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清朝的八旗之中,地位最低的是哪一旗?

庭州行者


纵观八旗制度中,应该没有专门哪一旗地位最低,但有皇帝统属的旗,作为嫡系,地位是相对高出一截。


八旗制度的设立


八旗制度由太祖努尔哈赤于1601年,在女真牛录制基础创立。起初,只有四旗,正黄、正白、正红、正蓝。随着管辖人口迅速增加,又加设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合称八旗。每三百人设立一牛录额真(汉字称佐领),五牛录设立一甲喇额真(汉字称参领),五甲喇设立一固山额真(汉字称都统),三级建制的制度。到了皇太极增加了蒙古八旗,汉军八旗。一旦战时,可以迅速补充兵员、供应粮饷,动员能力极强。

可见,太祖努尔哈当年以13副遗甲起兵,随着俘获人口的不断增加,结合女真部落的实际,设立八旗制度,以化整为零的方式管理,满人以旗为籍,有点类似于汉人是什么地方的人,精确定位,追根溯源。

八旗不仅仅只是军事方面的组织。《满文老档》记载:“出则为兵,入则为民。所来之兵,皆可修造军械,办理家务,监视耕耘天地。”说的是八旗是兼具军事与农业生产职能。另外,《大清会典》记载:各旗都统掌“满洲、蒙古、汉军八旗之政令,稽其户口,经其教养,序其官爵,简其军赋,以赞上理旗务。”这是八旗的行政职能。八旗制度,成为后金管理辖区日常衣食住行的关键。如此,管理的重任便落到了八旗旗主肩上。


努尔哈赤时八旗地位

在八旗制度由无到有创立过程中,都受到过统治集团内部高层人物的反对。前有努尔哈赤弟弟,舒尔哈齐反对在两大势力(努尔哈赤、舒尔哈齐)基础上,建立四旗。后面是努尔哈赤长子,褚英反对在四旗基础上,扩建八旗。都是既得利益者,面临权力被稀释,重新洗牌,不肯放手导致的。


1611年褚英代理朝政,亟不可待地想建立专权。下令:1,要求弟弟以及大臣要绝对服从自己(不得违抗兄长的话,更不许将兄长的各种话告诉父汗)2、已分财产待父汗死后将收回。还威胁到:凡与我不友善的弟弟们,待我坐了汗位,均将之处死。努尔哈赤核实后,撤销了褚英执政权力,将其已分的重新分配给各位弟弟。


有鉴于上述情况的发生,1622年,努尔哈赤颁布了八王共治的训谕。

训谕说:继我而君者,毋令势强之人为之,此等人一为国君,恐倚强恃势,获罪于天也。且一人之识见能及众人之智虑耶?.......尔等八和硕贝勒,有才德能受谏者可继我之位,若不纳谏,不遵道,可更择有德者主之......

训谕的初衷是对推选出来的大汗进行制衡,平衡各方实力,防止某一人实力过强形成专制集权,进行导致统治集团内部的斗争,造成实际统一的女真部,走向分裂。

故这一时期内的,正红旗主代善,镶蓝旗主阿敏,正蓝旗主莽古尔泰,正白旗主皇太极,正黄旗主阿济格,镶黄旗主多铎,镶红旗主岳托,镶白旗主杜度(后改为豪格),为四大贝勒,四小贝勒,八旗中各旗的地位是平等的。


皇太极时八旗地位

到了皇太极继位,后金对明朝的战争不断扩大,所需人力物力极具增加。上述努尔哈赤规划的八王共治局面,不利于皇太极统筹安排,居中调度。也就是说努尔哈赤的类似分封制,将资源分散,令各方势力平衡的方略,不适应与后金的快速扩张,集中权力是皇太极的当务之急。


