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9 費德里科·費里尼:想當馬戲團團主的意大利“超感”大師


費德里科·費里尼:想當馬戲團團主的意大利“超感”大師

武王爾電影系【頭條口碑團】特約作者,影視綜深度解讀,認準口碑團!


幾乎沒有一個人看過一遍之後就能確定自己看懂了費德里科·費里尼在說什麼。他像一個大魔術師,周旋在回憶、象徵、幻想、夢魘、反諷、動人和現實之間,終其一生講述著羅馬的故事,用華麗鏡像呈現著他比較偏向個人迷戀式的抒情表達。

1950年代是單個電影人而非電影運動或浪潮的時代,意大利電影大師費里尼正是在此時脫穎而出,並漸漸震動國際影壇的。

費德里科·費里尼:想當馬戲團團主的意大利“超感”大師

費德里科·費里尼(1920-1993),意大利電影導演、編劇、製作人。

他早期從形式平實的新現實主義出發,50年代中期著力於探索反情節、反傳統的戲劇結構。到了60年代前後,又轉向“用電影手法敘述與我思想合拍的一切事物”,之後便開始塑造超現實主義色彩的、富有巴洛克式裝飾感的、自傳性謎題式的華麗風格。

或正因費里尼對“自傳”的迷戀,致使當時他的作品遭遇諸多誤讀和批判,像是傳統評論曾諷刺其《八部半》為“自我中心之自溺呈現”,“徹徹底底、無可挽回地喪失了靈感”。在他們看來,費里尼拋棄新現實主義根源而選擇個人幻想是一個錯誤。

再看費里尼作品,我們當立足前車之鑑,在幾經消化之後再解讀其形式風格,定會獲得不期而遇的驚喜。

費德里科·費里尼:想當馬戲團團主的意大利“超感”大師

卡比利亞之夜:全片充滿怪異滑稽的角色

新現實主義形式美學

費德里科·費里尼早期是意大利新現實主義的代表人物,這一時期他的首部國際成功之作是“孤獨三部曲”的第一部——《大路》(1954),最好的作品算是《卡比利亞之夜》(1956),貫徹了“新現實”的實景拍攝、反戲劇等形式特色,塑造了一些滑稽、傻氣而悽愴的底層主角。

他的第一部電影《賣藝春秋》(1950)用紀實手法講述了一個半喜半悲的愛情故事,這也是導演之一的費里尼與自己的妻子、繆斯朱麗葉·瑪西娜首次合作。同時,費里尼用繁雜的長鏡頭聚焦的“雜耍團”也是他一生的重要母題之一,作為對“馬戲團迷戀”的一重變奏出現。

費德里科·費里尼:想當馬戲團團主的意大利“超感”大師

賣藝春秋:講述了一個粗鄙的雜耍團在各地巡迴的半喜半悲的故事。

1952年的《白酋長》是費里尼真正意義上的第一部單挑作品,其間仍可看出新導演在打造場景時留下的笨拙痕跡。但他的“迷弟”伍迪·艾倫認為該片是有史以來最棒的有聲喜劇,“我想象不出有哪部對白喜劇能超過《白酋長》”,後來還專門拍了一部《開羅的紫玫瑰》為其唱讚歌。

費里尼第三部長片《浪蕩兒》(1953)像是一首用鏡頭語言寫就的散文詩,喜歡費里尼的影迷,不僅會驚訝於他自編自導的才華,還能聽到他親自做的旁白。

也是從《浪蕩兒》開始,費里尼式的典型風格正式萌芽,如影像的精緻化傾向及在幻象、記憶和夢境之間遊移的“潛意識”摸索,反觀一群夢想者的虛擲人生。

費德里科·費里尼:想當馬戲團團主的意大利“超感”大師

浪蕩兒:第18屆威尼斯電影節銀獅獎最佳影片

也許他早期最好的作品是《卡比利亞之夜》(1956),它是費里尼嘗試新電影形式的代表作,具有典型的費里尼馬戲團風格:充滿的是各色怪異、滑稽的角色,營造的是在粗俗、濫情、嘲謔、喧鬧、反諷、動人之間不停轉換的氣氛,最終完美融合進分散化的故事情節和迷離的敘事線索之間,有一種詭異的迷人魅力。

自20世紀50年代中期的“孤獨三部曲”,即《大路》、《騙子》(1955)、《卡比利亞之夜》相繼震動影壇後,費里尼一改傳統的敘事風格,開始著力於探索新的電影形式。

費德里科·費里尼:想當馬戲團團主的意大利“超感”大師

騙子

美國奧斯卡的“寵兒”

作為歐洲現代主義電影的一代宗師,費德里科·費里尼四次斬獲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包括新現實主義之作《大路》和《卡比利亞之夜》,及後來的自傳體影片《八部半》和《阿瑪柯德》(1973)。

1993年,也就是費里尼臨終那一年,他被授予第65屆奧斯卡金像獎終身成就獎。

在1959年另一部轟動國際的電影《甜蜜的生活》之後,費里尼電影場面調度開始不那麼寫實,變得更加註重裝飾性和造型感。而1963年《八部半》的出現,則意味著費里尼與過去作品的決裂。

