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俗语“九子十三孙,临终葬孤坟”,说的是啥你知道吗?

新大风歌


大家好,我是长江老农。“九子十三孙,临终葬孤坟”, 在农村可能形容多子未必多福,子孙多反正没有人赡养,没有人养老送终。临终时候反正孤孤零零、冷冷清清的发送葬在坟墓中。这句话主要形容农村老人,虽然子孙多, 却没有一个人愿意赡养老人,互相推诿扯皮,没有人伺候照顾老人。老人像孤寡老人一样,死的时候连子女都不知道什么时候死的。,所以让人在背后总是感叹的地说:“真是九子十三孙,临终葬孤坟啊”!

现在农村赡养老人的矛盾非常突出,农村家庭矛盾也就是赡养老人的问题引发的。兄弟之间互相推诿扯皮, 都不愿意多伺候老人一天,子女、年轻人巴不得年迈的父母早点死去,减轻自己的负担。现在很多农村老人,尤其是高龄老人,都是独聚居在自己的老房子里, 与子女分开独立生活, 平时,儿子媳妇们很少上门探望,帮助老人干点洗洗涮涮、端汤递药的事情, 谈不上伺候照顾了。现在农村老人大部分都是女儿女婿在伺候照顾或赡养, 我们当地有很多老人死在女儿女婿家里。 子女们用很多“正当理由”拒绝赡养父母, 对父母缺少关爱,缺少亲情, 老人整天生活在孤独、无助、绝望当中。 子女对父母有厌烦情绪还算轻的,重则对父母一点感情都没有, 农村的子女们认为,“人到70古来稀,灯盏无油自己去”,老人到了70岁就该死了,老人有病了不给钱治,在家听天由命, 对父母没有丝毫感恩之心。过去象这种情况比较少,人们还有道德规范和社会良序的约束, 即使心中对父母有不满,也不会公开的在人面前表达出来。现在不同了,现在的子女就在父母面前走说父母为什么不死?为什么要拖累我们? 全然不顾父母或老人的感受。

“九子十三孙,临终葬孤坟”。“九子十三孙”,在过去农村人家是有可能出现九子的,我兄弟姐妹共6人,我们这还有兄弟姐妹8人的,兄弟分家之后,父母现在都是独居老宅或厢房柴房里,平时儿子媳妇们很少探望,上门帮助老人打理生活,我们当地是农业企业,老人是农场退休职工,每月有3000元养老金,子女现在连赡养费都不用掏,老人反而用养老金倒贴子女,尽管如此,子女还是以外出打工、挣钱为由躲的远远的,平时连电话都少打,农村老人缺的就是亲情和陪伴,可这点最起码的要求,子女也不能满足!我有位“发小”不止一次地在我面前说:“我多亏我父母死的早,享受这么多年的清净,你还不知道伺候老人到什么时候?”,我在心里骂他:“简直就是个畜生”!子女多,就互相推诿扯皮,你指望我赡养,我指望你伺候,结果老人反而没人赡养,孤老终身,落得个悲惨收场。


不过现在农村呐,虽然老人活着,赡养问题容易发生矛盾,没有人赡养,可到了老人死啦,却非常风光。很多人父母在的时候不赡养,可父母死了,却请乐队、请道士,大操大办, 愿意花钱,做给活人看,仿佛这么做就非常孝顺,非常孝敬父母似的。 这么做的目的可能是为了堵住乡亲们和亲戚朋友们悠悠众口吧, 同时也是为了自我心理安慰一下。


长江三农


这句俗语主要的意思是,娘有九子,奶有十三孙,但寿终正寝的时候却无人来看,无人来管,自己一个人孤苦的葬在孤坟上,那么为什么会这么说呢?小农人讲一个真实故事大家可能就有体会了。

我们村有个90岁高龄的老太太--李奶奶,李奶奶生于抗战时期,一生要强,在全国解放后嫁个了自己第一人丈夫是个抗日英雄,结婚3年时间生了4个孩子,但由于李奶奶的爱人久病成疾,不久就病逝了,李奶奶独自一人带着四个孩子生活,在经人介绍,李奶奶嫁到了我们村,当时我们村的生活条件还行,后来李奶奶又生了3个孩子,就这样,李奶奶一生中有7个孩子,李奶奶这一生清贫,把最好的都给了儿女,儿女们也很争气,老大和老四通过努力上了大学,其它的孩子都在农村发展,也都发展很好。