首当其冲是二贝勒阿敏。阿敏本为舒尔哈齐之子,对于其父遭努尔哈赤剥夺旗产,耿耿于怀,有外迁自立的意图。皇太极借阿敏弃城投降,将其幽禁,打击镶蓝旗。接着三贝勒莽古尔泰因大凌河战事,与皇太极发生激烈冲突,企图拔刀相向,皇太极借着这一“御前露刃”,削其爵位(《清太宗实录》:事后削去大贝勒爵位,降为一般贝勒,并夺五牛录属员,罚银万两),削弱正蓝旗。最后,皇太极又故技重施,借大贝勒代善设宴款待莽古尔泰妹妹的事件,打压代善这一支势力。皇太极靠着一系列的手段,强化中央集权。


如此,改自己的正白旗以及长子的镶白旗为正黄旗、镶黄旗,吞并莽古尔泰的正蓝旗。此三旗称为上三旗,由皇太极亲自统领,是皇帝的亲兵,嫡系部队。正红旗、镶蓝旗、正白旗、镶红旗、镶白旗为下五旗,地位平等。也基本确立了八旗制度的框架。

后记:

后世产生的抬旗制度,指的是将下五旗中的某个家族,抬入地位较高的上三旗,是一种荣誉。既包括满洲人,也包括蒙古人、汉人。只不过汉人抬旗是没有抬入满洲旗的,只能在汉军八旗内抬旗。但蒙古人可以抬入满洲旗,可以反映出满洲统治集团,对于汉人势力的提防,作为异族统治,可以理解。(《大清会典事例》:五旗王公府属......惟有军功劳绩,或奉特旨,或由王公奏准,令其开出府属佐领者,或归上三旗旗下佐领。)至于发生抬旗的场景:1、因军功或政绩;2、皇帝后妃的母系家族。


各位看官,不知道您,怎么看?

没有功劳也有苦劳 没有苦劳也有疲劳 点个赞呗^_^


公子霜尘


清朝的八旗之中,地位最低的当属镶蓝旗。

为何镶蓝旗是地位最低的一旗呢?这是在八旗演化史中不断斗争的结果。

我们翻开清朝京城的驻防图能清晰看到八旗的驻防方位。

以紫禁城为中心,两黄旗居北、两白旗居东、两红旗居西、两蓝旗居南,清晰严整,界限分明。

那么这个顺序是依照什么规律排列而来的呢?

这其实是清代的鸿儒博学者们根据中国汉文化中的五行学说,将八旗的色彩分别置入五行其中,从而形成的一种排列方式。

按照五行理论:北方属水,黄色属土,则两黄旗居北方取土克水之意;东方属木,白色属金,则两白旗居东方取金克木之意;西方属金,红色属火,则两红旗居西方取火克金之意;南方属火,蓝色属水,则两蓝旗居南方取水克火之意。

然而,这个仅仅是满人入关称霸中原后,由宏学大儒者为了体现君权而炮制出来的。实际上,八旗中旗位的高低,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可以大致分为努尔哈慈—皇太极—多尔衮—顺治四个时期。

努尔哈赤时创建了旗制,以黑为旗色。后来,在不断和周围部落的征战中,努尔哈赤打败了一些周边部落。于是,他将这些部落联合起来,编成红旗。努尔哈赤自己统领新成立的红旗,将黑旗交给了自己的弟弟舒尔哈齐管理。

后来,在中原文化的影响之下,黄为帝色,于是红旗改为黄旗,黑旗则因为黑夜不易辨认被改为了蓝旗。

白旗是在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努尔哈赤征服了海西女真的哈达部落后,在其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他让自己的长子褚英进行管理,这就是正白旗的由来。

后来,舒尔哈齐和努尔哈赤爆发利益冲突,努尔哈赤将其囚禁后,顺势将正蓝进行了分化。正蓝被分为了两旗。其中舒尔哈齐的次子成为了正蓝旗的旗主,而分出来的另一部分由努尔哈赤的次子建立了正红旗。由此,四正旗正式诞生。

公元1611年,正白旗旗主褚英和女儿哈赤产生了矛盾,褚英的太子位被废黜,正白旗由皇太极担任旗主。

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努尔哈赤再度对部队进行扩编,将四旗扩充为八旗。也就是在四个正色旗基础上,扩充了四个镶色旗。由此,八旗制度确立。

