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4 方汉奇:我怎样备课和讲课

方汉奇:我怎样备课和讲课

方汉奇先生生于1926年,是中国新闻史大家。著有《中国古代的报纸》《中国近代报刊史》《报史与报人》等,主编过《中国新闻事业简史》《中国当代新闻事业史》《中国新闻事业通史》《中国新闻事业编年史 》《中国新闻传播史》《大公报百年史》等。从1992年版《学者谈艺录》(仅发行4000册)一书,摘录一篇谈教学的文章,由此可体会老一代知识分子做学问的态度。

讲课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当教师,首先要讲好课。只有讲好课,才能发挥好教师在教学上的主导作用。我接触过不少老教师,都十分重视讲课这个环节。我自己也是这样。一堂课下来,讲好了还是没讲好,如鱼饮水,冷暖自知。讲好了整天都痛快,讲不好,能让你难过好几天。一个有责任的教师,没有不希望把课讲好的。怎么才能讲好呢?我的经验,首先要备好课,具体地说,要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一是要吃透课程的内容。要求学生弄懂的,教师自己首先得弄懂;要求学生掌握的,教师自己先得掌握。“以己昏昏,使人昭昭”是不行的。因为要传道、授业、解惑,当教师的不能满足于一般的懂和一般的掌握,还应该做到吃透,即对所要讲的课程内容和有关的教材,包括它们的框架、基本观点、基本内容,需要重点展开讲述的部分,和这门学科有歧义的一些观点以及有争议的一些问题,都应该十分了解,烂熟于胸,不能一知半解,仓促上阵。

二要有纵深配备。对每堂课按教学计划应该讲的内容,要有一定的后备,有的用于第二线,有的用于第一线。总之要有一定的纵深,不能只布阵于一线。有了纵深配备,“出击”时,可以不断地注入有生力量,保持旺盛的“攻势”;“退守”时,可以随时防堵,不至于因一点被“突破”,造成全线“崩溃”。这里说的“出击”“攻势”“退守”“突破”“崩溃”等,都是一种比喻,意在说明讲课时,在保证基本教学内容没有重大遗漏的情况下,应做到擒纵自如,可进可退。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多下功夫,应付裕如,才能“东方不亮西方亮”。前人有过给学生一桶水,教师要准备十桶水的说法,讲的也是这个道理。教师备课没有纵深,没有一定的厚势,站在讲台上心里是不会踏实的。

三是要联系实际。社会科学的一些课程,讲的往往是某一学科某一方面的最基本的知识。系统地、全面地讲好这些知识,是教学计划所要求的,也是完全必要的。但光做到这一点还不够,还应该多联系实际:联系学科的实际,联系社会的实际,联系学生思想的实际。多联系实际,才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思路,帮助他们更好地领会和掌握课程的基本内容。也只有这样,才能使课程的内容不断地得到补充和更新。就拿联系学科的实际来说,备课的时候除了关心写入教材的基本内容之外,还应该关心这门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这门学科实践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和与这门学科有关的各方面的信息。多年来,我总是眼观四路耳听八方地注意积累这方面的材料。每次上课,都尽可能地把截止前一天晚上入睡以前捕捉到的新的观点、资料和信息,纳入讲课的内容,使一些老的课程常讲常新。

四是要写好讲稿与讲课提纲。为了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事先把讲稿写好是必要的。讲稿应该覆盖教学计划规定的这门课程的全部内容,哪些地方需要展开说明,哪些地方需要综合概括,哪些文字需要征引,都要事先考虑好,写入讲稿。讲稿的文字应该精炼,只要条理明晰,纲领昭畅即可,不必过分追求文采。一般一个课时的课,有4000字左右的讲稿就差不多了。讲稿中涉及的年代、数字、人名、地名、引文及其出处等,必须认真核实,其中的冷僻字,凡把握不大的,或印象恍惚一时拿不准的,上课前最好先查一下辞书,以免在课堂上出乖露丑,贻笑大方,乃至于以讹传讹误人子弟。因为汉字有好几万,常用的不过几千,碰上冷僻字,谁也不能担保都认得,认得的也不一定都能念准,在这方面宁可多费一些功夫,切不可过于自信。随时利用工具书核实字音字义,应该成为教师的一项职业习惯。有了讲稿以后,还会出现场讲课时离不开它的问题,这是应该避免的。避免的方法之一,是在讲稿之外再预备一个简单的供提示用的讲课提纲。一般说来,初上讲台的教师,最好既有讲稿也有提纲,两样都带上。上课时主要看提纲,必要时再查看一下讲稿。教龄较长、经验丰富的教师,只带提纲就行了。

