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如果秦始皇不死,刘邦和项羽有没有可能推翻大秦?

小鱼爱养花


秦始皇不死,这俩人还真没有机会,因为这是必然的!

首先是刘邦

刘邦只是一个干着泗水亭长的地痞流氓,人到中年了依然没有太大的建树,比项羽差得远呢。但是他为什么当上了皇帝,主要就是刘邦的人格魅力。作为一个有远大梦想的人,他吸引了一大批能力比他强,梦想没他大的能人义士帮助他,实现了他的梦想。这里我想用梦想两个字,而不是抱负。因为最初刘邦根本就没有当皇帝的想法,对自己的职业人生也没有太多的规划,更多的是机缘巧合!

刘邦当上皇帝真的可以算是各种机遇的累加!首先因为暴秦的苛政,陈胜和吴广在大泽乡起义了,天下将乱。而起义的时候是公元前209年,秦始皇是公元前210年去世的,而秦二世胡亥被李斯和赵高控制着,胡亥自己本身也没有什么能力,于是反抗的源头如星星之火一般,在没有人管控的情况下迅速蔓延。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刘邦看到大泽乡的陈胜吴广起义了,还在鱼腹中找到了陈胜王的布条,一时间百姓纷纷信服。于是大受启发,在去骊山的路上顺道斩了个白蛇,然后就编造了赤帝的传说。这点刘邦胆子还是很大的,人家陈胜只是称王,到刘邦这就称帝了!

如果这个时候秦始皇在,哪怕不是秦始皇就是胡亥没有被赵高李斯控制。看到有百姓造谣生事,岂能不管。直接下令抓起来喂白帝(白蛇)了,自然也就没有之后的事情了。但是那时候中央根本自顾不暇,哪有空管下面的百姓。再加上,枪打出头鸟,有陈胜吴广在前面呢,刘邦自然乐的低调发展。

要说刘邦和项羽虽然楚河汉界上是对手,但是事实刘邦还曾投奔项羽。两人曾合兵一起攻打城阳,然后追击濮阳,那时候项羽兵马五十万,刘邦也就十万。之后刘邦项羽约定谁先打下咸阳谁就是关中王,项羽人实诚,一个一个城池攻破。刘邦就不管这一套了,直接搞咸阳,而且在之后的鸿门宴上还顺利脱身,才有了之后的成就。

可以说,刘邦成功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善于忍耐,而且相当不要脸。会左右逢源,不过这也建立在确实天下已经乱了的基础上,不然有个秦始皇在上面主持者大局,刘邦还真蹦跶不起来!

然后是项羽

项羽虽然是楚霸王,一身武力惊天彻地,统兵布阵样样精通,但是就一个缺点,心眼太直了,太实诚,太自负!而且不会隐瞒自己内心的想法,杀义帝的时候露出的心思让其他讨伐暴秦的队伍就有了防范,失了民心。鸿门宴上还放走刘邦,这就是对对手的仁慈,不听别人劝,所以最终也是失败了!就打个比方,如果项羽真的得到了天下,他也守不住,因为他不具备刘邦的那种能力,也不具备秦始皇的雄才大略。

如果秦始皇还活着,项羽应该会固于楚地,然后逐渐被秦始皇征讨灭杀!

最后是秦始皇

能统一六国的秦始皇岂是易于之辈?秦朝的虎狼之师所向披靡,在他的麾下能发挥出的战斗力即使项羽也不一定能够匹敌。再加上秦始皇本人的威慑力,绝对没有太多的人胆敢造反!而且秦始皇在,民心就在。只有秦始皇死了,民众才敢造反这就说明了秦始皇的能力。就和古代的那些皇帝一样,即使病入膏肓,即使一直不上朝,但只要人在,大臣们百姓们的主心骨就在。

相反,如果皇帝一旦死去,那么他的儿子们就开始了争夺皇位的较量,大臣们也开始蠢蠢欲动,这一切都建立在皇帝已经死了的前提下,没死,这些都不可能!

所以说,如果秦始皇不死,刘邦项羽根本没有机会推翻大秦。不过秦始皇可不是长生不死的,只要一死,那么……


雨霁视角


秦始皇不死:刘邦只能安心的当驷水亭长,努力工作,得个县尉当当;项羽要么老死吴越,要么被秦军斩首,出此之外无二途;至于此二子能推翻大秦,那当真是天方夜谈!秦皇不死,母猪可能上树,但刘项二人绝无可能推翻大秦!

