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杜月笙號稱上海灘土皇帝,為何晚年落魄到借錢的地步,有人願意給他借錢嗎?

風雪夢不逝


大名鼎鼎的青幫大佬杜月笙,絕對是民國乃至與中國近百年幫派最大的傳奇,杜月笙無論是手腕、影響力,還是為人處世能力,都堪稱出類拔萃,最難得的是,這位大佬還是名副其實的白手起家。

杜月笙出身於貧農家庭,年幼的時候便父母雙亡,他憑藉著自身努力,得到黃金宋的賞識,逐步成長為上世紀上半葉上海灘叱吒風雲的黑幫幫主。他長相文質彬彬,行事作風無一不透露著他的心狠手辣;他雖然曾經為虎作倀,奸猾狡詐,然而國難當頭他又是黑幫裡最講義氣,具有愛國心的財富大亨。

杜月笙一生頗具傳奇色彩,他從貧民窟走向上海灘,甚至還有著“上海皇帝”、“三百年幫會第一人”之稱。可是,又有傳聞說,這個曾經在上海灘赫赫有名的黑幫老大,晚年居然淪落到向別人借錢的地步,真的如此嗎?他到底是如何淪落至此?按照他往日的行事作風,真的有人願意借錢給他嗎?

杜月笙

上海灘有這樣一句老話:“黃金榮貪財,張嘯林善打,杜月笙會做人”,這三者之中,將“做人”二字體現得淋漓盡致的當屬杜月笙。14歲初到上海灘的杜月笙,當時只是一個跑腿賣水果的小癟三,僅用了30年的時間,他就成了通吃政、商、文化三界的黑道教父,能夠有如此成就,就是在於杜月笙會做事。

杜月笙看似在上海灘呼風喚雨,可是他卻從來不欺負下層人,對於自己的手下、傭人尊尊敬敬,就連給他拉車的黃包車師傅他都多加寬待,一個有包容心和慈悲心的人,也難怪會坐穩上海灘的頭把交椅了。

左一杜月笙

國難當頭,別人對政治界的事情避之不及,唯獨杜月笙敢將張學良接入自己家中,也敢帶著保鏢去迎接人人喊打的黎元洪,也多次接濟抗日頭號分子梅蘭芳。別人忙著存錢的同時,杜月笙卻給自己存了不少交情。

也因此,上海灘眾多呼風喚雨的政客名流們,都與杜月笙有著大大小小的交情。他出手闊綽,對軍閥政客慷慨解囊,不斷地資助名流佈衣,為了抗戰事業更是倒貼了不少銀兩。他確實是賺錢,可是這種“千金散去”的豪氣,也讓他晚年的時候過得捉襟見肘。

杜月笙與孟小冬

1941年,由於太平洋戰爭的爆發,他被迫離開了上海,去到了重慶,可是這裡畢竟不是自己的地盤,他也沒有辦法攜帶大量財產轉移,日子馬上就過得捉襟見肘。為了家中妻妾、僕人的生計,杜月笙找到了民國時期有名的實業家劉航琛借錢。

此人與杜月笙交情頗深,早些年的時候他在上海遭難,杜月笙對他伸以援手;後來他又得罪了四川當地的一個大佬,是杜月笙幫他擺平的。當杜月笙來到重慶之時,此人已經擔任著四川省的財政廳長了。

杜月笙老年

當杜月笙找到劉航琛對他說明借錢來意之後,他二話沒說,直接將空白支票和一支筆遞到杜月笙眼前,並且對杜月笙說到,只要是150萬以內的金額,杜先生需要多少自己開支票就好。他甚至都沒有問杜月笙這筆錢的用途,足以看出他對杜月笙的信任,以及杜月笙在當時的顯赫地位。杜月笙之所以能夠在晚年得到別人的慷慨解囊,其實也是他早些年雪中送炭的結果。他所存的“人情”,在這一刻才真正地顯現出來。


鳶飛九天2018


借錢的說法發生在1951年

那一年杜月笙哮喘病發作,感覺命不長久,就讓人拍電報給他的門生陸京士到香港處理後事。陸京士跟隨杜月笙二十多年,是杜月笙恆社中核心人物,當時正在臺灣整理青幫事務

陸京士到了香港後,杜月笙已經快不行了,兩人交流一會後,杜月笙突然對家人說,陸京士在我這邊存了十萬塊港幣,你們立刻還給他。陸京士聽到後,詫異一下立刻反應,沒這回事,從來沒在先生這裡存過錢。

