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桑弘羊:了却君王天下事,却未“赢得生前身后名”

桑弘羊,生于汉景帝五年(前152年),“洛阳贾人子”。在重本轻末的古代社会,商人本不受待见,但也正得益于家庭环境的熏陶,13岁时,桑弘羊凭借出众的商业天赋、心算能力被朝廷选中,进宫做了郎官,后来又先后做到汉武帝的治粟都尉、大司农,全权掌管国家的经济政策、财政支出。他所主持或参与制定的盐铁官营、均输平准等政策,为汉武帝的文治武功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桑弘羊:了却君王天下事,却未“赢得生前身后名”

时势造英雄

汉承秦制,刘邦称帝,天下重归平静,但到处伤痕累累,处处荒凉残破。《史记·平准书》记载:“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皇帝想找四匹纯色的马拉车都找不到,将相出门就乘坐牛车,足见当时社会经济之凋敝。为摆脱困境,刘邦及其继任者奉行“黄老之道”,与民休息,通过减税负(田租税率由十五税一降至三十税一),轻徭役(“偃武兴文”、“丁男三年而一事”),废除盗铸钱令允许私铸,发展工商业(“弛山泽之禁”,发展边境贸易),提倡节俭等,经济逐渐恢复,《汉书·食货志》记载“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足见当时社会之富足,史称“文景之治”。

桑弘羊:了却君王天下事,却未“赢得生前身后名”

汉武帝是一个雄才大略的皇帝,他一改祖辈韬光养晦的策略,讨匈奴、通西域,军费浩繁,没几年就把他父亲(景帝)、祖父(文帝)几辈子积蓄下来的财富都给花光了。但战争还在继续,财政陷入窘地,怎么办?田租三十分之一的税率已经定了,不能轻易变更。武帝也只有自己慷慨,把少府的钱拿出来,也终归九牛一毛,又号召商人捐款,但响应者寥寥。“兴利之臣自此始也”,紧迫的形势将桑弘羊推到了历史的前台。

桑弘羊:了却君王天下事,却未“赢得生前身后名”

汉武帝时疆域

桑弘羊为汉王朝的繁荣立下赫赫战功

国家有没有钱、经济运行稳不稳定、打仗的物资如何筹备,这是桑弘羊考虑的问题。为此,他采取了如下举措:

——整顿财经秩序。桑弘羊“以诸官各自市,相与争,物故腾跃,而天下赋输或不偿其僦费”( 《史记·平准书》),奏请汉武帝设置了“大农部丞数十人,分部主郡国”,目的就是要改变以往对财经多头管理的弊端,同时也要建立起从中央到地方的财经管理系统,为保障和推行新的财经政策做好人员上的准备。

——大力推行盐铁官营,并一再扩大盐铁官设置的地区。这是关乎百姓生产生活的重要物品,盐铁收归国有后,政府无疑又控制了一批巨大的财政来源,巩固了国本。

桑弘羊:了却君王天下事,却未“赢得生前身后名”

「笼天下盐铁」,把盐铁由原来的私营改为国家专营

——颁布铸钱令。对货币制度进行全面整顿,将西汉初年以来的私人铸钱统统收归官办专营,这算得上是历史上最早实行的金融政策。发行新币,力废弊制,终于扑灭了私铸之风,解决了积重难返的“通货膨胀”问题。

——颁布均输法。即商业活动由政府出面调节,创造性地实施“均输”和“平准”政策,其作用好比在当时建立一个“中央银行”并推行“宏观调控”。使经济财政、农货工商得到适当的控制和调配,抑制垄断,照顾民生。

桑弘羊的一系列举措,使得经济社会得到空前发展,国库开支十百倍于往昔。汉武帝连年用兵,开疆拓土,巡行天下,大事兴作,赈灾济荒,皆因桑弘羊的财经改革而得以支应。

千秋功罪桑弘羊

汉武帝驾崩之后,年仅8岁的汉昭帝即位,霍光以大司马、大将军身份辅政,掌握朝政大权,桑弘羊改任御史大夫。霍光与桑弘羊素有矛盾,同时对桑弘羊主持的各项政策也颇有看法,霍光曾向桑弘羊提出调整部分政策,但遭到反对。为打击桑弘羊,霍光组织了一场“盐铁会议”,让一些代表民意和社会舆论的贤良、文学与桑弘羊等人展开激辩,桑弘羊“舌战群儒”,一人对战60余人,但最终舆论仍认为他在辩论中处于下风。

桑弘羊:了却君王天下事,却未“赢得生前身后名”

“盐铁会议”后,霍光采纳李延年等人的建议,“议罢酒榷、盐、铁”,桑弘羊所主导的主要经济措施先后被废止,而桑弘羊本人则卷进了燕王刘旦的谋反事件,尽管这件事扑朔迷离,但他因此案而下狱,最终被处死,并付出了灭族的代价。

纵观桑弘羊的一生,在仕途上平步青云,由一个小小的郎官,升任大官丞、大司农,成为位高权重的九卿之一,后来又出任御史大夫,成为汉代地位仅次于丞相的最高权力中心的核心成员。他的“盐铁国营”等诸多政策,

为汉王朝的繁荣以及汉武帝平定匈奴立下了赫赫功劳,真可谓“了却君王天下事”。但是,

与卫青、霍去病等人的名垂史册不同:生前,桑弘羊就受到“烹弘羊,天乃雨”的诅咒;死后,《汉书》不为其立传,司马光痛斥其“不加赋而国用足,不过设法以阴在民利,其害甚于加赋”,终究未“赢得生前身后名”

这,终究是一个很大的悲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