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7 甄士隐启示录:一个宅心仁厚的乡宦,为何连遭横祸无力自救


甄士隐启示录:一个宅心仁厚的乡宦,为何连遭横祸无力自救

甄士隐与爱女

红迷朋友们知道:《石头记》中的“甄士隐”本取谐音为“真事隐”,在小说中是苏州阊门十里街仁清巷葫芦庙隔壁的一家乡宦。按照书中所写:他禀性恬淡,不慕功名,平等待人,乐善好施,可谓一个宅心仁厚之人。“每日只以观花修竹,酌酒吟诗为乐,到是神仙一流人品”。“家中虽无甚富贵,然本地便也推他为望族了”——可以说他的前半生过得顺风顺水、风平浪静。虽然美中不足的是命中无子,却有一女英莲(谐音“应怜”)生得“粉妆玉琢,乖觉可喜” 。然而命运无常,就是这样一位温文尔雅、与世无争的乡宦,却在女儿三岁时连遭横祸,相继发生了丢女、火灾、“投人不着”等一系列天灾人祸,竟至于“急忿怨痛,已有积伤”,最后丢下老妻跟随“一僧一道”遁入空门,出家了事。此事在佛家看来固然可喜可贺,认为是他有“慧根”和悟性,看破了红尘之后的悬崖勒马,走向极乐;可在我们凡夫俗子眼中,显然是他家业败尽之后失去了立足之地的无奈选择。那么,事情是否真的如此呢,让我们试作分析。


甄士隐启示录:一个宅心仁厚的乡宦,为何连遭横祸无力自救

甄士隐与贾雨村

首先来看甄士隐的为人——若用两个词语形容,那就是真诚善良、乐于助人:这从他与贾雨村素昧平生的交往上尽可看出:贾雨村系湖州人,是一个出生于末世仕宦之族的落拓书生。他之所以来到姑苏寄居在葫芦庙里卖文为生是因为要进京赶考在这里“淹蹇住了”,在这里人生地疏、举目无亲。甄士隐因为住在葫芦庙的隔壁,常见此人,一来二往,惺惺相惜,便隔三差五地把他请到家中小酌,两人谈诗论赋,其乐融融,成为无话不谈的好友。所以,当中秋节来临,两人又一次在甄家相聚,贾雨村说到准备进京参考,“目今行囊路费一概无措,神京路远,非赖卖字撰文即能到者”时,甄士隐不待说完,便道:“兄何不早言。愚每有此心,但每遇兄时,兄并未谈及,愚故未敢唐突。今既及此,愚虽不才,’义利’二字却还识得。且喜明岁正当大比,兄宜作速入都,春闱一战,方不负兄之所学也。其盘费余事,弟自代为处置,亦不枉兄之谬识矣!”当即慷慨解囊,命小童进去,速封五十两白银,并两套冬衣相赠——当此之时,“五十两白银”可以说是相当厚重,从书中的描写可以看出:比如贾府的姨娘,“月例”不过“二两银子”。一年下来也只有二十四两,“五十两银子”相当于她们两年多的收入......所以,脂砚斋写在这里的批语是:“写士隐如此豪爽,又无一些粘皮带骨之气相,愧杀近之读书假道学矣。”可即便如此,他还是惟恐没尽到地主之谊。第二天早上醒来,担心雨村到京中人生地疏,无以存身,“意欲再写两封荐书与雨村带至神都,使雨村投谒个仕宦之家为寄足之地

。”因使人过去请时,那家人去了回来说:“和尚说,贾爷今日五鼓已进京去了,也曾留下话与和尚转达老爷,说:‘读书人不在黄道黑道,总以事理为要,不及面辞了。’”士隐听了,也只得罢了......由此可以看出甄士隐确是一个待人真诚,充满正能量的宅心仁厚之人!