一個堅決要給一個堅決不要,後來杜月笙想起來在朱汝山(跟杜月笙混的上海富豪,當時也在病床前)那邊還放了十萬塊,於是讓朱汝山把錢給陸京士。朱汝山聽到後,說先生在我這裡存的是十萬港幣,不是十萬美元

第二天朱汝山開了張十萬的支票,當著杜月笙的面交給陸京士,陸京士呢前手接,出門就還給了杜月笙老婆

其實,想想就能明白,這十萬塊是杜月笙給陸京士提供的發展經費,陸京士維持恆社運轉整頓幫派等,都需要錢財,杜月笙臨終前想再盡一份力,畢竟那些人都是跟他混的

估計就這件事傳出去之後,變成了杜月笙在香港借別人錢的說法

杜月笙雖然在香港沒辦什麼產業,不過瘦死駱駝比馬大,遠沒到需要借錢的地步,而且他若真缺錢,根本不用借,也不想想老杜是靠什麼起家的


靈石蘊珠寶


杜月笙一生風風光光,在上海是一個數一數二的人物,手上擁有過無數的錢財,又用這無數的錢財打出了權和勢。

對於杜月笙的錢財,用他的話說,“我一生一世,過手洋鈿何止億萬。”

這“億萬”二字,恐怕也只能看到杜月笙在巔峰時期的三四分模樣,他當年在上海所擁有的“勢”,即便是國民政府任命的官員也曾在他手下吃過癟,誰去了不得客客氣氣喚一聲“杜先生?

即便只是表面上,也得給足杜月笙面子!

不過,杜月笙雖然輝煌過,卻也落魄過,他最落魄的時期顯然是發跡以前,在輝煌過後的衰落時期,也有過落魄的時候,只是他的落魄完全是他自己一手造成的。

1937年,日本人在侵佔上海後,找到了杜月笙,說要出資2000萬日元和他合作開銀行,他婉拒了。

日本人一看,難道是杜月笙胃口太大?於是,便又改合作為直接送錢,只要杜月笙肯向日本人低頭,學學張嘯林,2000萬白送!

可是,杜月笙仍然搖搖頭拒絕了,不為什麼,只因為他是中國人。

日本人看到杜月笙油鹽不進,也生氣了,特務頭頭土肥原為了迫使杜月笙低頭,竟然派了飛機到杜公館上空盤旋,嚇死你個杜月笙!

杜月笙被嚇住了嗎?不但沒有,他更是在日本特務的眼皮底下,坐車離開了杜公館,直奔碼頭,登上了去香港的輪船,氣得日本人跺腳痛罵。

杜月笙到了香港,沒了上海這塊肥沃的土壤,他也算是落了難,可是他還是沒有閒著,從自己的口袋裡掏出了錢,主持中國紅十字會的工作,設立醫院,又想方設法籌措資金,購買物資源源不斷地送到前線。

杜月笙對錢實際上沒多少概念,在他眼裡錢不過是一串數字而已,所以在香港淪陷前夕,他到了重慶後,手往口袋裡一掏,竟已經掏不出多少錢來了。

錢用在哪了?除了維持杜公館裡的開銷,幾乎全砸在了支持抗戰事業上了!

所以,說杜月笙的落魄是他自己一手造成的確實不為過,不過,這樣的“落魄”卻很可敬,也很可愛。

杜月笙到了重慶,兜裡空蕩蕩的,讓他很不舒服,他想幹很多事,卻因為沒有錢而幹不了,這也讓他很是苦惱。

所以,他想在重慶重新打造一個杜氏商業帝國,可是手裡卻沒有錢,沒有錢,他想的再好也只能想想而已。

他在重慶,空有一身所謂的名望,卻沒有任何根基,所以他想要在重慶打出一片天來,只能求人。

只是他自從發跡以後很少求人,多是別人求他,這突然讓他開口求人,他也確實很難放得下臉。更何況,他心裡對求人一事也很忐忑,如果他開了口,別人不賣他面子,拒絕他了他怎麼下得了臺?

