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孔子、秦始皇、汉武帝?谁对中华民族贡献最大?

铁血勇士


三位无法同时而语,孔子中国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影响了两千多年的文化发展。秦始皇统一了中国,汉武帝拓展了中国。孔子的思想源远流长,现在不是我们在国外还建了多座孔子学院,孔子的文化发展中国影响世界。


祯好人生


这个问题把握人物特性问得比较准。

人的极点是道,道的极点是法家的秦始皇。

民的极点是儒,儒的极点是儒家的孔子。

人民的极点是帝王,帝王的极点是“独尊儒术”的汉武帝。

从黄帝以来,有所谓国“人”的理念,也就是奴隶主,统治者,也就是“百姓”贵族,他们通过部落战争取得天下,所谓“龙”的图腾,就是一种部落联盟的产物,蛇🐍身代表的“巴(蛇)人部落”,麟片代表的“蜀(虫🐛)人部落”,牛🐮角代表的“牛🐮人部落”(神农氏部族),鹰爪代表的“鸟🐤人部落”(殷商“有绒氏”部族),熊掌代表“熊🐻人部落”(有熊氏部族),他们的核心统治理念就是“道”(国家管理)。

所以说人的极点是“道”。

华夏部落联盟讲究“万物负阴而抱阳”,其实质就是“母神”(妈妈)信仰,黄帝据说有一本著述《道经》,系统阐述其理论根源及思维,在秦始皇“焚书坑儒”过程中被焚毁,其原因是道家思想发展出了“法派”,重点在于确认人类族群的“父神”(爸爸)信仰,民间有所谓“君父”、“父母官”的说法,就是要将道家的“妈妈当家”变更为“爸爸当家”,产生了“后宫不得干政”的理念,为此,秦始皇终身没有册封皇后,不给她们“母仪天下”的机会。

最后,秦始皇创立了“皇帝”这一名词,就是“大神当中的大神,宇宙主宰”的意思,这就基本达到了道(国家管理)的极点。

以炎黄联盟为主体领导的百姓贵族,通过与九黎的蚩尤联盟进行大战,蚩尤战败,由此而造成中国历史上融入族群最大的一个团体——“民”众得以出现。

什么是民?

那就是蚩尤九黎部族的战败者及其后裔形成的奴隶,由于大家人种相同,无法区分是“人”还是“民”,古人想出的办法比较简单,就是在不影响劳动力的情况下,琢瞎奴隶的一只眼,直接就可以“以貌取人”,从外貌就可以确定他是不是“人”了。

但谁又愿意从出生开始就当个“独眼龙”呢?

所以东夷九黎部族的反叛一直此起彼伏,“百姓”贵族为了镇压他们的反叛,也一直疲于奔命。

后来到了商王朝,由于要同时面对东夷及西岐的反叛,两线进行作战,兵力严重不足,在保卫商王朝首都朝歌的战争中,商纣王匆忙组织“民”众成立大军应付周武王的进攻,在“牧野之战”中,“民”众倒戈一击,商纣王也由此而亡了国。

周武王的儿子周成王上台后,与商王朝一样,面临东夷与殷商两线作战的囧境,这个时候,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总结出了“皇天无亲,惟德是辅”的规律,就是通过“德”(登山活动)的方式,将东夷的“民”系统的转化为“人”,再用这些“人”去镇压殷商后裔的反叛,实现“取夷民众以制夷”。

这种“民”的极点,就是成为新“人”,成为“一种根据需要而选拔产生的人”,也就是“儒”。

而孔子无疑是划时代的儒,他主张“民本主义”,追求“天下大同”,提倡“春秋大一统”,可以说,他就是儒的极点,是一位“无冕之王”。

秦始皇是“人”的代表,孔子是“民”的代表,矛盾十分尖锐,所以秦始皇为了显示自己与儒家势不两立,搞了个“焚书坑儒”,主要诛杀对象是坚持周公旦儒教路线,坚持系统选拔“民”成为“人”的那部分居于统治核心的人(方士),所以秦始皇虽然得以统一天下,实现了“大一统”,但不是“春秋大一统”,而是消灭了“春派(道派母神)大一统”,实现的是“秋派(法派父神)大一统”。

