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如何看待中国城市群发展格局?

刘贤齐


当前公认的世界级城市群我国只有长三角城市群入选,而国内与长三角能够相提并论的城市群仅有珠三角,不过珠三角城市群都没有没能入选世界级,所以其他城市群的发展道路还很长。长江三角洲地区,早在很久以前,便是我国经济发达的地区,历史上有帝王,三番五次下江南,便是最好的见证。即便到了当代,虽然我国规划的城市群数量众多,但是长三角城市群所包含的城市数量以及所辖的面积都是最大的,能够入选世界级城市群,是理所当然。特别是长三角地区有上海作为引领,南京,苏州,杭州等发达城市作为辅助,全国仅此一家,其他城市群与之比较不占面积优势。
发展定位上,珠三角虽然也有城市群概念,但是当前珠三角更多是构建粤港澳大湾区。如果不讲城市群所包含的数量,以及城市群的面积,单讲经济的发展活跃程度,当前珠三角已经超越了长三角,这一点从每年汇集珠三角的人才数量高于长三角便能够看出,尤其是当下最具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科技研发等行业。不过珠三角的面积小、城市数量少也是事实,我国其他城市群的城市数量也不是很多,尤其是经济发达城市更少。
长三角对外展示最直观的形象是城市数量多而散,而除了珠三角其他大多数城市群的形象是城市数量少而散。长三角涵盖了泛长三角以及周边区域的发达城市,而其他城市圈基本只有一个新一线城市作为中心,几个中型城市作为辅助,相比之下成渝城市群、珠三角相对要好很多,所以我国城市群的发展尚需努力。欢迎关注“地理有意思”留言一起探讨。

地理有意思


看之前先点一下右上角的红色关注吧,谢谢~


问题问的其实过度宽泛,但是可以概述一下大致的情况和地位,以此来回应题主的要求。最新版本的全国城镇群规划,基本把全国每个地方省会或者经济核心区都画了一个圈,大大小小接近三十个城市群或者说叫都市圈,这里边甚至包括像天山北坡,呼包银地区等大家不太熟悉的地块,实际上,媒体聊的更多的,则是我们口中熟悉的“三个特大,八项重点”,下面概述之。

三个特大-代表国家实力的三大地区

我国的现在的三大主力城市群,基本源自于改革开放以后的几轮经济运动,但是如今又有了新的变化。

珠江三角洲地区不用说了,从深圳蛇口工业区的开发开始,以三来一补的结构起家,形成了密集的制造业模式。比较有代表性的,比如深圳南山的高新区,还有东莞的松山湖。到08年,国家开始密集制定区域规划,珠三角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横空出世,优质生活圈的建立以及模仿东京、巴黎都市圈的城际轨道系统出炉,使得珠三角地区开始了有计划性的一体化进程。

到去年,珠三角九市达到8900亿美元GDP规模,人均也突破了11万元人民币。目前,港珠澳大桥开通在即,广深港高铁即将运行,粤港澳湾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发展目标开始对标旧金山,东京等世界级湾区。美中不足的是,珠三角虽然诞生了腾讯,华为等民族的世界级企业,但是传统制造业所带来的混乱,还有环境污染,代表性的三水人才市场,令人诟病。而广东其他地区,也未能雨露均沾,发展水平几乎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

长江三角洲相比而言,规模大更大,实力也更为雄厚。和广东早期的试验性不同,长三角地区的国家意志更为浓厚。浦东开发便是典型,苏南的乡镇企业,工业园区和百强县,浙江的民营企业和互联网经济,都有着各自迥异的发展路径。作为长江的入海口,长三角地区被寄希望和纽约为首的美国东海岸进行竞争,并且反复研究比对。

和珠三角不同的是,长三角地区城镇密度更稀薄,虽然城市密集,却没有城镇相连带来的丰富感。而且由于分属于两省一市,在跨越行政区划的合作上也进展不利,除了浙江新推出的杭州湾区概念和上海的自由贸易港区,暂无更新进展。

京津冀就不用说了,北京为首的金融,高新技术,总部经济,加上06年滨海开发以来的天津制造业集群。两者间虽然开通了城际高铁等设施,却缺乏经济关联,各自为战,环北京地区尚无建树,还在谋划出路。从一体化的角度来看,冬奥会对张家口将带来一定提升,新机场对廊坊的利好很突出,雄安新区是未来的看点,但是高度封闭和独立,对于河北的联动发展至今不明。考虑到京津的首位高度和发展水平,是为第三大城市群。