這時候,他突然想到了一個人——劉航琛!

劉航琛曾因得罪了川系軍閥王贊緒而遭到了王的通緝,從而出逃河內。杜月笙獲悉此事後,派人去河內將劉航琛接到了香港,給予了厚待,後來又資助他回川,從而東山再起。

劉航琛素有“四川財神爺”的稱號,手裡有的是錢,杜月笙找他借錢鐵定沒錯!

杜月笙在短短几天裡便已經受夠了沒錢寸步難行的痛苦,於是,在看到劉航琛後,敘舊一番,便開門見山地說:“航琛兄,承你借我一本空白本票,讓我隨時在你的銀行中支錢,你這番盛情,我是十分的感激。”

不是一張,是一本!

這話的意思——你給空白支票,數額任我填寫!

乖乖,這胃口也忒大了,碰上勢力的又脾氣不好的人,看你杜月笙今朝落魄,借錢卻仍然這麼大口氣,恐怕免不了一頓臭罵和侮辱。

杜月笙倒也不是一個沒底線的人,在看到劉航琛同意後,他又說:“記得當初我問你,我支用錢的最高限額是多少,你老兄說是一百五十萬,對不對?”

是的,杜月笙想借的正是150萬。

劉航琛二話不說,拿出了一本空白支票交給了杜月笙,“一百五十萬元之內,杜先生打支票,我的銀行立刻照付。一百五十萬元以上,麻煩杜先生先知會我一聲。”

你杜先生打支票,只要是150萬以內,我劉航琛的銀行可以立即兌現!不過,憑我們的交情,杜先生也別局限於150萬,真要超過了150萬,你知會我一聲,我也可以借給你!

杜月笙胃口大,劉航琛也爽快,所以杜月笙忍不住笑道:“生平借款,以這一次最為痛快!”

此後,他憑著從劉航琛手裡借來的錢,又在重慶發了家,從他後來為了贖一個被綁架的手下花了700萬,便可知他在重慶的身家有多恐怖了。

1949年,杜月笙去了香港,雖說已經沒有了在上海的輝煌,可須知他保險箱裡還鎖著價值不知幾何的借據呢!

更何況,他在香港也受到了所謂的“香港杜月笙”李裁法的照拂,也仍有不少門生追隨照料,生活上算不上落魄。

他在臨死前,仍然留有美金10萬,更是以“京士有10萬塊港幣存在我這裡”為由,將存放在朱如山手裡的10萬塊港幣贈給了陸京士!不過,陸京士拿過錢後,轉頭便交給了姚玉蘭。

杜月笙還屢屢接濟逃難到香港的朋友,或多或少送幾個錢去給他們,如一個曾經的重慶富豪逃難到了香港,想去臺灣,竟連買船票的錢也沒有,只好拉下臉去向杜月笙“借”300塊,杜月笙想了想,300塊拿不出手,便給了他1000塊。

他剛到香港的時候,更是為了支持門生在香港做生意,接連虧損了10萬美金。

所以,杜月笙晚年雖然為了杜公館裡的花錢如流水感到憂心,可是在他臨死前,也仍然留有10萬美金的遺產,兌換成港幣也有不少,終究沒有落魄到去向人借錢的地步。

他在向劉航琛借錢的時候,也不能說是他的晚年,此時的他雖然已經53歲,可他心中仍然充滿了鬥志,對未來仍然充滿憧憬。

杜月笙晚年雖然不再有在上海時候的富有,但是一個能夠撕碎手裡所有的借據,又能夠留下10萬美金遺產的人,恐怕也談不上落魄。

即便落魄,也是他一手造成的,竟然放著這麼多借據不用,反而撕碎了。

杜月笙這個人啊,豪氣!