其实,从这个时候开始,八旗的位置基本上确定。两黄旗因为是太子旗色,而且来源是努尔哈赤最早控制的部落,所以地位最高。

努尔哈赤的次子代善及其子统领了两红旗。皇太极作为新任皇子,统领了正白旗。而努尔哈赤的第五子莽古尔泰统领了正蓝旗,舒尔哈齐的儿子统领的为镶蓝旗。

最后则是由被处死的褚英之子杜度所掌握的镶白旗,不过在皇太极上位后,由皇太极的儿子豪格担任了旗主。

接下来,到了皇太极时期,两黄为皇太极统领,接下来则是豪格统领的正蓝,然后阿敏统领的镶蓝旗因为和皇太极关系深厚,则位于红、白两旗之上。

然而皇太极驾崩以后,作为摄政王的多尔衮则顺势将本该由顺治帝接管的正蓝旗纳为己有,而其弟弟多铎则统领了镶白旗。然后,多尔衮将镶白旗和正蓝旗属民互换,从而达到了自己独自控制两白,多铎控制正蓝的目的。

在多尔衮和多铎死后,继承帝位的顺治,推翻了多尔衮的对两白旗的霸占,将正白旗收归麾下。这样,和原两黄旗就构成了“上三旗”,其余则为“下五旗”。如此八旗制度正式定了下来,而八旗的位置顺序也就因为历史成因的问题最终尘埃落定,依次为: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正红旗、镶白旗、镶红旗、正蓝旗和镶蓝旗。

镶蓝旗因为最早的首领是舒尔哈齐一支,并非努尔哈赤的子孙,所以就排在了最低的位置上。


Crazy历史


八旗地位哪一旗最高?并不是正黄旗,其中镶蓝旗最低

在清朝,我们都知道有一个最重要的制度,那就是八旗制。实际上,这不只是一个军事系统,这也是一个政治制度。我们都知道这个满洲人都是旗人的。也就是说,他们和他们的后代属于某个旗的,除非皇帝给他们改,否则他们不能轻易改变,这被视为荣誉。那么在清朝,八个旗中哪一个旗是最高的位置?

我们都知道八旗系统是由努尔哈赤创造的,但最初只是八旗的雏形。它只有四个旗,即正黄、正白、正红、正蓝4旗。到1615年,增设了镶黄、镶白、镶红、镶蓝4旗,八旗制度得以完备。当然,在黄太极时期,八旗制度更加完善,因为八旗蒙古和八旗汉军相继创建。现在,在这八个旗帜的中间,位置最高的是否是黄旗呢?

事实上,答案可能并非如此简单。我们都知道,在清朝进入海关之前,皇帝直接带领了两个旗,即正黄旗和镶黄旗,这意味着这两旗最为尊贵,因为此时,其他旗由其他贝勒管理的。这个位置自然是两个黄旗无法比拟的,但后来我们也知道,在多尔衮去世后,这个顺治还把这个正白旗包括在皇帝的管理之中,这就是我们经常看到的上三旗的起源。

事实上,前三旗的最高地位不是这个正黄旗。在努尔哈赤的后期,正皇旗被分给阿济格、多尔衮、多铎统领。他的手上只留下一个镶黄旗。无疑是最高的地位。当然,在黄太极成为满族皇帝之后,这个正黄旗仍被他收回,但这个位置和镶黄旗仍然没有办法比较。在顺治时期,当清朝正式排序八旗时,也是镶黄旗在最高的地位,镶蓝旗的是最低位置。

这个镶黄旗没有设置旗主,而由皇帝亲自率领。在八旗中,镶黄旗的人口数量并不是最多的。在清朝末期,只有大约26,000名士兵。男性,女性和儿童的总人口为130,000,但这种状况绝对是最多的。清朝的9大贵族世家,即九大贵族家庭瓜尔佳氏、钮祜禄氏、博尔济吉特氏、舒穆禄氏、叶赫那拉氏、辉发那拉氏、乌拉那拉氏、郭络罗氏、伊尔根觉罗氏。和其他两个重要的外戚部族,即董鄂氏和富察氏,都是镶黄旗出身,可以看出这个镶黄旗的位置是有多高了吧!






