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0 企業負責人必須知道的財稅知識

什麼是納稅人

納稅義務人是指稅法中規定的直接負有納稅義務的單位或個人。每種稅收都有各自的納稅人。納稅人究竟是誰,一般隨課稅對象的確定而確定。例如個人所得稅法中工資、薪金所得,其納稅人是有工資、薪金所得的個人,房產稅的納稅人是產權所有人或者使用人,契稅是以所有權發生轉移變動的不動產為徵稅對象,向產權承受人徵收的一種財產稅,其納稅人是產權承受人。同一種稅,納稅人可以是企業、單位和個人,如增值稅,企業生產銷售的產品,納稅人是企業;個人銷售的產品,納稅人就是個人。


納稅人的類別

從法律的角度分
可分為企業納稅人和個人納稅人。其中企業納稅人包括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以及其他取得收入的組織;個人納稅人包括個體工商戶和自然人。

自然人,是指具有權利主體資格,能夠以自己的名義獨立享有財產權力,承擔義務並能在法院和仲裁機關起訴、應訴的個人。不論成年人或未成年人,本國人或外國人,均屬自然人。自然人是納稅人的重要組成部分。

個體工商戶,是指有經營能力並依照《個體工商戶條例》的規定經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登記,從事工商業經營的公民。

法人,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第五十七條的規定,法人是具有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依法獨立享有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的組織。這種組織既可以是人的結合團體,也可以是依特殊目的所組織的財產。從根本上講,法人與其他組織一樣,是自然人實現自身特定目標的手段,它們是法律技術的產物,它的存在從根本上減輕了自然人在社會交往中的負擔。法律確認法人為民事主體,意在為自然人充分實現自我提供有效的法律工具。


從企業納稅人規模和身份分

根據分級分類管理方法分:企業納稅人分類以規模和行業為主,兼顧特定業務類型,按規模分為大企業、重點稅源企業和一般稅源企業。大企業專指稅務總局確定並牽頭管理的、資產或納稅規模達到一定標準的企業集團;重點稅源企業是指省以下稅務機關牽頭管理的、資產或納稅規模達到一定標準的企業納稅人;一般稅源企業是指除大企業、重點稅源企業以外的企業納稅人。

根據是否為一般納稅人身份:可分為一般納稅人和小規模納稅人。一般納稅人是指年應徵增值稅銷售額超過財政部規定的小規模納稅人標準的企業和企業性單位。一般納稅人的特點是增值稅進項稅額可以抵扣銷項稅額。小規模納稅人是指年銷售額在規定標準以下,並且會計核算不健全,不能按規定報送有關稅務資料的增值稅納稅人。


增值稅

增值稅是以商品(含應稅勞務)在流轉過程中產生的增值額作為計稅依據而徵收的一種流轉稅。從計稅原理上說,增值稅是對商品生產、流通、勞務服務中多個環節的新增價值或商品的附加值徵收的一種流轉稅。實行價外稅,也就是由消費者負擔,有增值才徵稅沒增值不徵稅。

消費稅

消費稅是以消費品的流轉額作為徵稅對象的各種稅收的統稱。是政府向消費品徵收的稅項,可從批發商或零售商徵收。消費稅是典型的間接稅。消費稅是1994年稅制改革在流轉稅中新設置的一個稅種。消費稅實行價內稅,只在應稅消費品的生產、委託加工和進口環節繳納,在以後的批發、零售等環節,因為價款中已包含消費稅,因此不用再繳納消費稅,稅款最終由消費者承擔。消費稅的納稅人是我國境內生產、委託加工、零售和進口《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稅暫行條例》規定的應稅消費品的單位和個人。

個人所得稅

個人所得稅是國家對本國公民、居住在本國境內的個人的所得和境外個人來源於本國的所得徵收的一種所得稅。個人所得稅的納稅義務人,既包括居民納稅義務人,也包括非居民納稅義務人。居民納稅義務人負有完全納稅的義務,必須就其來源於中國境內、境外的全部所得繳納個人所得稅;而非居民納稅義務人僅就其來源於中國境內的所得,繳納個人所得稅。

個人所得稅的徵收範圍主要包括:工資、薪金所得、個體工商戶的生產、經營所得、勞務報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利息、股息、紅利所得、財產租賃所得、財產轉讓所得、偶然所得等等。

企業所得稅

企業所得稅是指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企業(居民企業及非居民企業)和其他取得收入的組織以其生產經營所得為課稅對象所徵收的一種所得稅。

企業所得稅納稅人即所有實行獨立經濟核算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內資企業或其他組織,企業所得稅的徵稅對象是納稅人取得的所得。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進一步減輕企業稅負,促進實體經濟轉型升級,著力激發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尤其是小微企業稅收優惠政策不斷推出,減輕了不少稅收負擔。

發票需仔細保管,丟失發票要罰款

向稅務機關領用發票免收工本費,可丟失發票卻是要罰款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發票管理辦法》第二十九條規定已經開具的發票存根聯和發票登記簿,應當保存5年。保存期滿,報經稅務機關查驗後銷燬。否則情節嚴重的,被處以最高3萬元罰款。如果不慎將發票丟失,應於發現當日書面報告稅務機關並登報聲明作廢,以爭取從輕處罰。

不管有沒有生意,都需要進行申報

有的納稅人認為有生意時要填報申報表,而沒有生意或是不達起徵點就無需申報了。非也非也,按時、如實申報是納稅人履行納稅義務、承擔法律責任的主要依據,是稅務機關稅收管理信息的主要來源和了解納稅人的經濟活動情況,掌握和分析稅源的變化情況。如納稅人不申報,依照徵管法,稅務機關可對納稅人處以1萬元以下的罰款。

報稅不是申報納稅,每月操作不可忘

報稅是報送稅控裝置或非稅控電子器具開具發票的數據,未按期報送的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發票管理辦法》第三十五條可以處1萬元以下的罰款。

賬簿調取有程序,沒有憑據可拒絕

依據《徵管法》第五十九條和《徵管法實施細則》第八十九條,稅務機關派出的人員進行稅務檢查時,應當向您出示稅務檢查證和稅務檢查通知書;未出示稅務檢查證和稅務檢查通知書的,您有權拒絕檢查。

存款少可遲繳,延期手續要辦好


企業申報以後就應該及時繳稅,但如果存款少可以申請遲繳。例如,可動用的銀行存款不足以支付當期工資,或者支付工資以後不足以支付應交稅金。如果出現以上情況,企業應及時申請,辦理延期繳納稅款的手續。


注意:可動用的銀行存款不包括企業不能支付的公積金存款,國家指定用途的存款,各項專用存款。

小規模企業也能申請“一般人”

規模小的企業並不等同於稅收上的“小規模納稅人”。按照有關規定,即使銷售額未達到規定標準,只要具備會計核算健全和有固定的經營場所兩個條件,經過申請,也可以獲得一般納稅人資格,也可以自行開具增值稅專用發票。《中華人民共和國增值稅暫行條例實施細則》第三十三條除國家稅務總局另有規定外,納稅人一經認定為一般納稅人後,不得轉為小規模納稅人。

關門不能一走了之,“任性”後果很嚴重

江湖不好混,做不下去了,覺得反止也沒欠過稅,聯繫方式也改了,直接關門走人,不走正常的註銷稅務登記程序,也不再申報了。這種行為使不得,殊不知,擅自走逃會被認定為“非正常戶”,同時也會留下不良納稅信用等級,以後再註冊或投資公司都會受到很大影響。同時,在非正常解除的環節,稅務機關會根據納稅人逾期未申報的時間長短處以萬元以下罰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