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6 道医最好的百病自治的方法


道医最好的百病自治的方法


老君说百病

老君曰:救灾解难,不如防之为易;疗疾治病,不如备之为吉。今人见背,不务防之而务救之,不务备之而务药之。故有君者不能保社稷,有身者不能全寿命。是以圣人求福于未兆,绝祸于未有。盖灾生于稍稍,病起于微微。人以小善为无益,故不肯为;以小恶为无损,故不肯改。小善不积,大德不成;小恶不止,以成大罪。故摘出其要,使知其所生焉,乃百病者也:

喜怒无常是一病。忘义取利是一病。

好色坏德是一病。专心系爱是一病。

憎欲令死是一病。纵贪蔽过是一病。

毁人自誉是一病。擅变自可是一病。

轻口喜言是一病。快意逐非是一病。

以智轻人是一病。乘权纵横是一病。

非人自是是一病。侮易孤弱是一病。

以力胜人是一病。贷不念偿是一病。

威势自胁是一病。语欲胜人是一病。

曲人自直是一病。以直伤人是一病。

恶人自喜是一病。喜怒自伐是一病。

愚人自贤是一病。以功自与是一病。

名人有非是一病。以劳自怨是一病。

以虚为实是一病。喜说人过是一病。

以富骄人是一病。以贵轻人是一病。

以贫妒富是一病。以贱讪贵是一病。

谗人求媚是一病。以德自显是一病。

败人成功是一病。以私乱公是一病。

好自掩意是一病。危人自安是一病。

阴阳嫉妒是一病。激厉旁悖是一病。

多憎少爱是一病。评论是非是一病。

推负着人是一病。文拒钩锡是一病。

持人长短是一病。假人自信是一病。

施人望报是一病。无施责人是一病。

与人追悔是一病。好自怨诤是一病。

骂詈虫畜是一病。蛊道厌人是一病。

毁訾高才是一病。憎人胜己是一病。

毒药鸩饮是一病。心不平等是一病。

以贤喷嗃是一病。追念旧恶是一病。

不受谏谕是一病。内疏外亲是一病。

投书败人是一病。谈愚痴人是一病。

烦苛轻躁是一病。摘捶无理是一病。

好自作正是一病。多疑少信是一病。

笑颠狂人是一病。蹲踞无礼是一病。

丑言恶语是一病。轻易老少是一病。

恶态丑对是一病。了戾自用是一病。

好喜嗜笑是一病。喜禁固人是一病。

诡谲谀谄是一病。嗜得怀诈是一病。

两舌无信是一病。乘酒歌横是一病。

骂詈风雨是一病。恶言好杀是一病。

教人堕胎是一病。干预人事是一病。

孔穴窥视是一病。借不念还是一病。

负债逃窃是一病。背向异辞是一病。

喜抵捍戾是一病。调戏必固是一病。

故迷误人是一病。探巢破卵是一病。

刳胎剖形是一病。水火败伤是一病。

笑盲聋喑是一病。教人嫁娶是一病。

教人摘捶是一病。教人作恶是一病。

含祸离爱是一病。唱祸道非是一病。

见便欲得是一病。强夺人物是一病。

老君曰:能念除此百病,则无灾累,

痛疾自愈,济度苦厄,子孙蒙佑矣。

老君崇百药

老君曰:古之圣人,其于善也,无小而不得。其于恶也,无微而不改。而能行之,可谓饵药焉。所谓百药者:

体弱性柔是一药。行宽心和是一药。

动静有礼是一药。起居有度是一药。

近德远色是一药。除去欲心是一药。

推分引义是一药。不取非分是一药。

虽憎犹爱是一药。好相申用是一药。

为人愿福是一药。救祸济难是一药。

教化愚敝是一药。谏正邪乱是一药。

戒敕童蒙是一药。开导迷误是一药。

扶接老弱是一药。以力助人是一药。

与穷恤寡是一药。矜贫救厄是一药。

位高下士是一药。语言谦逊是一药。

恭敬卑微是一药。不负宿债是一药。

憨慰笃信是一药。质言端悫是一药。

推直引曲是一药。不争是非是一药。

逢侵不鄙是一药。受辱不怨是一药。

推善隐恶是一药。推好取丑是一药。

推多取少是一药。称叹贤良是一药。

见贤自省是一药。不自彰显是一药。

推功引苦是一药。不自伐善是一药。

不掩人功是一药。劳苦不恨是一药。

怀实信厚是一药。覆蔽阴恶是一药。

富有假乞是一药。崇进胜己是一药。

安贫不怨是一药。不自尊大是一药。

好成人功是一药。不好阴私是一药。

得失自欢是一药。阴德树恩是一药。

生不骂詈是一药。不评论人是一药。

好言善语是一药。灾病自咎是一药。

苦不假推是一药。施不望报是一药。

不骂畜牲是一药。为人祝愿是一药。

心平意寺是一药。心静意定是一药。

不念旧恶是一药。匡邪弼恶是一药。

听谏受化是一药。不干预人是一药。

忿怒自制是一药。解散思虑是一药。

尊奉老者是一药。闭门恭肃是一药。

内修孝悌是一药。蔽恶扬善是一药。

清廉守分是一药。好饮食人是一药。

助人执忠是一药。救日月蚀是一药。

远嫌避疑是一药。恬淡宽舒是一药。

尊奉圣制是一药。思神念道是一药。

宣扬圣化是一药。立功不倦是一药。

尊天敬地是一药。拜谒三光是一药。

恬淡无欲是一药。仁顺谦让是一药。

好生恶杀是一药。不多聚财是一药。

不犯禁忌是一药。廉洁忠信是一药。

不多贪财是一药。不烧山木是一药。

空车助载是一药。直谏忠信是一药。

喜人有德是一药。赴与穷乏是一药。

代老负担是一药。除情去爱是一药。

慈人悯念是一药。好称人善是一药。

因富而施是一药。因贵而惠是一药。

老君曰:此为百药也。人有疾病,皆有过恶。阴掩不见,故应一疾病,因缘饮食,风寒温气而起,由其人犯违于神,致魂逝魄丧,不在形中,体肌空虚,精气不守,故风寒恶气得中之。是以圣人,虽处幽暗不敢为非,虽居荣禄,不敢为利,度形而衣,量分而食,虽富且贵,不敢恣欲,虽贫且贱,不敢犯罪,是以外无残暴,内无疾病,可不慎之焉。

我们看到道教太上老君说过百病,也说过一百种药,我们看看这些病,我们有没有?先说百病。第一个说「喜怒无常是一病」,我们有没有犯这个?喜怒无常,如果要有就要警惕,这一病是什么?是我们得病的因由。凡是人生病了、不正常了,情绪他不能控制。我们自己亲见的例子,过去韩馆长护持我们三十年,她的女儿二十八岁过世了,留下两个小孩,在过世的前半年就是喜怒无常,以前她不是这样的。所以说这是疾病产生前面的预兆,显得特别的心浮气躁。如果我们有这种情形,需要检查身体;学佛的人应当冷静下来,应当多念佛号,多拜佛消业障。

第二「忘义取利是一病」,利现在是人之必争,不但不能争,还要想一想我应不应该得到?应该得到的可以取,不应该得到的不能取。为什么?如果你要是念《了凡四训》,你就知道,《了凡四训》里面告诉我们,任何一个人他一生当中,「一饮一啄,莫非前定」。换句话说,你命里有你决定可以得到,只是时间有早晚不一样;命里没有,你想尽什么方法你求不到。如果求到,你不是生病,就是有灾难来了;换句话说,你没法子享受,没这个命。这些事情也都摆在我们面前,诸位如果细心去观察,你会恍然大悟。我初出家,我一出家就开始讲经。台北有一个也算是大富长者,现在讲企业家,他在阳明山建一栋别墅很豪华,建一栋别墅,我曾经在那里住过一天,他的亲戚带我去玩,住过一天。以后我听说,这位企业家过世了,年龄很大过世了,听说他一生当中在那个别墅也只过一个晚上。平常也没人去,他用了三个人在看管别墅,打扫清洁,那三个人在那里享福,长年住在那里。你看他一生就住一天,产权是他的,你看没有办法享福。那三个佣人他们有使用权,他们享福,这命里定的,这样的事情在全世界到处可以看到。