其次,再来看看甄士隐家一连串灾祸的发生及其遭灾原因。原文是:“真是闲处光阴易过,倏忽又是元霄佳节矣。士隐命家人霍启(“祸起”谐音)抱了英莲去看社火花灯。半夜中,霍启因要小解,便将英莲放在一家门槛上坐着。待他小解完了来抱时,那有英莲的踪影?急得霍启直寻了半夜,至天明不见,那霍启也就不敢回来见主人,便逃往他乡去了......这日三月十五,葫芦庙中炸供,那些和尚不加小心,致使油锅火逸,便烧着窗纸。此方人家多用竹篱木壁者,大抵也因劫数,于是接二连三,牵五挂四,将一条街烧得如火焰山一般。彼时虽有军民来救,那火已成了势,如何救得下?直烧了一夜,方渐渐的熄去,也不知烧了几家。只可怜甄家在隔壁,早已烧成一片瓦砾场了。只有他夫妇并几个家人的性命不曾伤了。急得士隐惟跌足长叹而已。只得与妻子商议,且到田庄上去安身。偏值近年水旱不收,鼠盗蜂起,无非抢田夺地,鼠窃狗偷,民不安生,因此官兵剿捕,难以安身。士隐只得将田庄都折变了,便携了妻子与两个丫鬟投他岳丈家去......他岳丈名唤封肃,本贯大如州人氏,虽是务农,家中都还殷实。今见女婿这等狼狈而来,心中便有些不乐。幸而士隐还有折变田地的银子未曾用完,拿出来托他随分就价薄置些须房地,为后日衣食之计。那封肃便半哄半赚,些须与他些薄田朽屋。士隐乃读书之人,不惯生理稼穑等事,勉强支持了一二年,越觉穷了下去。封肃每见面时,便说些现成话,且人前人后又怨他们不善过活,只一味好吃懒作等语。士隐知投人不着,心中未免悔恨,再兼上年惊唬,急忿怨痛,已有积伤,暮年之人,贫病交攻,竟渐渐的露出那下世的光景来。


甄士隐启示录:一个宅心仁厚的乡宦,为何连遭横祸无力自救

甄士隐与一僧 一道

阅后得知:除了火灾一事属天灾,可以避开不谈外,甄士隐的丢女和“投人不着”均属人祸,完全系由甄士隐的仁厚天性,不谙世道人心的险恶并缺少防范意识导致。比如说丢女事件:其实在一年前的元宵节时就曾有一僧一道对他作过暗示,说英莲是“累及爹娘之物”,要化她出家。当时他就心存疑惑......可是时隔一年,时过境迁,他不但全然忘记此事,还在元宵节夜晚让霍启一人带女儿出去看社火,显然不妥。究其原因,一是时间、场合不对,完全没考虑到安全隐患,给人贩子以可乘之机;二则对下人过于信赖,没想到把一个三岁幼女交到一个男仆手中本来就欠妥,是谓其一;其二是发生了丢女、火灾事件后,更不该把仅剩的一点儿家底——折变田地的银子交给岳父,“托他随分就价薄置些须房地,为后日衣食之计,” 自己则置身其外,当甩手掌柜。结果是“那封肃便半哄半赚,些须与他些薄田朽屋......勉强支持了一二年,越觉穷了下去。封肃每见面时,便说些现成话,且人前人后又怨他们不善过活,只一味好吃懒作等语。”这时的甄士隐方“知投人不着,心中未免悔恨”,但一切已晚,无力回天,于是乎当有一天他拄了拐杖到街前散心,遇到一个跛足道人口中念念有词地唱着《好了歌》时,他便迎上前去,为其作了解注后一同飘飘而去......

可以看出:此两件祸事均系他善良无度,对他人过度信赖,无防范意识所导致。同时也告诉我们:人生在世,宅心仁厚固然重要。但要想远离灾祸,还须居安思危,有忧患意识,方能趋利避害,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资料:《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本、甲辰本

百二十回和高本《红楼梦》

《红》海无涯,欢迎评论、转发、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