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6 幽居湘潭8年时期,年过半百齐白石所做的3项补课和自我修炼

1909年阴历九月,47岁的齐白石经历“五出五归”的游历后,返回了湘潭茹家冲的寄萍堂,直到1917年再度赴京之前,在家乡度过了几乎长达八年的一段幽居的岁月。

幽居湘潭8年时期,年过半百齐白石所做的3项补课和自我修炼

齐白石《摹八大墨荷扇面》局部

这8年幽居故乡期间,齐白石疏于应酬,潜心于吟诗作画。尤其是年过50以后,他有了“终焉之志”——认为自己就将如此终老家乡,不再作远游之想。为此,他在家庭生活方面做了具体的安排,比如在51岁那年阴历9月,他将自己的积蓄分给三个儿子,除了年幼的三子良琨继续跟随他和妻子生活外,其余俩子——良元、良黼,则要求他们各自分炊、独立门户。

年过半百的齐白石做如此安排,是认为小孩子们已长大成人,自己对家庭和对社会所的义务便也随之完成。遗憾的是,此后不久良黼便过世,这让齐白石痛哉心伤。

尽管齐白石本人自述以及胡适等人为他所撰写的年谱中,对这8年都着墨不多,但我们可大致看出,这段时间的齐石做了三方面的功课,正在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这为他日后破茧成蝶、成长为一位真正的大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其一 加强自身的文学修养

在这闲居的8年时间中,齐白石看似“闲”,实际上做了一项重要的“补课”。

经过“五出五归”外出游历后,齐白石的画作、刻印、书法都获得了周边朋友的赞赏,认为他比以前有了很大进步。但他明白自己的短板:在诗文方面依然有待提高。

若是与他周边那些不是状元就是榜眼的学霸朋友们(夏寿田、杨度、谭延闿)相比,齐白石在画、印,甚至书法方面都可以与之比肩,甚至可以为他们代笔,然而就诗文来说,他断是赶不上这帮科班出身的文人学士。

“回家以后,自觉书底子太差,天天读些古文诗词,想从根基方面,用点苦功,”他在自述中说:“有时和旧日诗友,分韵斗诗,刻烛联吟,往往一字未妥,删改再三,不肯苟且。”

日后所书的《诗草自叙》中也曾对这段时间做出类似总结:“壬寅……至己酉,身行半天下。虽诗境扩,益知作诗之难。多行路,还须多读书。故造借山吟馆于南岳山下,……熟读唐宋诗,不能一刻去手,如渴不能离饮,饥不能离食。然心虽有得,胸横古人,得诗尤难。”

从客观上看,此时读书也有了更好的现实条件,他经营数年的寄萍堂周边风景秀美,环境舒适宜人,室内陈设雅洁,后院有清澈的泉水,可以随时烧水泡茶、会友。他自己设计了房间,门窗上都罩着“碧纱厨”,可免蚊蝇无扰。作画刻印的案、几也都是自己设计。

若是说齐白石从40——47岁的“五出五归”,是“行万里路”,为他拓展了作诗的境界,那么此后这8年幽居家乡的日子,便是“读万卷书”,对其诗文进行反复锤炼。

其二 师古人以及整理以前的画稿、印谱

此段幽居时期,齐白石首先刻出第三本印谱,名为《白石草衣金石刻画》。此后,将游历所得的山水画稿,重新画一遍,把其中五十二幅收入《借山图卷》。还创作了《石门二十四景》等。

50岁前后的齐白石,为自己取了“萍翁”的别号。在其山居吟诗的过程中,正努力向文人画的高峰攀登。单就墨语言来看,此时的齐白石画作处于一种过渡期,他的笔墨尚不及日后那样开放、泼辣。其花鸟画法多取法八大山人、石涛、李复堂。草虫写生多工致,间或以写意出之。

幽居湘潭8年时期,年过半百齐白石所做的3项补课和自我修炼

齐白石《摹八大墨荷扇面》1901年

如今发现齐白石最早一幅临摹八大山人的作品,是在1901年,正值他“一出一归”之前。在这年五月他在湘潭郭人漳(葆生)之父郭松林祠堂中,看到了八大山人的真迹。这幅《摹八大墨荷扇面》纵30.5厘米、横57.5厘米。

