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梯田之乡,庄浪民俗!

庄浪年事,大致从农历腊月初八开始,直至来年的正月二十三日结束,大约有45天时间。

这45天时间里可以有这样几个时间段:

腊月八到腊月二十三日这15天时间为“赶年”时间;腊月二十四日到除夕(腊月三十日)是“忙年”的时间;除夕至正月初三是“吃年”的时间;正月初四至正月十六日为“耍年”的时间;正月二十三是“看一年”的时间。

梯田之乡,庄浪民俗!


这45天时间里就有腊八节、腊月二十三小年节、除夕节、人日节、上九节、元宵节、燎疳节等好几个小节日。每个节日过法有一定的形式,吃法有讲究,耍法不一样。这就形成了庄浪年事的独特地域习俗。

腊八节,俗称“腊八”。这一天要吃“腊八粥”,捣腊八蒜泥抹门神嘴的习俗,封闭门神嘴,不要叫他在玉皇大帝面前胡言乱语,讲说人间不好的事情。以前庄浪农村,腊八饭多以小米为之,或者用莜豆面馓馓饭代之。腊八粥用大米、谷米、玉米、红豆、黄豆等混煮而成,表示祈求来年五谷丰登之意;“雀头”饺子用大肉作馅包成圆形雀头状,寓意能消灭危害庄家的麻雀(据传说腊八这天见不到危害庄家的麻雀)。实际上,腊八是古代欢庆丰收、感恩祖先和神灵(包括门神、户神、宅神、灶神、井神)的祭祀仪式,夏代称腊日为“嘉平”,商代为“清祀”,周代为“大蜡”;因在十二月举行,故称该月为腊月,称腊祭这一天为腊日。先秦的腊日在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腊八节是用 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的节日,后来东汉佛教传入,为了扩大在本土的影响力逐附会传统文化,把腊八节定为佛成道日。

梯田之乡,庄浪民俗!


过了腊八节,人人开始“赶年”。赶,即到集市上赶着买或卖年货。家里粮食、农副产品、牛羊猪鸡鹅鸭等都可以拿到市上或者赶到集市上去出售,这叫变“年钱”。手里有了钱,就开始置办年货,比如扯布缝新衣服、油盐酱醋、门神、对联、年画、烟花炮竹、扎糊花灯等等。年货包罗万象,应有尽有。包括置办新灶具、新家具、缝制新服饰、新装饰房子等等,一切都要面目一新。

“忙年”,忙年的时间是从“腊月二十三灶王节”开始。人人忙,忙的不亦乐乎。忙年忙什么呢?男人忙杀猪宰羊、忙打扫房屋、女人忙做针线活、忙过年的吃喝菜肴准备。孩子忙花炮、忙玩具。

梯田之乡,庄浪民俗!


腊月二十三或又称“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家家希望二十三这天送灶王爷的时候多吃些甜食,他会到了玉皇大帝那里可以多说好话,祈求来年的甜美生活。过去,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祭灶神,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祭祀灶神。小年是整个春节庆祝活动的开始和伏笔,其主要活动有两项:扫年和祭灶。除此之外,还有吃灶糖、吃火烧、吃糖糕、油饼,喝豆腐汤的习俗。

这一天晚上,吃过饭,洗涮了碗筷,家庭主妇开始醮马(烧香点表)送灶王爷回天宫向玉皇大帝禀告主家在一年中的善恶事情。家家户户送灶王爷上天以后,就开始忙年了。

庄浪人对过小年非常重视,这天早饭要吃搅团,有“缠粘”,即“缠年”之谐音。也有盼望团圆之意。街面上有售卖的用麦芽糖汁做成的灶糖,又甜又粘,据说送灶时给灶王爷吃了甜得粘住了嘴,就不会向玉皇大帝告人间的状了。送灶的时候,家家都要摆祭品,放鞭炮,意味着过年开始了。

梯田之乡,庄浪民俗!


大年三十开始,家家户户“泥年”“ 贴年”“糊年”。如泥老鼠窟窿、泥墙体脱落的泥皮;贴春联、贴春叶、糊花窗子、贴窗花、贴年画、挂灯笼等等,大张旗鼓地热闹起来,家户户准备过个好年。

贴门神是最有趣的事儿。按庄浪人说:“野鬼对门神惧怕三分。有了门神全家也会安康。”于是平凉人家我选取门神面目狰狞,令人望而生畏。他们的选择很有哈数:“大门上一般是‘武’牌的,就象秦琼、敬德。他们自知秦琼、敬德守门厉害。”主房一般是“天官赐福”“招财进宝”等寄富着来年大吉大利。财源丰富等内容。

梯田之乡,庄浪民俗!