中国古人讲得好,「一生皆是命,半点不由人」。何必?你一个人,都是你自己贪欲、欲望,盖那么大一个别墅,又没有时间去享受,一生只住一天。我相信还有些人,一生一天也没住过的,何苦来?而不能够拿他这些钱去多做一点好事,去帮助一些苦难众生,这个他没想到。帮助苦难众生这个功德可以带得走的,那个别墅带不走。佛有智慧,常常提醒我们,带得走的事情多干,带不走的不要干。所以我们想到,什么可以带得走的,什么带不走的。在今天在这个世界里头,第一等好事是什么?什么好事?是教一切众生做好人,这才是最大的好事。释迦牟尼佛干一辈子,从开悟之后就讲经教学,劝人不但做好人,好人里面最好的人,作佛、作菩萨,佛是个究竟圆满的好人,没有欠缺。菩萨是觉悟的有情众生,虽然他烦恼习气还没断干净,他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他做到。所以我们要以释迦佛做榜样,对于取舍一定要小心谨慎,合不合乎道义?这个义通常讲法,合情、合理、合法,这个可以取;如果情理法有一样相违背,就不可以取。任何事情有因必有果,我们在因上谨慎,果报就殊胜,避免苦果。

「好色坏德是一病」,这个病在现前社会非常普遍,人不懂,太上老君重视因果。你看我们三个根里头,有太上老君的《感应篇》,头一句话说得多好,「祸福无门,惟人自召」。没有人在管你,是你自己的因感得的果报,善因善果、恶因就有恶报,因缘果报丝毫不爽,任何人一生都无法摆脱的。现在这个社会,男女关系很混乱,每天堕胎有多少?堕胎是杀人。因果律上常常警惕我们,是真事情,欠命的要还命,欠债的要还钱。佛告诉我们父子四种缘,没有缘你不会变成父子,不会变成一家人。这四种缘,第一个是报恩,这个小孩好,好教,孝子贤孙他是来报恩的,你过去生中对他有恩。第二种是报怨的,前世有过节、有怨恨,他来报仇的,长大会叫你家破人亡。第三种是讨债的,讨完他就走了;第四种是还债的。没有这个缘不会成为一家人,这佛在经上给我们说明,这家人有什么关系。所以家要有道、要有规矩,如果没有道、没有规矩,这家就乱掉。堕胎不得了!我听一个同修告诉我,不是他自己,别人,他的一个朋友好像堕胎二十多次。有通灵的人看到,她后面跟着一群小鬼,所以她自己也苦不堪言,身体非常不好,很多病痛。那些病痛是什么?病痛就是那些冤亲债主找她麻烦的。所以,懂得因果的人,决定不敢干这个事情,为什么?将来还命!你这一生杀一个,你来生要还他的命;你杀二十个,要还二十多条命,这不是开玩笑的。所以害命的事情,怎么可以干?好色,堕胎那就是杀人,这个罪可重了。不但坏德,现在人不讲道德,但是懂因果的要还命,你敢不敢造?这是病。这个病我们看见,身体衰败痛苦不堪,她自己不知道原因,明眼人看得清清楚楚。

「专心系爱是一病」,这个专心系爱,就是我们现在人所讲的宠爱,你宠爱一个人,在一般人讲偏心。如果是在一个家庭当中,你偏爱,其他的人服不服?引起别人的嫉妒,甚至引起别人的报复,这麻烦就来了,所以这些事情很可怕。