五是熟悉教材。每次上课前,都必须用较多的时间去熟悉教材,最好熟悉到能够把言要内容默记下来的程度。这一点很重要,否则两只眼睛就难以离开讲稿。讲稿和提纲上课时当然都应该带上,但它们在讲课过程中都只能起到提示的作用,事先不下功夫去熟悉它,现看是来不及的。50年代的时候,我仗着年纪轻,记性好,可以做到空着手上讲台,其实那正是备课时花了功夫去熟悉教材的结果。讲稿和提纲其实都带着呢。讲稿放在随身带的手提包里,提纲则缩写在一张小卡片上,放在胸前的上衣口袋时在,只是没有拿出来放在桌面上罢了。近十几年来,年事渐长,记性渐差,空着手上讲台已经不行了,每次上课都得带上详细的提纲,放在桌面上,以备随时查看。就这样,仍然要在备课时花很多时间去熟悉教材。即便是讲过多遍的课程,也不敢掉以轻心。

以上说的是要备好课。其次是要讲好课。在这个环节上,需要注意的有以下几点:

一、要注意自己的仪表。上课时不要冠履不整,不要不修边幅,一举手,一投足,都应该讲文明,合乎规范。

二、要有一个好的精神状态。教师是课堂的主宰,教师精神状态的好坏,对课堂教学的效果有直接的影响。教师只要一走上讲台,就应该调整好自己的情绪,摒除一切杂念,全力专注于教学,使自己处于最佳的“竞技场状态”。讲课时,对所讲的内容,应该倾注自己的感情,不能无动于衷。对年轻教师来说,还有一个树立信心的问题。目空一切,眼高于顶,固然不好,自卑气馁和信心不足,也不好。同样的讲课内容,信心足与不足,效果是大不一样的。

三、要离得开讲稿。拿着事先预备好的讲稿照本宣科的办法,绝不可取。50年代受某些苏联专家讲课的影响,一度时兴过教师上鹰击讲台后,捧着讲稿埋头死念的作法。实践证明,这种作法语言艺术的问题,绝对不受欢迎。与此相联系的,还有一个适当注意语言艺术的问题。讲课应该尽可能地口语化,除了必要的引文,尽可能地减少书面语言。另外,整堂课应该庄谐并举,该严肃的时候严肃,该风趣的时候不妨风趣一点。这也就是毛泽东所提倡过的:讲话要有趣味。

四、要注意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教师讲课时,两只眼睛要看着学生。同时要经常用目光扫描整个教室,关照到教室的每一个角落。看学生,主要看他们的面部表情。目的是为了检验讲课的效果,以便及时性地调整讲课的内容和讲课的方式方法。举例来说,当学生瞪大了眼睛,笑咪咪地紧紧盯着你的时候,说明他们对正在讲的这一部分内容感兴趣,你不妨论述得更充分一些。当学生搭拉下眼皮,无精打采的时候,说明他对正在讲的这部分内容已经耳熟能详,不再感觉兴趣,讲下去已无必要,可以转换话题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在课堂上,言要是这类无声的交流。当然,也可以向学生提问,那也是一种交流,可以起到活跃气氛的作用。

总之,只要抓好了备课和讲课这两个大的环节,才能把课讲好。此外,还应该注意抓科研,和用科研促教学。因为没有从科研中得到的亲知和新知,没有通过科研实现对学科内容的深入开据,教学的水平是难以从根本上提高的。“功夫在诗外”,这是人们对诗人的告诫。这一道理,也同样地适用于教师。只注意备课和讲课的艺术,不注意教学相长,不注意抓科研这个环节,是当不好教师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