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8 《三块广告牌》:一场暴力语境盛宴下,善若暖阳的温柔

在很多人心中,复仇是一个二元对立的关系:一正一邪,一善一恶。而《三块广告牌》这部影片,用一段段仇恨关系的建立与消解,将这种二元对立的观念、简单快意的私力救济关系,层层瓦解,露出其中人性的本质。

影片讲述了一位绝望的母亲,因女儿惨遭奸杀而追凶无果,无奈之下在路上竖起三块广告牌与警察局对峙的故事。

导演把老套的寻凶复仇故事,用高级的暴力语境+暖色调的底子,让本片从一部单纯的黑色荒诞剧拔高到更具社会性的层面。片子的重点不是破案,而是通过这个案件串起一系列的人物。并通过这些复杂的、难以简单划分善恶对错的人物,来反映诸多社会问题,以小见大,以点看面。

如果说公路上的三块广告牌只是整个故事的一个引子,那么故事的框架则是由“灵魂导师”威洛比警长定下的,而他的三封遗书又是剧情转折的关键。

本文将从影片中威洛比警长的三封信,来解读这部高级剧本所呈现人性的复杂和混沌,并希望我们能在其中照见自己的影子。

《三块广告牌》:一场暴力语境盛宴下,善若暖阳的温柔

第一封信:我为什么自杀?

这部影片有一个人物的设定非常重要,这号人物推动着剧情与案情的进展与方向。这个人是谁?我们得从影片开头出现的第一块广告牌说起。

HOW COME,CHIEF WILLOUGHBY ? 威洛比警长,为什么

为什么一个警长的名字会被展示在公路上?我们可以从影片中媒体的采访找到答案。

记者:米尔德女士,为什么要把警长的名字印在广告牌上?

女主角:因为他是头,总得有人为我女儿的案子负责。

原来,7个月前在这条公路上,女主角的女儿被人奸杀,至今警察局都未抓到真凶。她在采访中公开质疑和讽刺警察的无能,这样的嘲讽让警局承受了不小的舆论压力。

不难看出,在这一段复仇中,米尔德选择将仇恨抛向警长。这符合多数涉及刑事案件的新闻中当事人或者其他“看客”的心理:问责不作为的警察总是没错的,不给他们增加一点舆论压力他们才不会破案。

所以,这不是广告,这是控诉与质问!

威洛比警长虽然表面彪悍,但是个备受尊重的好人。他善良幽默、有责任心和关怀心。除了没有破获奸杀案,他在其他方面并无什么过失。正如他所说的:不一定每件案子都能如期破获,也有许多悬案令人头疼。

在某种意义上,警长是信仰“爱”价值观的代表,然而他身患晚期癌症。在这封给妻子的信中,道出了自杀的原因。

这是权衡我余下日子的选择后所做的决定。选择余下几个月的时间与你相伴,能同你一起醒来、一起和孩子们玩耍。还是选择余下的几个月里,我将从你们的眼里,看到我的病痛给你们带来的折磨。而这些会是你们对我最后的记忆,我绝不会如此度过我的余生。

这场死亡突如其来,它成为了一份“材料”供小镇上的人无限解读。有人认为这是由于不堪疾病困扰的解脱,但更多的人认定这是不堪米尔德的辱没和压力。

但在我看来,这更像是一场对疾病和案情的双重还击。对于疾病,警长无能为力,他不愿拖累家人,希望把美好的瞬间就此定格;对于案情,也同样爱莫能助,但他希望用自己生命的最后价值,点醒陷入困境的米尔德和下属狄克森。所以,这场死亡也成为了推动影片“人设”和“剧情”反转的内在驱动力。

《三块广告牌》:一场暴力语境盛宴下,善若暖阳的温柔

第二封信:你为什么愤怒?

在看电影之前,我以为这又是一个失去孩子母亲的愤怒控诉,却没想到,影片并未如此泾渭分明。影片的底色围绕表达愤怒和化解愤怒,这两条线交错发展,最终影片的人文精神落在对终极拷问的回答上:愤怒能否化解?如何化解?

而对女主角米尔德来说,这个有关愤怒的故事是:对他人的愤怒和对自己的愤怒。

① 对他人的愤怒

亲爱的米尔德,我是死人威洛比。我为没能抓住你女儿凶手,就决定死去道歉。这对我来说非常痛苦,一想到你认为我不关心此事,我就心碎,因为我真的关心。

起初,镇上的人还对米尔德报以同情,但当三块广告牌竖立起来之后,人们对这位母亲充满了负面情绪。

一批批人为警长说情,并指责米尔德,要求她撤掉广告牌。这些人包括:神父、牙医、警长下属狄克森、米尔德的前夫,甚至还有一位陌生的外地军官。但,这些说情的人全部遭到了她强硬的回绝,她以一种更强悍的姿态和所有人对抗,誓死捍卫广告牌。