富士康一哥


八旗制度可以说是清代根本制度,"八旗贵族"就是清朝的贵族。

1、八旗制度最初源于满人(女真人)的狩猎组织。最开始只有两个旗,分别是清太祖努尔哈赤所领的黄旗和努尔哈赤弟弟舒尔哈齐所领的黑旗。后来由于黑旗在夜间不便区分,所以就改成了蓝旗。 随着努尔哈赤势力的扩大,又增添了一个白旗,由努尔哈赤长子褚英担任旗主。后来,努尔哈赤将原来的三旗改为 黄、白、红、蓝四旗。不久后,又在四旗的基础上增设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至此, 八旗制度初步形成。

2、自从1601年起,清太祖努尔哈赤创立了八旗制度,直到清王朝土崩瓦解,八旗贵族便一直过着上等人的生活。旗人"出则为兵入则为民",被视为清王朝统治的核心与根本。最初的时候,只有正黄、正白、正红、正蓝4旗。到了1615年,增设了镶黄、镶白、镶红、镶蓝4旗,八旗制度得以完备。贵族和平民有着地位之分,同样的在贵族之中也有着地位之分。换句话说,就是八旗贵族也是分层次的。

“清朝八旗”排名第一的不是正黄旗!

1、 上三旗和下五旗,在刚建立八旗制度的时候,八旗的每一个旗都有各自的旗主,但是皇帝担心旗主会威胁皇权,于是就把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都划归自己手下亲自统领。因此,八旗中就形成了上三旗和下五旗的格局。上三旗一般是皇帝的亲兵,下五旗则是由各自的旗主掌管。旗主最开始是每个旗的最高领导人,他们可以直接掌管各个旗的兵权。后来通过几代皇帝不断地努力,终于把旗主变为了一个有名无实的官职。

2、在清朝八旗中,排名第一的不是正黄旗,而是镶黄旗。因为早在清朝入关之前,清太祖努尔哈赤就是镶黄旗的旗主,所以镶黄旗也被称为头旗,并在此后一直保持了八旗之首的地位。

3、八旗的旗人并不都是满人,含有满人、汉人、蒙古人。并且清朝的旗人共有三种,分别为:八旗蒙古、八旗满洲、八旗汉军。其中,八旗满洲的旗人都是满人,八旗蒙古的旗人都是蒙古人,八旗汉军的旗人都是汉人。因此,八旗实际上共有二十四旗,比如正黄旗分为满洲正黄旗、蒙古正黄旗、汉军正黄旗。

4、八旗之间原则上没有排名先后之分,也无实力强弱之分。八旗中的旗人在待遇上也没有任何差 别,不存在上三旗旗人比下五旗旗人享有更多福利的情况。但上三旗包衣和下五旗包衣在待遇上差别巨大,前者是吃皇粮,后者是领王府俸禄。 此外,上三旗旗人比下五旗旗人拥有更多机会,比如皇宫内廷侍卫一般都是上三旗旗人才能担任。

八旗的官职品阶

1、八旗旗主的下一级就叫做参领,是一个正三品的官职,每一个满洲旗和汉军旗中有五个参领,而蒙古旗只有两位参领。

2、参领的下一级又叫做佐领,是正四品官职。佐领在满语中被称为牛录章京,也就是牛录领导人的意思。牛录是指八旗刚开始建立时就规定的基本的制度,刚开始一个牛录代表300人,后来嘉庆皇帝将其改为了150人的编制。而佐领不仅只是领导人,在战争时期佐领要当做战争领导人,在和平时期佐领又要掌管民生,掌管所属牛录的户口、田宅、兵籍、诉讼等等日常的琐事,所以佐领是最贴近旗人的一个官职。