以上三者,构成了目前国家对外竞争的主体,也是过去40年发展下来的核心成果。除了粤港澳湾区和河北雄安外,暂无更新的发展计划出现。

长江经济带和两个新生明星

长江经济带,是最近几年横空出世的政策概念。不过早在多年前,经济界和规划学界就已经对国家T字型的发展做了建议,那个时候长江沿线还处于萌芽状态,因此未能提上议事日程。

新晋的两个明星,一个是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个是成渝城市群。所谓吴越出人才,巴蜀出鬼才,荆楚出天才。长江中游城市群,狭义的来说,是湖北武汉城市圈的升级版本,07年城市圈获批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武汉也持续发力于东湖高新自主创新示范,到近期,推出了长江主轴和长江新城方案,渴望打造城市建设方面的对外名片。

广义上说,就纳入了湖南的环长株潭城市群和江西的环鄱阳湖城市群两个伙伴。湖南发力于长株潭一体化由来已久,本质上还是在聚焦长沙,其他两地只是在区号和城际轨道等项目上获得帮助。湖南最为突出的,是工程制造和文化娱乐,也是大家最为熟悉的,长沙也实现了撤县改区,落地磁悬浮和智轨列车等项目。江西提出的环鄱城市群,城镇规模均不大,主要经济重心都在省会南昌。比较有特色的产业包括光伏,铜业和大飞机制造,以及庐山,三清山和陶瓷文化等名片,该地区也拥有一些国家级的贫困县,主要在滨湖几个县,应该说故事很多,现实还要加速补课。

和三大城市群不同,长江中游并没有明确的核心,三地都是各省市内发展最好的地方。有国家中心定位的只有武汉一个,长沙的消费和繁华程度也日趋完善,按照一个城市群来标准的话,还有很多方面值得深耕。

最后一个国家级城市群的名额,当然就是成渝城市群,行政区划纵然分割,无法改变巴蜀文化的本质。比较发展程度而言,成渝两市的综合水平比长江中游还要高出许多,天府新区和两江新区各自矗立,重庆从笔记本电脑开始实现了产业革命,成都的城市建设更加优雅一些,也更细腻和现代。从今年的数据来看,重庆将接近2万亿大关,排名全国第五,之后几年国内TOP5的城市排位,也将乏于变动。

四川和重庆特有的城乡面貌,以及山区,库区等组合,俨然就是一个中国的缩小版本。作为全国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使命也发自于此,是一个值得共同探索的题目。

八项重点和对未来的展望

如果国家只有上边五大城市群,不服气的人肯定要喷死。

去掉刚才新生的两个国家级城市群,还有剩下六个地区将会作为重点地区来打造,包括中原城市群,关中天水,山东半岛,海峡西岸,北部湾和皖江地区等几处,这几个地方无疑也是国家目标比较突出的拿得出手的地方。

中原城市群,既有早期积蓄多年的郑东新区作为龙头,也有空港试验区,学习美国孟菲斯模式,积累大量电子代工业,空中保税直接发货。中欧班列的开通,让我们发现,一些保税区直接提货的酒,比北京的专柜卖的还便宜,形成了奇特的价格洼地。中原地区本身也是粮食基地,不牺牲粮食安全又要搞建设,这对发展来说是一个新命题。

关中天水的核心是西安,西安在文化和旅游上名气很大,军工业和高新区也颇有口碑,但是综合实力不强,经济不活跃,在西部竞争中一直有些失落。海峡西岸抓住了两岸统一的命题,以平潭岛为落点,开启了改革试验。等等这些,都有自己的特色,占据地区核心,值得发力向前。


这些地方,将是未来国家城市群的发力点,也是目前国家经济总量主要的占据地区。限于篇幅,不能详细的讲述这些地方后续的发展和前景,希望有空再娓娓道来,以上。


阿光财经亮亮点


未来中国的城市群发展格局,将形成三个梯队,分析如下:

第一梯队

粤港澳、长三角、京津冀

粤港澳大湾区:中国经济最发达,产值最高的城市群,以香港、深圳、广州为该区域的三驾马车,以全国0.5%的面积和全国5%的人口,创造了全国10%的GDP,一个城市群三个世界级城市,这才全球都是罕见的。

长三角:我国经济实力最强的城市群,以上海为龙头,以南京和杭州为两翼,以宁波、无锡、苏州、合肥等城市为经济副中心,长三角的经济总量加在一起,可以与世界第三大经济体日本相媲美!