寧糊塗


其實老杜是真沒錢了。

按理說像杜月笙這樣級別的大佬,以他在上海的實力地位和事業體量,隨隨便便攢幾個錢也足夠一輩子吃喝不愁。但大家只注意到杜老闆進項大,卻忽視了他的花銷也大。

和一般的大佬不同,杜月笙對金錢並沒有特別狂熱的追求,更不是一個守財奴。在他眼裡錢只是個工具而非最終目的。相比於利,他倒是更看重名。他更願意把賺來的錢,大把地花在結交各路人物,疏通打點關係上,從而擴大自己的實力和影響力。因此他花錢如流水,也給大家留下杜老闆出手闊綽,手面寬的印象。

這是他與其他同時代大佬們相比能夠一枝獨秀,成為“三百年幫會第一人”的原因,但同時要經營這樣一張龐大的關係網,在那個風雲際會的時代手眼通天,是需要大量金錢支撐的。

當時的杜公館,光過一個年的花銷就不下三五十萬。從臘月二十三送灶神的日子開始,杜月笙就要備好整疊的銀票帶在身邊。對於那些他認為缺錢過年,需要幫助的人,便會送上一份。而對於那些鰥寡孤獨貧困者,杜家會發放濟貧的摺子,憑這個摺子,每月初一十五可以在杜家賬房領取固定的月費。對於那些流落街頭的乞丐,杜家也有專門的賑濟,杜家傭人會專門把他們攔入勸餘坊的弄堂內,出一個領一份錢,每人也能領到幾個毫洋。按當時的物價,這些錢足夠他們有魚有肉地好好吃上幾頓了。雖然這幾個毫洋對於杜月笙來說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但奈何來領錢的乞丐人數太多,加起來就是一筆鉅款。

到除夕團圓飯後,杜家會客廳的煙榻上就會擺上疊好的現金,杜月笙坐在那裡,凡事來拜年的人,杜月笙便會隨手抓上一把遞給來人。前來拜年的人絡繹不絕,進進出出,直到後半夜才見消停。每到此時,杜月笙顯得便格外輕快,跑到澡堂去洗個澡,然後理了發,回來準備拜天地、祖宗、神仙。煙榻上剩下的那些錢,便全成了陪他幹這些事的秘書翁左青的好處。

正月裡,杜月笙走親訪友,在拜年上又得花大把的錢。他每次登門拜年,除主人的紅包外,從司機到傭人也人人有份。照理說,這是禮尚往來有來有回的事,來杜家拜年的人也不少,所帶紅包自然也不能小,合計起來,這也是一筆不小的收入。但杜月笙並沒有把這些錢據為己有,而是又都賞給了杜家的下人們。杜家的傭人不止華格臬路杜公館一處,還有莫干山別墅、浦東高橋鎮的杜家祠堂,加起來不下一百五十人。據一位看守杜家祠堂的傭人敘述,他最多曾分到銀幣八百元。如此一來,就按人均四百元算,這一百五十人加起來便是六萬餘元。杜家傭人們光靠這些錢便足夠一年的花銷了,幹上個三五年,靠攢下的這些錢便能夠買房置地,開一家店面,成為小康之家了。

如此巨大的耗費,按照杜月笙的實力原本是足以應付的。但到後期,杜月笙極力洗白,到抗戰後,更是一心求名,因此在最賺錢的煙賭兩行便要逐漸收手,轉向工商業正途。如此便不能像以前那樣財源滾滾。如此一進一出,賺得少花得多,杜月笙便攢不了幾個錢了。

解放後,上海變天,而杜月笙的產業幾乎都在上海,所以當他跑到香港的時候,便基本失去了所有的經濟來源。

其實即便如此,杜月笙也應該是不缺錢花的,因為他本身就是一棵行走的搖錢樹。憑藉出類拔萃的能力和多年積攢的人脈,無論他去臺灣還是在臺灣,都不愁重打鼓另開張,重新壯大自己的事業。

但問題的關鍵是,他的身體垮了。

到香港的杜月笙已經患有嚴重的哮喘病。即便在晴天,也是每日早起讀報後便又上床,午飯後又是午睡,到傍晚四五點,才勉強起身移步客廳,看些閒書,聽聽留聲機,打發時間。而到了陰雨天,哮喘發作,豆大的汗珠佈滿額頭,青筋暴起,時而又忽然從床上一躍而起,兩手空張,彷彿要抓緊什麼東西,好用盡氣力,打通喉間阻隔。每次犯病,都要持續一兩週才能有所好轉。

到後來,杜月笙必須藉助氧氣才能呼吸,即便外出訪友,也要預先把氧氣罐送去提前備好才行。其每月氧氣用量不下二十餘罐,由氧氣公司用貨車按月送來。這個使用量,就是一般的小醫院也用不了這麼多。

