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3 孩子磨蹭、拖延、沒時間觀念,只因父母做錯3件事

前幾天,與朋友聊天,難免聊到了孩子,朋友一臉苦惱的吐槽孩子:

“我覺得我家孩子有拖延症,不管做什麼事情,都是磨磨唧唧的,就算我一再要求他立刻馬上就要完成,可他孩子能拖則拖。”

我問她:“那你之前是怎麼管教孩子的呢?”

“還能怎麼管教,就一直催唄。剛開始還有點效果,但後面就不管用了,不管你怎麼催,他就還是那樣磨蹭。”

“我真不知道該怎麼教育他了,總不能一直為這個事情打罵吧。”

“你說他這麼點小的孩子就開始這麼拖拖拉拉的,以後能有什麼出息?”

……

聽著朋友的絮絮叨叨,果然,孩子磨蹭、拖延是另所有父母都很頭疼的事情。

孩子磨蹭、拖延、沒時間觀念,只因父母做錯3件事

點擊添加圖片描述(最多60個字)

早在之前,就聽過一首《媽媽之歌》,創作演唱者是美國喜劇演員安妮塔·蘭弗洛。

作為3個孩子的母親,她將日常催促自己兒女的話寫成了歌曲。

短短的3分鐘,整整唱了800多字!全部都是催促孩子的內容:

“起床,起床,快起來,快去刷牙!”

“別忘了鋼琴課!”

“別狼吞虎嚥,要細嚼慢嚥。”

“去外面玩別玩太瘋。”

“要有禮貌,要記得分享。”

“為什麼你房間亂的跟狗窩似的?”

“你到底有沒有在聽我說話!”

……

這些催促的話語是不是很熟悉?是不是每天都在家裡上演?

孩子磨蹭、拖延、沒時間觀念,只因父母做錯3件事

點擊添加圖片描述(最多60個字)

但其實,很多磨蹭的小孩,是父母一手養出來的。

父母催促太多,擾亂了孩子的節奏

大人總是希望孩子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節奏行事。

但其實,很多父母卻會忽略了孩子自己的節奏,對他們而言,感覺最舒服、最順暢、最有利的就是順應自然的生理節奏。但大人總是希望孩子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節奏行事。於是就有了各種“催促”。

心理學家Erica Reischer經常會收到很多父母投訴:自己的孩子好像根本沒有時間觀念,經常丟三落四,不能按時完成任務。

但是當他單獨問了孩子以後,發現他們對自己的學習安排其實是非常合理、有序的,而且還會養成習慣。

家長知道了這一點以後非常驚訝:“為什麼他從來不跟我說?”

Erica Reischer會跟他們說:“因為在催促和抱怨的氛圍之下,孩子根本就不想說。”

孩子是有自己的節奏的,也許會不甚合理,也許會慢一點,但是家長要學會尊重孩子的節奏,孩子成長需要耐心,家長更需要耐心。

孩子磨蹭、拖延、沒時間觀念,只因父母做錯3件事

點擊添加圖片描述(最多60個字)

孩子沒有時間觀念,家長卻不知

有時孩子磨蹭不是孩子故意的,而是因為他時間沒有很好的概念。

兒科醫生和科學家已經發現,孩子是有自己的生理節律的,具體如下:

孩子2.5-3歲,時間觀念才開始發展。

到了6歲,大部分孩子仍然不會認表,對於具體時間有多長也沒什麼感覺和概念。

一直到8歲上小學後,孩子才有了一點時間概念,知道按時上學,知道什麼時候該做什麼事。

所以,家長可以幫孩子規律作息,習慣養成

研究表明:0-6歲是孩子形成良好行為習慣的關鍵期。

想讓孩子感受到時間,可以藉助一些小道具,例如鬧鐘。父母也可以幫助孩子通過列清單、畫時間餅、建立規律的時間表的方式,慢慢的就能培養出孩子的時間觀念。

孩子磨蹭、拖延、沒時間觀念,只因父母做錯3件事

點擊添加圖片描述(最多60個字)

父母包辦太多,養成孩子依賴的習慣

生活中常常會有這樣的現象,媽媽會以時間來不及為藉口,包攬了很多孩子自己該做的事情:

比如早上時間不夠,幫孩子穿衣服;

出門時間來不及,幫孩子餵飯、收拾書包;

……

孩子不懂安排時間,直接排出時間表,精細到吃飯如廁。

雖然媽媽一邊催促著、批評著孩子,但所有的事情,媽媽都給幹完了。

父母為孩子代勞太多,就會讓孩子滋生嚴重的依賴心理,有些事情不願意做就不做,想磨蹭就磨蹭,反正他知道,有爸爸媽媽看不過去就會幫忙。

所以,家長應該給孩子自主權和空間,鼓勵他獨立做事,自己判斷、自己選擇、自己決定,把屬於他的事情交給他,只在真的需要你的意見和提醒時才出現。那麼,你的意見和提醒,將會得到更多的尊重。孩子有了對自己的掌控感,就會積極主動的做事情了。

孩子磨蹭、拖延、沒時間觀念,只因父母做錯3件事

點擊添加圖片描述(最多60個字)

孩子有自己和世界相處的方式,有自己學習和探索的方式,父母能做的,就是試著去感受和理解孩子,給孩子一點點時間、一點點空間,讓他們自由自在的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