京津冀:经济实力逊色于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但是行政影响力和总部经济实力领跑全国,如果把长三角比喻成产业的集中地,粤港澳比喻成科技的集中营,那么京津冀就是资金的发源地!

第二梯队

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中原城市群

长江中游城市群:以武汉为龙头,长沙和南昌为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部支点,形成“中三角”,面积和包含城市领先全国,目前该片区域还在发展期,没有连成正片,但是未来的发展空间巨大!

成渝城市群:以两个超级都市成都和重庆为核心,主要涉及四川和重庆,人口大约在一亿左右。经济走廊已经形成,是目前西部地区最有实力的城市群。

中原城市群:以郑州为核心,覆盖河南、湖北北部、河北南部地区,人口有1.6亿左右,未来发展前景巨大,区位优势明显。

第三梯队

关中城市群、辽中南城市群、滇中城市群、海西城市群、淮海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等,都是我国的区域城市群,其中也不乏非常有经济实力的城市群,比如山东半岛城市群、海西城市群,但是所包含面积都属于一个省份,所以,发展格局在第三梯队。

总结

未来最看好的还是粤港澳大湾区和长三角城市群。其他城市群还有漫长的发展过程,才能与国际大型城市群接轨。


蒋昊说经济


中国目前由五大城市群:

未来,人口向城市集中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一点恐怕暂时难以改变;这也是一个经济体发展到高级阶段的必然结果;

因为对于一个经济体来说,经济发展的结果实际上无非是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而生产力的提高则要求分工的深化,这里面还涉及到一个分工成本的问题,由于人类的分工越来越细化,人类之间的联系也就越来越重要,集中的人口将会最大程度降低交易与信息、物流成本,从而最大化分工效率。

因此,城市化是一个必然的过程;

但是在一个城市中集中过量的人口也会出现一些问题

1)土地不足;

2)资源分配不均衡;

3)社会治理难度加大

等等

所以,城市群的出现很好的解决了当前的问题,一方面各个城市能够集中自己的优势来发展,另一方面又可以避免人口过于集中于一个城市所带来的各种问题。

就中国的城市群格局来看:

城市群基本上要么在长江和黄河旁边,要么在海岸线边上。

这就是现在的格局,水路为王。


以股易金


实话实说,笔者不赞成中国现行的城市群发展格局。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一场历史性变革,需要的是一场“乾坤大挪移”。

第一、城市格局不科学。中国现行的城市群格局不符合现代社会的“绿色发展”理念。我国现行的城市布局,是历史格局,具有很大的历史局限性,是农耕经济时代的城市格局产物,之于现代化的城市发展,特别是生态绿色发展理念,还有中国耕地面积保护,国家粮食安全战略,都不相适应,是违背自然生态科学客观规律的,在现有城市格局下的城市群发展格局,是不科学的。

第二、城市产业很有限。城市群靠什么样的产业来支撑?今天的城市,或者说城市群,不是说建就建,想怎么建就怎么建的,建设城市群的直接理由,就是城市就是市场,是更大的市场,是规模型的大市场运营与操作,乃至于操盘。其实,今天更大的问题不是市场,而且产业和市民的经济收入。城市正在与产业特别是实体企业剥离,城市要无污染,城市要绿色发展,城市要发展高科技和服务业,那么城市就无法容纳更多的人口就业,城市居民的经济收入收益,就成为了一大问题,那么多的“城市群”,说白了都是重复性建设,必将是一场恶性竞争,结果不难想象。

第三、城市群缺乏文化灵魂。现在我们的城市攀比,是看那个城市更大,楼更高,乃至于人口更多,都是些表象的竞争和肤浅的做派与运营,一个没有文化的城市,一个没有文化的城市群,说白了就是没有灵魂。一座座没有灵魂的城市与城市群,其后果是不是十分的可怕。

这就是笔者对于中国城市与城市群发展的态度。


罗无声永不落幕名博汇


从南到北,以广州、深圳为中心的珠三角,中部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北方以北京为中心的京津冀,无疑未来这三大地区将形成中国最大的城市群。

武汉、重庆、成都将形成中国内陆最大的城市带。

我觉的未来珠三角将形成中国最大的城市群,因为随着港珠澳大桥这一世界级的工程落成,将大大加强珠江三角洲的连系,目前广东正在规划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将成为继美国纽约大湾区,日本东京大湾区的又一世界级大湾区,不过,以中国的人口规模,粤港澳大湾区成为世界第一大湾区只是时间问题!