《了不起的盖茨比》里面有一句话的大意是,当你评价他人的时候,要知道并不是所有人都有你所拥有的那些优势。同样,当我们在劝别人放下的时候,我们根本不知道对方经历了什么,这个时候只不过是在“慷他人之慨”。未经他人事,勿叫他人善。

《三块广告牌》:一场暴力语境盛宴下,善若暖阳的温柔

第二块广告牌:AND STILL NO ARRESTS? (还没抓到凶手 )

只有严惩凶手才能告慰泉下的女儿。然而,米尔德眼见警察每天蹲在办公室吹牛、找黑人的茬,对破案完全没有进展,这让她十分愤怒。她的愤怒就像火一样肆意蔓延,毫无节制,也无所畏惧,一直烧到警局。

而警长威洛比留给她的信上升为一股强大的精神指引,也是影片试图去进行的回答:也许信仰不再,也许正义来得太迟或根本不会来,但是人类爱的力量一直都在。

这种爱的力量,也许是警长试图理解米尔德的孤立无援,不对她鲁莽弄伤牙医处罚;也许是自杀前帮米尔德续交广告费,使得那三块质问他的广告牌继续立在公路旁,以一种特定方式提醒继任者不要放弃办案,从而以行动说明:“我真的在乎你女儿的案子”。

这种反转的力量,连米尔德也受到感染,在读警长的遗信时,忍不住为他的幽默感而第一次发笑。

亲爱的米尔德,我得承认,广告牌的主意真是一步好棋。尽管我的死跟它们没有任何关系,但我确定镇里所有人都会认为有关系。所以我决定支付广告牌下个月的租金,这是我回给你的一步棋。我想这样会很有趣,在我入土后,你还要辩解一个月。祝你好运。

《三块广告牌》:一场暴力语境盛宴下,善若暖阳的温柔

②对自己的愤怒

米尔德算是一般意义上的“失败”母亲,永远处理不好和孩子的关系,严厉成了刻薄,教训成了辱骂。只是没想到,她与女儿最后一面的最后一句恶语相向,不幸一语成谶。每当独坐在女儿房间,她就忍不住回想起这一幕,对自己也无比愤怒:早知如此就借车给女儿,如果好好沟通,是不是这一切不会发生?

第三块广告牌:Raped While Dying ? (惨遭奸杀 )

在我看来,米尔德内心掩藏着的深深自责,是所有愤怒关系中最深层的来源。在这个支离破碎的家庭中,每个人互相厌恶却又不可分割,都在向对方表达着不可诉说而又畸形的爱。

最令我动容的一幕是,米尔德蹲在广告牌下对着小鹿的自言自语:

可我只有一些薯片,这东西很尖锐,没准会害死你,那样的话可怎么办?

这仿佛是在隐喻这对母女之间的情感、偏执和尖锐,她们的爱既保护着对方,又伤害着对方。但那确是真真实实的爱,片中每个爱着彼此的人都是这种状态。

《三块广告牌》:一场暴力语境盛宴下,善若暖阳的温柔

第三封信:你是一个好警察吗?

影片中的戏剧冲突很多,在这些冲突中你无法断言谁一定是好人,谁一定是坏人。一个极具弧光的人物——警员狄克森,就是一个很好的诠释。

第一、表象的戾气,伪装的“恶”

你是一个好人,有做警察的潜质,但是心怀仇恨是无法成为一个好警察的。——警长威洛比

起初,狄克森的暴力看似是无缘由的,甚至像极了某种躁狂症患者。他对威洛比的情谊,令他对米尔德和广告商罗比出言不逊。威洛比自杀后,为了宣泄他甚至把罗比从二楼窗户扔了下去。

故事进行到这里,多数人都认为狄克森大概是类似于反派的存在。他不断阻挠米尔德的控诉,同时用暴力去骚扰周边的反对者,破坏他们的生活,消灭他们的声音。

而从周围人对其种族歧视的评价可以看出,狄克森的黑点还不止针对于米尔德。他就像一个典型的坏警察,没什么破案的本事,却用一身脏兮兮的制服压迫良民。

影片从多个角度展示了“善”与“恶”,它们并非是独立存在的,很多时候它们是共同存在的。因此,电影中的每一个角色都显得那么饱满、立体。这才是人性的常态,因为没有一个人是完美的。而先通过塑造狄克森的“恶”,让他从道德洼地里爬起来,才能更好的演绎后来的“善”。

《三块广告牌》:一场暴力语境盛宴下,善若暖阳的温柔

第二、褪去暴力的外衣,用爱重拾本心

我觉得你拥有成为一名好警察的资质,你知道为什么吗?因为在内心深处,你是一个正直的人。不过,我觉得你太暴躁了。我知道这都归因于你父亲的去世。——警长威洛比

我们常说一种好的人物塑造,要像剥洋葱一般,一层一层揭露心境。本片中的狄克森,就是编剧写人的范例。至此,狄克森就鲜活起来了。影片运用威洛比的信,去剥开狄克森的暴力原因,阐释其何以至此。