道家道派是“母神”信仰,他们将儒家视为自己的长子,讲究“劳心者(文士儒的儒家)治人(管理国人),劳力者(武士儒的墨家)治于人(受国人管理)”,结果到了秦始皇时期,他们这个特殊权力被剥夺了,再也不能当政务型的“官”了,因为这些“官”位被那些诸侯国国君继承人由于灭国惦记上了,所以儒家只能沦为事务型的“吏”,他们满肚子牢骚,只能向提供自己的“母神”信仰的方士倾诉,结果秦始皇“坑儒”的举动,相当于把孩子的妈妈给杀了,又不认这个儿子,而且是长子,故此他们只得忍住眼泪往肚子里咽,进行古代版的“潜伏”。

其实如果秦始皇对身为长子的儒家加以任用的话,就可以实现“人”与“民”的有机统一,和谐相处,秦王朝也不会二世而亡,但秦始皇当时的处境就像一个性格倔强的父亲,坚决不给曾经的长子一丝机会,其结果也就是不给自己一丝机会,造成玉石俱焚的结果。

其实秦王朝代表的“人”道(父神信仰)与儒家代表的“民”道(长子信仰)是存在一个最后的和解机会的,当时的秦王朝大将章邯率领奴隶之众70万(主体为武“民”)对抗楚国大将周文的进攻,在儒家“民众”不计前嫌的风格之下,不仅没有重复牧野之战“民众”倒戈一击的覆辙,反而摧枯拉朽般的击溃了叛军,如果秦王朝这个固执的“父神”与自己的儒家“民众”长子握手言和的话,或者秦王朝可以继续生存下去,但秦王朝显然是“好了伤疤忘了疼”,仍然将儒家“民众”视为“奴隶”一样,不肯恢复其正常的政治待遇,使其成为新国人的领袖,成为国家的统治中坚,这样儒家“民众”就理所当然的认为秦王朝出尔反尔,就像“狼🐺来了”的故事讲多了人们不会相信一样,对其存在听之任之,就此一步步走向灭亡的深渊。

如何处理“人”和“民”之间的关系?

道家法派的杰出人物商鞅提出了三种主张:

一是“帝道”,其国家管理核心为“母神制”,实行道家道派学说(“人”说)为领导核心的管理模式,代表人物是黄帝,理论著作为《道经》(《黄帝道经》),在秦始皇“焚书坑儒”过程中焚毁,失传至今,只留下十六字真言“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二是“王道”,其国家管理核心为“母神长子制”,实行道家道派学说(“人”说)为主,儒家学说(“民”说)为辅的管理模式,代表人物是老子,理论著作为《道德(儒)经》;

三是“霸道”,其国家管理核心为“父神制”,实行道家法派学说(“强人”说)为绝对领导地位的管理模式。

周王朝选择的是“帝道”,秦王朝选择的是“霸道”,汉王朝在汉武帝时期最终选择了“王道”,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尊奉了“以民为本”的主体思维,帝王讲究“内圣外王”(内儒外道),就是以“民”为里子,以“人”为面子。

道家的“人”和儒家的“民”的极点思维就是“帝王之术”,选择以“帝道”或者“王道”来作为国家的基础管理模式,所以,人民(统治)的极点是帝王(之术)。

而汉武帝掌握的核心精髓是“人”与“民”的协调之道,就是某种意义上来说的“和”文化。

清楚明白的选择儒家这个“长子”治理国家,是汉武帝选择宽容之道处理政事的风格,有“不拘一格用人才”的气魄,武儒方面,启用了骑奴出身的卫青,私生子出身的霍去病,乐工出身的李广利,文儒方面,启用了桑弘羊,董仲舒,可以说在古代,达到了“王道”的极点,所以帝王的极点就是汉武帝。

秦始皇、汉武帝、孔子实际上就像一个家庭里面,主张选择谁“当家”的问题,秦始皇是主张“爸爸像爸爸一样当家”,汉武帝是主张“爸爸像爸妈一样当家”,孔子是主张“在爸爸或者妈妈的管控下,由老大当家”。