1、大秦灭亡的主要几点原因

(1)嬴政步子跨得太大,盘整华夏文明用心过烈,几代人才能做成的事,他十年就完成了。正所谓饭要一口一口吃,仗要一刀一剑打,嬴政北击匈奴、南征百越、筑长城,修直道、建灵渠,每一项工程都是世纪工程,要一国聚全力干数十万方有小成,但是秦皇威震天下,硬是多方齐进,十年功成。这些罪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工程把秦国的民力耗尽了,利了后代万世,但失了天下民心!

(2)胡亥当是白痴转世,就算他没有父亲嬴政那般雄才大略,只要有常人的才智,也可确保大秦不灭。只要胡亥不斩首帝国功勋,皇室兄弟,再与民休养,那么天下何来反叛?人民不反,项羽就算有举鼎的神力,又如何战胜百万秦军?刘邦若能安心当亭长,为何要去起兵反叛秦国?

2、秦始皇能力超群,就算法令不改,刘项二人也不能推反大秦

秦始皇求治心切,故民力用之过甚,但是嬴政无疑是千古一帝,他的个人魅力与威望让天下百姓不敢反叛。首先嬴政干的事情,不是为了他个人,也不是为了秦朝皇室。长城是为了抵御匈奴,直道是为了加强全国各地的交流与沟通;灵渠是为了开放岭南地区的农业以及岭南与内地的联系。秦皇没有分封自已的子女为侯,是为了国家长治久安,并不是为了独享天下!刘邦分封了自已的子女,后来有了七国之乱;司马家分封了自已的子女,后来有了八王之乱。不以一人之尊而为祸天下百姓,只有秦始皇做到了。

最后秦始皇一生没有杀任何一个功臣,这是后世数百皇帝无法比拟的!因此秦皇不死,帝国的元勋不死,这些帝国支柱不死,那么项羽就算有捅破天的本事,也无法推翻大秦。而刘邦是秦皇的铁杆纷丝,必然会跟随大秦锐士击杀项羽。

根据史记的记载,就算秦始皇死了,其余威震于殊俗,死后三年之中,六国贵族无一敢复辟者。直到陈涉与吴广两个农民起义后,大秦无军可派,这才给了六国贵族复辟的勇气,否则秦国庙堂生变,子婴能早点为秦王,那么结局也是大秦不会二世而亡。


大秦铁鹰剑士


秦始皇嬴政,被誉为“千古一帝”。秦国六代人努力的目标,终于在他的手中实现。足矣证明其能力远超常人。加上秦国那时候可以说是能人众多,蒙恬的三十万长城军团,屠雎、赵陀领导的南方五十万军团,还有章邯这样的军事天才等等。

北拒匈奴,南征百越,开拓西南。车同轨、书同文,交通水利具备……所以秦皇不死,刘邦项羽不可成事。


盛世打杂


秦末出现“大泽乡起义”农民起义,就是秦始皇统治时期积累起来的民怨,别说大泽乡农民起义,其实秦始皇在向东方巡视博浪沙的时候就遭到张良的刺杀,想反抗秦始皇的人绝对不只有他一人。不过秦始皇具有强大的威慑力,他当政的时候,就灭掉了六国。六国后裔或者普通老百姓就是反抗,也要掂量掂量自己的实力。此外,《史记·陈涉世家》里面记载:“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从这段话就可以看出,老百姓知道扶苏贤能,大家都拥戴扶苏。陈涉和吴广只服扶苏,不服胡亥。他们即便是反秦,也是打着公子扶苏的旗号,反抗秦二世的统治。可见,老百姓对秦二世胡亥的统治感到不满,如果是扶苏做秦二世,情况就不一样了。不过,从侧面可以看出,大家既然拥戴扶苏,那么秦始皇建在的时候,陈胜和吴广也是不敢造反的。

