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没考上本科的人,后来怎么样了

“张华考上了北京大学,李萍进了中等技术学校……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

这句话出现在1998年修订的《新华字典》里,也许现在看来有点不可思议,但在上世纪80、90年代,考上中等技术学校的李萍,与考上北京大学的张华,的确都有光明的前途。

然而,进入21世纪以来,“李萍们”与“张华们”恐怕早已不在同一起跑线上。考上北大的学生,明显比中专生处境好得多。现在专科生基本处在学历鄙视链低端,几乎走到哪里都会被歧视。

去年西安某高校的自习室,就贴上了“非本科生禁止入内”的通知,根据学校里专科生的说法,本科生的厕所都比他们好。出了校门,专科生照样受歧视。去年昆明某景点推出了大学生优惠票,但是售票员却不给大专生优惠,还说他们不是大学生。

为什么专科生的地位便一落千丈?属于他们的光明前途去哪儿了?


专科生跌落神坛


1996年中考,来自安徽一个贫穷县份的杨昊(化名)考了全县第一名,本来可以上省重点高中的他,经过一番权衡之后,还是选择进入中等师范专科学校。被中专录取之后,“全家都很开心”[1]。

这要是放到现在,无论家境贫富,能上省重点高中的人,却选择上中专,大家可能会觉得他疯了吧。可是在80年代,“考不上中专的,才去上高中”,是当时的普遍认知。

据1979年统计,当年普通高中毕业生有726.5万人,而升学率只有3.8 %,这意味着绝大多数高中毕业生既上不了大学,又不会什么技术[2]。相比之下,以就业为目标的中专教育要经济实用得多。

没考上本科的人,后来怎么样了

沈阳71岁农民老爷爷迎18次高考成“钉子户” 屡败屡战成“爷爷考生”,这是他一次参加高考时的准考证书,那

首先,中专不仅包学费,上学时还有粮油供应和货币补助,这对于家境贫寒的学生来说,有着极大的吸引力。像杨昊那样的农村学生,家里兄弟姐妹又多,上中专是最好的为家里减轻负担的选择[1]。

其次,中专生毕业后还享受转户口、包分配等待遇。农村户口的学生一下子跳出“农门”,成为城镇户口。而且,依照当时“中专培养干部,技校培养工人”的政策[3],中专生一毕业就是干部身份,妥妥的“铁饭碗”。

因此,相比起华而不实的普通高中,当时很多成绩优秀的中考生,宁愿上中专也不愿意上普高。也难怪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从1980年的224.2万人,5年后飙升到415.6万人[2]。

没考上本科的人,后来怎么样了

2017年六月,天津蓟县,1978年参加高考,超过大学录取分数线53分,他却报了天津铁路工程学院。因为中专包分

转变发生在90年代中后期。随着计划经济的彻底消亡,中专彻底取消了“统招统配”的人才供给模式,简单地说就是不包分配了[3]。“铁饭碗”被打破后,职业院校的吸引力自然也一去不复返。

与此同时,大学进行了大规模扩招,人们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大大增加,80后从高中升入大学的可能性是60后的接近一倍[4]。伴随扩招而来的,是“普高热”的持续升温。毕竟上了高中就等于一只脚跨进了大学,而上中专无疑是自断上大学的路[3]。

倒下的不止是中专,其他职业院校同样艰难。过去很多职业院校是由行业部门和企业兴办,但是随着国企改革,企业不再办学校,这些院校的待遇也缩水了。1998年到2003这5年间,中国职业教育经费占教育总投入的比例从23.96%跌到了7.7%[5]。

没考上本科的人,后来怎么样了

2015年2月22日,合肥市瑶海区是老工业基地,合肥蓝天毛巾厂工人正在生产车间工作。和现在的流水线工人不一

为了生存下来,职业院校之只能从学生身上捞钱。扩招就是办法之一,因为每多招一名学生,就能给学校带来1万~2万元的收入[5]。这就导致职业院校的入学门槛极低,基本交了钱就能上,只要没拖欠学费就能拿到毕业文凭。

这样对待学生,声誉肯定好不了。现在的学生,考不上高中的才去读中专,宁愿上个二本、三本大学,也不愿意上大专。专科生跌落神坛,流落到了鄙视链的最底端。


逆袭,只是传说


不过英雄不论出身,你可能也听说过很多低学历逆袭的传说。比如马云这位大佬,据说他在80年代初也是三次参加高考,才考上了杭州师范学院外语系的专科,后来的事大家都知道了。

故事总是骗人的,马云可不是专科出身。当年他虽然没到本科线,但是因为名额有空缺,还是幸运的考上了本科。如果专科真那么好,他还干嘛去读本科呢?