就是说,汉武帝是兼采秦始皇与儒家理论的,对于皇室的后宫也有相对刚强的一方面,他对纯粹的“妈妈”当家是非常排斥的,对祖母窦太后及母亲王皇后对帝王的控制之道十分反感,对窦太后安排的窦婴势力,王太后安排的田汾势力若即若离,而他废掉了贵族出身的陈阿娇,改立平民出身的卫子夫为皇后,并且与秦始皇一样极端敏感立后问题,甚至逼死了卫子夫,还首创了“杀母留子”制度,亲自诛杀了李美人之后,才安排由其子继承皇位,所以汉武帝认为取得统治权的基础是必须排除“母神”思维,必须实现“父神”统治,那么由谁来体现“母神”的关怀呢?汉武帝认为帝王“既要当爹,又要当妈”,“不见(父神)雷霆手段,怎显(母神)菩萨心肠”。

秦始皇和汉武帝虽然管理思维有“父神”的暴力“豪夺”方式和“母神”的柔和“巧取”方式的区别,但他们的核心是“人”,在封建社会,最终的究极追求是“皇权”。

孔子代表的儒家,其核心是“民”,在封建社会,最终的究极追求是“相权”。

后来的统治者,就管理思维而言,基本没有超过汉武帝的,皇权与相权经常发生冲突和矛盾,有时是皇权意识膨胀,严重时形成“暴君” ,有时相权又会绑架皇权,严重时形成“专权”。

严格来说,中国的平民信仰立国、文官信仰立国及学习信仰立国是汉武帝时期正式确立,作为族群特点,中国的主体民族自称为“汉族”,这就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是一个民族型族群,而是一个文明型族群,所以不断有其他族群分支融合进来,这就是通常所谓的“汉化”,也就是“融入平民、文官、学习信仰族群的文明化”。

相较而言,他们三人的思想对于现在的黎民百姓缺一不可,“人”、“民”、“和”相辅相成,由于汉武帝最后确立民族特性,所以有先声夺人的作用,勉强选择影响力最强者,应该是汉武帝,其缘由是他可以站在秦始皇和孔子的肩上看世界。


河东来


这个问题真的很难回答,秦始皇实现了中国的大一统,从此中国真正实现了统一,并实行了郡县制,统一了度量衡,文字等,为中国后二千年的治理创立了范式。汉武帝则是不断地开疆拓土,北御匈奴,本通大漠,奠定了中国作为世界大国的疆域与威严。但文治武功相较于孔子来说,仍显得薄弱。

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一个大一统的大帝国,这是秦国自变法以来,几代人不断努力的结果,嬴政顺应时势,收其成果,大胆假设,即使没有嬴政,也还会有其它有作为的君王实现国家的大一统,只不过过程可能会再长一点,时间会再久一点,经过会更复杂一点。

汉武帝文治武功不可谓不大,实现了汉朝前所未有的高度,无论是经济还是军事都达到顶峰,但其穷兵黩武,好大喜功,到老年后更是昏聩不堪,迷信蛊惑杀太子,让其历史地位有所减降。

秦皇汉武,这样有作为有抱负的帝王确实非常难得,但其略输文采,却也是不争的事实。相比于孔子,对中国教化二千多年,其儒家思想为中国统治阶级和中国人树立了一个范围广泛,实用可用的思想操守,他所提出的仁爱礼智信等理念,给中华民族二千年的发展培植了沃土,中国以后唐宋元明清无不受其影响,尊其礼法,到了今天仍是中国重要的行事与道德基础,儒家之功,孔子之功也。中国的文明程度始终位于世界前列,孔子功不可没。孔子这种思想大家二千年就出了一位,在影响世界的100位伟人中,孔子排在第五位,秦始皇排在18位,汉武帝则排在第51位,可见孔子在世界范围内影响力之大。

