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5 唐太宗一上臺,就廢了50多個王爺,到底為了啥?

歷代王朝,皇帝和宗室的關係都很難處理。

唐太宗一上臺,就廢了50多個王爺,到底為了啥?

近之則反,像漢初分封同姓王,釀成七國之亂。西晉封王,又造成了八王之亂。明朝朱元璋大封諸子,導致靖難之役,王爺把皇帝都推翻了。

但是太遠了也不行,秦朝把所有宗室子弟都廢黜,不給權力。隋朝也是把王爺們罷的差不多,結果在王朝遭遇危機時,沒有人能出來幫助皇帝。

唐朝吸取前朝教訓,做了很大的改革。

唐武德九年(626年)十一月,唐太宗下詔,罷免了50多個李姓的王爺。

唐太宗一上臺,就廢了50多個王爺,到底為了啥?

歷來皇帝得了天下,都要大封宗室王爺,以鞏固本姓之尊榮權力。即使是為了避免王爺叛亂,虛封為王而不賜以兵權和實地,也足以長長皇室的面子。唐太宗為什麼自減威儀呢?

其實這裡面大有文章。

唐朝建立之初,四方不寧,為了籠絡人心,唐高祖對李姓宗親進行了大規模的封賞。許多血緣關係已經非常遠的李姓人物,沒立下什麼功勞,都被封王。本支血緣較近的自是不用說,甚至一些孩子,也都賜予了王爵。

這是非常時期的非常之舉,有其合理性。

但是到了唐太宗即位時,唐朝已經建國九年,天下粗安,不再有戰亂。當務之急是恢復經濟,與民休息。

而一大堆李姓宗王,沒有功勞而白白享受百姓的供養。按照當時的政策,受封為王者,可以按級別佔有一定戶數,有的幾千戶,有的幾百戶,這些百姓應當繳納的賦稅都交給宗王。百姓原本承擔的力役,也盡數轉給宗王。

這相當於從國家經濟收入中截流了。

唐太宗眼裡揉不得沙子,於是下令,罷去一部分血緣關係遠、沒有軍功的宗室王,降其爵位為郡公、縣公。降封之後,這些宗室們佔有的民戶便如數交還給國家。

唐太宗一上臺,就廢了50多個王爺,到底為了啥?

只有李世民的直系兄弟、子侄,才能繼續封為王爵。

而血緣關係較遠的,必須軍功較大,才能保有王爵。比如淮安王李神通、襄邑郡王李神符、河間郡王李孝恭,因為立過軍功,都沒有動他們的爵位。

還有一些人,因為功勞比較大,不僅不動他們的爵位,還多賜了一些王權。比如江夏王李道宗,他早年就在太宗麾下作戰,當年十七八歲,與二十來歲的李世民意氣相投,都是神明奮發的青年英傑,唐軍與宋金剛大戰,李道宗先鋒陷陣,立下戰功。後來打竇建德於虎牢,李道宗奮勇衝鋒,絲毫不弱於秦瓊、程咬金等勇將。後來他鎮守代北,屢屢擊敗突厥勢力。所以唐太宗嘉其功勞,維持其原有任城王的爵位不變,還給他實封了600戶,供其享用。

河間郡王李孝恭也是一位功勞甚大的宗王。他和李世民是第四世的堂兄弟,共一個曾祖父,血緣關係已經比較遠了。但這位李孝恭是個頗有軍事才能的人,唐高祖在位時受到重用。他與名將李靖率軍南下,平定了蕭銑政權,為唐朝拿下漢南數千裡的土地。後又率李靖、李勣、黃君漢、張鎮州、盧祖尚等大將,東向進攻江東的輔公祏。李靖、李勣二將都是唐朝頂尖兒的高手,李孝恭能夠統轄他們行軍作戰,也反映出他自己實有過人之處,方能領著一班虎狼之將。輔公祏在李孝恭強有力的打擊下,迅速土崩瓦解,江東數十州之地也歸入唐朝囊中。

唐朝平滅群雄,如收瓦崗、滅王世充、滅竇建德、滅薛延陀、滅劉黑闥等等,都是唐太宗親自率兵平定,諸王、諸將中,唯有李孝恭立下了削平義軍、拓地千里的大功,可足與太宗媲美。

太宗心胸寬廣,他不忌憚李孝恭功高震主,因為無論功勞、能力,他都不怯任何臣下。李孝恭因功被實授一千二百戶,是為諸王中封戶最多的。

不過太宗也不是一味地降爵,如果搞得太過火,弄的宗室離心離德,怕也不好交待。有些可降可不降的,太宗也採取了模糊處理。比如襄邑王李神符的王爵,就沒有降。

當時唐高祖的子嗣非常茂盛,李世民兄弟22人,除世民外21人全部封王。孫子輩近百人,也全部封王。皇帝的子侄有的寸功未立,個個錦衣玉食,雖然有理由享受,但好說不好聽。

李神符是唐太宗的堂叔父,血緣關係也不近。他的軍功也不是特別高。僅在武德四年時,率兵與突厥頡利可汗打了一場遭遇戰,打贏了一場,殺了突厥五百人,搶了2000匹馬。這點功勞,在李孝恭、李神通、李道宗等人面前簡直就是毛毛雨。但太宗沒有動他的爵位。大概是因為這位老王爺一直幫助唐高祖父子鎮守太原老窩,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如果連他也降,確實有點說不過去。

總之,經過唐太宗的一番整頓,唐初宗室王過多過濫的問題得到有效解決,這不僅正規了宗室王爵的規矩,也使百姓負擔大大減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