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总结:那些错误的古玉鉴定方法

古玉鉴定中,《玉纪》一书,是清人陈性所撰。应该是古玉专业人士和收藏爱好者的必备经典,该书从理论上,研究、发现、总结了“论玉”“辨玉”“煮玉”诸法等等,受到古玉业内人士的一致推崇

我参加了很多考古的现场挖掘活动,也参与了国内许多著名考古遗址出土的古玉考证,上手了很多刚出土的高古玉器,以前在朋友圈里也发过几个,发完了以后一片说假声,后来我把图片都撤掉。因为真实的出土古玉状况是我们收藏群体中80~90%的人接触不到的,用我们非专业的眼光去评论一个专业的技术问题本身就不专业。我认为玉器的收藏一定是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要想在玉器收藏中做出成绩。

总结:那些错误的古玉鉴定方法

古玉

一定要博览众长,吸纳百家的优点,无论是专业的考古的技术意见,还是市场上的鉴定标准,都要综合理解,根据实际情况判断,而不要人云亦云,特别是作为一个业余的收藏爱好人士,不要去挑战专业的观点,因为他们站的高度是你远远望不到的。这么说可能会伤害一部分收藏爱好者的自信,但是说实话,玩收藏,永远是二八原则,收藏爱好者群里玩真货的人真的不会超过20%,而80%都是自吹自擂和互相吹捧的,这样的人是永远玩不到真货的,如果你想玩真货,就要有虚心接受批评的勇气,如果连这一点都做不到,只喜欢听好话,那就永远玩不到珍品,这就是现实。虽然很残酷。但是我相信会有人支持我的观点。

总结:那些错误的古玉鉴定方法

古玉

最后转发一下深圳开门文化社社长的微信,我很同意的观点:这是一组南阳考古研究所馆藏上手照片,很多不懂的朋友肯定不会买,很多所谓懂的朋友也可能会评价说是假货,到底什么是开门?它的标准在哪里呢?每个人的认知都不一样!所以只能各凭缘分了,有缘者得之真理无缘者得之开心,怕就怕在有缘者得之不开心,无缘者得不到也不开心....

② 血沁是不存在的,按照法医学理论,人死后几个小时,血液会凝固发黑,所以不管是几百年甚至几千年古玉都不可能有红色血沁,红色沁多数是朱砂沁和铁锈斑,因为古人暮中放朱砂辟邪,铁器腐烂生锈堆积在古玉上时间长了就会产生铁锈斑。还有白色沁称水沁,其实白色沁是由于暮中放生石灰防潮,遇到地下水慢慢渗入燃烧时间长了慢慢变成白化。有的叫白色沁为钙化,其实白色里面没有钙的成分。黑色沁很多人叫水银沁,其实黑色沁里面不全是水银沁,也有铁沁,过去铁器炼铁技术不高,不像现在铁是银白色的,过去铁是生铁居多多数发黑。这样铁堆积在玉器上时间长了就有黑色铁沁入。绿色沁是铜绿沁是对的,这跟铜器腐烂后铜锈土堆积在玉器上有关。至于黄色土沁太笼统,因为过去墓土是五花土,有五种颜色分别是黑色水银土,红色朱砂土,铁锈土,白色石灰土,还有流沙墓有沙粒土,绿色铜锈土等组成。所以古人起的这些沁色名词都带有臆想,缺乏科学根据。这些名词现在还被很多人用其实很多都是错误的。

总结:那些错误的古玉鉴定方法

出土古玉其实辨别起来说容易也不容易说难也不是很难,这对于刚进去收藏行业的新人来说还是有很多需要认真学习的地方,每个朝代时间段都会有每个时间段的器型和制作工艺,古玉鉴定,应当坚持“一个中心、六个要素”。“一个中心”,即以辩伪为中心。“六个要素”,即料、工、形、纹、沁色、包浆,古玉鉴定应该对应这六个要素进行综合考察。辫伪,是古玉鉴定的第一要务。

坊间不少人不理解这个重要逻辑,其往往仅在一件玉器上找到个别(自认为)属于真品的特征,便据此断之为真古玉。殊不知真古玉既要具备真品特征,且六要素组合和谐,也要排除所有仿制品特征。六要素中只要任何一点出现明确做伪迹像,便可能为仿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