為了治病,杜月笙請便各方名醫,甚至邀約中西醫進行會診,其中不乏香港大學的醫科教授。但杜月笙嘗試了中西醫各種療法,都治標不治本,只能眼看身體在哮喘的折磨下一天天垮掉。到1951年秋,杜月笙又患上兩腳麻痺,連路都走不了了,從臥房到客廳都需要藉助輪椅,身體就更差了。

這樣的杜月笙,已經無力再幹什麼事業了,所以只能吃老本。初到香港的杜月笙,除隨身攜帶的有限外匯外,最大的一筆款子是存在香港交通銀行的八十萬港幣。這些錢是杜月笙出售杜美路的房子所得,原本有四十五萬美元,但當時是按法幣折算付款的,由於當時上海經濟秩序混亂,通貨膨脹嚴重,貨幣貶值飛快,一收一兌間便已不足四十五萬美元了。而這筆法幣價款的大部分又被杜月笙存入銀行生息,作為家用開支,所換外匯只有這區區八十萬港幣,杜月笙在香港的生計便全靠著筆錢了。此外,杜月笙還有一筆錢是早前交給宋子良在美國代為打理的十萬美元。但這筆錢作為理財,一來盈虧難料,二來又不能立刻抽出來,即便取出來,當時的杜月笙每月光醫藥一項就得至少六千,加上其他支出,沒三萬不可,這些存款根本經不起他幾年消耗。如此一來,杜月笙在經濟問題上雖不至於窮到沒錢花,但也顯得捉襟見肘了。


王侯錄


杜月笙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逐步發展成上海灘三巨頭之一,是上海灘當之無愧的土皇帝。巔峰時期的杜月笙,就連蔣介石也要敬重他三分。杜月笙有錢有勢,上海灘的杜公館如今依舊氣派,可見當年杜月笙究竟擁有怎樣的財富。

杜月笙晚年雖然落魄,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還沒淪落到需要借錢度日的地步。杜月笙晚年攜帶全家來到香港定居,本想發展勢力,但遭到了香港青幫的打壓,畢竟不是在上海了,杜月笙也只能就此作罷。



1951年杜月笙病重,他臨終之際把弟子陸京士叫來身邊,當時陸京士正在臺灣建立青幫恆社。陸京士來到已經奄奄一息的杜月笙身邊,杜月笙拿到十萬港幣,說是陸京士之前在我這存了十萬港幣,現在還給他。陸京士當時也是一臉糊塗,記得自己並沒有存錢在杜月笙這。


後來才明白,這是杜月笙臨終前給他的一點幫助。陸京士剛剛建立恆社,正是用錢之時。陸京士當時並未拒絕,只是到了出門後,他又把錢還給了杜月笙的夫人,陸京士也知道杜月笙這一家子人現在不容易,生活艱難,這時候哪能要這十萬港幣。所以後面就流傳出了杜月笙晚年借錢的故事。


傳奇歷史觀


這是以訛傳訛。

晚年寓居香港的杜月笙,和此前在上海灘叱吒風雲的杜月笙相比,確實錦囊羞澀了許多。但還沒淪落到借錢度日的地步。

不但沒有借別人錢,杜月笙臨死前,手裡還握著一大堆別人借他錢的欠條,每一張欠條上的數額,都不菲。但是,杜月笙決定把欠條全部燒掉。

即便杜月笙真的淪落到需要借錢度日的地步,我想,以杜月笙平日裡埋下的人脈,也會有人借錢給他的。況且,他有一大堆徒子徒孫,很多徒子徒孫都混得風生水起。只要杜月笙一開口,單是徒子徒孫們的供奉就足夠杜月笙花銷了。

不過,客居香港的杜月笙,確實比以前寒酸了許多。

比如住宅。在上海時,杜公館都是寬敞明亮的大豪宅,而且不止一兩處。可是到了香港後,杜月笙只有一處擁擠的住所。因為太擁擠,已經成家的孩子們只能出去住,而杜月笙身邊的很多人,也只能住在外邊,每天早晨按時到杜月笙的住宅上班。

