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7 为什么在家长眼里除了老师、医生、公务员,其它职业都是无业游民

这个问题,咋一看很无厘头,很搞笑,但是认真想想却反映了很多人的价值观、对社会的认知、社会学等多种层面的问题,也有很大的合理性,可探讨性,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认知呢?主要是这几个方面:

01

有集体归属感

这种感觉对很多人很重要。这几个职业有什么共同特点?属于体制内范畴,有编制,用俗话来说就是属于“公家人”。人们总是害怕孤零零的感觉,害怕被组织抛弃,这几个职业可以名正言顺抱大腿,背靠大树好乘凉,有一种“襁褓”的安全感,国家不倒我不倒。上世纪九十年代下岗再就业太吓人了,大部分家长都是从那时候过来的,都想抱国家大腿更紧一点。这也是去私企、外企,做自由职业者容易被看成无业游民的根本原因。

为什么在家长眼里除了老师、医生、公务员,其它职业都是无业游民

02

稳定感强

除了是“公家人”以外,老师、医生属于常青树职业,自古以来就比较受人尊敬,一个救死扶伤一个教书育人,且谁都离不开,这种需求和尊重会给这两个职业带来明显超过当地平均收入的收入,日子大都过得去,比大部分老百姓要好。

03

社会声誉度高

简单来说就是有面子上档次,产生这种印象的原因有好几个,比如稳定、长久,比如有编制属于“公家人”,比如收入明显超过当地平均收入,比如是中产阶级中最常见的职业,这种社会声誉度高好处是家长脸上有面子,好找对象,在大多数家长眼里这几个职业属于最喜欢介绍对象的目标。私企外企,打工的,朝不保夕,跟无业游民也差不多,自由职业者,标准的无业游民,那怕开工作室开淘宝店一年赚百万。

为什么在家长眼里除了老师、医生、公务员,其它职业都是无业游民

04

本来就是好职业

你还别不服气,在很多地方,尤其是三四无五线城市县城乡镇,好职业真还就这个几个,可以加上垄断国企,剩下的大部分跟无业游民也差不多,只能在私企打个零工做个小生意,大部分中小城市乡镇的私企工资相当低,还缺失各种保障,做小生意也不容易,大部分勉强养家糊口。即便在北上广深杭等大城市,这几个职业也属于相当不错的。不要以为大城市只有IT互联网和金融,不要以为IT互联网和金融行业只有阿里网易华为只有券商投行,那才容纳几个人,大部分私企也不行,但说无业游民还算不上。

05

大部分人对职业的概念很浅

除了比较熟悉的老师、医生、公务员、会计就不知道了,有点见识的还知道程序员、柜员、工程师、会计师、税务师、审计师等。剩下的99%都是属于无业游民,反正不知道干啥的。

为什么在家长眼里除了老师、医生、公务员,其它职业都是无业游民

06

大部分人对专业和职业的关系认识很浅

也就只知道学医学做医生,学会计做会计、读警校做警察、读军校做军人、学法律做律师、学师范做老师这么几个有限的专业和职业的对应关系,剩下的99%都是属于无业游民,因为确实不知道干啥的。

07

大部分人对体制外组织(企业)内部运作机制了解太少

以私企、外企为例,大部分家长知道有总经理、董事长、工程师、财务人员、销售人员、工人等职位、岗位,其它的就不明白了,比如行政人事、后勤总务、业务管理、法务品牌、新媒体运营、市场策划、审计、售后服务、物流管理、供应链、采购管理、质量管理、公共关系、门店管理、产品管理……一无所知,所以去了私企民企很可能就是无业游民,说不出来他干啥,说出来也不知道,还容易被辞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