贴门神历史源渊流长,据关陇年俗探源:古时天他无处安身的野鬼到处猖獗。弄得关陇民不聊生,鸡太不宁。天帝派二人下界征讨时,这二人容貌可怕,令人毛骨悚然。于是,他们成了门神的雏形。其实门神源于唐。李世民是成纪人(今静宁西南人)。贞观年间,得了一场大病,卧榻寝宫。夜里老做恶梦。梦中有恶鬼来抓他。弄得他坐卧不宁,三宫六院,日夜守护仍不见效,后来秦琼、敬德二臣把守宫门,他才安然无恙了。后来平凉人首先把他俩的画像贴在门上,不让野鬼进入,保护了人们的安全。

梯田之乡,庄浪民俗!


除夕至正月初三是“吃年”的时间。亲人在一起吃喝、朋友在一起吃喝、庄家在一起吃喝、同事在一起吃喝、同学在一起吃喝,人人见面就是吃喝、从早吃到晚上。过年期间,家家天天摆酒席,喝黄酒,各种风味小吃一应俱全。

三十晚守岁,啃猪骨头的习俗,吃骨头也叫“咬鬼”。这天晚上,民间敬过神,拜过祖先,散压岁钱,燃毕烟火,放一阵鞭炮。热闹一阵子后,把年前杀的猪挑拣一些带骨头的肉下锅煮熟,盛在盘子里,端上炕桌,一家人围上一圈,手抓骨头蘸蒜泥,吃的津津有味。吃着骨头守岁。

祭祀 年三十要到村里祖庙祭祀,还要上已故亲人坟上烧纸。

  辟邪 年三十晚上要在门口挂红灯笼,还要在门前煨火,一般是用葱蒜皮,说是这种气味能驱邪。初五(有些村子是在三十)逐瘟,敲锣打鼓成群结队挨家挨户逐瘟,消灾,解难,祈求一年平安。初一早上要放炮出新,也是祈求一年平安。初七吃挂魂面,叫魂。十五前后耍社火。二十三了燎疳。

庄浪年三十的习俗是,早饭还要吃搅团,这才是真正的团圆日。这天,人们要贴春联,剪窗花,挂年画,还要迎新灶神,上坟给祖先或故去的亲人烧纸祭拜。晚上,全家人欢聚而坐,吃菜喝酒吃年夜饭,讲家史话家常祝福新年。过去,有条件的庄户人家一定要磨制麦芽糖做油糖果作为走亲戚礼品。大姓户族人家,还要相互走动体现亲情,长辈要给晚辈发压岁钱,孩子们还要守岁。年夜饭多为暧锅、饺子、热荤菜等,象征红红火火,吉庆有余。

正月初一出新。新年第一天,人们要起个大早,穿上新衣服,吃过早饭后,城里人大多去赶庙会看热闹。乡里人则赶着自家被打扮一新、喂得最好的家畜(在家畜的头上绑上红绸子或红纸做成的花),聚集到指定的地方朝喜鹊飞翔的方向撒欢奔跑,敲锣打鼓放鞭炮迎喜神庆新年,回家时,每人还要扯一大把蒿柴带回家,希望新年能发财。

出新后,家族内大团拜。

梯田之乡,庄浪民俗!


初三一早送走先人后,开始走起亲戚。有些地方初二开始走亲戚,一般先是走舅家、岳父家或者至好家。

初五日,扫“五穷”。“五穷”即唐韩愈作《送穷文》里,谓谓的智穷、学穷、文穷、命穷和交穷是使人困厄不达的五个穷鬼,遂三揖而送之。后常以“五穷”喻厄运。 宋陆游《闲中乐事》诗之二:“五穷虽偃蹇,二竖已奔亡。” 金边元勋《七夕》诗:“高楼人散酒罇空,漫拟新文送五穷。” 明卓人月《花舫缘》第一出:“廿载磨礱,薄命刘蕡心自懂;五穷搬弄,无缘李广数难封。” 清张令仪《不寐》诗:“一岁又将除,五穷復难送。”

人日指的是农历正月初七日,亦称“人胜节”“人庆节”“人口日”“人七日”等。南朝梁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说:“正月七日为人日。”《北史·魏收传》引熏勋答问礼俗说:“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

人日指的是农历正月初七日,亦称“人胜节”“人庆节”“人口日”“人七日”等。

南朝梁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说:“正月七日为人日。”《北史·魏收传》引熏勋答问礼俗说:“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燕京岁时记》说:“初七日谓之人日。是日天气清明者则人生繁衍。按东方朔占书:岁后八日,一日鸡,二日犬,三日豕,四日羊,五日牛,六日马,七日人,八日谷。其日清明,则所生之物育,阴则灾。”《太平御览》卷三○引《诗薮》注说:“一说,天地初开,以一日作鸡,七日作人。”

为什么“一为鸡,二为犬”?就要追溯到神话时代的伏羲、女娲了。相传两兄妹开天辟地造万物,第一天造鸡思晨,第二天造犬看门,第三第四天造猪羊供食,第五第六天造牛马拉车,第七天造人使主宰

六畜。人诞生于“初”七,所以成为人的“生日”。

年节的源头也在平凉。

梯田之乡,庄浪民俗!


