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戰略研究》讀書筆記


《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戰略研究》讀書筆記

第一章 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戰略和政策

長江三角洲與京津冀相比,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起步較早,目前已經進入制度合作階段,區域一體化程度也較高,有一些值得京津冀協同發展借鑑的成功經驗。但同時,京津冀地區綜合優勢較明顯,協同發展共識較強,在實施協同發展戰略中有許多長三角無法比擬的有利條件。與京津冀區域都是我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也是國家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加快長三角地區一體化發展的重大意義

1.推動建設長江經濟帶等重大國家戰略

長江經濟帶的發展要靠城市群來帶動,而長江經濟帶的幾大城市群在發展階段和合作方式上還存在明顯差距,城市群內部和城市群之間的合作機制還十分欠缺。要提升長江經濟帶城市群的國際競爭力,就必須發揮上海的龍頭作用,深化區域合作,加快長三角的一體化進程,強化長三角城市群的帶動引領作用。

2.引領東部地區轉型升級

對長三角地區來說,隨著資源環境約束趨緊,產業轉型升級的壓力很大,一些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亟待解決。各國的區域發展實踐也越來越強調通過產業聯動來促進區域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和提升區域競爭力。因此,加快區域協同一體化發展是實現長三角轉型升級的必要途徑,對於探尋東部地區轉型升級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3.實現長三角的區域功能和定位

《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發展規劃(2016)》明確提出了長三角地區的戰略定位,即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世界級城市群。

4.上海建設全球城市的需要

上海在加快“四個中心”和“全球城市”建設中仍面臨著資源環境約束趨緊、轉型壓力較大、創新能力不足等突出問題。因此,加快上海發展速度,也迫切需要推進長三角一體化。

《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戰略研究》讀書筆記

二、長三角與京津冀區域協同發展戰略的比較

(一)現實基礎

從區域比較的角度來看,長三角的區域優勢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經濟基礎較好,區域內部差距較小

與京津冀內部較大的差距相比,長三角三省一市的經濟發展水平差距較小,除上海整體處於工業化後期階段,江蘇、浙江和安徽都處於工業化中期向後期的過渡階段。總體經濟發展水平接近又存在適度的差異,有利於區域產業的聯動發展,且產業聯動的層次更高。

2.區域交通基礎設施通達性較好

經過多年建設,綜合運輸得到了快速的發展,現已初步形成以上海為核心,南京、杭州、合肥為副中心,以高速鐵路、城際鐵路、高速公路和長江黃金水道為主通道的立體的現代綜合運輸體系。

3.區域整體創新能力較強

近年來,長三角一些城市的創新能力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一些重要指標已經超過上海。上海在傳統強項科技創新方面的投入明顯高於長三角其他城市,但科技創新產出指數明顯低於杭州、蘇州,也略低於南京與合肥。另就創新環境指數而言,蘇州、杭州、寧波等城市也已經超過上海。長三角城市群整體創新能力的不斷提升,為推動區域協同一體化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動力。

4.長三角地區的城鎮體系層級結構較合理,形成了以上海為核心城市,南京、杭州、合肥為次核心城市,蘇州、無錫、常州、寧波為三級中心城市,南通、鎮江、揚州、嘉興、湖州、紹興等為四級中心城市的多中心城市體系。

5.區域文化的相融性

長三角加快一體化發展還有一個有利條件就是區域文化相融性,其中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對上海核心地位的認同。

(二)現狀特徵比較

1.區域協同發展機制不斷完善

長三角地區從20世紀80年代起就意識到區域合作的重要性,經過30多年的發展,政府、企業、社會、市場等不同層面的合作都有了一定的基礎,目前已建立了“三級運作、統分結合”的區域協同機制。目前,重點專題合作範圍涵蓋了交通、能源、科技、環保、信息、信用、金融、工商管理、涉外服務、城市合作、產業轉移等12個領域。

2.區域內部空間聯繫更趨緊密

長三角區域內企業的交流與合作較多,企業之間的上下游聯繫漸趨緊密,特別是上海與長三角其他地區的產業聯動已經形成了一定的規模。

3.區域分工合作關係逐步深化

隨著一體化進程的加快,長三角區域內的產業聯盟行為將逐步增多,最終將取代產業轉移,成為上海與長三角其他區域產業聯動的主要方式,區域間的產業聯動將逐漸向水平聯繫方向轉變。以上海為例,隨著上海“四個中心”建設的加快,以及城市功能的不斷提升,上海原來的傳統制造產業將會衰落,逐步發展成為區域技術創新、貿易和金融服務的中心,上海與長三角其他區域產業間的技術、物流、金融服務等水平合作將越來越多。

