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楷书是书法的基础,真的是误导了一代人书法欣赏眼光平庸的原因吗?

千千千里马


对于这个问题,说法有失偏颇,书法欣赏的眼光平庸是个人修养的问题和时代审美的问题,楷书拒绝背锅。而关于楷书是书法的基础这一说法,也并不确切。

关于楷书是书法的基础的问题探讨

早期的时候,我们刚开始学习书法的时候,有一种错误的认知,就是必须先学楷书,然后才能学行书、草书、隶书、篆书,时间长了就有一种错觉,楷书是各种书体的基础,写不好楷书,那你就不能算是合格的书家。

这种说法其实是有一定的历史原因的,王羲之变古体为今体,形成了今天的楷书,而楷书到了唐代的时候,因为科举制度的缘故也越来越被重视起来。因此凡是文人士子,一开始学习文化写字的时候,就是从楷书练起,楷书写不好,科举考试就过不了关,这几十年的书就白读了,因此古人对楷书是非常重视的。

另外,楷书因为书写工整,一般人易写易识,利于传播,所以人们接触的楷书往往比接触别的书体的机会要多的多。楷书的实用性和重要性相比于其它书体来说,确实是大的多。

从书体的发展史来说,楷书相比于其它书体成熟的是最晚的,但从书法艺术角度来说,楷书的笔法也是非常完备的。因此说,学习书法先学楷书是有一定道理的。但并不是必须的,例如草书主要是在隶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我们也可以先学习隶书,然后再学习行草书。

书法的欣赏与个人的修养有关,楷书不背锅

书法的欣赏本来就是没有一个统一标准的,历代传世的很多书法作品,本身也具备了很多的争议性,这跟楷书关系并不大。

例如唐代的著名书法家颜真卿和柳公权的楷书,被后世誉为楷书中最有成就的两种书体,号称“颜筋柳骨”,但就是如此也曾被米芾批评为“丑书”“恶札”。唐代著名的狂草大家张旭和怀素,在王羲之今草的基础之上创造出惊世骇俗的狂草,但也被后世有人批评为“俗书”、“乱书”。

书法的审美有妍美和稚拙、秀丽与古朴等等之分,书法的审美是多样性的,例如喜欢王羲之妍美之风的人士可能不会喜欢摩崖石刻之类的拙趣,而喜欢魏碑等书风的人士也不太喜欢归于流美的赵孟頫的书风。站在不同的角度,每个人对书法的认知是不同的,因此审美也会不同。

另外现代的人因为电子化的发展,写字的机会都很少,练习书法的人更少了,因此造成了对书法审美的眼光平庸,这跟楷书并没有什么关系。

书法艺术包括了文字学、文学、书法的流派等等多种知识的渗透,对书法的认知也是随着年龄、阅历、修养的提升而提升,今天你看不上的作品,可能十年二十年后,你的看法就会改变,这也很正常。

书法的审美是多样性的,因此把楷书说成是书法审美眼光的平庸是不正确的。

我是翰墨今香,专注分享传统书法知识,感谢您的关注和支持。


翰墨今香


恕我不能同意这个观点,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楷书的地位和作用

楷书在中国书法史上是具有独一无二的崇高地位的,如果就其在书法学习者学习的角度上而言,的确,楷书是我们初学书法的人必须要学习的一个书法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讲,楷书就是书法的基本功。

之所以这样说,是由楷书的历史地位决定的。楷书出现的具体时间已经无法确定了。但是至少我们知道,在魏晋南北朝的时候,魏碑已经高度成熟并且逐渐发展完善了起来。由此已经初步形成了楷书的一个基本萌芽。

到了王羲之的时候,已经有比较像样的小楷出现了。但是这一时期楷书尚未发展成熟,还处于一种比较粗略发展的阶段。

楷书真正成熟是在隋唐时期。隋唐,尤其是唐朝是楷书发展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楷书的法度、风格逐渐完善并趋于定性。楷书历史上的四大楷书书法家唐朝占了三个。因此楷书的地位可想而知。

就历史的发展顺序而言,楷书是最后一个成熟发展并且完备的书体,这就意味着楷书在一定程度上是后来者居上的,是集大成的书法。因此其他书体中可能会出现的一些笔法技巧在楷书中都可以找到。

所以,从技巧性和法度上来看,楷书是当之无愧的书法集大成的书体,因此,它是我们学习书法必备的基础书体。

二、楷书禁锢人的视野吗?