秦始皇和刘邦年龄相仿,秦始皇只比刘邦大两岁,也就是同一个时代的人。假如秦始皇有刘邦的年龄也能活那么久,我相信,秦朝绝对不是“二世而亡”。秦始皇不早死,将权力顺利交接给扶苏。扶苏做了皇帝,肯定会任人唯贤,改革弊政,发展秦国经济,使人民休养生息。且秦始皇死后,骊山陵墓就会逐渐停工,阿房宫也逐渐建好,没有了徭役,减轻了老百姓的负担。所以,刘邦也不会造反,估计在秦朝做官,可能会做到县令或者进入咸阳为官。而项羽和项梁等人也不会起义,因为都是豪杰,扶苏也曾养门客,加上他宽厚仁爱,不枉杀他人,说不定很多人去投靠扶苏,然后都被重用。按照这种逻辑,秦朝会欣欣向荣,越走越好。到那时,秦朝向北反击匈奴,进入西域,也不会等到汉武帝时期。开辟丝绸之路,也早了近百年的时间。纵观中国历史,基本是“二代危机”如果秦国顺利度过二代危机,也会出现像“文景之治”和“贞观之治”这样的历史盛世。只是,历史从来是向前发展的,错过就不再有。


谋士说


秦始皇不死,刘邦和项羽根本就没有机会起兵。

要知道秦始皇可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全国的人,他经历过的战争,可以说是别人闻所未闻过的。

他的威望在全国来说,是最高的,他的手下在当时还有百万大军。

秦始皇把三十万大军给了蒙恬,让他去北方开疆拓土,打匈奴去了。

还有五十万大军,他派到了岭南,收复百越去了。

要知道这些军队,都是听命于秦始皇的。只要国家有任何叛乱的事情发生,秦始皇一声令下,全部大军,几个月的时间,就能集结在一起。

拿秦国的百万正规大军,来对抗项羽和刘邦的那些虾兵蟹将,还不是如同捏死一只蚂蚁一样容易呀。

要知道就是一个在秦始皇眼里看来,都不怎么入流的章邯,被秦二世派出来打项羽,都是给项羽打了一个平手。

后来,是因为章邯惧怕赵高的迫害,选择了投降给项羽的。

秦始皇若是活着的话,他派出蒙恬来,那还不是秒杀项羽呀。

项羽都不在话下,就更不要说刘邦,刘邦在灭秦的时候,就是一个不入流的人。根本没有什么能拿出手的战绩。

所以,秦始皇不死,无论是项羽,还是刘邦他们都没有机会灭秦。

恰恰就是因为秦始皇死了,昏庸的胡亥被赵高操控住,杀死了名将蒙恬,就连李斯这个宰相,也被陷害而死了。

大秦帝国能用可用的人,基本上被二世和赵高给杀光了。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项羽和刘邦开始一起灭秦的。

因为二世的威望不高,在中原大乱的时候,秦始皇派到岭南的50万大军闻讯之后,就给大秦断了联系。成了一个独立的南越国,南越国的第一任王就是赵佗。

秦始皇派去北方防御匈奴的30万大军,在蒙恬被二世杀了之后,就交到了副将王离的手里。王离带领着这一支军队,在巨鹿城下,被项羽的军队吊打。

之后,秦军被项羽打败,主将王离下落不明。

就这大秦还没有灭掉,因为章邯手里还有二十万大军呢。

章邯继续和项羽周旋,项羽就要断粮了,章邯也不想打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章邯投降了项羽。

秦朝朝廷这边,二世被赵高杀害,赵高想登基不成,又立了秦王子婴为王。那个乱呀。后来项羽打到了咸阳城把子婴给杀了,然后又对秦始皇的子孙进行了屠杀。

大秦帝国没有一兵一卒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不可一世的秦国灭亡的。

所以说若是秦始皇不死,绝对没有刘邦和项羽的机会,一个蒙恬就够他们对付的了。


汉史趣闻


这是一个有意思的问题,要回答清楚,首先要从秦为什么会灭亡和怎么灭亡去分析,然后看看秦始皇会不会避免这些错误。

秦国灭亡的第一个原因是,胡亥继位名不正言不顺。胡亥是嬴政最小的儿子,他能继位是因为出巡路上一直在嬴政身边,再加上嬴政突然病死,赵高和李斯都有私心,才导致胡亥得以上位。这样一来,胡亥这个皇位得的不太有说服力,皇长子扶苏继位,效果应该更好,起码名正言顺。如果嬴政依然在位,那么这个问题根本不存在。

其次,赵高的问题。胡亥能够登基,赵高赵公公功劳最大,他先起了异心,又说服丞相李斯,几人合谋。可以说,没有赵高,胡亥一点机会都没有。赵高掌权后,先撺掇胡亥杀掉自己的兄弟姐妹,然后杀丞相李斯,最后把胡亥也杀了,还私自与刘邦勾结,不给章邯大军提供粮食补给,导致章邯投降项羽。有人说,赵高毁了大秦的一半江山,这话并不过。倘若嬴政活着,赵高压根没有半点机会,只是一个老老实实的小太监。