在古代,“人日”有戴“人胜”的习俗。“人胜”是一种头饰,又叫“彩胜”“华胜”,从晋朝开始有剪彩为花、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贴于屏风或窗户,也戴在头发上,因此,“人日”也称“人胜节”。皇上在人日这天往往赐给群臣金彩人胜。《荆楚岁时记》:“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头鬓。又造华胜以相遗。”

汉魏以后,人日逐渐从单一的占卜活动,发展成为包括庆祝、祭祀等活动内容的节日。到了唐代,民间仍相当重视人日节。高适的《人日寄杜二拾遗》诗中就有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的感怀之句。它证明唐代的人日节,已不仅仅专用作祈祥祝安,又衍添了一层思亲念友的气氛。时至今日,也有在外的游子在年前回家,过了人日节才能远走他方。人日节这天不出远门,不走亲串友,在家团聚。人日节下午一般吃长面,也叫拉魂面。意即过年时人都走东串西,心都野了,人日一过该准备春耕生产了。故而吃拉魂面,把心收回来,准备春耕生产。

村里的一些人就忙着请天神下凡来问年成的,问问当年水势情况,也有问种什么庄稼收成好的,可以给人一个参考,当然也没有人真拿那些话当真,真算不准也没人怪她们。因为她们会说很多好听的话,投个彩头,也是人们的愿景。晚上她们还会做法事,有些人梦见自己已故亲人,就去烧香,顺便问一问他们的亲人在阴间过的好不好,有没有钱花,有没有衣服穿,等等,就算是安慰活着的人。

梯田之乡,庄浪民俗!


正月初四至正月十六日为“耍年”的时间。主要娱乐活动有:耍社火,演皮影、唱大戏、荡秋千、放礼花等。社火有顶狮子、赶毛驴、踩高跷、摇旱船、装高台彩车、耍地摊、挑灯笼、灯火社火等。

作为民间精打细算又勤劳的我国劳动人民来说,过了“上九日”,就要下地干活了,如修沟渠、补堰塘等农闲小事。所以,这天人们开始下地干活,称为“做发事”。在农村,也有在“上九日”这天做一些祭祀活动的。上九是各地庙会的日子,也是开市的日子,在这天有社火的村庄,开始出庄串演社火。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这是平凉人过年最热闹的一天。白天,人们吃蒸豆包、灯盏馍,喝汤圆;有爱热闹的庄户表演舞狮子、舞龙、划旱船、扭秧歌等社火;晚上,天上皓月高悬,人间彩灯四射,大人小孩纷纷出门赏月,挑着灯笼游玩,竞猜灯谜,燃放焰火,欢度元宵。在一派其乐融融的景象中,人们憧憬新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正月二十三是“看年”的时间。

正月二十三这天晚上,家家户户门前堆上一堆柴火,在柴火前举行简单的祭祀仪式后,开始点燃,大人孩子从大火上跳过,这叫“燎疳”。燎疳即烧燎疳病,疳是一种疾病。大火后,人们把火星扬上天,从半空中的火花,看一年粮食的收成。这叫“看年”或者“看收成” 。

这一风俗缘于一个非常美丽的传说:很久以前,地球上的庄稼没有枝和叶,只有穗,天帝派一位天神来人间视察。天神见人间粮食被严重浪费和糟蹋,便将许多粮食的穗子捋得只剩下了一点儿,捋到荞麦和糜子(一种农作物;在西北干旱地区分布极广)时,天神的手破了,将糜子和荞麦的秸秆染红了,再也捋不动了。天神发誓一定要将此事报告天帝,但看着前面求情的人们又觉得于心不忍。于是,天神便给人们出了一个主意:正月二十三这天,天帝在天上察看人间时,人们一定要跳纸人儿,这样天帝就会以为那么多浪费五谷的人都在火堆里被火烧死了!因此,正月二十三这天的平凉乡村,火光冲天,人们在火堆上跳来跳去,仿佛真是在烈火中挣扎。这个极富教育意义的传说分明是在告诫人们,粮食是不可以浪费的,即使是在年关。

梯田之乡,庄浪民俗!


另外,“跳疳人”还有一种说法,那就是一年中的晦气会被熊熊火焰燎干净。因此,西北人也将“跳疳人”叫“燎疳”,认为一燎百了就会干干净净、百病不生。随着这一天的结束,乡村人的年算是真正过完了,就等着二月二龙抬头时下地干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