「憎欲令死是一病」,憎恨他,不欢喜,希望他赶快死,这属于怨恨、属于诅咒,自然结下冤仇。古圣先贤劝导我们,人在世间冤家宜解不宜结,冤要想办法化解,不能结怨。为什么?冤结下去之后,会冤冤相报没完没了,这一世是冤家,来世可能冤仇更深,你说这个多麻烦,彼此双方都痛苦。所以觉悟之后就把它放下,双方只要有一方觉悟,这个冤仇就化解。觉悟的这一方总会想种种方法化解,或者在物质上,或者是精神上,做补偿、弥补,不再结怨,这个很重要。譬如别人对我们毁谤、羞辱,甚至于陷害,我们遇到这些事情,心里要觉悟,他对别人为什么不是这样,为什么对我?我们学佛的人明了,必定是我过去生中对不起他。他今天这样对待我,我甘心情愿就受了,没有报复的心,没有怨恨的心,这个好,消自己的业障。我们没有怨恨、没有报复,对方慢慢他也就淡下去了。我们看到对方,对方有好处,我们赞叹他;对方有缺点,我们不批评,一昧以善意去响应,时间久了这个结就化开。决定不能报复,决定不能有怨恨,那个麻烦很大,那不是解决问题,那叫制造纠纷,种下生生世世的祸根,这就大错特错。怎样培养自己这些德行?读圣贤书、读佛书,你念多了你就有智慧,你就知道怎样处理。菩萨有这种智慧、德行,能在一生当中,把无量劫来这些冤亲债主全都摆平,都给他化解了。菩萨生大慈悲心,跟诸佛如来一样舍己为人,成就一切众生,为一切众生做好样子,帮助大家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这是智慧行。

「纵贪蔽过是一病」,这个贪欲已经是错了,还要放纵,那还得了吗?无止境的贪婪,这愈陷愈深。过要忏悔、要改过,不能掩饰,这个蔽是掩饰,过失掩饰不让人知道,这是病,你那个过愈积愈深,先是小过,慢慢就变成大过,错了。我有过失,别人批评,好事,为什么?报掉了,现前就报掉。我们对批评的人要生感恩的心,这是对的;如果是怨恨,那麻烦大了,那到来世都解决不完。学佛最大的好处就是警觉性高,眼光看得远,不是看这一生,更能看到来生后世,知道因果,知道祸福是怎么来的。

「毁人自誉是一病」,这个也是常常发生的,最重要的我们自己有没有犯?有没有毁谤别人?有没有赞叹自己?自己有一点好事,唯恐别人不知道,这一条在佛法里叫「自赞毁他」,意思完全相同。自赞毁他在菩萨戒里是重戒,佛是严格制止的,不许可的。对别人要赞叹,普贤菩萨教我们「礼敬诸佛、赞叹如来」,别人有好处,我们要赞叹;别人有缺点,有不善的地方,决定不能说,决定不能批评。规过好朋友,有这个责任,要在什么时候?没有第三者看见、听见的时候劝导他,劝他改过自新。而且劝导最多是两次,不可以有三次,两次不听不能再说,再说就变成冤仇,这点很重要。一个欢喜接受别人劝告的人,听了之后真能改,那这个人你要好好照顾他,要常常规劝他,他能成圣成贤。别人批评心里面不高兴,这就不能再说,不要跟他结冤仇,这做朋友之道。同学之间、师生之间亦如是,早年我跟李老师学教,我们经学班上的同学,都是学经教的、学讲经的二十多个人,有几个同学老师好像从来没有好脸对他,有打有骂。好学生能接受,打了、骂了,感谢老师,对老师感恩,老师真教。还有二、三个同学,老师对他们很好,从来不说他们,什么原因?第一次老师批评他脸上颜色就很难看,就很不高兴,老师以后不再批评他了,把他看作旁听生,欢迎你来听,绝不批评你。我们那个时候年轻,心里有疑惑,老师对待我们同学不公平,时间久了老师也看出来了。有一天叫着我到房间里告诉我,说明为什么有些人严厉教训,他能接受,我要不这样教他,对不起他。为什么有几个同学不能说,从来不说话?他不能接受,何必结冤仇?我这才明了。教学当中的时候,也教导我们怎么做人,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都有分寸。

下面这一条,「擅变自可是一病」,这个问题也非常严重,古圣先贤立下来的规矩,我们自己把它改变,要不要负因果责任?肯定要负。中国古圣先贤立的这些法则,就是现在一般宗教里面讲的真理,不能改变。《三字经》里面前八句,几千年来,老祖宗、古圣先贤对后人教学的原理原则,能改吗?一改问题全出来,这擅变自可是现在人的大病。古人教学最高的指导原则,「贵以专」,现在人都没有照这个原则去做,学得太多、学得太杂。特别是有些年轻的父母没有教小孩的经验,望子成龙心切,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出人头地,什么都会、什么都学,这小孩很可怜,他负担不了,他学得很痛苦。现在我们常常听到小学生自杀,这是过去从来没有过的事情,他为什么会自杀?他太可怜、他太苦了。这都是什么?父母的过失,不会教。在古代小孩上学只学一门功课,「贵以专」,几千年来都是这样的,这一门功课没有学完,不能学第二门。现在可以同时学七、八门,这还得了吗?这不得了!中国古人学东西是一门,一门学好了才可以学第二门。