3、八旗旗下的单位称为牛录,每个牛录有三百人,原则上每旗应有二十五个牛录。但是实际上, 每旗的牛录数量都不一样,而且随时会调整。努尔哈赤在位时期,八旗牛录数量大致为:正黄旗四十五个牛录,镶黄旗二十一个牛录,正红旗二十五个牛录,镶红旗二十六个牛录,正蓝旗 二十个牛录,镶蓝旗三十三个牛录,正白旗二十五个牛录,镶白旗十五个牛录。

入关后,八旗的实际事务交给都统负责。

1、在雍正时期,八旗都统的办公地点,也从家里,转到了专门的衙门。至于八旗王公,他们只是拿着高俸禄,却没有什么实权。八旗内的军事、政务,统统由八旗都统负责。他们底下有各种衙门,有印房、折房、折饷房、银库等,负责八旗内的某一具体事务,是八旗最高的领导机构。

2、同为八旗都统,但内部却有一些不同的差别,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旗务都统,这类都统就是京师八旗的长官,清朝一共有满、蒙、汉三类八旗。所以,这类的旗务都统一共有二十四个。八旗军是一个很特殊的组织。他们在平时都是老百姓,等到战争时,才披甲上阵。所以,旗务都统虽然平时负责旗人生活方面,却要参与一些武备训练这类的军事事务。他们以皇帝的命令办事,管理旗人。

第二类是驻防都统,清朝在各省驻扎八旗军,而各省八旗军的长官,或者被称为将军,或者被称为都统。他们除了负责国防安全,镇守险要、训练军队之类的军事事务外,也可以向皇帝报告当地的政务和民事。

最后一类是赠衔都统,这是一种临时指派的职务,属于虚衔。

3、在京师的八旗都统有管辖骁骑营的权责。骁骑营是京师八旗防卫的主力,平日里京城守卫、警戒,城内的银库、谷仓、宗人府等,都是由骁骑营负责。如果遇到战事时,他们就要出征。这是京城防卫的主力,人数有5.5万人左右,大致是精锐主力的一半。如果是政务,都统要管辖的事务就更为琐碎了。旗人的土地、财产、人口,大小案件等,包括对旗人的教化、风俗,都要都统过问负责。不过,如果是担任京官,或外任官的旗人,就不归都统管辖,而是交由吏部处理。


天使飞翔11111


熟悉满清历史的人都会知道满清的八旗,也就是黄白蓝红各两个,一正一镶。八旗制度是努尔哈赤所创建的,主要是为了方便对后金一些民众和军队的管理。



八旗起初的时候之间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不过后来随着形势的发展,八旗之间出现了一定的强弱之分,其中努尔哈赤所领的两黄旗自然是实力最为强大的。代善所领的两红旗实力也不弱,其他4个旗实力较为弱一些。只不过随着努尔哈赤哈赤的死亡,八旗之间的实力对比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经过一番博弈,皇太极成了大汗,他又把无主的镶白旗抢在自己手里,那么他也拥有了两白旗的实力,只不过因为捍卫,所以他把两白旗变成了两黄芪,而多尔衮三兄弟的两黄旗变成了两白旗,在名号上就不如两黄旗了。后来皇太极的两黄旗实力得到增强,两白旗由于历史原因时也不弱,两蓝旗的实力最弱。



再后来多尔衮主政加强他的正白旗,正白事实上成了那段时间实力最强大的旗,还在两黄旗之上。所以顺治在多尔衮死后,立刻把无主的正白旗抢在自己手里,称之为上三旗,因为那可是八旗中实力最强的一个。另外5个为下五旗,而实力最弱的应该是镶蓝旗。在后来八旗开会的时候,镶蓝旗坐在最旁边的,这主要是因为镶蓝旗并不是由努尔哈赤的子孙传下来的,所以一直被边缘化。



我是平安读历史,期待您的关注与点评!


