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最好的告别》:在人生的弥留之际,生命的质量远比长度重要

当代作家琼瑶在79岁的时候,写过一封公开信,信是写给自己的儿子和儿媳妇的。内容是在交代自己的身后事,她想让大众一起见证,这是她自己的选择,主要就是为了避免孩子被大众非议。

这封信主要就是为了交待自己对死亡和后事叮嘱,以及当自己无法做出选择时,所有的愿望。

《最好的告别》:在人生的弥留之际,生命的质量远比长度重要

她说,如果她得了重病,不希望做什么大手术,让她自然死亡是她的愿望,她不喜欢生命的最后时刻,在加护病房借助机器存活,也不希望身上插满管子,活得没有尊严

这封信一公布,就收到了很多人的关注,因为在恋生恶死的现状中,能够坦然谈生死是非常稀缺的,对死亡的恐惧,又是绝大多数人都要面对的问题。

心理治疗师欧文.亚隆曾经说过:直面死亡会引发焦虑,却也有可能极大地丰富你的整个人生

人们都说善始善终,但最终人的善终这个课题,依然有很多人,选择逃避,至少是不会把重疾、衰老这些话题,跟自己人生产生任何的联系。

《最好的告别:关于衰老与死亡,你必须知道的常识》就是一本召唤行动的书,它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正视衰老和死亡的问题,能够在有限的生命里,怎样才算是有质量的活着。


《最好的告别》:在人生的弥留之际,生命的质量远比长度重要

本书的作者阿图.葛文德,是印度裔美国人,他的父母都是医生,他自己是个外科教授,毕业于波士顿的哈佛大学医学院,同时,他还是世界卫生组织全球病患安全挑战项目的负责人。

他是连任两届美国民主党政府的医改顾问,就职在奥巴马和克林顿任职期间,这本书不止是显示了葛文德医生对医学的思考,同时,也是他对生命本身的思考


走向衰老或走向死亡,是大自然的必然规律,没人能逃脱

古往今来,渴望长生不老是很多人都梦想,也有很多人为此付出了时间和金钱,比如说《红楼梦》中国的贾敬,就是那个好色的贾珍的父亲,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沉迷于炼丹药,渴望能够活得更久,最终却因为吃自己的丹药死掉了。

在《西游记》中,唐僧之所以那么受欢迎,就是因为有人说吃唐僧肉能长生不老,那么多妖精都想把他收到囊中。葛文德医生在《最好的告别》中写道:

《最好的告别》:在人生的弥留之际,生命的质量远比长度重要

恋生恶死是人之常态,但死亡面前人人平等。无论你是国王,还是车夫,是大亨,还是乞丐,地位与金钱都无法改变个体生命必死的事实。人生的最后一道考题,就是如恶化面对死神的召唤,恐惧、沮丧、忧伤是人之常情,再坚强、豁达的人在死神面前也无法高傲、从容起来。

心理学家库布勒.罗斯在上个世纪60年代,提出了悲伤阶段模型,用于解释人在面对死亡时的情绪变化,变化分为五个阶段:

否定-愤怒-讨价还价-抑郁-平静接受

这些年随着医疗水平的发展,很多之前不能治愈的疾病,如今都有特效药,就算是人的有些器官不能再工作,也有一些替代器官工作的医疗手段。

我曾经跟婆婆聊天时发现,在她的心里有这样一个愿望,她希望等她老的时候,进了医院,她希望孩子们竭尽所能地去延续她的生命,就算是进了加护病房,她也觉得活着就有希望。


《最好的告别》:在人生的弥留之际,生命的质量远比长度重要

其实这样的想法也很容易理解,就算是很理智的人,在面对死亡的时候,也难以放弃求生的欲望。

于是很多很多人把病人送进医院,就有想要治愈病人的想法。可是医学并不是万能的,有些癌症和疾病,抑或是器官老化到不能工作的病人,就算是家人有足够的钱,也无法面对将死的事实。

司马迁在《史记》中有这样一句话: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可见在很早很早之前,人们就思考过死亡这个问题,也早就懂得死亡无法逃避的现实。

孔子的学生季路曾经问他,死是怎么回事。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孔子的意思是,还不知道活着的道理,又怎会懂得死的问题呢,本质上孔子也在逃避谈死亡。

不管我们愿不愿意面对衰老和死亡,它们都会到来。只有认识到生命有限,在能在有限的人生中,懂得好好活着的意义,才能懂得时间的价值。


善终护理,是每个生命弥留之际都需要的服务

中国人的死亡质量很低,低到让人失望的程度。在经济学人发布的《2015年度死亡质量指数》中显示,80个国家的排名中,中国位于第71位,是倒数的名次

究其原因,是随着医学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有越来越多的人能够活得更长,生命衰亡的过程变成一条缓慢又很长的曲线。

《最好的告别》:在人生的弥留之际,生命的质量远比长度重要


在16世纪晚期,蒙田写道:死于老年时少见、异常、奇异的死法,远不如其它死法来的自然--这是最不可能的、最极端的一种死法

到了20世界中期,就算在工业化发达的国家,有4%的人们,会在30岁之前死亡。可到了21世纪的今天,是尽力延缓病人的生命,还是让病人安宁的离开这个世界,成为了世界性的难题。

