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6 辛弃疾脍炙人口的一首词,每句都是千古名句,令人拍案叫绝

身为南宋豪放派词人,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的辛弃疾,相信大家并不陌生。无论是《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里的“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还是《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里的“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亦或是《青玉案·元夕》里的“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等,无不牵动了世人的心。

辛弃疾脍炙人口的一首词,每句都是千古名句,令人拍案叫绝

而除了词是名家外,辛弃疾还是南宋著名将领。据史料记载,辛青年时参与耿京起义,抗金归宋。先后在江西、湖南、福建等地为守臣,平定茶商赖文政起事,创制飞虎军以弹压湖湘。可惜却遭到主和派的打压,壮志难酬。因此辛弃疾最牵动人心的词,要数那些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以及对当时统治集团的谴责的词作。

辛弃疾脍炙人口的一首词,每句都是千古名句,令人拍案叫绝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便是其中脍炙人口的一首词,它写于辛弃疾闲居信州(今江西上饶)之时。公元1188年,也就是宋孝宗淳熙十五年冬,辛弃疾的挚友陈同甫来到铅山瓢泉,与辛弃疾纵谈天下事。而此前,陈同甫刚因积极主张抗战,遭到了投降派的打击。所以辛弃疾颇有感慨,便写下了这首词给陈同甫。那么辛弃疾究竟在词中写了什么呢?下面我们便来具体看看。


辛弃疾脍炙人口的一首词,每句都是千古名句,令人拍案叫绝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首先,词的开篇就是经典。“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是辛弃疾对自己早年抗金生涯的追忆,即醉酒后把灯芯挑亮,抽出宝剑来细看,梦醒后听到军营里接连不断地响起号角声。所谓“男儿慷慨平生事,时复挑灯把剑看”,辛弃疾这里列出的几个动作描写,无疑是展现了一个勇往无前的将军形象。因为军情紧急,辛弃疾自然睡不着,便想要借助于酒来入睡。

辛弃疾脍炙人口的一首词,每句都是千古名句,令人拍案叫绝

好不容易睡着,却又被号角声惊醒。至于辛弃疾梦到了什么,并没有说,但它侧面反映了辛弃疾入睡时间之短,再结合“挑灯看剑”的动作,我们可知辛弃疾时刻在准备战斗。而辛弃疾闲居之后,可能会经常“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只是醒来后并不在沙场,所以才会有最后“可怜白发生”的无比悲愤之情。从表现技艺来看,这首词的开篇便令人赞不绝口。

然后我们再接着看“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即把牛肉分给部下享用,奏起振奋人心的军乐。“八百里”,牛名,见《世说新语》“王君夫(恺)有牛,名八百里驳,常莹其蹄角”。“五十弦”,原指瑟,此处泛指各种乐器。那么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什么呢?原来是在“沙场秋点兵”,也就是检阅军队准备战斗。

辛弃疾脍炙人口的一首词,每句都是千古名句,令人拍案叫绝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即战马像的卢一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显然,这两句是对战争场景的描写。“快”,说明将士们奔赴前线的速度,为的是不给敌人反映的时间。“惊”,说明敌人被弓箭射落马,狼狈惊退。其结果也就不言而喻,必定是一场胜利。所以辛弃疾才会接着说:“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即一战获胜,功成名就。

辛弃疾脍炙人口的一首词,每句都是千古名句,令人拍案叫绝

但最后一句“可怜白发生”,却将整首词的情感基调变得悲壮起来。原来上面所写,都是辛弃疾所追求的理想,但一回到现实,却面临着成了白发人的窘境。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辛弃疾没有说造成他“可怜白发生”的原因,但是不难想到就是南宋统治集团的腐败无能,让他到老也没有机会再上前线,自然也就不可能实现恢复国家统一的理想。

综观辛弃疾的这首词,用清人陈廷焯的话说,就是字字跳掷而出,沉雄悲壮,凌轹千古。通过这首词,我们能看到一位忠一不二、勇往直前的将军形象,也能看到词人壮志难酬、英雄迟暮的悲愤心情。总的来说,写得酣恣淋漓,可以说每句都是千古名句,令人拍案叫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