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7 蝗虫本是飞来物,天谴来为百姓灾

蝗虫,生物分类上属于蝗科,直翅目昆虫,俗称"蚱蜢",台语称之为"草螟仔",种类有很多,全世界有超过10,000种,分布于全世界的热带、温带的草地和沙漠地区。身体明显地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身体通常为绿色、 褐色或黑色。头大,触角短,像牙齿一样的灰褐色的坚硬口器适合咀嚼比较坚硬的禾本科植物的叶子,也因而成为臭名昭著的农业害虫。前胸背板坚硬,前翅狭窄而坚韧,盖在轻薄的后翅上,能飞行,发达的后肢使它成为跳跃高手,外骨骼坚硬,,胫骨上尖锐的锯刺可以作为有效的防卫武器。它的繁殖方式是通过两只蝗虫雄上雌下实现。蝗虫性格爆裂,受到惊吓会弹跳,常常以一草根、嫩叶为主食,卵产在洞里,寿命大约6个月。

蝗虫本是飞来物,天谴来为百姓灾

它的历史比人类还要长,并与人类的农业生活息息相关。蝗虫影一样响着人们的农业耕作,而这也成为文学不可或缺的题材,人们对蝗虫的描写多出现于诗歌当中,如《诗经》中所提到的 "去其螟螣,及其蝥贼""降此蝥贼,稼穑卒痒",写的是蝗虫对农业的危害,表达了辛勤劳作的农民对它的厌恶。 随着时代的发展,蝗虫作为一种自然灾害,人们对它的认识不断地变化,从我国古代早期的以"巫文化"为代表的自然崇拜,到考虑到统治者政治是否清明的天人感应的儒家文化,到因阶级压迫而爆发农民起义,再到和谐共存的生态文化,蝗虫与人类的社会经济发展紧密地关联在一起,逐渐形成了独特的 "蝗文化"。

蝗虫本是飞来物,天谴来为百姓灾

一虫虽死百虫来,岂将人力定天灾

1、鬼魅神秘的"巫文化"

人类因为早期认识自然的水平不够高,经常受到大自然的压迫,于是解释巫者神灵。人们对日月山川产生了崇拜心理,相信万事万物都有灵性,相信蝗虫由蝗神所管。

对于中国古代严重的蝗灾,古人为此想尽了各种办法,而最重要方法就是祭祀蝗神。蝗神所指,说法不一,有一说是指唐朝名将斐度,一说是指刘猛将军。当时的人们执着于对蝗神的探讨,除了立庙作祭祀甚至还设坛做祭祀,对这样的神灵充满了敬仰与畏惧,为早期的蝗虫文化抹上了一笔充满鬼魅神秘的巫文化色彩。

蝗虫本是飞来物,天谴来为百姓灾

2、天人感应的儒家文化

子思、孟子等儒家思想家提倡"天人合一"思想,对君主的政治修养提出天道与人道合一的观念,即人要顺应自然。西汉董仲舒更是将其具体地发展为"天人感应"学说,将各种自然现象与君主的个人修为相关联,认为包括蝗灾在内的地震、日蚀等自然灾害与异常天象,是上天对天子所为的不满和警示,在《乐府诗集》中有一段这样的描述,由于皇帝"圣且仁",所以"蝗灾一时为绝息",天下太平。由此可见,人们把五谷丰登、风调雨顺看成是皇帝修德的结果。而白居易也在《捕蝗》诗中描述了一个身为一级官吏的知识分子,面对捕蝗问题无所适从,感叹人力在蝗灾面前不起作用。反而去相信"良吏有善政,以政趋蝗蝗出境"。

3、官逼民反的政治文化

由于在封建社会,统治者对农民阶级进行残酷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农民的劳动果实被无情剥夺,由此被逼上绝路,导致了农民起义的爆发。其实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自然灾害。蝗灾对自然灾害的破坏程度比水灾、旱灾更为严重,蝗灾造成农业歉收,农民背井离乡、四处逃亡。此时统治者如果没有对百姓进行救济、安抚,反而横征暴敛,必然引起阶级矛盾尖锐、农民起义爆发。

蝗虫本是飞来物,天谴来为百姓灾

4、和谐共存的生态文化

当蝗虫数量变多时,人与蝗虫之间的生态平衡被打破,人为了生存不得不去灭蝗。在唐代有人开始食蝗,白居易在《捕蝗》中提到了饥饿的灾民为了生存,抛弃了封建思想的顾忌食蝗。同时还有人们学会利用蝗虫的天敌灭蝗的记载,用雀群吃掉蝗虫的幼虫,以绝后患。到今天,随着科技进步,人们用过往总结下来的灭蝗经验,使人与蝗虫和谐地共存于自然当中。

蝗虫本是飞来物,天谴来为百姓灾

百钱得一双,新味时所佳

时至今日,蝗虫已是我们餐桌上的一道美食,人们将蝗虫洗净后油炸,佑酒食用。常食用的种类有中华稻蝗、东亚飞蝗。不仅我国如此,在世界上也常做为食品。蝗虫肉质松软,味美如虾,常被各大宾馆、饭店煎炒烹炸。墨西哥近年来出版了一本叫《吃昆虫》的册子,书末列举了40多种昆虫菜肴加工谱,其中提到将葱炒蝗虫作为面包夹心做成蝗虫三明治这种美味佳肴。蝗虫营养价值丰富,富含蛋白质以及多种维生素、脂肪酸和丰富的微量元素。除此之外,它还具有治疗破伤风、冻疮、小儿惊风的珍贵药用价值。

蝗虫本是飞来物,天谴来为百姓灾

随着社会历史的进步,蝗虫伴随着人类的社会文化而被赋予不同的意义,当初田野上那飞舞着的绿色身影如今早已难令农夫惶恐,而是记载着与人类相处相争的故事,传递着作为美味的讯息,浓缩成医学书籍上的药物符号,演变成人类社会文化的一部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