我們是不自覺的。這可以用清代詞論家賀裳在《皺水軒詞筌》中的著名診斷“無理而妙”加以解釋。但也說明在詩人眼裡,萬物都是有情的。

如果說詩人是蟬,那麼它所依附的“一樹”具有多重象徵。可以是多舛的命運,可以是糾結的人生,也可以具體到不給他幫助的令狐綯,多次考進士不錄取他的考官,因為為囚犯減刑而嚴厲批評他的上司,等等。一句話,五個字,詩人把所有的氣都撒出去了。今天的我們,也還可以拿來用,比附個人與資本家關係,其不衰的生命力,也是神句之一端。


詩詞桃花源


李商隱(唐)

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

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

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

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

這首詩寫出了詩人一生鬱郁不得志的情懷,以物詠人,我們都知道嬋有個特性:在樹上餐風飲露,高聲啼鳴,通過嬋的這種習性來表達詩人的多愁善感以及自己的人生境遇。

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

蟬本來因為棲身高處而難以吃飽,卻還要拼命嘶叫,但是這些啼鳴全屬徒勞,這種徒勞來自詩人的內心,恨這個世界的無情。所以在這裡詩人是藉著嬋來表達自己的情感。

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

“五更”就是天快亮的時候,蟬到了這個時候,聲音已經是斷斷續續了,這句話寫得有些悲涼之意。“一樹碧無情”,雖然嬋因為飢餓聲音時斷時續,但是大樹照樣在晨曦的照耀下露出碧綠的顏色,顯得有些冷漠、無情。

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

這句詩詩人借用以前的兩個故事轉到自己的人生悲劇。“薄宦梗猶泛”,這裡的“薄宦”,指小官,“梗猶泛”《戰國策·齊策》中記載:

土偶人對桃梗說:“今子東國之桃梗也,刻削子以為人,降雨下,淄水至,流子而去,則子漂漂者將何如耳。”

說的是一個泥人與桃木人的故事,桃木人譏諷泥人說:“你本來就是河西岸的土,被人捏成一個泥人而已。等到下大雨,漲河水的時候,你可就要衝沒了”。泥人面對桃木人的譏諷反駁道:“我本來就是河西岸的土,漲河水的時候我還會被衝回到西岸當土,而你就不一樣了,你本是東方的一根桃木枝,人們把你雕成一個人形,等到發大水下來的時候,將不知道會漂到什麼地方去。

其實在這裡詩人用“梗猶泛”這個典故來形容自己東奔西走,前途渺茫,就像那個不知道會漂到什麼地方的桃木人。“故園蕪已平”田園,家業早已荒廢,道盡詩人心中無數的心酸。

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

詩的最後一句又回到嬋,用擬人化來形容嬋為“君”,以“君”對“我”,是同病相憐,更是同聲相應。蟬棲身高處撕鳴而難以果腹,明知道棲身高處也難飽,還是要做出努力而撕鳴,恰如我這薄宦,明知道清高會仕途不順,卻依然保持著清高的心態,蟬面對的是枝繁葉茂的大樹所表現出的無情,而我面對的是這昏暗,涼薄的世道。

蟬啊!勞煩你用叫聲時刻提醒我堅守清高,我也與你一樣堅守清貧,而我呢,“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是困境中的堅守,哀婉中的不屈,也突出了詩人的志氣和操守。

李商隱一生經歷坎坷,窮困潦倒。他的詩也多了一些悲涼之氣,雖滿腹才華,卻陰差陽錯捲入了當時著名的官場內鬥,“牛李黨爭”之中。遭受到兩邊的夾擊,最終成為兩派鬥爭的犧牲品,這也是他人生的悲劇。同時也提現了當時社會的黑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