我们在李老师经学班里学经教,老师规定也是一门,明白告诉你,你决定不能同时学两门。老师讲的话很不好听,他说两门你决定没有这个能力,说得非常肯定。一门学好了,好到什么程度?要老师承认,老师说可以,才可以学第二门。可是老师的标准并不是很严格,也很宽松,他的标准,譬如学一部经,这一部经你能够上台去讲,他在底下听,听得点头不错,这就算通过了。可是我跟老师的时候,我就把我的标准要更严谨一点,我觉得讲一遍不够,至少要讲十遍,我才会学第二部经。十遍到哪里去讲?到同学家里,同修,星期一到张居士家里,星期二到王居士家里,星期三到李居士家里。都是讲一样的,就这一堂课里面,我一个星期至少找三、四家,我是这样讲法的。听众一个、二个、三个都行,学讲,练习讲遍数愈多愈熟,熟能生巧。不熟怎么行?所以我说一遍不行,我给我自己的标准,我说十遍。《无量寿经》,这部经过去我讲过十遍,这一次讲特别选的是黄念祖老居士的批注,我们大家在一起学习、一起分享。

所以古圣先贤定的规矩你遵守,一定有好处,你要把它改变肯定出麻烦。你看在中国几千年来没有人敢改变,老祖宗定的是什么?五伦、五常、四维、八德,不多。古时候的教育教什么?就教这四样东西。这四样东西是做人的标准教育,都能做到你才像个人。五伦是讲人与人的关系,这个很重要,不能不知道,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不同的任务)、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而中国教育的核心就是父子有亲那个亲爱,所以中国教育是亲爱的教育。后面五常、四维、八德,都是这个亲爱延伸出来的,那就是从亲爱扩张,核心是亲爱。五常是仁义礼智信,仁者爱人;义者循理,就是合情、合理、合法。礼是节度,处事待人接物都要有分寸,不可以太过分,也不能不到,一定的节度,人与人之间相处不能无礼。智是理智,不可以感情用事,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要用理智,不用感情。要讲信用,人无信就不能立足于社会,信这个字非常重要。四维是礼义廉耻,八德是孝悌忠信、仁爱和平,就这么些纲领,这是祖宗定的,不能变,一变整个社会秩序就乱,家不像家、国不像国。老祖宗的规矩在中国行了几千年。太上老君说病说了一百条,我们举这几条就够了。

再看看他讲的药,头一条讲「体弱性柔是一药」,这个不是太上老君叫我们身体要衰弱,不是这个意思。这个弱是对于面对着强,我们表现得太刚强这个不好,也就是我们现在讲的和谐,性情要柔软。实在讲佛法里面,你看《还源观》上讲的四德,第三条讲「柔和质直」,体弱就是质直的意思,待人接物要柔和,质直就是真诚,对人要有诚意。不能够用强势的态度对人,要用柔弱这样的态度,别人欢喜。现在的话说,处事待人接物我们姿势都应该低一点,弱势是这个意思。不能用刚强,言语忌讳用命令式的,这人家听了很刺耳;纵然是自己的下属,你能谦虚,别人会把事情办得更好。最忌讳的是大声叫唤,不好,别人表面上服从你,心不服;你要能叫人心里服你,所谓心服口服那就成功!