這在以前,是不可能的。杜公館可以住下所有人員,綽綽有餘。

杜月笙臨死前留下的遺產,也比較令人唏噓:僅僅十萬美元+十萬港幣。

這筆錢,說來也不算少。但放到曾經揮金如土的杜月笙手裡,確實是小錢。

這兩筆錢,其中的十萬美元是從宋子良手裡要回來的。

當初杜月笙還未落魄時,曾經放了十萬美元在宋子良手裡,讓宋子良幫著理財。很多年了,宋子良用這筆錢投資,最終連本帶利也就十萬多一點。

杜月笙臨死前,讓大弟子陸京士拍電報給宋子良,要回了這筆錢。然後作為遺產分給了妻兒們。

其中的十萬港幣,是放在他的朋友朱汝山手中。這筆錢,杜月笙本來是打算留給陸京士的,作為運作恆社的經費(恆社是杜月笙創辦的一個社團)。

但陸京士不忍,在杜月笙面前假意收下了這筆錢,但悄悄地又塞給了杜月笙的家屬。

也許,杜月笙還放了錢在其他人手裡,但他已經忘了。見於記載的,杜月笙臨死前的遺產,就只有這十萬美元和十萬港幣,以及一堆被燒掉的鉅額借條。


趣談國史


杜月笙在民國時期的上海灘可是響噹噹的人物,這位當年的青幫老大曾經一跺腳,整個上海灘都要震三震的,這樣的人物他的晚年如何呢?

杜月笙晚年生活在香港,被迫借錢過活。

一代上海灘“土皇帝”為何落魄如此呢?有人願意借錢給他嗎?

一、杜月笙為什麼落魄到借錢生活呢?

杜月笙是上海灘青幫老大,毫不客氣的講就是那段時期上海灘的“土皇帝”,黑白兩道通吃,壟斷了許多的貿易往來,不知道攥取了多少的財富。

他之所以最後窮困潦倒,一是因為當時大半個中國都被日本所侵佔,上海也得在日本人的淫賊下生存,而杜月笙雖然是混黑道的,但是骨子裡還是一個愛國人士,不做漢奸,那麼在上海灘就生存不下去了,他只能變賣家產遠走香港!

二是因為杜月笙本身花錢大手大腳!對於一個過慣了富裕日子的人來說,讓他過緊巴巴的苦日子比讓他死還難,有句話說的好: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而逃到香港的杜月笙一家正是如此。

三是杜月笙在香港不善經營。

雖然攜帶了大量的錢財,但是到了香港後並沒有收入。長此以往,杜月笙手中的錢越來越少。

以上種種原因導致杜月笙晚年非常窘迫,不得不借錢去維持生活。

二、到底有沒有願意借錢給杜月笙呢?

答案是肯定的,當時有很多人借錢給杜月笙。

借錢給杜月笙的人中有兩個讓杜月笙異常感動。

一個名字叫做錢新之,杜月笙早年幫助過他。所以在香港杜月笙窮困潦倒之時,錢新之沒有等杜月笙開口,就主動到了杜月笙的門上借錢給他,而且從來沒有讓杜月笙打過欠條。

另外一個名字叫做劉航琛。這個劉航琛是一個有名的實業家,號稱四川的財神爺。早年杜月笙曾不予餘力的幫助過劉航琛,劉航琛本人也十分敬佩杜月生的為人。所以當杜月笙窮困向劉航琛開口借錢時,劉航琛對杜月笙說道,先生找我借錢150萬以下,自己填支票,150萬以上給我說一聲就行啦。

就這樣晚年的杜月笙靠借錢維持了並不富裕的生活。

我們從杜月笙缺錢到借錢,可以看出他是一個重情重義的人。有情有義的人在他人需要幫助時會慷慨解囊,待到自己窮困潦倒之時,也會有人伸出援助之手。

我是xiaoZ彈史,翻看滾滾煙塵,知曉橫趣點點。歡迎【關注】我,一起尋找歷史中的真我!