第三,秦始皇之后的两个继承人都不行。从胡亥到子婴,嬴政后面的两任君主都没有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班底,也没有建立在手下大臣面前绝对的权威。因此,当天下大乱,南下征伐百越的几十万秦军并没有回来勤王,赵佗下令烧毁桥梁,隔断交通,关起门来做了土皇帝,根本不管风雨飘摇中的大秦。这种事情,在嬴政时代是不可能发生的。始皇帝的赫赫威名可不是哪个手下敢违抗的,如果是嬴政下令,要南下秦军回来勤王,赵佗他们只能屁颠屁颠回来,连讨价还价都不敢。

大家也许会感到奇怪,上面说了半天似乎还没有回答正题——没提刘邦项羽。为什么?说白了,刘、项两人根本不重要。乱世才出英雄,如果始皇帝嬴政一直活着,根本就不会有乱世。那么,刘邦和项羽这两个英雄,一个只能老老实实在沛县当乡长。另一个也就在下相(今天江苏宿迁)当富二代,成天打架斗殴。

“许述工作室”核心成员查佳峰主答


脑洞大开的历史



路遥lgy


始皇既没,余威尚震于殊俗,更何况是活着的始皇帝,虽然说刘邦项羽亦是千古风流人物,一代豪杰雄主,但是祖龙未死,即便再厉害的人物,也缺乏了展露头角和造取时势的机会和能力,毕竟在秦始皇手中的大秦帝国可以称得上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了,盖世的威望以及强大的军事实力加上无数能臣猛将,足以碾压任何挑战者。


之所以后来的大秦衰亡的如此之快,主要原因除了始皇帝的好大喜功,一心想要成就万世伟业,从而滥用民乐,北与匈奴,南征百越,内修直道灵渠,外修长城,以及大肆修建宫殿陵墓,这些任何一项都是数十年甚至百年之功,但却被始皇帝压缩到其短短的十数年之间,加上秦二世的愈加残暴,享乐,耗尽了民力,物力,内耗,排除异己,使得原本始皇帝留下的尚算稳固的江山,风雨飘摇,不堪一击,最后甚至到了只得以囚徒军镇压叛乱的可笑地步,即便说是没有刘邦项羽最后一击,彻底击垮昔日的无敌大秦,也会被其他的张三李四所取代。

但如果若是秦始皇不死,虽然以始皇帝的性格,民力滥用无法避免,但是至少内耗不会出现,毕竟说实话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不滥杀功臣的帝王,而且少了秦二世的摧残的秦帝国的元气至少还会保存不少,另外北部抵御匈奴的九原军团,秦朝最精锐的部队的战斗力不会下降,毕竟后来王离率领的北部军团已经是被抽了骨头的普通军队了,而原本担任军中中低层将领以及首领的蒙氏一族的成员或死或逃,原本最精锐的铁军已经大不如前了,而且军心惶惶,离心离德。

还有南镇百越的南方军团不至于了无音讯,作壁上观,看着秦帝国的灭亡,毕竟这只军队的蒙氏一族的中低层将领以及王氏一族,各种忠诚于始皇帝的人大有人在,只不过后来对秦帝国失望了,如果始皇帝尚在,即便说不能全部支援,至少十几二十万人马还是可以抽得出来的。

除此之外,各地的郡守,将领没那个胆子对中央命令阳奉阴违,或者公开造反,那些被秦始皇打怕了的,毫无斗志的六国贵族,也是没有胆子在秦始皇活着的时候,僭越一点点的。

所以说,即便有着刘邦,项羽这样的英豪,雄主,但是如果秦始皇不死,北部,南部,加上各地驻军,百余万精锐秦军,无数的能臣猛将,对付一两个猛虎统帅的绵羊,结果还是很显而易见的。


历史微探索


事实上,秦始皇没死的时候,刘邦就已经开始造反了,并因此而流窜在芒砀山。

刘邦当亭长时,秦始皇在世,有一次刘邦押解犯人去骊山,因为中途犯人逃跑,刘邦索性将犯人全放了,并因此流窜在芒砀山三年,这期间秦始皇一直活着,并且据史书记载,秦始皇常说东南有天子之气,并且希望借助巡游来镇住天子之气。