巧合的是,由于狄克森把警长的死迁怒于广告商罗比,将他扔下楼摔成重伤,继而被新任警长解雇。也正是因为跌落谷底的处境,才让他真正把威洛比信中的话刻入到心里去。

成为一名警察,真正需要的是爱。只有爱才能达到内心的平静,而通过平静才能带来思考,才能解决案子。恨永远解决不了问题,但是冷静却不一样。试着改变下。你这段时间运气一直很糟,但事情会有转机的。——警长威洛比

后来,狄克森偶然间发现一个嫌疑人,故意与对方发生冲突拿到嫌疑人的DNA。虽然最后化验结果并不是他,但狄克森行为的转变又是一种“人设”的反转。

警长留给狄克森的信推动了他的心理变化,使他得以前行。由于有“信”的精神指引,使他渐渐地得到心灵的救赎。

电影最后,狄克森告诉米尔德,虽然嫌疑人不是真凶,但他一定是其他奸杀案的凶手。握手言和的两人踏上了寻找“真凶”的旅程。路途中,米尔德和狄克森讨论要怎样对待那个嫌犯,要不要杀死他?他们没有做出决定,小镇奸杀案的真正凶手是谁,影片也没有给出答案。

复仇不是这部电影的主题,所以最后以开放式的结局点到为止。如果把这部电影比喻为一辆列车,他有一个绝对清晰的目的地:惩罚凶手。

但电影的绝妙之处就在于,他只是在展现旅行途中的风光,设置了大量列车上旅人之间的冲突来刻画人性。表现了一种真实又戏剧性的审美感,淡化了案件本身。当愤怒被释放后,人性舒展,这才是真正的生命之旅。

《三块广告牌》:一场暴力语境盛宴下,善若暖阳的温柔

一场暴戾语境盛宴下的哲学思考

《三块广告牌》最大程度地包容了“以暴制暴”的哲学。它似乎在暗示,愤怒往往是和解的前提,有时更是通向和解的必经之路。影片中一连串的悲剧尽管残酷,但回过头看,如果没有这些事件的发生,米尔德和狄克森这两个冤家最终坐在一起的场景几乎是不可能。

所以,这部电影不是简单的批判什么而赞美什么,而是一种对生活和人性的展示,让每个人从中细细品悟。

① 如何与愤怒和解

Anger begets greater anger (愤怒只会招致更大的愤怒)

这句经典的台词,点出了社会问题的根源。导演通过塑造影片中人与人难以相互理解爆发的矛盾,来呼吁相互理解的主题和相对平和的风格。

因为愤怒其实是自己的,别人未必能理解。除了会招致更深的愤怒外,还会伤害到自己,让事情更糟。这就会造成人与人之间恶性的循环。

我们需要的是理解和看见

理解这件不那么好的事情,理解自己的愤怒,看到自己的表达方式为何总是如此。在理解和看见中完成对自己和他人的接纳,完成对不美好的接纳,对无法控制的部分的接纳。

我们是周身弱点的人,是被潜意识这头大象掌控着方向的骑象人。我们不是设置“好坏运行标准”就能进行良好运转的机器,我们的理性思维能掌控的部分极其有限。

所以,我们绝对不是,从不犯错的神。如果论对错,每一天我们都在犯错。先接纳自己,你的愤怒才会减轻,然后你也会从接纳中找到力气去宽恕和接纳别人。

《三块广告牌》:一场暴力语境盛宴下,善若暖阳的温柔

② 温柔是化解戾气的良药

影片中的广告商罗比,在得知被火烧伤的人是打伤他的警察狄克森时,他不计前嫌的递了一杯带吸管的橙汁;广告牌油漆工小哥,在得知米尔德的广告牌被火烧毁之后,主动找到米尔德,并帮助她重新粉刷广告牌;爱慕米尔德的侏儒詹姆斯,当所有人都在责怪米尔德时,只有他觉得米尔德很酷,并一直以行动守护着这个比他强悍许多的女人。

是他们的“温柔”化解了电影中的“戾气”,使得剧中的人物能够朝着正能量的方向发展,而“温柔”也正是这部电影之所以精彩的内核,而不至流于表面的灰暗。

人生是艰难的,每个人或许都背着沉重的包袱行走于世间。如果我们的内心充满戾气,那么我们肩上的包袱会越来越沉重。可是,如果我们的心底还存有温柔的话,那么,我们的行走或许会变得轻盈许多。

《三块广告牌》:一场暴力语境盛宴下,善若暖阳的温柔

结语:

三块广告牌、三个人、三封信塑造出了一种独特的美,一种在彼此伤害之后焕发出的彼此鼓励、彼此理解的人性之光。

它让我们看到与人相处的时候,总有无法解释的误会,总有无法逾越的立场,总有无法诉说的苦衷。然而这一切绝不能成为我们伤害别人的借口。只要我们多一点沟通、多一点换位思考、多一点感同深受,我们就能彼此理解、谅解、和解,最终携手并进走向未知的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