平安读历史


八旗建立之初并没有明确的地位区分,只是在努尔哈赤去世后,八旗贵族之间发生了几次权力争夺,八旗之间的地位才开始发生了变化。努尔哈赤去世的时候,八旗中兵力最强的两个旗是正黄和镶黄,其中镶黄旗一个旗的兵力就相当于2个旗。

由于努尔哈赤晚年宠爱多尔衮兄弟,两黄旗都被多尔衮兄弟控制,镶黄旗旗主是阿济格,正黄旗旗主是多铎。正白旗的旗主是皇太极,镶白旗的旗主杜度被努尔哈赤调走,镶白旗处于群龙无首的状态。

两红旗的控制者是代善,正蓝旗的控制者是莽古尔泰,镶蓝旗的控制者是阿敏。

虽然皇太极只控制了一个正白旗,但是皇太极依靠着会做人的特点,同其他几个旗的将领关系很好,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因此在努尔哈赤去世后,皇太极成功继承了皇位,并且夺取了镶白旗和正蓝旗的控制权。之后皇太极对这几个旗进行混编,并且同多尔衮兄弟的两黄旗换色,将自己掌握的三个旗分别改成了正黄旗和镶黄旗、正蓝旗。

皇太极去世之后,多尔衮和豪格竞争皇位,多尔衮的两白旗经过多年的经营,基本相当于三个旗的实力,支持豪格的两黄旗和正蓝旗同样实力强大,双方的实力基本不相上下。这时候镶蓝旗旗主已经换成了济尔哈朗,正红旗和镶红旗仍然在代善的控制之下。为了避免八旗发生内战,多尔衮接受了折中方案,选择年幼的福临作为皇帝,多尔衮和济尔哈朗成为摄政王。由于济尔哈朗实力弱小,多尔衮才是顺治前期朝政的真正控制者。

这一时期八旗的地位已经出现了变化,参与争斗的两白旗、两黄旗和正蓝旗地位明显突出,而两红旗和镶蓝旗的话语权明显不高。多尔衮因病去世后,顺治皇帝为了避免八旗贵族权力过大,将八旗中实力最强的两黄旗和正白旗收归皇帝直属。由于这三个旗被皇帝直接控制,地位相对突出,因此被人们称为“上三旗”,而剩下的五个旗设有旗主,被称之为“下五旗”。

雍正皇帝统治时期,划分了八旗会议的座次,其中镶蓝旗被安排在了最角落的位置,属于八旗里面地位较低的一个旗。镶蓝旗的地位比较低,主要有两个重要原因。第一个原因是镶蓝旗的实力比较弱,在两次皇位争夺中都不是主角,两红旗的实力虽然也不强,但是两红旗都控制在代善一个人的手中,加起来的实力并不弱。

第二个原因是由于镶蓝旗旗主不是努尔哈赤的后人,镶蓝旗最初由努尔哈赤的弟弟控制,后来由努尔哈赤的侄子阿敏控制,最后又被阿敏的兄弟济尔哈朗控制。八旗的其他几个旗主都是努尔哈赤的后人,镶蓝旗的旗主是努尔哈赤弟弟的后人,血缘关系上的亲疏是镶蓝旗旗主座次最低的主要原因。实际上在雍正时期,八旗旗主的地位已经大不如前,只有名义上比较尊贵,因此旗主们的地位高低,对于旗主们身份地位的影响非常小。


历史总探长


满清八旗制度是原始狩猎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女真族在关外狩猎时往往是集体行动,参加狩猎的人,要有统一的指挥才能协调行动,随着狩猎规模的扩大,就出现了以旗帜统一指挥各路人马、统一行动的习惯,这些习惯逐渐被固定下来,成为一种制度。

努尔哈赤完成对建州女真的统一之后,对这种狩猎习惯进行了制度化的改革,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努尔哈赤整顿编制,分别以牛录额真、甲喇额真、固山额真为首领,开始设置黄、白、红、蓝4色旗,编成四旗。

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增设镶黄、镶白、镶红、镶蓝4旗,八旗制度基本确立。满洲朝廷实行的八旗制度,其实是一种军民结合的制度,丁壮战时皆兵,平时皆民,这样的制度寓兵于民,使其军队具有极强的战斗力。

随着满洲的势力不断增强,政府的地盘越来越大,于是满洲八旗就逐渐发展出了八旗蒙古和八旗汉军,皇太极天聪九年(1635年)编成蒙古八旗,随着对东北地区的全面占领,满州管辖的汉族人口大量增加,于是满洲就开始将这些汉民编入八旗,成为汉军八旗。

