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30 【特種水產】大銀魚、太湖新銀魚的移植及其背後的祕密

銀魚(Icefishes或Salangids)是屬於鮭形目-胡瓜魚亞目-銀魚科的一年生小型魚類,我國以太湖出產的銀魚最為著名。

大多數種類的銀魚在海里長大,之後回到淡水中產卵(每年三四月份),屬於洄游性魚類,還有一部分種類定居於淡水湖泊(如我國的太湖、洪澤湖、巢湖、洞庭湖)中,每年都為當地創造了巨大的漁業經濟效益。

【特種水產】大銀魚、太湖新銀魚的移植及其背後的秘密

銀魚

銀魚科包括6個屬共計20個具體的種(如下圖所示),我們今天主要討論的種類是太湖新銀魚和大銀魚

【特種水產】大銀魚、太湖新銀魚的移植及其背後的秘密

銀魚科的20個種

大銀魚個體雖小,能吞食的對象卻不少!

如果讓您猜測大銀魚的攝食方式,那麼您大概率會感性地認為:大銀魚個頭兒這麼小,那麼攝食方式肯定是濾食啊!

其實,恰恰相反。大銀魚的攝食方式不是濾食,而是吞食。

從大銀魚的口寬、口徑等攝食器官的指標來看,在魚苗階段,大銀魚的菜譜就不僅僅是小型浮游生物了。大銀魚在體長達到6~8cm以後,會發生一個明顯的食性轉變,開始由攝食浮游生物轉向吞食小型魚蝦。

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大銀魚也會攝食太湖新銀魚,即便兩者親緣關係很近。在個頭上,大銀魚要明顯大於太湖新銀魚,這是前者有後者為食的前提條件。

而太湖新銀魚則是終生以浮游生物為食。它在整個生長期的都在收割水域裡最基礎的生產力——浮游生物。雖然辛辛苦苦積累的能量會有一部分流向大銀魚群體,但由於其基數眾多,因此每年在太湖仍然能夠穩定出產相當產量的太湖新銀魚。

下圖為太湖新銀魚、大銀魚、浮游生物以及小魚小蝦之間的營養關係,可以看出,大銀魚處於該微型食物鏈的頂端,生態位高於太湖新銀魚。

【特種水產】大銀魚、太湖新銀魚的移植及其背後的秘密

捕食及能流關係

有朋友可能會想,在同一片水域中可否同時移植兩種銀魚呢?

這就要從太湖新魚與大銀魚的分佈說起。

在1979年之前,太湖是太湖新銀魚唯一的家鄉,1979年人們將其移植到雲南滇池。搬家之後的太湖新銀魚由於在新環境中沒有天敵,便迅速繁殖,以至於對滇池當地的土著魚蝦種群構成了威脅。如今,太湖新銀魚已經是滇池的主要優勢種與漁業主體。

1985年,大銀魚被人們從太湖移植到了岱海。此後的十年間,銀魚陸陸續續又被成功移植到其他水域,我國的銀魚產業形成了“遍地開花”的格局。

【特種水產】大銀魚、太湖新銀魚的移植及其背後的秘密

但是由於南北方溫度不同,而兩種銀魚對溫度的耐受力也有不同:大銀魚在冬季繁殖,地理分佈偏北;太湖新銀魚在春季繁殖,地理分佈偏南。在長江黃河之間,即不南不北的中部地區,如河南、江蘇、安徽、山東、湖北等地同時有兩種銀魚的分佈。

因此在自然狀態下,我國中部緯度地區的湖泊及水庫中是會形成兩種銀魚同時共存的現象的。由於大銀魚在後期會以太湖新銀魚為食,因而會提高大銀魚的產量和商品價值,存活下來的太湖新銀魚也可以充分利用湖泊中的浮游生物資源,因此適當混合放養銀魚可以提高經濟效益。

【特種水產】大銀魚、太湖新銀魚的移植及其背後的秘密

大銀魚與太湖新銀魚的分佈

銀魚的移植:對鹽度的耐受性可能會帶來新的產業變革

為了提高銀魚的產量,有人突發奇想:能否通過往一個湖泊裡多次移植銀魚的方式來提高產量呢?

這個設想正確與否,可以通過實際的案例來評估:

1979年4月,第一批太湖新銀魚魚苗6825尾移植進入滇池,之後在1981年捕撈成魚6.5噸。雖然在1981年人們又補充進2.218萬尾新魚苗,但是當年形成的產量也僅僅只有66.5kg(每尾平均重3g)。這說明1981年主要的銀魚產量還是來自於第一批移植形成的種群。

1989年,大銀魚的耐鹽性引起了孫國英等研究員的注意。另一種提高銀魚產量的思路就這樣浮出了水面。

大銀魚屬於廣鹽性魚類,在鹽度為30‰以下的水域中都有分佈,而其受精卵在10‰-12‰、鹼度為

0-25的水中均能夠正常孵化。

這是不是表明,我們可以將淡水湖泊中的大銀魚移植到鹽度更高的內陸鹹水湖中呢?

我們都知道,青海湖是我國第一大咸水湖,其年平均鹽度為12.5‰,從含鹽量來看應該是可以成為太湖新銀魚移植的新試點。如果能夠移植成功,產生的經濟效益必定十分可觀。

【特種水產】大銀魚、太湖新銀魚的移植及其背後的秘密

關於移植:大銀魚的潛伏期明顯比太湖新銀魚短

注:這裡的潛伏期是指移植的銀魚在水體中從成活到開始繁殖形成種群的階段。潛伏期越短,說明產能越高。

同樣是銀魚,同樣是移植,但是大銀魚移植優勢卻明顯高於太湖新銀魚。

之前主流的觀點是認為大銀魚個頭兒大,因此形成的產量也比較大,但是隨著進一步的深入研究,研究人員發現主要的原因是大銀魚具有更強的適應性和競爭性,而且每尾大銀魚雌魚可產卵1萬粒左右,而每尾太湖新銀魚雌魚一次產卵只有2000粒。

經過一次繁殖,大銀魚形成的資源量往往是是太湖新銀魚的50倍甚至更多。這與大銀魚本身的生物學特性是緊密相關的。

在水產市場上,大銀魚的價格比太湖新銀魚高很多,是我國出口創匯的名貴水產品之一。因此在國內移植銀魚,大銀魚從產量和產值上都要優於太湖新銀魚。

【特種水產】大銀魚、太湖新銀魚的移植及其背後的秘密


我是牧海,專注於水產科學信息的研究與分享,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 !

主要參考文獻:

[1]喻叔英,沈其璋.關於銀魚移植的若干問題[J].水利漁業,1995(05):27-28.

[2]喻叔英,沈其璋.大銀魚潛伏期明顯短於太湖新銀魚[J].水利漁業,1995(03):31-32.

[3]何文輝,赫廣春,尤洋,胡庚東,王博.大銀魚和太湖新銀魚攝食器官與食性的研究[J].青海畜牧獸醫雜誌,2001(01):12-13.

[4]徐吟梅.讓太湖銀魚早日重現昔日的風采[J].現代漁業信息,2010,25(02):32.

[5]張敏瑩,徐東坡,周彥鋒,方弟安,段金榮,劉凱,李夢珂.太湖銀魚種類分佈、種群生物學及捕撈量初步分析[J].中國農學通報,2016,32(02):23-27.

[6]王建華,趙貴良.太湖銀魚人工繁殖技術操作要點[J].中國水產,2005(05):48-49.

[7]維基百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