因此,如果就学习书法技巧而言,楷书是书法学习的基础。但是如果谈到楷书会禁锢人们的艺术思想以及人们的艺术视野这个问题,就需要仔细考虑了。

首先我们可以排除的是,这并非是楷书的法度在禁锢人们的视野。因为书法是一门讲求书写规律的书体,所谓的规律,不是束缚人的工具,而是帮助人快速掌握书写技巧的办法,所以不是法度问题。

那么有人就会觉得是风格问题了。实际上和风格也没多大关系。这其实就好像一个道德并不高尚的人,被别人指责之后,他不会反思自己的过错,而是在思考是不是那些道德圣人的存在和道德的存在束缚了他良好品格的发展。

实际上这样的逻辑同样也同样适用于这个问题。并非楷书限制了人们的艺术思维和视野。唯一能限制人们的,是人们自己。

我们都喜欢作茧自缚,却老要推脱责任。如果我们自己不能从内心深处去真正的、勇敢的接纳不一样的艺术观点的话,那么我们接触再多能帮助我们开拓视野的东西又有何用?我们最终不还是会紧紧关闭自己的心房,去拥抱一个单一的、乏味的,看似天然正确的媚俗玩意儿?

我们说楷书会束缚我们,难道行书和草书就能例外吗?一个人如果不真正的去改变自己的思维想法,永远也打不开自己的视野。行草书和之前的东西一样,他们也都有自己所特有的一面,有他们都有的风格、法度,当然,也都会有他们各自的缺陷和不足,也都会让一个人自己把自己裹进狭小的蚕蛹里面,束缚自己。

所以,楷书无罪,罪在人心。


松风阁书法日讲


书法的定义不是用毛笔写字的艺术,是用毛笔创作的艺术。楷书是书法创作的基础,但完全不是书法创作,书法创作是艺术创造,即将楷书变自己创意的行、草。如果不是这样,照搬写古人创造的篆、隶、楷、行、草,都不是创作,统统属于练基本功,即“蹲马步”、走“梅花桩”。在武术界是不会出现战败一方计较胜方会不会走“梅花桩”、蹲“马步”的问题,实力见分晓。在书法界却反常,在看到别人的佳作时,转移话题问别人楷书怎么样?原因是这些人畏惧创作、或不会创作、懒于创作实践、或根本不懂书法、或故意误导。书法是经得起审美的视觉(裸体)艺术,能出佳作、极品万难,一旦出了,楷书功底不足挂齿,一定有很强的综合素质和独家字外功。举例说明:一幅字波澜不惊,却道不尽,说不完……



智慧书法


学书法,无论你从篆,隶,行书哪种书体学起,最终绕不过楷书;楷书结体比隶书更严谨,点画比其它书体更丰富。在没有楷书的基础上,行书,草书走不到颠峰。

至于题主的问题:有人说楷书是书法的基础,但它也是误导了一代人书法欣赏眼光平庸的原因;首先肯定说:这怎么可能呢,楷书从来不平庸。

人们把楷书看作学书的基础,这没有错,先学楷书后习行草;把楷比作站,行如走,草如跑;即学会站,才能走,能走才能跑。

苏东坡说:“书法备于正书,溢而为行草,未能正书而能行草,犹不能壮语而辄言,无足取也”。明代文征明在评祝允明书法时也曾说过:“今世观希哲书者,往往赏其草圣之妙,而余尤爱其楷法精绝,盖楷法工则草自合,若不工楷法,而徒以草圣名,则无本之学也”。

许多经验证明,在没有楷书基础的字,易飘滑无力,不管你写的如何花梢,终归华而不实,必将消失在茫茫的书海里。




瀚墨無極


回答问题前,还是先说道一下“初恋”情怀吧。

一个朦胧中的少男少女,猛然间对异性有了心动,这个心动过程也只有当事人知道……尽管绝大多数人的“初恋”是毫无结果。

但是,绝大多数的人却把 ”初恋者的形像” 深深的刻在了脑海之中……

(恋爱中人最好别去认证对方的初恋喔……)

《言归正传说楷书》

学龄前儿童基本上喜欢涂鸦,当儿童们上小学后,第一次接受到了写字的规则与规矩(楷书),小学时代的儿童们几乎都是如此,楷书就这么成了儿童们的唯一。

进入中学后,随着课目的增多,孩子们偷偷开始了自己的连笔书写。然而,老师们又很负责任的告知他们,高考时有连笔书写可能会没有分数。

此时,孩子们心中对楷书服不服呢?就这样,孩子们心中有了一个大众的恋人~楷书 !

什么篆书、隶书、行书草书,更别说草书了,对这些孩子们来说,只要他(她)们没有见识过的都认为就是“鬼画符”!

所以,当下很多人除了看看楷书,其它字体还真没有能力欣赏。而在绘画上,只能看看写实画(像不像的底阶层面)是一样的困境!

再回头叙说“初恋”——请不要停留在“初恋”上了,师哥靓娣世上很多的。

男人说:女人如花,而花有千姿百态之美啊……请学会赏美吧!大胆的去爱美吧!