北方的蓝天


中国城市群的发展是人为的定义。城市群只是空间形态的概念,简而言之,几个龙头城市引领的区域。

北上广是老牌城市,全国的资源集聚在三大城市。

城市如果是靠人口拉动的,那么城市的活力是有限的。

武汉近几年成长很快,武汉喜滋滋的认为加入了一线城市的行列了。

可是武汉还是在走北上广的老路,摊大饼建设,一环,二环,很快到了三环。单中心的城市还是很快患了城市病,堵车严重。

摊大饼建设的问题是公共资源独占,城市建设不设边界,湖北省那么多城市资源都去了武汉,省里其他城市的居民也当然都去武汉买房。

我国的城市群都在中部和东部地区。城市群的定义目的应当是人口逐步由东往西发展。

城市群应当注重联动,不是形态上的集聚,更多的是竞争力的均衡,形成彼此互补和融合。

我国的高铁激活了区域的联动性。通过高铁链接形成区域带的功能区和“流”。我们的城市群不应该再是吸铁石,而应当成为矿石辐射周边区域。


特色小镇孙文华


城市群(Urban Agglomeration)是城市化(Urbanization)过程中,在特定地域范围内,若干个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基于区域经济发展和市场纽带联系而形成的城市网络群体(Urban Network System)。


中国城市群的兴起,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经济与城市化发展的产物。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的近30年间,中国城市虽有较大发展,并在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出现了少数在空间布局上较为集中的城市密集板块。如京津唐地区的北京、天津和唐山,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上海、南京和杭州,湖南湘中地区的长沙、株洲和湘潭等。但这些城市各自分属不同的行政区,相互之间并无多少经济联系,仅是行政区划上的邻近和地理空间布局上的密集,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城市群,只能称之为城市空间集聚的雏型。 20世纪80年代初期,国家调整城市发展政策,提出以大城市为中心组织跨行政区域的经济活动,并把沈阳、大连、哈尔滨、青岛、上海、广州、重庆、西安、南京、深圳、成都等14个城市列为计划单列市,赋予其省一级经济管理权限。80年代中后期,国家进一步鼓励以大城市为核心发展横向经济联系,因此出现了一批不同层次的区域联合与横向协作群,如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区、以武汉为中心的武汉经济协作区等,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凸显,城市间市场分割状况开始松动,呈有限开放态势。进入90年代,随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以及市场化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及综合功能不断增强,城市间开放度加大,市场纽带作用加强,初步出现了区域一体化态势,崛起了一批初具规模的城市群和正在形成中的城市群雏形。 目前,中国具有一定规模的代表性城市群主要是:以上海为中心、南京和杭州为次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共有各类城市55个;以广州为中心、深圳和珠海为次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不含香港、澳门),共有各类城市24个;以北京和天津为中心、青岛和大连为次中心的环渤海地区城市群,共有各类城市52个。这三大城市群不论从人口和产业的集聚程度,还是从中心城市规模和总体城市数量而言,都已具备大都市连绵区(Extended Metropoliation Region)的基本特征,是正在形成中的中国大都市连绵区。


此外,中国还出现了一大批正在形成中的城市群雏形,如以成都和重庆为中心的四川盆地城市群(简称“成渝城市群”)、以武汉为中心的江汉平原城市群(简称“武汉城市群”)、以长沙为中心的湘中地区城市群(简称“长株潭城市群”)、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地区城市群(简称“关中城市群”)、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地区城市群(简称“郑州城市群”)、以哈尔滨为中心的松嫩平原城市群(简称“哈尔滨城市群”)、以福州和厦门为中心的闽东南沿海城市群(简称“福厦城市群”)等等。

