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0 李白的武功有多高

李白的武功有多高

唐诗为镜照汗青 第七章(上) 太白醉草吓蛮书

时光荏苒,转眼进士考试之期将至,贺知章对李白言道:“今春考官乃是杨贵妃之兄、宰相杨国忠,监考乃是大太监高力士,都是爱财之人。贤侄若不拿出些金银去买通他们,就算你有满腹的学问,恐怕也难中进士。不如我写封帖子去,预先嘱托一下,也许他们两位能给我一点面子。”李白点头称谢。

贺知章当时便写了两封推荐李白的书信,差人分别送给杨国忠与高力士。杨高二人看信之后,都是微微冷笑:“老贺八成是收了人家的金银,却空手写了书信来我这里白讨人情,这么不识相!到那天如果真有李白名字的卷子交上来,我便看也不看就给他废了。”这正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到了考试那日,李白文思泉涌,一笔挥就,当先交卷。杨国忠见卷子上有李白之名,果然言出必行,看也不看就一顿乱笔涂抹:“这样的书生,只配给我磨墨。”高力士哈哈大笑:“我看连给我磨墨也不配,给我脱靴结袜罢了。”

李白被杨高二人如此嘲笑了一番,怒气冲天地回到贺知章家。贺知章劝道:“老弟不必烦恼,暂且在舍下安心住着。我再帮你谋划谋划。大不了等到再次考试,考官换人,你必然能够登第了。”李白无计可施,只好终日与贺知章饮酒赋诗,倒也快活。

一天,贺知章照常上朝。专门负责外事接待的鸿胪寺卿(不是鸿胪寺方丈)出班上奏道:“今有渤海国遣使我朝,并奉上国书。”只见一位身材短小、外邦衣着的使节,双手捧着国书缓步走上殿来。奇怪的是,当他走到最后几步时,每步均稍稍一顿。众大臣微觉诧异,留心一看,不禁咋舌。殿前坚硬的青砖上,他走过的地方都留下了半寸深的足印,原来是有意显露武功示威。唐玄宗见此,眉头也不由地微微一皱。使者行礼如仪,朗声道:“渤海国使者拜见大唐皇帝陛下,并奉上国书。”汉语稍显生硬,倒也字正腔圆,调调和今天的留学生“歪果仁”们差不多。

李白的武功有多高

旁边的翰林学士展开国书,倒吸一口冷气,赶快拜伏启奏:“臣等学识浅薄,全然不识一字。”唐玄宗见使者面露微笑并不接话解释,心知原来这是故意考较本国来了,便道:“将国书传与诸大臣,看可有人识得。”传了一圈,众人尽皆摇头。唐玄宗无奈道:“杨爱卿,你乃今春考官,学识渊博,翻译来听听罢。”杨国忠汗如雨下,只能不住磕头:“陛下圣明!若是吐蕃、回纥等大邦文字,我朝学士尽皆纯熟。此小邦语种,并未设四六级考试,故大家均未学习。此诚应试教育之弊端也!”

唐玄宗心想:这小邦使节都能讲如此流利的汉话,我堂堂大唐威加四海却无人能识得彼邦文字,岂不被他小瞧?于是当即勃然大怒:“尔等空食君禄,竟无一个饱学之士与朕分忧!此书识不得,如何答复?天朝的脸面岂不丢尽!”百官免冠叩首,不敢答言。贺知章见时机已到,赶紧出班奏道:“臣家有一饱学之士,姓李名白,博学多能。陛下可请来一试。”贺知章是唐玄宗为太子挑选的老师,素以满腹经纶为当朝所推重,他既然举荐李白,唐玄宗正手足无措,自然病急乱投医,立刻遣使去贺宅宣召李白火速入宫。

李白听使者讲了原委,抬头打个哈哈,“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穿了御赐袍服,打马入朝。上得殿来,看见青砖上的足印,心中一动,面上却不露声色,当下缓步上前,每一步都正好踏在足印之上,并微微搓上一搓。殿前文武见状,俱留心他走过之地,只见渤海国使者留在青砖上的足印已被搓得痕迹模糊,忍不住低声叫好。唯有杨国忠和高力士见李白露了这一手,脸色愈发难看。渤海国使者本来一脸倨傲,此时也不由地微露钦佩之色。

李白的武功有多高

唐玄宗见李白比武已胜一筹,自是龙颜大悦:“今有外邦国书,无人能解。闻得李爱卿博学多能,特宣卿至,为朕分忧。”李白此时倒开始端起架子了,躬身奏道:“臣才疏学浅,应考也不能中。今有番书,何不令主考官解之?”唐玄宗道:“贺公力荐爱卿,卿其勿辞!”遂将国书赐与李白观看。李白一路看,一路随口译出:“渤海国王书达大唐皇帝:自贵国占了高句丽,与敝国逼近,边兵屡犯吾界。何不将高句丽一百七十六城,让与敝国,免伤和气?敝国自当有好礼相送。如若不肯,愿与陛下会猎于高句丽。”