李奶奶在80岁之前从来没让儿女子孙照顾,因为一生要强,而且生活规律,李奶奶的身体非常棒,但这一切从12年的时候就改变了,12年李奶奶身体出现了很多老年慢性病,慢慢的就摊在了床上,起初这几个孩子还挺孝顺,隔三差五的去照顾,但时间久了大家都开始埋怨谁照顾的时间少,谁出的钱少,就这样老太太被这7个孩子折腾来折腾去,因为没有行动能力,李奶奶被折腾的越来越严重,后来医生建议说必须得给李奶奶一个稳定的生活环境,不能在这么折腾了,但在赡养问题上,这7个儿子15个孙子孙女都是互相推诿,当时给村干部老王气的说以后老太太村里养,让他们这几个孩子永远不准进村,可见李奶奶这些子孙是多么的操蛋,真的是“久病床前无孝子”,经过将近半个月的协商那几个不孝子统一平均出钱,村里出人照顾李奶奶,就这样,除了逢年过节这些人回来看李奶奶,其它的时间真的很少能看见。

就在去年19年,李奶奶病情严重,孤苦的走了,李奶奶在村里有两趟平房,建于上世纪90年代,也算是李奶奶的私人财产,在李奶奶过世后,那几个不孝子又回来因为这两趟平房打的不可开胶,真的是世态炎凉,现在一提李奶奶整个村的人没有一个不咒骂她那几个不肖子孙的,这个情况也许就是“九子十三孙,临终葬孤坟”真正含义了。


布衣小农人


在农村有各种各样的俗语,每一句俗语都有其深刻的含义,就像问题中提到的“九子十三孙,临终葬孤坟”就非常深刻表达了对于农村子女的问题,那么今天我就结合我们村真实的例子来进行讲解。


“九子十三孙”

想必大家在看到这句话的时候就会想到子孙满堂,在我们村有这样一户人家,其佳节的孩子特别多,有四个男丁还有三个女儿,一共是七个孩子,记得小时候这家人的生活条件特别的艰苦,毕竟孩子多每个人都要吃饭,孩子多做父母的再累再难,只要能看着孩子快乐的长大就心满意足了,在农村一般家庭多的孩子,其父母都是有所考虑的,比如说以后百年之后孩子们相互之间都能有个照应,由此可以看出父母无论到什么都在为自己的子女们着想。


“临终葬孤坟”

首先我们在认识这句话的时候要和上一句“九子十三孙”联系到一块来理解,就好比我刚才讲到的我们村的这户有七个孩子的家庭,到现在都已经成家立业了,而这个家庭的老人却自己一个人住,他的子女们都在忙碌着自己的家庭,因此对于其父母也就很少再管了,因此等到其父母百年以后,也就应了问题中的这句“临终葬孤坟”了。

综上所述:

总而言之这句老话主要就是为了教导后人,一定要做到“百善孝为先”毕竟有句老话说的好“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因此我们要做一个有孝心的人,要知道这也是咱们的一种传统美德。


纪录乡土


过去常有多子多福的说法,其实那是安慰人的。过去的是现在的人知道的不多,但是现在发生的事倒听说不少。兄弟们多的家庭,老人去世了,早晨去了火葬场,中午吃饭后来吊唁的亲朋好友走了之后,弟兄姊妹们都吵成一团,有的还大打出手,闹得不可开交,都认为自己吃了大亏,有的甚至不来往了,连父母的坟都不去了。


江东第一城之主人


九子十三孙,临终葬孤坟。这句话有个典故,不是各位说的现在子孙不孝,与现在的子孙不孝也搭不上边。

诸位可注意过现在黄历书上,在农历每一个月都标有《楊公忌》三字,在我家当地又称阎王忌。

楊公忌日每个月是固定不变的。正月十三,二月十一,三月初九,四月初七,五月初五,六月初三,七月初一,七月二十九,八月二十七,九月二十五,十月二十三,十一月二十一,腊月十九。