署款:辛丑五月客郭武壮祠堂,获观八大山人真本,一时高兴仿于仙谱世兄九弟之箑上,兄璜。钤印:濒生(朱文),另有湖南省博物馆收藏(朱文)收藏印一枚。

如今收藏于湖南省博物馆的这幅《鱼乐图》,则是齐白石1915年幽居湘潭时期的作品,完成于其第二次赴京之前。其中最大那条翻着白眼的鱼,更是直接向八大山人致敬之意。

幽居湘潭8年时期,年过半百齐白石所做的3项补课和自我修炼

齐白石《鱼乐图》1915年

幽居湘潭8年时期,年过半百齐白石所做的3项补课和自我修炼

齐白石《鱼乐图》局部

次年阴历九月,齐白石从邻居处发现了前辈画家张世准的四幅画作,对其临摹后获得一些心得。

张世准(1823-1891) ,字叔平,号二酉山人,是与左宗棠、李鸿章齐名的书画名家,其祖籍为湖南沅陵县人。

张于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中举,出任内阁中书,候补刑部员外郎,后因仕途不顺,弃官从艺。他四处游历后于清光绪七年(1881) ,回到沅凌,建舍于县城北门,题名“鹤鸣山庄”。

幽居湘潭8年时期,年过半百齐白石所做的3项补课和自我修炼

张世准楷书八言联

张世准不仅善画,也善篆刻、刻砚。《昭代尺牍小传续集·寒松阁谈艺琐录》中说他“尤擅墨梅,纵横槎纡,干湿互用,圈花点椒,别具一格。”

齐白石所临摹的张世准四帧画,分别为:“柏酒”、“益寿”、“拜石”、“笔林三百八株之余子”,1916年阴历十月将这几幅作品送给了另一位湘潭籍篆刻大师黎泽泰。

幽居湘潭8年时期,年过半百齐白石所做的3项补课和自我修炼

黎泽泰刻印

幽居湘潭8年时期,年过半百齐白石所做的3项补课和自我修炼

黎泽泰刻印

黎泽泰(1899——1978年),字尔谷,初号戬园,后改戬斋,晚号戬翁,另有刚克斋主人、桂巢诗客、东池主者、星底老人等别号。齐白石曾与谭延闿、谭泽闿、曾熙、郭焯莹等人一起,在长沙《大公报》联名介绍黎泽泰的印艺。

齐白石在这几幅临摹张世准的作品上曾自提云:“戬斋七兄来借山,见余临张叔平先生画,意欲袖去。余知叔平先生与文肃公为同年友,非独喜余画,遂欣然赠之。丙辰十月,璜记于寄萍堂。”

齐白石这段话中所提到的文肃公,即为晚清另一位湘潭名臣、黎泽泰先祖黎培敬,字简堂、开周。黎为咸丰十年(1860年)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此后曾出任贵州学政、贵州巡抚、漕运总督、江苏巡抚等职。

与胡适一起编撰《齐白石年谱》的黎劭西(锦熙),也是齐白石的发小。据其考证,齐白石在这段时间曾客居黎泽泰家,对其收藏的张世准画作反复临摹,为其画学渊源之一。

在某拍卖公司网站有一幅传为张世准的《策杖观云图》,尺幅为纵23厘米、横27厘米。钤印:臣、淮、荆门王氏珍藏金石书画之章。画幅右上角有题识:摹大涤子意。此图风格可见,张的山水画风格,源自石涛一派。

幽居湘潭8年时期,年过半百齐白石所做的3项补课和自我修炼

张世准(传)《策杖观云图》

幽居湘潭8年时期,年过半百齐白石所做的3项补课和自我修炼

张世准(传)《策杖观云图》局部

在这段时间,齐白石对徐渭、八大、石涛这些极具个性的画家极为推崇,“恨不生前三百年,或为诸君磨墨理纸,诸君不纳,余于门之外,饿而不去,亦快事也。”从他们身上,他开始逐步形成自己的山水画语言、图式,其构图新奇、墨色淋漓、用笔放纵自然。

其三,与自然对话,向造化学习。

在清末、民初这几年中,齐白石少于应酬,也无经济压力,闲居于自己“寄萍堂”中,他此时并没有料到日后他还将定居北京,其艺术境界还将进一步升华,而这养分,则直接来自家乡闲居时所感、所察和所悟。

家乡的山水、花鸟、鱼虫,成为他创作的主要题材,这些画面充满质朴自然的生活气息。在体味大自然之余,他还亲自动手种植了三百株果树。在此前的文章中,曾介绍过的齐白石种梨一事,便发生于这段时间。

幽居湘潭8年时期,年过半百齐白石所做的3项补课和自我修炼

齐白石《豆棚人家》

齐白石无论在诗文、还是画作中,其在湘潭长期居住过的三处地方:星斗塘老屋、百梅祠、茹家冲的寄萍斋,都反复出现过。比如他在晚年这首《题画芙蓉忆百梅祠》,就充分体现他对故乡的情感:“芙蓉花发咏新诗,故园清平忆旧时。今日见君三尺画,此心难舍百梅祠。”

此后的齐白石,在成长为一位文人画家的同时,并未忘记将家乡这些带着泥土味的花鸟鱼虫带入艺术的世界,以其单纯和质朴征服了整个画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