費德里科·費里尼:想當馬戲團團主的意大利“超感”大師

八部半:本片是電影史上探索新電影形式的早期傑作。

片名《八部半》對應的是費里尼之前導演的作品總數,在本片之前,他曾執導過7部影片和相當於半部的兩個短片,準確地說,這是費里尼的第八又十二分之五部電影。

它可以視作是費里尼的巔峰之作,結構緊湊,劇本精妙,理念超前,有評論認為:“在所有以電影拍攝為主題的電影中,《八部半》是最好的一部。”

影片從一個電影導演古依多的視角展開,顯然他就是費里尼的化身,想拍又拍不出電影,妻子、情婦和同事在回憶、幻想和夢魘中混為一團。費里尼借這一失敗的導演古依多之口表達自己的拍片理念和困惑,暴露其作為電影導演的真實苦痛,反觀現實,古依多拍不出的電影就是費里尼拍出的這部《八部半》。

費德里科·費里尼:想當馬戲團團主的意大利“超感”大師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費里尼的超現實主義感,如不同氣質、姿色的女性成為他的性幻想對象,製片人被他絞死。尤其是在影片開頭,古依多像風箏一樣飄在空中,卻突然被他的助手們用繩子拽回地面,逼迫他拍那部不知為何物的科幻史詩片。

著名的結尾,一切皆似在想象之中,古依多過去、現在、夢境和幻想中的所有人物,全穿著白色衣服繞著馬戲班走——這是他不同層次意識的象徵性結合和對人類想象力的充分肯定。

費德里科·費里尼:想當馬戲團團主的意大利“超感”大師

馬戲團和小丑式繆斯

費德里科·費里尼的電影有兩大迷戀揮之不去,一是馬戲團風格,一是小丑式繆斯。無疑前者是置景和情節上的象徵,而後者是費里尼精神繆斯的具象,也就是他的妻子——朱麗葉·瑪西娜。

費里尼說過很有名的一句話:電影很像馬戲團,事實上如果沒有電影,我大概會成為馬戲團團主。他從小就愛看馬戲,還曾離家出走加入馬戲團,這種愛好促使他在所有的影片裡都加入了遊行場面,在眾多作品都探討娛樂業的多種樣貌——雜耍團、歌劇、漫畫、魔術、電影,以此營造一種虛無的狂歡和華麗的泡影。

費德里科·費里尼:想當馬戲團團主的意大利“超感”大師

小丑:非傳統紀錄片,費里尼將童年回憶與著名的小丑秀並置。

朱麗葉·瑪西娜就成了費里尼電影中馬戲團的“頭號小丑”,她出演了費里尼的八部影片,塑造了眾多分身,像是穿雞毛披肩的小妓女、天使般的白痴少女、頭腦簡單的助手、卓別林式小丑。

在費里尼心目中,“一名演員的小丑才能,就是我認為最珍貴的天賦,是舞臺藝術的貴族表徵”。瑪西娜就是有此特質的明星,她有易受傷害的眼神,面部表情豐富,不管是飾演虛幻還是喜劇角色都有一種悲悵感,甚至經常被拿來跟查理·卓別林和哈珀·馬克斯等喜劇大師相比較,但在女性演員之中,她是獨一無二的。

費德里科·費里尼:想當馬戲團團主的意大利“超感”大師

朱麗葉·瑪西娜:如卓別林般悲喜交雜的演法,一會兒粗暴,一會兒滑稽。

法國名導弗朗索瓦·特呂弗在評價《卡比利亞之夜》時就說:“我愛費里尼,因為朱麗葉給了他靈感,我也愛她。”

很少有藝術家能與費里尼一樣幸運,在生活中找到完美的繆斯瑪西娜並幾乎共度一生。1943年,20歲出頭的瑪西娜主演《奇科和帕裡娜》時就認識了年輕的費里尼,同年,他們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朱麗葉·瑪西娜變幻莫測的表情和小丑般的臉是20世紀50年代世界電影中關鍵的標誌之一,她於1994年去世,只比丈夫費里尼晚走了幾個月。

費德里科·費里尼:想當馬戲團團主的意大利“超感”大師

費里尼和妻子瑪西娜

除以上涉及的經典作品外,費里尼也有不少作品口碑平平,但其中也不乏華彩。

費里尼另一半自傳性電影《阿瑪柯德》充斥著滑稽鬧劇式的諷刺和追憶童年的華麗傷懷;繁雜的《卡薩諾瓦》(1976)表面璀璨內裡冷酷;《樂隊排練》(1979)是對意大利政治紊亂現象做隱喻的象徵之作;《大海航行》(1984)嘲諷歌劇的狂熱信徒和他們偶像;《舞國》(1996)諷刺意大利電視臺的光怪陸離。

費德里科·費里尼:想當馬戲團團主的意大利“超感”大師

總之,對於不少人的觀感:“幾乎沒有一個人看過一遍之後能確定自己看到的是什麼玩意兒”,但一切偉大的電影都是如此。

在世界電影史上,費德里科·費里尼與英格瑪·伯格曼、安德烈·塔可夫斯基併成為世界現代藝術電影的“聖三位一體”,代表著60年代以來歐洲藝術電影難以逾越的高峰,也引導著戰後意大利的精神進程。

費德里科·費里尼:想當馬戲團團主的意大利“超感”大師

大片熱劇深度解讀,都在頭條口碑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