这个典故说的是历吏上有位姓楊的大官在某一年除夕的年夜饭吃饭的时候,见自已的儿孙都向他敬酒,非常高兴。就用筷子敲着桌子说,老夫今年七十整,共有九儿十三孙,子孙绵延万万年,哪有孤老到我生。说者无忌,但惹恼了门神,门神就到阎王那里告状,说了楊大官的一大堆坏话,阎王大怒,骂道,他要子孙绵延万年,今生不做孤老,我偏要他今生做孤老。第二年,杨大官家十三个孙子全都死了。后来他的儿子也都死于杨大官人之前。最后杨大官临死之时就只剩下杨大官人一人,这就是九子十三孙,临终上孤坟的典故。

在我的老家至今还流传着,在吃饭时小孩不能用筷子敲打桌子或碗。那个孩子不听话吃饭时用筷子敲桌子,爷爷,奶奶都会说,不能敲,犯杨公忌了。


农民进城务工专业


[原创回答]“九子十三孙,临终葬孤坟”,这一句俗语的意思是说,虽然子多孙多,家族人丁兴旺,但老人临死时却不见一人前来伺候送终,葬礼后更是像孤魂野鬼,无人理采,无人祭祀。

“九子十三孙,临终葬孤坟”这一句俗语,描绘出了“一幅子孙满堂的老人,生前无人照顾、死时无人送终、死后无人祭拜的孤苦伶仃的凄凉画面”。

“养儿防老,积谷防饥”的年代

可以这样说,在改革开放前,特别是古代,养儿防老是中国历朝历代社会养老的主流,从古至今,早已形成了国人深入骨髓、融入血脉的“养老传统文化”。

养大子女,自己老了又由子女给自己养老,一代接一代,代代如此,循环往复,更是早就形成了中华民族的一种传承文化。

在过去温饱没有保障,生产力又低下的年代,“养儿防老,积谷防饥”就是养老防饥的最好的社会模式。

“九子十三孙”,子孙是多了,但子多孙多就能让老人安度晚年了吗?“临终葬孤坟”一针见血的给出了答案:即使子孙满堂,同样也有老人生前孤苦伶仃,死时无人送终,死后无人上坟的凄惨况境。

纵观古今,这样的事例确实有不少的存在。

虽然造成这样结局的原因很多,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这一部分子女们没有孝的道德观念,冲破了人类道德的底线。

国家养老已逐步成为主流

祖国强大昌盛的今天,社会的养老模式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家养老已逐渐成为当今社会的主要模式。

然而,仅仅靠国家养老还不够,还不能完全能够解决,主要还是靠为人子女的我们来赡养。

生我者父母,不但赡养老人还是我们应尽的义务责任,而且祭祀亡灵也同样是我们对已逝去的长辈应该尽的孝道。

同时,随着生活的越来越好,现代老人更需要精神层面上的满足,需要我们更多的陪伴和安慰。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传统文化的根本。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孝在当下应及时,莫教遗憾悔今生!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不要让“九子十三孙,临终葬孤坟”的悲剧重现人间!








东方之光8628


九子十三孙,临终葬孤坟,在安庆有一种传说:这是古代杨姓家发生的事情,楊公家有九子十三孙,猖狂说过头话,跟人家说:我有九子十三孙,要想孤老到来生,谁知正月十三死一个,二月十一,三月初九,四月初七,五月初五,六月初三,七月初一廿九,八月廿七,九月廿五,十月廿三,十一月廿一,腊月十九日,十三个孙子当年死光,后代无裔无嗣了,至今人们把杨家一年死十三个孙子称楊公忌日。


熊岳维


九子十三孙临死葬孤坟,啥意思?