我国城市群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管理体制不顺。城市群是若干个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基于经济联系而组成的特定经济区域。由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呈现出明显的“行政区经济”特征,这种“板块经济”、“诸侯经济”模式使得城市群的发展备受现行行政管理体制的制约和束缚。一个城市群可能分属不同的行政区,在发展目标、产业结构、产业布局、环境保护等方面,城市群区域与各行政区域之间、城市群内部各城市之间都有可能存在明显的冲突,集中表现为区域行政壁垒对要素自由流动的限制,导致要素流动与进入成本偏高,致使区域资源要素不能顺畅流向优势区位——城市,从而影响和制约了城市群的发展。 同时,中心城市管理职能的不完备导致城市群区域内经济发展无法协调。城市群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以一个或多个中心城市为核心和依托,在一定的地缘经济范围内组成不同等级、不同规模的城市网络群体,其地域范围往往跨越不同的行政区域。在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框架下,中心城市的法定管理权只限于其所辖的行政区划范围,根本不具备跨行政区划的管理协调权限。而城市群的发展,不仅仅只是单个城市的自由发展,而是群体内各城市的整体协调发展,它在客观上要求中心城市发挥跨行政区域的管理协调作用。由于中心城市现有职能的不完备,导致其无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核心作用。中心城市“管理协调权”的缺位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和影响了城市群区域内的协调发展,无力克服和解决城市群区域内的产业结构趋同、产业布局近似、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重复、环保污染以及市场过度竞争等问题。如:在京津两地,虽然天津有国际大港,但北京仍远赴唐山兴建港口;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广州、深圳、珠海都建有国际机场,在业务上不仅三者之间竞争激烈,而且与香港、澳门两地的国际机场也存在着竞争。


快乐的小杰


邀请我回答,我可说不好,我只是一个普通农民,,当然也见证了国

家在城市化进程中,促进了国家经济和人民生活的具大变化。出现了以北(北京),上(上海),广(广州),深(深圳)为一线城市的特大城市,超大城市,重庆,杭州,西安,武汉,南京,成都,沈阳,等等也在奋起直追,即将挤进这个特殊城市群, 一些新构想新摡念还在层出不穷地涌现出来。京,津,翼,经济圈,长三角,珠三角,泛珠三角,渤海湾经济带,成渝经济圈,等等等,基本实现了城镇化。增长极,副增长极,各种中心,副中心城市名目繁多,眼花療乱。每个城市都要给自己定一个十分重要肯定,戴上十分耀眼的桂冠。千军万马建城市,圈地运动一浪高过一浪。你那个小区是学区房,我那里风景独特,我那里交通方便,我那里配套设施齐全,一到晚上,有好多小区只有一半的入住人员。城市越扩越大,环城公路增加一圈又是一圈。原来的城边已变成了城中间。一到上下班时间,各种车辆连成一片,接二连三,堵到几公里是常见,成了城市人来回奔波拥堵的一道风景线。什么叫格局我不懂。城市太大不一定就很方便。一天东跑西跑,又没有干多少活,做多少事,就是在来回的路上耽误了不少时间。

什么事都要讲究顺其自然,如果超出极限,那叫物极必反。否极泰来。管你是一线,三线几线,格局如何,老百姓图的是方便。生活有保障,有事做,在哪里都能挣点养活自己的钱。


自在了然1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化和工业化也同步进行。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入城市,城市快速扩大,中国的城市群既自发又高屋建瓴地而形成。

今天中国已经形成了京津冀、长三角、武汉城市圈、环深圳城市圈、成渝城市群等五大城市群,分别位于东、西、南、北、中,可谓布局非常合理,腹地覆盖非常完善。

京津冀城市群,以北京为中心,天津、唐山、保定、石家庄等城市是直接成员,广义的北京城市群,还包括呼和浩特、太原甚至济南、大连、沈阳,组成环渤海城市群,是我国重要的城市群。

长三角城市群,也叫上海城市圈,以上海为中心,包括南京、杭州、无锡、苏州、常州、南通、宁波等城市组成,是我国最大的工商业基地之一,更是中国对外交流的门户。

中部城市群,也叫武汉城市圈,以武汉为中心,西安、郑州、合肥、南昌、长沙等城市以众星捧月之势围绕武汉,共同组成武汉都市圈。武汉城市圈是我国最大的工业基地之一,更是国家最重要的产业腹地。

珠三角城市群,也叫环深圳城市圈,以甚至为中心,广州、中山、澳门、珠海、香港、惠州、东莞等大中城市,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发祥地,也是我国对外交流的窗口之一。

西部城市群,也叫成渝城市群,以成都为中心,重庆、南充、绵阳、乐山、内江、自贡、德阳、遂宁远至贵阳,是城市群成员,是中国第五大城市群。

中国五大城市圈的布局,布局非常合理,集中了中国大部分的人口和经济生产力,这个局面将会长期延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