xiaoZ彈史


杜月笙晚年是有些落魄,但並沒有到要借錢的地步。

解放前夕,杜月笙面對國共雙方的拉攏,沒有去臺灣,也沒有留在上海灘,反而是逃去了香港。

在去香港之前,杜月笙的產業幾乎沒機會變賣,手裡一共也就30幾萬塊錢。

到了香港之後,杜月笙沒有在上海灘的勢力,自然那些鴉片、賭博的產業沒辦法開展。

所以,杜月笙一家在香港最後的幾年,資金是隻出不進。

雪上加霜的是,雖然錢財緊張,但是杜公館的花費依舊如流水一般。

過慣了風花雪月的日子,杜月笙的晚年也沒辦法節衣縮食。

實際上,杜月笙不是沒想過賺錢,也曾拿出一部分錢來找人去炒股票。

結果不僅沒賺到,還賠了好多,從此以後,杜月笙就再沒發展過產業。

杜公館的花銷,全靠帶來的30多萬撐著,到杜月笙臨死之前,連放在陸京士那裡的10萬美金都沒動,說明這30多萬還是勉強夠花的。

假如他真的借錢的話,相信還是能夠借到的,香港也不是人生地不熟,有很多臺灣方面的人當時也在香港。

憑著杜月笙的過往人情,相信也會賣他一個面子。

但是杜月笙借錢的可能性很低,杜月笙有句名言,說人的一生最難吃的三碗麵,是情面、人面、場面。

昔日縱橫闔捭的黑幫大佬,就算真的到了山窮水盡之地,恐怕也拉不下這個老臉去借錢。


十點歷史君


杜月笙是上海灘的傳奇人物,從一個孤苦無依的窮小子一步步成為上海灘的大亨,巔峰時刻有70個頭銜,包括各種董事長、理事長、會長,橫跨教育界、文化界、金融界、交通界、紡織界、航運界、證券界等等,比如:復旦大學校董、申報董事長、中匯銀行董事長、招商局理事等。家裡9部汽車,管家、傭人、賬房、司機加起來上百號人,風光無限,可以這麼說,當時上海灘的普通人拿著望遠鏡都看不到他。


杜月笙晚年確實風光不再,所以很多人都本著看熱鬧不嫌事大的心態,津津樂道杜月笙晚年如何落魄,不好意思,讓這些人失望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杜月笙晚年雖然過的不怎麼好,但也不至於到落魄的地步。


杜月笙晚年的生活是怎樣的


1、關於錢。

杜月笙離開上海的時候,只帶了30萬美元的現金,這筆錢是他賣掉了杜美路宅子所得,另外有10萬美元存在宋子良那裡,由宋子良幫他打理。這30萬美元基本上就是杜月笙晚年的全部生活費,宋子良那裡的10萬美元最後作為遺產分給了他的太太和子女們了。


杜月笙一生揮金如土,幾十年來他從來沒有管過賬,進多少,出多少自有賬房、出納幫他辦理。但是晚年後,杜月笙不得不親自來打理自己的財務,計算自己的開支。儘管他已經儘量縮減開支,但是每個月整個杜家還是要開支出去5萬元,即便如此,晚年的杜月笙也是極少涉足生意。


2、關於生活


晚年的杜月笙租住在堅尼臺道,因為身體狀況已經很差,所以杜月笙基本不會客,堅尼臺的杜公館和大上海的杜公館比起來,簡直就是門前冷清,車馬稀少。但並不是說杜月笙沒有號召力了。杜月笙有個朋友叫李裁法,因為生意被英國人給擠了,杜月笙親自上門捧場,帶來無數人,竟讓李裁法的生意起死回生。


不等杜月笙張口就有人送錢,何須借


杜月笙風光的時候,經手的資金數額巨大,遇到資金短缺的時候,杜月笙也會去借錢,以他當時的勢力,很多人都會借給他,當然,那時的借錢算是生意上的週轉。但杜月笙晚年後還真沒有找人借過錢,反而會有人主動給他送錢,不過,不是直接送,以杜月笙的性格,是斷然不會接受的,送的都是賺錢機會。


杜月笙有個門生叫袁國樑,在做股票生意。一次和杜月笙閒聊,杜月笙突然說你幫我做一做股票生意吧,要看準一點。袁國樑一聽說老大委託他做生意,心裡既激動也緊張,怕看不準做虧了。他知道杜月笙手頭錢也緊張,就主動說本錢我來墊。做交易的時候,他謹小慎微,有盈餘立馬落袋為安,然後把賺來的錢交給杜月笙,大概有幾千美元。其實就相當於是贈送。


還有剛才提到的李裁法,後來想在九龍開一家高檔酒店,總共需要三十萬港幣的股本,他拿出一半股份,請杜月笙幫他邀請一些名流入股,杜月笙明白,這三十萬港幣並不是李裁法拿不出來,而是送他一個穩賺不賠的生意。


總而言之,晚年的杜月笙再也沒有揮金如土的日子了,雖然帶了30萬美元出去,但是對於開支龐大的杜公館來說,杜月笙是缺錢的。即便是他借錢,也並不代表著落魄,更何況杜門子弟無數,保他生活是沒有任何問題的。


歷史百小生


被稱為“上海灘土皇帝”的杜月笙,為何晚年會落魄到借錢的地步?