这是一句流传民间已久的老话,有的读者就要问了,为什么是九子十三孙呢?而不是九子九孙,十子十孙呢?这句话流传民间由来已久,有个典故,话说在元朝时代,有位优秀的政治家名为”赛典赤.赡田丁”,对元朝初期的社会发展有着极其重大的贡献, 对社会的进步,国家的繁荣昌盛有着推动的作用,因此“赛典赤.赡田丁”深受老百姓的拥护和爱戴。

“赛典赤.赡田丁”有赛、忽、马、丁、保、沙、纳、哈、速、闪、穆、杨、郝十三个姓,想当然他的孙子也分为十三个性,自然就有了九子十三孙的说法,九子十三孙的说法是多子、多孙、多福,多寿,由一个家庭变成一个家族之兴旺发达,大吉大利之意。

临终葬孤坟之说,文中的孤坟二字看了不免有些悲伤,道出了世态炎凉的现实生活,在还没有计划生育之前,每个家庭都有八九个孩子,甚至有十个孩子以上的家庭也不少,由于兄弟姐妹家境不同,情况不同,造成一母生九子,九子本是同根生,剩下一个白头翁!人这一生有太多不确定因素,造成一个家庭兴旺到衰败的变故,说不尽的苦和累,流不尽的辛酸泪,临老还得一个人孤老终生,虽有子孙去难进家族墓地,空留人间孤坟一座,这就是九子十三孙临终葬孤坟的说法。

希望广大读者下方补充评论留言,加以修改





河北宋姐


九子十三孙,说的是人丁兴旺,古人讲多子就是多福。临终葬孤坟,就是孤独的死去,没人給他养老送终。

造成这方面的原因有几个,其一,古代农民收入靠土里刨食,扣除苛捐杂税就所剩无几,供养老人力不从心。其次,古人有活着分家产的习惯,本指望分完家产后子女能孝顺,但由于子女众多,总会有人觉得亏,对老人有不满,借机就不赡养老人。在互相攀比,互相推诿中,让老人变成孤独者。其三,儒家传播的孝道,有知识的士人以身作则的多,很多农民没这个觉悟。爱孩子是天性,爱老人是人性,人性本身就是自私方面居多。


大漠慢行者


“九子十三孙”:古时数字九是虚指,三也是虚指,是说儿孙满堂,家族人丁兴旺,香火茂盛

儿孙太多有时候也不太好,父母渐老,身体日渐衰弱,无病可好,有病了,儿孙自有儿孙事,都忙,都不愿亲自照料,宁愿请护工,最后,一曲唢呐送老娘,三捧黄土入坟岗。

我们这有一老妇,方圆百里都认识,还是民国小脚(我称她是活文物),心地善良,特别喜欢抱别人家小孩,全国解放那会还帮忙给村里村外的妇人接生,村里人不管老少,都管她叫奶奶,都喜欢这个慈眉善目的老太太,年轻时是大家闺秀,文革时丈夫惨死,而今年九十有二,身轻体健,耳不聋眼不花,牙还剩六七颗,背微驼,走路不扶拐,育有4儿3女,独居,不愿儿女养活,田是种不了了,还有2分菜地,自给自足,菜吃不完了,还骑着破三轮赶集去卖了换二两苞谷烧(农家自酿烧酒),她时常说:但凡我还有一口气儿女们我谁都不跟,我一人吃饱,全家不饿,吃香喝辣都不愁,倘若哪天大小便失禁了,半身不遂了,我枕头底下那一瓶敌敌畏兑着烧酒一喝(还真是有,儿女们拿走了,她又买一瓶,最后儿女们也没辙了),痛痛快快,一了百了,不给任何人添任何麻烦,儿女们都有儿女了,他们过好我就知足了,我一个死老太太,老头子都死了好几十年了,我还怕啥?最后,她真的如愿了:一次出门不小心摔断了大腿,儿女们把她送到了县城医院,医院也不敢做手术,毕竟年纪太大了,住了几天就回来了,儿女们怕她想不开一天晚上瞅老太太睡实了拿走了枕头下的敌敌畏,可第五天早上老太太还是死了……原来老太太早已准备了另外一瓶敌敌畏……上山时,几个村,好几百人(大部分老太太都抱过,还有的是她接生过的),凡是在家里没有出门的,都来送……哭声震天……

这就是“临终葬孤坟”(图片来自网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