一句话,秦皇汉武人才难得,但仍可得;孔子圣人出世,无可替代。


华竖


评价历史人物对中华民族的贡献,我以为这个题目设的好。“对中华民族的贡献”必然是历史的成就和对后世的影响,两者缺一都不是贡献。按题主的顺序,说说我的看法。


一、孔子

总有人拿圣贤说孔子。但孔子究竟是怎样的圣贤,说者不是不甚了了,就是三缄其口。

【孟子曰:‘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摘自《孟子万章》)。

这段话有两层含义。第一,孔子的圣贤,伯夷、伊尹、柳下惠一个类别的。第二,孔子的特征是“时”,鲁迅先生将之翻译为摩登,易中天先生将之翻译为时髦,两者是一个意思。孟子原文对孔子还有四句话的点评,也印证了鲁迅先生、易中天先生的解读。

【”可以速而速,可以久而久,可以处而处,可以仕而仕,孔子也】

白话翻译,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该走的时候就走,走的快快的;该住的时候就住下,能住多久就住多久;该隐居的时候就隐居,不留恋官爵地位;该当官的时候就当官,没什么不好意思。

所以,好听点说,孔子是一个跟着社会时尚走的人。难听点说,孔子是一个见风使舵的人。这同时也说明,孔子从来就不是一个坚持自己、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人。所谓理想、信念等等,自然也跟孔子毫不相干。

PS:甭拿什么至圣之类的名头说事。孔子的这类名头,连儒生们都不敢摆出来说清楚。简言之,来源太过耻辱。


孔子的一生,是追求“学而优则仕”的一生,有生之年曾4、5次“则仕”,但每次都已失败为终结。最成功的一次是鲁国司寇。最失败的也是鲁国司寇----被驱逐出境,直到70岁人生已经末年,才被赦免允许回到鲁国。对于鲁国司寇的经历,孔子曾只叹:难道再给我一次机会,我还会像鲁国哪样嘛?很显然,孔子自己都承认,鲁国司寇的经历是一次典型的失败经历,以至于春秋列国都因此而拒绝孔子。

这也不能怪列国。客观上,孔子不仅仅有鲁国司寇的失败,还有只要能当官不惜一切的无下限。读过《论语》的都应该知道,孔子为当官曾两次想投奔家臣背叛世大夫的叛乱。被子路骂的很是难堪。


孔子在仕途上的失败,后世转而鼓吹孔子的教育。一种说法是有教无类。没有教出任何一个成功的弟子,更没有教出不同领域成功的弟子,怎么算有教无类呢?担得起有教无类美称的,无疑是鬼谷子和荀子。以荀子为例,弟子韩非是一个理论家,有《韩非子》为证。弟子李斯是一个政治家,辅佐秦始皇建立了中央集权郡县制的秦朝。教出不同样的、都异常成功的弟子,才能担得起有教无类的美称。这一点,我相信没人反对吧?另一种说法是孔子开私教的先河。这个说法更加的无知和可笑。若孔子之前无私教,难道孔子是哪个公立学校毕业的?孔子本身就是私教”产品“,而且是不入流老师的私教,以至于在那个极端尊师的年代,孔子只能以”三人行必有吾师“来遮掩没有传承的尴尬。



孔子对中华民族的影响,我以为有两点,都是负面的。一是春秋笔法。直接导致了中国历史庞大、丰富,但却缺乏基本的精神和提炼。比如,中国是一个以中华文明为纽带的、56个民族一起的多民族文明国家。但是,儒家”领袖中华文化2000多年“,却完全不了解中华文明这个最大的、最显著的特征。二是儒以文乱法。公元前建立的秦朝,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法治国家、法治社会。以政治制度而言,我们领先了上千年。但是,汉朝以后的历朝历代,始终无法坚持法治,反而倒退为人治国家,最终被元殖民、被清殖民、差点被倭寇殖民。

至于这个”贡献的大小“,呵呵,看看我们身边就知道了。犯罪成本低廉是社会普遍的感受,但是,居然还有部分人鼓吹”废除死刑“。如此怪异,非”儒以文乱法“其谁?