刘邦和项羽之所以敢出来造反,是因为陈胜和吴广开了造反的头。陈胜和吴广的造反不像黄巾起义那样蓄谋已久,更是被逼无奈,而临时起意的造反,历史上的诸多造反者,很多时候选择造反,并不是因为刻意这么做,而是因为”活不下去了,而临时起意被逼造反“,显然陈胜吴广就是如此。

当由于生命受到迫害,而选择的造反,才不会管你当今皇帝是谁,活都活不成了,还考虑什么?先反了再说,比如陈胜吴广,比如刘邦,而项羽显然属于另一种原因:蓄谋已久。



项羽和刘邦所不同的是,他是原六国中楚国的贵族,自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这批原六国贵族无时无刻不想着复国,比如历史上鼎鼎大名的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就是如此,不仅想着复国,还且还干过刺杀秦始皇的行动,再比如项羽和项梁也是如此,不管秦始皇在不在位,他们都会反,只是在寻找一个合适的机会而已。

就算秦始皇在世,如果他没有修改法律,没有舍弃严刑峻法,陈胜、吴广、刘邦等人仍然还是要反的,因为他们违反了法律,不反就得死,在生与死之间,他们选择了造反,而像张良、项羽、项梁这样的原六国贵族,为了复国,不会管你秦始皇在不在世,都是要反的,可见秦始皇就算在世,造反仍会存在。



如果秦始皇不死,刘邦、项羽等人有没有可能推翻大秦呢?

很难说,有可能会,有可能不会,必须得看事态的发展。

秦始皇是千古一帝,雄才大略,没有错,但人非圣贤,熟能无过。就算是千古一帝的秦始皇,在晚年没有设立太子,导致阴谋家纂改诏书,夺权纂位,让秦二世这个混庸的皇帝上台,搞得天下大乱,最张让秦朝灭亡 ,秦始皇仍是有责任的。哪怕是如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一样,在晚年时听信奸妄小人之言,直接引发巫蛊之祸,导致太子、皇后自杀,整个事件受牵连而死亡的人数达到万余人,汉武帝要承担最大的责任。



是人都会犯错,哪怕是秦始皇,就算他不死,他也会老,也会犯错,当天下的起义此起彼伏,连绵不断时,秦始皇就算能调动强大的秦军及时灭亡,可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秦起义如同割韭菜一般,灭了又长出来,如果不改变制度及政治,那么起义之火就为连绵不断,灭了一批人,又来一批人,根本就是治标不治本的办法,秦始皇如果不能意识到问题的所在,就算杀了刘邦和项羽,还会有更多的刘邦和项羽起来造反,前赴后续。

秦朝在秦二世的手中灭亡 ,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当陈胜、吴广的起义发生后,秦朝中央政府根本不知情,或者说根本不重视,没有及时派兵去剿灭,大半年的时间,毫无作为,直到陈胜部将周文率军打进函谷关,逼近咸阳才知道这事,导致起义之火越烧越旺,从而形成燎原之势,到了后期,再想消灭这些反秦起义,已经很难了。



陈胜、吴广起义后,两个月后消息传来,差不多是同一年时间,刘邦与项羽也开始起义反秦,而他们正是看到了秦中央政府的毫不作为,让起义得以发展,而这还只是刘邦与项羽,在当时的整个天下,有成千上百个像刘邦和项羽这样的反秦起义军,看到陈胜、吴广成功后,立马开始行动起来。

但是,秦始皇不是秦二世,他可以很清楚的判断局势的发展,在得知消息后,秦始皇肯定是第一时间派出正规部队去剿灭起义,那样的话,刘邦和项羽根本没有可能推翻大秦,很可能被秦始皇扼杀在摇篮中。



但是,秦始皇如果不改变严酷的法律和苛刻的损税,像刘邦和项羽这样的起义会一波接着一波的发生,一次又一次的消耗着秦王朝的实力,直到最后,把秦帝国的实力消耗殆尽之后,秦始皇就算在世,也不是神仙,终究抵不过千百次的消耗而灭亡。

当然了,也许最后推翻大秦的不是刘邦和项羽,但是会有千千万万像刘邦和项羽这样的人,前赴后续走了反秦的这条道路,无论他们是否成功,都会消耗掉秦帝国的最后一滴血,直到灭亡 为止。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秦始皇能被冠以“千古一帝”称号,自然有他过人的才能与威望。如果秦始皇不死,项羽是绝对没有机会和能力推翻秦朝,而刘邦就更不用提了,可能性为零以下。秦始皇在世时,曾多次出巡,并非是游山玩水,其目的就是巡视六国的不稳定因素。可惜的是一代雄主竟暴毙于邢台沙丘,秦朝随即倾覆。