被编入八旗的汉族人,可以享受一些优待,比如全家可以迁入努尔哈赤居住的城市里定居,表示对这些汉民的信任。不过,编入八旗的汉民的标准也很高,每20户汉民才能有1个编入八旗,这一个编入八旗的汉族人,也就相当于是当了满州的兵,他的战马衣甲都由那20家共同出资购买。

这样满洲在入关之前就建立了相当强大和严密的军事组织——八旗,这既是一种制度也是一种组织,被编入八旗的人都是满州的战争工具。

在满洲入关前正黄和镶黄两个旗由汗王直接统领,其余六个旗由各路王公贵族统领。到了顺治八年,多尔衮去世,多尔衮掌握的正白旗也归了顺治统领,于是就形成了上三旗和下五旗,这就是满洲八旗的基本等级了,等于是形成了皇帝的嫡系部队和杂牌部队的区别,但是这个区别没有那么明显。

上三旗的旗人是有着很崇高的地位的,皇帝御前侍卫一般是出于上三旗,要想入选御前侍卫必须是家族有爵位承袭的,必须是官僚家的后代,必须是武艺高强的,还必须是识文断字的。

有了这些条件还有一个最关键的条件,如果还是上三旗的那就最好了,这些御前侍卫都是皇帝亲自栽培的未来的封疆大吏,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和绅,和绅承袭的爵位是三等轻车都尉,不过他出身正红旗。

在清朝还有了一种抬旗制度,为朝廷立下大功的人或者地位尊贵的人,是可以依靠抬旗制度,把这些人从地位低的旗抬进地位高的旗。

同治元年(1862年)慈禧把自己的娘家从“镶蓝旗满洲”抬入了“镶黄旗满洲”,乾隆时(1748年)慈禧的姑姑照样是做了皇贵妃,她的家人抬旗进了“正黄旗满洲”。看来镶蓝旗满洲的地位比较低。

在清军入关以后就大量圈占土地,供养旗人,这样的制度造成八旗子弟的堕落和无能。

从常识判断满清最优待的肯定是上三旗,其次是下五旗,再次是八旗蒙古,最后是八旗汉军,这肯定是一般的原则,但还要看军功和官职。

清朝初年,很多汉族人都为清朝打江山立了功,官职都不低,所以这些人肯定很受优待,比如说岳钟琪的父亲岳升龙,他出生在甘肃,但是他官拜四川总督,退休的时候他母亲已经90岁了,于是岳升龙请求皇帝批准他到四川奉养母亲,皇帝批准了。可见清朝皇帝对有功之臣的优待并不限于出身。


小小嬴政


公元1615年,明万历四十三年,努尔哈赤吞并除叶赫之外的所有女真部落,其麾下军队人数已不下五六万人。

努尔哈赤为方便管理,便将原来的红白黑三旗改为八个旗,分别为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镶白旗、正红旗、镶红旗、正蓝旗、镶蓝旗,八旗制度也由此正式建立。

当时八个旗的兵力,按照满洲牛录(300人)来算,镶黄旗是20牛录,兵力约6000人,旗主为努尔哈赤;正黄旗45牛录,兵力约13500人,旗主为努尔哈赤;正白旗18牛录,兵力约5400人,旗主为皇太极;镶白旗15牛录,兵力约4500人,旗主为杜度(努尔哈赤长孙)。

正蓝旗21牛录,兵力约6300人,旗主为莽古尔泰;镶蓝旗33牛录,兵力约9900人,旗主为阿敏;正红旗25牛录,兵力约7500人,旗主为代善;镶红旗26牛录,兵力约7800人,旗主为代善。



在清军入关前,八旗中的正黄、镶黄两旗由汗王(皇帝)直接统领,其它6旗分别由汗王的子侄统领。其中又以镶黄旗只属于皇帝一人。镶黄旗内除了皇帝之外.没有其他宗室。

因此,在当时的八旗中,镶黄旗的地位排名第一,正黄旗的地位排名第二,剩余六个旗的地位,名义上是平起平坐。 但是,因为每个旗的实力强弱不同,所以也就造成他们当时的实际地位还是有所差别。