在1999年巴金老先生肺部严重感染,到2015年这6年里,他都是在医院度过的,他跟家人沟通过,一旦自己病重不起,期望用安乐死结束自己的生命,可是等到病重的时候,他才发现自己没有选择的权利。

他在怀念沈从文的文章中写道过自己的苦:

我多么羡慕他,可是我却不能走得像他那样平静、那样从容,因为我并未尽了自己的责任,还欠下一身债,我不可能不惊动任何人静悄悄离开人世。那么就让我的心长久燃烧,一直到还清我的欠债。

他最后的这些年,是为别人活着。他跟自己的女儿说过:

你不尊重我,不把我当人。因为那种靠机器维系生命的时间里,一个人没有任何隐私,吃喝拉撒都无法自理,更多时候是家人渴望他活着,可他自己对这段生命的回忆痛苦不已。

《最好的告别》:在人生的弥留之际,生命的质量远比长度重要


于是,善终护理就显得尤为必要,在中国很多人称这种治疗方法为

安宁疗护

世界卫生组织曾经提出安宁疗护的三个原则:

重视生命并承认死亡是正常的过程。既不加速,也不延后死亡的期限。提供接触临终痛苦和不适的方法。

2019年11月份,我见到90多岁奶奶离开人世的场景,在她离开之前的最后一晚,她呼吸困难,一直在呻吟着,我在旁边焦虑的坐着,看着姑姑被吓得脸色发青,我只想如果这时候,有人能够缓解奶奶的痛苦,让她平静的离开,那该多好。

后来看了《最好的告别》才知道,我希望奶奶能够享受的这种服务就叫做安宁疗护,而这种疗护看似是消极治疗,实际上是对病人生命质量的重视。


人生弥留之际,生命的质量比生命的长度更重要

摩根.弗里曼在2007年拍过一部电影《遗愿清单》,在电影中,他大学毕业之后,为了养活孩子当了一辈子的修车匠,当马上到颐养天年的年龄时,他却患了癌症。

医生告诉他,他的寿命最多还有一年,更有可能的是,他差不多还能活六个月。

《最好的告别》:在人生的弥留之际,生命的质量远比长度重要

他的妻子和孩子,都希望帮他联系更好的医院,接受更多的治疗。可他不想在病床上等死,看着家人难过,自己还要有去安慰家人。

他和临床的一个富有的男人,开始按照他的遗愿清单走出医院,去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那段时间他过得无比快乐,也在生命结束之前到家过了圣诞节。最后,他非常平静的离开了这个世界。

葛文德医生,从一项研究中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只要不去努力活得更长,才能够活得更长。

研究是针对联邦医疗保险的4493位末期癌症患者,和末期充血性心脏病患者的。研究人员发现,乳腺癌患者、前列腺癌患者和直肠癌患者参加善终服务与否,在存活时间上没有差异。更奇怪的是,对于有些病人,善终服务还延长了存活时间。


胰腺癌患者平均多活3周,肺癌患者6周,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则延长了3个月。

2018年,有一部纪录片《生命里》,讲的就是上海临汾社区医院,对病人实行安宁治疗的过程,在镜头下,记录了一幕幕那些生命不足3个月的病人。

医院的工作人员在开会时,说到这样一个数据,他们这个医院一年收204个病人,这一年来开人世的病人有185个,差不多每两天都要有一个人离开人世。

《最好的告别》:在人生的弥留之际,生命的质量远比长度重要

在这里,医生和护士对病人,不会采取积极的治疗,而是用更加人文的精神照顾他们。

有个阿姨是乳腺癌晚期,护士张敏替她去养老院看她老伴,并且给叔叔拍了照片,放给她看,帮她完成她想做却做不到的事情。

有一个叔叔是胃癌晚期,他对自己的后事已经有了准备,护士们会听他讲曾经他追自己老婆的故事,满足他诉说的欲望,看着他神采飞扬的讲年轻时候的故事,护士们笑了,这个叔叔也非常开心。

印象最深的是,有个大学教授,他只有一个儿子,儿子工作很忙,没法经常来看他,护士们会经常去跟他聊聊天,家人都不太会照顾他,护士就会很即使的给老人擦身体,剪指甲,并且还让患者家属通知老人的女儿,尽快的来医院看看老人。

《最好的告别》:在人生的弥留之际,生命的质量远比长度重要


安宁疗护在中国是新的医疗项目,在很多中小城市是没有的,这部纪录片里,我们看到垂死之人生命最后阶段的无奈,但通过安宁疗护项目的帮助,他们确实活的更有尊严了,生命质量也提升了。

写在最后,在科技和经济发展迅速的今天,对于很多新出现的状况,我们都没有做好准备,比如说到生命最后时刻,应该保全的是病人生命的长度,还是要保证病人生命的质量?

可就算是医学在发展几十年,几百年,癌症和衰老也不可能被消除。面对死亡,我们不该避而不谈,而是应该接受现实,在能活着的时候,努力绽放,活出生命的最高价值。

《最好的告别》:在人生的弥留之际,生命的质量远比长度重要


北京大学医学研究院的教授王一方说过:生死教育是一把钥匙,不仅可以开临终关怀的门,也可以开医患关系的门,当然更重要的,是打开对于生命与死亡的认知与理解

愿我们都能坦然面对死亡,也能够在有限的生命里活到淋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