为什么说秦始皇不死,刘邦、项羽没有可能推翻秦朝呢?请看如下分析:

秦始皇不死,陈胜吴广不敢也不会起义,则刘邦和项羽便没有起义机会

我们先看看陈胜吴广起义时的缘由:“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由此可知,陈胜吴广的起义一方面是因秦律严苛所致,另一方面就是对胡亥矫诏赐死扶苏而自立有所不满。对于陈胜吴广来说,他们认可的是秦始皇、公子扶苏,但对表现拙劣的胡亥并不买账。如果秦始皇不死,陈胜吴广摄于始皇之威,根本不会反。

如果没有陈胜吴广的带头起义,项梁则不会割据会稽,项羽更是没有发挥的余地;也不会有刘邦率领数百人攻下沛县的事情了,他依然会继续做他的泗水亭长。

秦始皇不死,扶苏、蒙氏兄弟、李斯不会死,赵佗不会自立,则刘邦和项羽更不会有起义机会及可能性

如果秦始皇不死,则不会有沙丘之变。赵高、胡亥也不会成为什么“风云人物”了,扶苏则会继续在北方边境与蒙恬共同戍边,蒙恬之弟蒙毅也不会被赵高残害,赵佗也不会在秦乱之时力求自保,更不会自立为王,秦始皇的股肱之臣李斯也不会被赵高害死。

这些人便是秦始皇未死之前,秦朝的班底,这些能臣猛将配上秦始皇这一代雄主,可谓是天下无敌之状态。试问陈胜、吴广、刘邦、项羽,哪一个敢有推翻秦朝的心思?还有一个章邯,秦始皇不死,赵高不迫害,他怎么可能投降项羽?一个章邯就搞的号称百万之众的反秦联军头昏脑涨,何况蒙恬、赵佗?

蒙恬率领的30万大军是秦朝的虎狼之师,战斗力极强,这是蒙恬在时的威力。蒙恬被逼死后,这支队伍一下子卸去了精气神,更别谈什么战斗力,人心都散了。王离接班后,这30万大军早已与二世胡亥离心离德,焉有不败之理。如果当时是蒙恬挥师南下与章邯合兵,那么项羽渡河的二万之众会如何?我想下场不会好。

如果秦始皇不死,赵佗平南越的50万大军会眼睁睁看着秦朝被分解?肯定不会,这50万大军北上与蒙恬、章邯的40万大军会和,大家可不要忘记,这时的秦军还是那支平定六国、北击匈奴、南征百越的虎狼之师。剿灭刘邦、项羽绰绰有余,即使有败仗,以秦始皇的威望与手腕,绝对不会动摇根基。

刘邦、项羽的军队里若非有各地秦军的参与,其战斗力弱到可能相当于农民军。秦始皇若在,秦军不会有一个人投降。相反,秦军又会进入统一六国的战斗状态之中,人人抢着砍人头,争着去邀功领赏,斩杀敌人,就意味着日后的幸福生活。这种状态一旦被调动起来,秦军的战斗力便会爆棚。

秦始皇不死,后期执政会变温和,在李斯的辅佐下定会与民休息,秦朝会维持很长一段时间

秦始皇不死,李斯便不会被赵高害死。他便会使秦始皇将消耗民力控制在一个有限的程度内,不会至于天下皆反。李斯与秦始皇的组合,会使秦朝的发展曲线处于收敛状态,不会像胡亥、赵高使秦朝走向了发散的方向。

秦始皇绝对不会出现秦二世的发生的状况,秦二世没有及时将秦朝出现的严重问题消化缓和,反而是火上浇油,使问题愈发裂变,最终失控。秦朝是我国第一个大一统王朝,各种制度都不完善,但是历史给秦始皇的时间太短,还没来得及施展才华,便与世长辞。

即便是刘邦、项羽在秦始皇在世时起义,那他两是兴不起什么风浪的,秦朝内有李斯、蒙毅等文臣,外有蒙恬、赵佗、章邯、王离等武将,起义会很快被压制。

综上所述,如果秦始皇不死,那么刘邦、项羽是没有可能推翻强秦的。秦朝的虎狼之师并非是浪得虚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