吕永亮


我认为楷书笔法丰富完备、结体严谨,一笔一划一字一行一节一章不能含糊,学习楷书确实能够多方面逐步提高书法的审美和书写能力,掌握书写的法则和技巧,掌握了楷书,写行草就能从心所欲不逾矩。

我们来看看在这个问题上卓有成就的古人怎么说的。

宋高宗之父宋徽宗应该说最有创新能力,他创造了新的书体——瘦金体。宋高宗也精于书法,善真、行、草书。在学书为什么要先学楷书这个问题上他认为楷书“八法皆备”,学到了楷法,行草就可以放开来写。

苏轼也认为:“书法备于正书,溢而为行草。未能正书,而能行草,犹未尝庄语,而辄放言,无是道也。”苏轼对先学楷书后学行草的道理还有一个形象的比喻:“真生行,行生草,真如立,行如行,草如走,未有未能行立而能走者也。”

康有为认为楷书没学好就学草书,会一辈子写不好楷书。他说:“若真书未成,亦勿遽学用笔如飞,习之既惯,则终身不能为真楷也。”

另外,楷书难写难学,但正如苏轼所言,“书贵难”,楷书像一把尺子,检查出你敷衍、偷懒、不及格的地方。

以上这些名家的经验之谈我认为不必怀疑,不要去听那些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人的话,更不要去听那些不择手段的混混的话。

楷书从来不平庸,从楷书学起吧!





大悔忆智冰



师范小王子


完全没有误导!!!!平不平庸取决每个人对书法艺术认知的高度层面 不是说写楷的人在书法圈里就是平庸的!举例当代书法大家启功 欧阳中石 他们都是当代的名家 国学大师!他们都写楷书 难道他们对书法艺术的学习就平庸了吗?完全不是的!!!完全取决于你本身对书法艺术正真的认知程度!认知程度就在平时的日积月累 对古文字的研究 中国书法史的研究 对书法美学的研究 这都是自己在平时要在古人那里在书本里学的!!无论什么字体都有每个字体的时代风格和烙印!!!!无论是静态的 篆书 隶书 楷书 还是动态的行书 草书 都是像人类进化一样 一点点演变而来 楷书字体端正 视为楷模 所以初学者一定要练好楷书 楷书就是人的骨架 血脉!骨架都没有 再多的修饰和装扮都是空的!每个字体的书写都是有法度的!不是说胡乱写 看着姿势很潇洒就是草书 草书是有草法的! 大家不要盲从的跟风学习!还有现在书协部分人自创吼书 射书!都是在败坏我们中国书法 中国的传统文化 一定要从源学起!从古人的贴里学起!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


你198021731


我个人认为,一个在学书法方面治学严谨的人,必须以楷书为起始站,在楷书水平上到一定台阶后,再谈及其他,俗话说的好,人若不能立足,何以疾步而行?当然,如果只是写着玩一玩,那就随心所欲吧



笔谈偶拾


这个问题在书界一直有争议,争议的焦点其实是书法各书体的王者之争,深层问题在于楷书到底是不是书法艺术的基础、或者说是宗主。

这个矛盾于是又牵连缠带出一系列的问题,比如学书法一定要从楷书学起吗?写不好楷书算不算合格的书法家?楷书学不好,是不是就必然学不好其他的书体?又或是,楷书学好了,其它书体自然而然就能写好?……一系列问题的症结,最终都是会回到楷书是否是基础、母体、正宗的问题上来。



抱庸之见,楷书肯定不是其它书体的母体,这个从书法发展的客归历史进程,就很一目了然。楷书更不是其它书体的基础,各种书体之间都存在广泛联系,笔墨章结之法相互牵连贯通,从艺术性来讲,它们是既有统一性又有独立性的平等关系,无所谓谁就一定是谁的基础。至于楷书才是书法艺术正宗的观点,更属无稽之谈。越是抱有这样观点的人,恰好应了题主的疑问,楷书还真是扼杀了书法多元化的审美。

楷书被看作是书法的基础,主要是初涉书法的初学者。比如他所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都是田英章的正楷,所谓的对笔法结构的理解都只是建立在楷书之上,甚至不了解什么是拙与妍,什么是形与意,他们当然会坚持认为楷书最漂亮、最奥妙、最正统、最高端。这是一叶障目,无异于井底之蛙。



一般的书法学习,都是先学楷书再学其他书体,这是长久以来的固有习惯。先生好教,学生易学。少儿识文断字为了方便识记,都是从楷书接触文字的。楷书的通用性强,点画平直规矩,便于先生拆字讲解,也便于儿童临摹习练。而其他书体,比如说行书草书,笔法结构章法更为复杂,相对较难掌握。故此,常人学书多从楷始。

楷书练久了,自会涉及其他书体,书法义理、法度技巧也会逐步丰润并融汇通达,随着对多种书体读悟习练得越来越丰富,也自然会形成综合的、立体的、多元的审美。反之,但如果泥入楷书不能自拔,始终抱楷为宗、认楷为主,那就没得救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