没考上本科的人,后来怎么样了

2013年6月13日,杭州师范大学阿里巴巴商学院2013届毕业典礼,马云发表演讲。为了考上本科,即使是首富马云

看看现实,就知道专科生逆袭有多不现实。先不说别的,就业的门槛就对他们够不友好了。大学扩招以来,大学生满地跑,许多用人单位甚至要学历查三代,看应聘者是不是出身名校。这样的就业市场,专科生当然没有姓名。

就连看起来不论出身的公务员招考,也少不了对学历的要求。2017年国家公务员考试一共放出了27000多个岗位,但是开放给大专毕业生的才1300多个。相反,只有2620岗位不是本科生的菜,绝大多数还被硕博士承包了[6]。

没考上本科的人,后来怎么样了

2012年11月25日上午,2013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开考,湖北武汉华中科技大学考点,考生涌入考场。公务员选拔中,

就算找到了工作,专科生的拿钱也不多。根据2018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2017届本科毕业生的月收入为4774元,而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的月收入只有3860元[7]。

不仅工作起点差,专科生晋升也慢。对某省机关单位的调查显示,专科及以下学历的职工占据 了初级职称的6成左右,而晋升到处级以上还不到30%,到了厅局级就只有10%出头了[8]。升职加薪、迎娶白富美、走向人生巅峰,对专科生来说还没有把大象装进冰箱现实。

专科生缺的不仅是钱,他们更缺翻身的机会。据统计,专科毕业生只有20.8%在省会或直辖市就业,其余大部分都在地级市或县城就业[9]。不用说,小地方就业影响的不仅是薪酬水平,职业发展与眼界也比在大城市受限。

没考上本科的人,后来怎么样了

2018年3月19日,浙江宁波,一个简单的汽车零部件经过多道工艺后走出“品质门”。现在的很多专科学生毕业都

可以说从进入专科开始,大部分专科生的人生轨迹,就已经锁定在某家本地工厂的流水线上或者某个基层机关单位的办公室里了。天天憋在一个十八线小城市,干着一份勉强糊口的工作,也没什么上升的希望,如此生活三十年,拿什么逆袭呢?

就业不行,那就创业吧。同学群里可能流传着这样的小道消息,某一位初中同学考上了专科,无心学习索性早早进入社会创业,现在已经成了小老板,清华硕士都只能给他当助理。和他逆袭的人生一比,你真觉得自己大学都白读了。

没考上本科的人,后来怎么样了

2004年11月3日,南京一所大学里的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中心。即使是名牌大学生创业都九死一生,专科学生就更

先别急着埋怨自己。确实有研究显示,学历越低,自主创业的比例越高[9],看来走这条路的人还挺多,说不定真的是个好办法。

但就像《我们为什么劝你不要创业》里提到的,在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只有2~3%的环境下,想想也知道没关系没学历的专科生更是炮灰。低学历逆袭,大概只存在在梦里、传说里,还有同学酒后的吹牛里。


考专科,不能都怪不努力


说到这里,也许你会觉得,专科生虽然惨兮兮,但还不是因为自己不够努力,连个本科都考不上。但其实,拿不到高学历,真的不能都怪他们不努力。

一个人的成绩,当然要靠努力学习,但是也要考虑到家庭的背景。有多少努力学习的学生,最后也只能拿个专科文凭,这和他们的家境分不开。

中国社会状况总和调查的数据显示,初中毕业便辍学的人中,接近9成都来自农村。而进入职业院校就读的学生,专业人员和管理人员家庭出身的只占10%稍多,而本科生来自同样家庭背景的却有24.2%[4]。

没考上本科的人,后来怎么样了

2006年6月4日,贵阳市花溪区高坡乡街上逢小霞蓬家慧蓬家秀三姐妹双休日为家里春种背肥料。贫寒家庭出生的她

换言之,学历较低的人,大部分家里条件都不怎么样。

另外,要想学习好,爸妈的文化水平也不能太差。父亲的文化水平对子女学历的影响最显著,平均而言,父亲多接受1年教育,其子女升学机会就提高19%[4]。另一项更直观的研究也发现,有本科学历的父亲,子女高考成绩比那些父亲只读了专科的高10分[10]。

想想看,当文化水平高的父母,在家里都用英语与孩子讨论国际政局形势时,没有文化的父母,恐怕连孩子的小学数学作业都辅导不了。这两种父母对孩子的言传身教,中间的差距不可谓不大。

没考上本科的人,后来怎么样了

明星黄磊和他的女儿黄多多一起在看英文读本,父母的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很大,寒门子弟可没这个环境 / 微博

成绩只是一方面,很多寒门出身的学生选择职业院校的原因更为现实,因为职业院校学校收费便宜。从生活费上就能看出这些学生的窘迫,2007年中国社科院的一次调研显示,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平均每月生活费只有442元[5]。

没钱,考试的容错率自然也小。你考不上可能会选择复读,但是对有些人来说,冒着考不好的风险读一年书确实太奢侈了。至于三本学校每年一两万的学费,更是他们不能承受之重。考不上二本,他们就只能忍痛选择专科。

更残酷的是,不仅不富裕的家庭背景会妨碍学业,让人拿不到高学历。而且低学历父母的下一代也更有可能是低学历、低收入,就此陷入恶性循环。

没考上本科的人,后来怎么样了

2016年08月26日,安徽,安徽井中集团2016年古井镇籍大学新生助学奖励仪式上,贫困大学生在领取井中教育温暖

澳洲国立大学一项对中国代际收入流动性的研究显示,代际之间经济地位传递,主要途径是父母的受教育水平。也就是说,父母学历越低,孩子将来就可能越穷[11]。

看来,成为人生赢家最快捷的方法,还是直接出生在人生赢家的家里。逆袭的传说,就只是传说而已。


本文文献审核与科学性已经过 吴家欣(香港浸会大学)审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