「行宽心和是一药」,实在讲这些药对我们来说,修身有利益,修身养性,身心健康、家庭和睦、事业顺利,这些药统统能帮助你,社会的和谐、世界和平,它真好。行要宽,宽厚,行是行为,叫宽宏大量,心要和谐,这讲和平。平等它才有和,平是因,和是果,待人不平,这个和是决定做不到。

「动静有礼是一药」,礼非常重要,有礼,别人尊敬你、别人敬爱你,真正得利益、得好处是自己。「起居有度是一药」,生活有规律这是药,这健康长寿之道。「近德远色是一药」,亲近有德行的人,远色,男子对女子要远一点,女子对男子也都要远一点,这是药。

「除去欲心是一药」,这个欲是欲望,欲望人都有,没有欲望你就不会到人间来了。人间这一界,在佛法叫欲界,所以他没有欲不会到欲界来,他到色界去了、到无色界去了。欲怎么办?愈淡愈好。人最重要的欲望是生活,释迦牟尼佛给我们做了表演,日中一食,树下一宿,真的把欲望减到最低的限度,守在这里他就不动,一生不改变。讲经教学四十九年,七十九岁圆寂在树林里面,不是在房子里头,与大自然为伍、为伴侣。

「推分引义是一药」,这个好,特别是对财物,在分财物的时候能够退让,不要去争。我们现在看到的,很多老人过世了,子女多,兄弟姊妹分家常常闹到法庭,这个不义,怎么对得起老人?老人要是看到这个现象,怎么不伤心?古人从小受过好的教育,伦理的教育、道德的教育、因果的教育,他们在分家的时候个个谦让,都希望别人多一点,自己少得一点;虽然分家,他的亲情永远团结在一起,这个好!所以古人分家不贪财,怎样将自己同胞兄弟姊妹都照顾好,能力强的,财务少分一点,他有工作能力;能力弱的,希望多分一点给他。他有道义、有爱心,彼此互相照顾,这是对的。

「不取非分是一药」,非分是什么?不应该得到的决定不能取。非分之财也叫不义之财,你要是贪得会有灾难,眼前没有看到灾难,祸根种下去了。在因果律里面讲,你现在有福,所以种的这些恶因,现前不会有报,等到你福享尽,灾难就现前。实在说人人都有冤亲债主,冤亲债主从哪来的?过去生中结的,我们现在不记得,他没走,他跟在后面。这一生所造作的,佛法里的警告很多、很严重,你吃牠八两,你将来要还牠半斤。我们吃肉,不能不负因果责任,尤其是自己杀的,被杀的动物牠也是一条命,牠能够甘心情愿把肉供养给你吗?那就没事,甘心情愿。如果不甘心、不情愿,牠能没有报复的心吗?我们看到过,我小时候生长在农村,农家都养这些畜生,养鸡、养猪这是最平常的。你看逢年过节杀鸡,那鸡情愿吗?到处乱飞,那逃命!杀猪的时候,你说猪喊的声音多凄惨、多可怜。那是什么?不懂得因果报应,干这种傻事。佛知道众生肉食断不掉,所以劝人吃三净肉,这是不得已!三净肉是什么意思?没有看到杀,这头猪被宰杀的时候没有看到,也没有听到牠叫的声音,第三个牠不是为我杀的,这叫三净肉。我们到市场去买来的,都属于三净肉,绝不能宰杀。中国古时候读书人常说,「闻其声不忍食其肉」,听到杀的时候,牠那个叫唤凄惨的音声,怎么忍心吃牠的肉?所以不取非分这是应该的,非分之财、非分之物都不可以随便占有,乃至于控制都不可以的。

下面一句说,「虽憎犹爱是一药」,虽然厌恶他、讨厌他,可是依然能够爱护他,这是慈悲心、怜悯心。这个人不讨人喜欢,这里头因素很多,最重要的是他的业报。造的这些业报,明白的人、有修养的人应该要原谅他,凡是这些人在社会上得不到别人帮助,因为不讨人喜欢。所以真正仁慈的人,他看到不忍心,还是怜悯他、帮助他、照顾他,这是德行,我们一般人讲积德这个很重要,应该要学习。这一篇可以说是弥补《感应篇》,让《感应篇》更圆满,我们修学得真实利益。这是这个文字里面,「欲治诸病,当备种种众药」,我们看到太上老君这篇文章,我们深有所感。老君教导我们,能用这篇文章来反省,我们有没有病?再看看他讲的这一百种药,我们有没有?这一百种都是帮助我们身心健康,帮助我们家庭幸福、工作美满,利益太多了,应当学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