百官听了,面面相觑。杨国忠好大喜功,出班奏道:“渤海国夜郎自大!微臣不才,愿提十万劲旅平之。”贺知章赶快谏阻:“太宗皇帝天纵神武,连征高句丽尚未能取胜,府库为之虚耗。今承平日久,无将无兵,倘若轻动干戈,兵连祸结,且难保必胜。兵者,凶器也,圣人不得已而用之。”唐玄宗点头:“这般便如何答他呢?”贺知章道:“李白善于辞令,可使其作国书复之。”唐玄宗大悦,即拜李白为翰林学士,赐宴金銮殿:“李卿可开怀畅饮,休拘礼法。”李白果然喝得酩酊大醉。唐玄宗吩咐御厨做醒酒羹,亲手赐予,李白一饮而尽。杨国忠、高力士见了,自是愀然不乐。

唐玄宗又赐李白坐在御榻之前的锦墩上草诏。李白奏道:“微臣靴上不净,恐有污前席。望皇上宽恩,赐微臣脱靴结袜而登。”唐玄宗觉得这个要求很合理嘛,遂命小内侍:“与李学士脱靴。”不料李白的真意在后面,他借着酒劲道:“微臣还有一言,乞陛下赦臣狂妄。微臣之前入试春闱,因才疏学浅被宰相杨大人批落,又为高大人所笑。今日二位大人领班,微臣见之神气不旺。乞陛下吩咐杨大人与臣捧砚磨墨,高大人与臣脱靴结袜,微臣始得意气自豪,举笔草诏,口代天言,方可不辱君命。”唐玄宗本就是一位性格宽厚的皇帝,且一来知道李白是要报被辱之仇,并非无端挑衅;二来见他醉态可掬;三来见他识得渤海文字,确是奇才,此诚用人之际,不愿拂了其意,当下传旨:“既然如此,着杨国忠捧砚,高力士脱靴。”

李白的武功有多高

两人见李白恃天子一时宠幸,居然就在大殿之上当着百官之面来报复前仇,心中大怒,然皆敢怒不敢言,只得垂头丧气照做。李白洋洋得意,笔走龙蛇,须臾间草就了诏书献上。唐玄宗一看自然不识,便命李白读出来。李白意气风发,读得声韵铿锵:“大唐皇帝诏谕渤海国王:自昔石卵不敌,蛇龙不斗。大唐应运开天,抚有四海,将勇卒精,甲坚兵锐。突厥背盟而被擒,吐蕃铸鹅而纳誓,新罗奏织锦之颂,天竺致能言之鸟……皆畏威怀德,买静求安。高丽拒命,天讨再加,传世九百,一朝殆灭,岂非逆天之咎徵,衡大之明鉴与!况尔海外小邦,高丽附国,比之中国,不过一郡,士马刍粮,万分不及。若螳怒是逞,鹅骄不逊,天兵一下,千里流血,君同颉利之俘,国为高丽之续。今大唐天子圣度汪洋,恕尔狂悖,急宜悔祸,勤修岁事,毋取败亡,为四夷笑。尔其三思哉!故谕。”

这篇诏旨可谓恩威并济、气势逼人,群臣齐呼万岁。唐玄宗捋须大喜。渤海国使者不发一言,接书告辞而出。鸿胪寺卿送至宫门,使者私下里问:“适才宣诏者何人?”答曰:“姓李名白,翰林学士。”使者又问:“他是多大的官,能够使宰相捧砚,太尉脱靴?”鸿胪寺卿专门负责外事接待,脑筋和口齿都是第一等的人才,在这种时候当然要抓紧机会树立国威,当即回答:“宰相太尉,不过人间之极贵。李学士乃天上神仙下凡,更有何人可及?”

使者听了,点头而别,归至本国复命,详述了在大唐的见闻。渤海国王看了国书,心想:大唐有神仙相助,那还如何与他们做对?于是立刻修书结好,年年进贡,岁岁来朝。这一段演义,民间称为“李太白醉草吓蛮书”。

李白的武功有多高

由此唐玄宗对李白十分宠幸,常常宣召他入宫吟诗作赋,并以政事相询,想看他是否有治国之才,评估一下能否重用。就在这恩幸日隆的蜜月期里,李白做了一件日后挽救大唐王朝的事情。

一日,李学士正在长安大街上闲游,思索着要去哪家酒肆欢饮,忽听得锣鼓齐鸣,一队刀斧手拥着一辆囚车经过。驻马问之,原来是从边疆押解来的行军误期军官,按军法推至东市处斩。只见囚车中站着一位壮汉,容貌英伟,虎背熊腰。李白是个好奇心旺盛之人,便问其姓名。那人回答得声如洪钟,并无赴死之人常见的恐惧战兢。李白见他气概非凡,心想若留得此人性命,将来必为国家柱石,遂喝住刀斧手:“尔等不可动手,待我亲往驾前保奏。”众人见是神仙下凡、圣眷正隆的李学士,谁敢不依,乐得做个顺水人情,便停车相待。李白当即回马直奔宫门求见唐玄宗,舌灿莲花地讨来了一道赦敕,便像电视剧里常见的那样,一路高喊“刀下留人”,飞马赶到东市,打开囚车放此人出来,许他戴罪立功。欲知这位被李白从囚车里救出的壮士是谁,请看下回分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