二、秦始皇

秦始皇的贡献非常多、又非常简单。把功勋名随便列列,就”技压群雄“了。统一中华、中央集权郡县制、丞相上将军廷尉长史(驷车庶长)的四权分立,统一文字、车轨、度量衡,修建长城、河渠、驰道等等。

PS:秦始皇的功勋是无以伦比的。无论在中国历史上、还是世界历史上,都是最顶级并独一档的存在。但是,特别怪异的是,秦始皇在中国历史上又是被黑的最多、最惨的一个。儒家也曾服务于秦朝,并被封为博士职位,专职从事历史文化研究。纵观中华历史,真正富裕儒家权力和待遇的,后世无人可以比肩秦朝。但是,这些腐儒们却因非分之想未能实现,而抹黑秦朝、抹黑秦始皇。举一例为证----修长城修河道修驰道。

实现统一中华之后,秦始皇开启了修修修的”基建狂魔“模式。后世对秦始皇对秦国的吐槽,也开始了无根无据、智商断线的模式。比如把修长城修河道修驰道,抹黑为”滥用民力“的暴政。

事实上,秦朝统一中国之后,面临的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就是秦国、六国的几百万军人,随着几百年战争的结束突然失业。开启修长城修河道修驰道的基建狂魔模式,客观上既是最大的民生(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又是基础建设。众所周知的事实是,新中国经济腾飞,就是从几万亿基础建设投资开始的。大规模基础建设投资,促生了农民工进城,进而促进了国家城市化进程。现代中国,几乎每个人都知道淘宝的存在和威力,但我不知道有多少人想过没,若非当时的农民工进城的开始,会有现在的快递业发达的结果嘛?

事实上,楚长城、魏长城遗址都证明,长城从来就不是抵御而匈奴发明的,长城是当时历史条件下普遍存在的农耕民族军事防御系统。反对修长城,跟反对炮兵灶炮、坦克兵造坦克等等,一模一样的无知。

秦始皇对中华民族的贡献,上面列举的每一项都能单独写一篇答题。我能力有限,干脆省略了。


三、汉武帝

汉武帝无论本人还是其所处的环境,都是一个特例的存在。第一,从刘邦建国到汉武帝继位,混乱的西汉几乎没有可行的治国理念。楚汉之争的十几年给中华留下的创伤,西汉一直都无法平复,更不用说恢复元气。到西汉第七任皇帝汉武帝刘彻手上,西汉依然是一个分裂的时期,中华大地上始终存在两个国家:刘邦的汉国,赵佗的南粤国。汉武帝的特殊之处在于始终无法征服的南粤国突然自行灭亡了,压在刘汉头顶上的匈奴突然被一场驰道的袭击击溃了。中华在汉武帝刘彻手上终于恢复了统一,压在刘汉头上的匈奴终于不在是威胁。虽然说不清、道不明,但恢复统一、不再受威胁,怎么算也只能是汉武帝刘彻的功劳。

但是,对民族的贡献、对后世的影响,哪一条能说得上呢?貌似一条也说不上。

文治,有哪个制度、政策是后世可以继承的?

武功,有哪一个将领的战功是民垂青史的?

流传后世的,反而是李广难封。当然,无根无据、信口胡吹的,可以使劲吹。诸如800人杀几万人,仿佛武侠小说一般的故事,毫无可信度。


我个人特别反对推崇汉武帝,原因就是汉武帝刘彻和大儒董仲舒联手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彻底屠杀了中华文化的创新和血性,屠杀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氛围。”平心而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黑历史,无论落在谁头上,谁都只能是万劫不复。汉武帝其他的过错,反而无需赘述了。


PS:表吐槽选了个两个女士陪伴的汉武帝图片。客观上,卫青、霍去病等”西汉名将“,很多跟裙带关系脱不了干系。


沧桑短笛


引子: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她的名字叫中国;古老的东方有一群人,他们全都是龙的传人;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永永远远是龙的传人——《龙的传人》。

中国之所以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号称为中华民族,自称是龙的传人,她是由孔子、秦始皇、汉武帝三者为代表的中国先贤们共同缔造的。他们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互为表里、无可替代而又缺一不可的关系。他们在塑造中华民族过程中的贡献可以概括为十二个字:文治武功、继往开来、定我中华!

孔仲尼的突出贡献是文治方面:文化认同,万世师表,无冕帝王!