根据前面的八个旗的兵力分析,除开正黄和镶黄两个旗外,剩余的六个旗中,镶白旗的兵力最少,只有4500人,而且旗主的辈分最小,是孙子辈的人,所以其地位排在最后一名。

也正因为此,皇太极上台后,轻而易举就将镶白旗的控制权给夺了过来,交给自己的交由长子豪格掌管,后改为镶黄旗。等到清军入关后,尤其是顺治开始亲政后,他为加强对八旗掌控,亲自统领了原属多尔衮的正白旗。



这样一来,由皇帝控制的正黄、镶黄、正白三旗,就被称之为上三旗;而由诸王、贝勒掌控的镶白、正蓝、镶蓝、正红、镶红五旗,就被称为下五旗,此后终清未改。

上三旗较下五旗为崇,是皇帝的亲兵,担任禁卫皇宫等任务,下五旗驻守京师及各地。因此,上三旗的地位和待遇,普遍要高于下五旗。

至于下五旗,由于清朝统治的有意控制,它们的实力基本维持在均衡状态,而且在明面上地位和待遇也都基本上保持一致,所以它们之间并无实质的高低之分。

等到雍正继位后,他为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削弱诸王、贝勒对各旗的控制,此时的八旗,实际都已变成皇帝的军队,旗主的权力基本被削光,它们之间就更没有所谓的高低区别。

当时,雍正是这样来布防八旗军的:以镶黄、正白、镶白、正蓝四旗居左,称为左翼;正黄、正红、镶红、镶蓝四旗居右,称为右翼。镶黄旗又称头旗。

从这里的布防来看,如果真要给它们排名的话,按照古代官场传统的“居中为大、左为尊”的原则来看,镶黄旗毫无疑问排名第一,而位居右翼第四名的镶蓝旗则应该排在最末位。当然,这个更多只是名义上的排名,实际地位下五旗之间并没有多大差距。


我是赵帅锅


清朝八旗有上三旗和下五旗之分,镶黄旗在八旗中居于首位,而上三旗的地位高于下五旗。也就是说上三旗剩下两旗之间没有地位之分,下五旗之间也没有地位之分。

清朝的八旗本无高低之分,但清军入关前,八旗中的正黄和镶黄两旗由皇帝直接统领,区别于其它由宗室子侄统领的六旗,因此正黄旗和镶黄旗的地位比其他六旗高。但后来在顺治年间,由多尔衮统领的正白旗也被归为皇帝统领,因此八旗有了上三旗和下五旗之分。

镶黄旗之所以例外,是因为他是最早属于皇帝一个人,正黄旗和正白旗都是后来才归皇帝统治。而且镶黄旗内无王,由皇帝所亲统,兵为皇帝亲兵,侍卫皇室的成员也从上三旗中选。

而且在清朝很多有名的重臣,都是出自镶黄旗的,一些后宫嫔妃们,也是镶黄旗出身的最多,镶黄旗的九大老姓分别是:瓜尔佳氏、钮祜禄氏、博尔济吉特氏、舒穆禄氏、叶赫那拉氏、辉发那拉氏、乌拉那拉氏、郭络罗氏、伊尔根觉罗氏。另外在入关前还另有两个重要的部族,一为董鄂氏,一为富察氏,此亦为外戚。

镶黄旗创建于1615年,旗帜为黄色镶红边。镶黄旗没有设置旗主,由皇帝亲自率领。在八旗中,镶黄旗的人口数量不是最多,到清朝末年,也只有约2.6万兵丁,男女老少总人口13万人。但是,镶黄旗的成员最为尊贵。





风火影音时代


八旗排名,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由皇帝直接统领,属皇帝亲兵,待遇优厚 称为:上三旗

正红旗,镶红旗,镶白旗,正蓝旗,镶蓝旗由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分领,称为:下五旗

镶蓝旗地位最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