說起杜月笙,我們首先想到的便是什麼“上海灘土皇帝”、“青幫大佬”、“上海灘教父”等等稱謂。總之在他的身上有著各種各樣的標籤,這其中既有褒義的,也有貶義的。當然了,作為民國時期的一個傳奇人物,自然功過是非頗多。

早年的杜月笙起家比較艱難,不過上天也算是眷顧他,在他的不懈努力之下,終於還是在上海灘打下一片天地。發家之後的杜月笙,生活水平直線上升,在上海灘的名望也越來越高。不過,在杜月笙晚年的時候,卻似乎過得不怎麼好。生活一度困窘,甚至到了“借錢”的地步。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1948年春,杜月笙參加了國民黨政府召開的“行憲國大”,捧蔣介石當總統。當時國民黨發生了嚴重的財政危機,於是蔣介石便派遣兒子蔣經國到上海去實行市值改革,發行金圓券,並要求民間要將所持有的“外幣”及金銀一律都兌換成金圓券。

但是杜月笙的兒子杜維屏沒有照辦,於是蔣經國便以投機倒把罪將其逮捕,並關押了半年的時間。杜月笙家族在幾經周折之後,其勢力也大不如前了。雖然杜月笙的那些所謂的徒子徒孫和一些親朋故友都還對其有照料,但實事求是地說,杜月笙一家的生活狀況已經隨著時局的變化,一步步在走下坡路了。特別是在杜月笙去到香港以後,其生活則過得更加艱辛了。

就拿住宅來說,杜月笙在上海杜公館是何等寬敞明亮的大豪宅,但是到了香港之後,卻只能蝸居在一個小住所裡面。因為房間太過擁擠,已經有家庭的孩子只能出去找地方住。值得一提的是,杜月笙在臨死前所遺留下的遺產卻只有十萬美元和十萬港幣這麼一點。

當然了,也許你會說這並不是一筆小錢,但是這對於曾經那個揮金如土“上海灘土皇帝”的杜月笙來說,的的確確是一筆小錢。再者來說,他的家庭人員眾多,這些錢又怎麼能夠維持家中日常開銷呢?

最重要的是,這兩筆錢中的十萬美元是從宋子良手裡面要過來的。而這十萬元港幣則是原本是要交給大弟子陸京士,將其作為恆社經費的。但是陸京士不忍心,於是便只有在杜月笙面前假裝收下這筆錢,然後等到出門的時候又將它交還給了杜月笙的妻子。

值得一提的是,杜月笙在臨終前還燒掉了很多人曾經向他借錢打下的欠條。這或許就是這位曾經在上海灘叱吒風雲的青幫大佬做的最後一點努力吧!

那麼問題來了,杜月笙在生活困窘的時候,真的找別人借過錢嗎?

實事求是的說,並沒有。而之所以會有這個說法,實際上就是來源於他的大弟子陸京士。

話說在1951年的時候,杜月笙病重,於是就叫人給弟子陸京士發去電報,讓他來香港給自己的處理後事。等到陸京士來到香港之後,杜月笙便叫妻子給他拿了十萬元港幣,還說這是陸京士存在自己這裡的。所以很多人都以為這是杜月笙找陸京士借的,但其實並不是,這筆錢是杜月笙想讓陸京士拿去當作恆社的經費。

陸京士心裡也很清楚,自己根本就沒有在杜月笙那裡存過什麼錢,也知道這是杜月笙給恆社的錢,但是現在恩師病重,家庭本就難以為繼,自己要是拿走這筆錢,那豈不叫人笑話嗎?但是恩師的話又不能不聽,所以只能假裝收下,等到出門的時候再還回去。這才是杜月笙“借錢”的真實情況。

參考文獻:《杜月笙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