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所处的时代背景是以血缘氏族为基础的奴隶制社会走向瓦解,而基于文化认同的汉民族共同体正在形成的春秋时代。由于当时贵族所垄断的文化教育也逐渐流入民间,于是他创办私学、身体力行,提倡在平民阶层中普及文化教育,他是这时代的代表人物和集大成者。他的思想理念核心是仁、义、礼、智、信、勇,他述而不作,其言行语录由其弟子后来整理汇编成《论语》,他的思想影响中国及周边国家(地区)两千五百多年,可以说没有孔子就没有后来中国人的文化认同,他被历代帝王尊奉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是当之无愧的!

秦始皇的突出贡献是武功方面:扫清六合,华夏一统,千古一帝!

秦始皇(公元前259——公元前210)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改革家,首位完成华夏大一统的铁腕人物,首个建立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的君主,是古今中外第一个封建王朝的皇帝。他对内横扫六国,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把中国推向大一统时代,奠定中国两千余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他对外北击匈奴,南征百越,东寻海外,修筑长城,可以说没有秦始皇就没有中国人的疆域认同,他对中国和世界历史产生深远影响,史称“千古一帝”永不为过!

汉武帝的突出贡献是继往开来、定我中华:外开边界,内兴礼乐,民族定格!

他在位五十四年,总揽英雄,驾驭豪杰,北拒匈奴,南逐百越,西越葱岭,一举奠定中华版图的基础;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代天巡狩,抚育万民,建立了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与荣耀,奠定了中华民族鼎立千秋的自信与豪情,他的威名弘贯宇内,他的伟业顶立千秋。从此以后国人称为汉人、讲话称为汉语、衣服叫作汉服、男人叫男子汉、骂叛徒为汉奸、犯我汉者虽远必诛!

洋装虽然穿在身,祖国多年未亲近,我心依然是中国心,因为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国印——《我的中国心》!

谢谢孔子!

谢谢秦始皇!

谢谢汉武帝!

我是中国人,我为你感到骄傲!

注:

山樱美黛子是方言(太闲没事做)的意思,当时取这个号只想来头条瞎玩的[可爱]。


山樱美黛子


如何评价孔子、秦始皇、汉武帝?谁对中华民族贡献最大?

对于题主这个问题:孔子、秦始皇、汉武帝、对中华民族贡献,我简单介绍一下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孔子:建立了儒家思想,在为政、求学、做人等方面建立了系统性的社会规则,并整理了五经,建立了中华民族最为强大的思想基础,成为历代官方理论,也是中华民族最值得宣扬的财富。
秦始皇:秦始皇一统六国,统一文字与度量衡,建立郡县制。统一天下,把皇权第一次最大化、扩展了中国的疆域。实现了华夏民族的“大一统”。始皇在政治军事上有统一中国的丰功伟绩,可惜秦朝没有采用儒家仁政的思想进行国家,而是采用了法家高压治国,最终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就将秦国几百年的历史积累统统葬送。
汉武帝:在文景之治的坚实基础上。汉武帝雄才大略,识人善任,开疆拓土,建立了现在中国的雏形。但武帝后期穷兵黩武,刚愎自用,滥杀干臣,导致国库空虚,民生凋敝,内乱不已。幸武帝能在死前幡然悔悟,下罪己诏,及时调整国策,才未导致秦国灭亡的覆辙。

总结:孔子无疑是划时代的儒,他主张“民本主义”,追求“天下大同”,提倡“春秋大一统”,可以说,他就是儒的极点,是一位“无冕之王”。孔子贡献应该是第一位的。孔子在世时虽然在政治上不得意,且述而不作,但是他建立了儒家思想,在为政、求学、做人、国家、家庭等方面建立了系统的社会规则,建立了中华民族最为强大的思想基础,成为历代官方理论,也是中华民族最值得宣扬的财富。


老傅聊历史


孔子为儒家宗祖,影响中国历史数千年,至今孔子学院遍布全球,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秦始皇统一华夏疆与文字,实行郡县制,制定了法典。但王朝命短,被人诟病。汉武帝开疆拓土,因推恩令,进一步,巩固了皇权,建立了第一个大封建王朝,影响世界,至今华夏子孙仍以汉人自居,足见其功勋。三个各有千秋,排名随各人所好。为不失公允,还是以其生世先后排名吧!


抛砖引亚


毫无疑问,秦始皇是中华民族当之无愧的第一功臣!

没有秦之一统天下,我们现在的版图上大概率象欧洲一样,分布着几十个国家。

没有地理上的统一,就没有文化上的统一,我们的文明源泉,——春秋文化就会支离破碎,被各国割裂利用,甚至有的会去“汉化”。

文化上的不同进而导致生活方式的改变,从此各国之间互视对方为“异族”,战争是肯定的,所谓合纵连横都是轻的,挟外自重引兵入关也不奇怪,——打不过了救命要紧啊,再说哪里还有内外之分?

秦始皇不但统一了地理上的中国,更重要的是文化上的统一,因为文化上的统一,从此国人的脑子里都有一个根深蒂固的念头:只有一个中国!确实,自秦以降,除了几百年一次的改朝换代引发的战乱以外,再也没有出现过分裂国家的行为,无论哪个时期,即使最劣等的皇帝,都知道祖宗之地不可失,念念不忘的是开疆扩土。这就是文化一统的厉害之处。

秦之统一,使我们的文明源泉“春秋文化”得以保存下来,并在此后二千余年得以发展壮大,

如今享誉全球的“儒家文化”若非秦之一统,会有机会传之后世吗?就算有,又能保留多少呢?

还有秦始皇创建的社会架构,各种制度,很多我们现在还在借鉴使用……

据此,窃以为,秦始皇应为中华历史上第一功臣!




火雷


此三人对中华民族贡献最大者,绝对是孔子。

孔子的著作与思想,不仅影响整个中华文化,延续、传承之余还让许多世界历史伟人借鉴与发扬。就连近代伟大的法国思想家伏尔泰,以及法国大革命的雅各宾派领导人罗伯斯庇尔,都曾引用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此一思想。孔子思想对中华文化的奠定与国际影响力,是秦始皇与汉武帝无法比拟的。即便是汉武帝,他也是极为推崇孔子的儒家思想。

秦始皇做到了皇权与国家制度统一,汉武帝做到了中华文化圈的奠定与霸权。秦始皇与汉武帝自然是中华文明的历史阶段奠定者之一,也是历史的巨人,但使中华文明开拓与影响全人类文明进程者,孔子在此三人中当数第一。



晓世事宛如卧龙


秦始皇对中华民族的贡献远大于其他几位。没有秦始皇一统六国,统一文字与度量衡,建立郡县制,中华民族就不可能形成。周王朝搞的是分封奴隶制,就像朱元璋一样把几个儿子兄弟分到各个国当诸侯王。年代久了各诸侯国的实力逐渐大周天子,听封不听调,互相攻伐,都想称王称霸。春秋战国五百年,仇恨五百年。

如果没有秦始皇一统六国,中国就像今天的欧洲一样分成无数个小国,去趟今天的北京还要签证,北京话就是外语,那里会有中华民族的形成,不可能有领先世界二千年的辉煌历史,更不会有什么唐诗宋词,四大发明等这化遗产。

孔子的一生致力于恢复周礼,教人周礼,然后就删减编撰诗经,周易,尚书,春秋,再之后就被人奉为劝人读圣贤书的万世先师。孔子是位被神化了的人物,在生时影响贡献不如法墨两家,也并未有成形学说,仁的儒学思想也是后人总结的。

儒学大过理想化,繁文缛节,严重限制人的思想,如果不是与统治阶级相勾连,基本就是一家之言,根本没有可能成为天下读书人都必须要学的官学。儒家的贡献与其地位难以匹配。

汉武帝就是秦始皇的粉丝,学了个七八分。最主要成就有打通丝绸之路,击败匈奴巩固了华夏一统。他的一生是在打战与准备打战中度过的,是位有开拓精神的帝王,比孔子成就大,与秦始皇比逊太多,只是秦始皇的门徒。最大败笔就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给后世树了坏榜样。

今天我们对秦始皇的贡献评价太低了,史书有太多偏见,总是一笔带过,并未好好研究过。总以暴秦标签灌输给后人,谈秦色变,避之不及。圣人门徒们历经二千多年,穷经晧首,删减编撰,春秋笔法,淹灭一切不符合儒家思想的真相与学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