(三)京津冀協同發展的經驗啟示

1.加強頂層設計和統籌協調

首先是組建最高層級的跨區域協調機構。其次在國家層面編制協同發展的各項規劃

2.明確區域功能定位

科學合理地確定區域功能定位,不僅有利於統一思想認識,形成發展合力;而且有利於發揮各區域的比較優勢,錯位發展,有效地避免了無序競爭和同質化發展等問題。

3.重點領域率先取得突破

既要堅持統籌規劃、有序推進,也要突出重點、集中攻堅。緊緊抓住符合目標導向、現實亟須、具備條件的領域先行啟動,有針對性地提出工作思路和政策措施。

4.推進改革創新和試點示範工作

立有利於區域協同發展的體制機制,著力打破條塊分割,消除隱形壁壘,破解制約協同發展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既要考慮當前現實需要,也要與全局性、長遠性發展要求結合起來。同時,選擇有條件的區域率先推進,推動交通、生態環保、產業、公共服務、對外開放等領域先行先試,統籌其他領域改革試點,打造若干先行先試平臺。

《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戰略研究》讀書筆記

三、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的作用機制及制約因素

(一)作用機制

區域協同一體化發展的作用機制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建立理論分析框架,只有這幾個方面相互促進、協同作用,才能真正實現區域一體化發展。

1.市場體系建設

企業是區域經濟活動的主體,只有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才能實現要素的自由流動和資源在空間上的優化配置。

2.政府作用

在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的前提下,為減少交易費用,合理發揮政府作用是促進城市產業聯動、協同發展的重要條件。

3.基礎設施網絡

高度發達的基礎設施網絡是促進區域產業聯動和協同發展的重要支撐。

4.產業集群的作用

產業集群可以說是實現區域產業聯動和協同發展的最有效方式。

5.城市群層級結構

明確每個城市在城市群中的合理定位,對於推進城市間分工合作關係的形成、實現城市協同轉型升級具有正向的促進作用。

6.中心城市的作用

核心城市作為區域經濟的控制和決策中心,應該具有強大的吸引能力、輻射能力和綜合服務能力,能夠通過產業聯動帶動周邊地區產業轉型升級和經濟發展,並對整個區域的經濟社會發展起到引導作用。

(二)面臨的主要問題和制約因素

1.區域市場一體化程度較低

長三角地區市場化水平較高,但由於行政壁壘和地方保護主義造成市場分割,生產要素在區內流動不暢,區域要素市場一體化程度仍然較低。

2.區域協同一體化發展的體制機制仍不健全

長三角地區一體化發展進程緩慢,最大的制約因素是制度供給不足。

3.基礎設施網絡還不完善

長三角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雖然總體上在全國處於領先水平,但缺乏跨區域的統籌規劃和建設,與世界級城市群的定位相比,差距仍然很大,面臨的問題也比較多。如何加強統籌協調,建設現代化、一體化的基礎設施網絡,真正實現區域內基礎設施的共建共享,是促進長三角地區一體化發展的迫切任務。

4.產業結構趨同,不利於跨區域產業集群的形成和發展

長三角地區產業規模較大,等級層次較高,體系也相對完善,但產業一體化的程度不高,產業同構現象較為嚴重,特別是製造業競爭激烈。

5.區域中心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還較小

與京津冀一樣,目前長三角的區域中心城市還處於要素集聚階段,對周邊地區的虹吸效應明顯,特別是體現在對高級人才和資本的吸聚上。區域中心城市的產業和創新勢能還較低,對周圍地區的輻射帶動作用較小,資金和技術輸出能力還較弱。

《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戰略研究》讀書筆記

四、新時期加快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的政策建議

(一)關注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及其實施過程,在比較借鑑中為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尋求破解行政分割、構建統籌協調機制的新思路、新政策與新措施

從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角度看,雖然目前已經建立“三級運作、統分結合”的區域協作機制。但在現行的行政管理層級制度下,跨區域層面、區域內部各城市之間的水平合作機制還十分欠缺。如何通過體制機制創新來打破條塊分割、消除隱形壁壘、破除制約協同發展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是“十三五”時期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關鍵。在這方面,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在中央政府推動下,已經針對行政分割及地方保護主義、合作的制度安排不足、基礎設施不完善、區域競爭大於合作以及中心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不夠等體制機制問題,開始了一系列的探索,特別是在加大改革力度、創新驅動發展、開展試點示範、解決“大城市病”和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重點領域率先突破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改革舉措和試點方向,嘗試構建協同發展的大環境機制和平臺載體,這可以為長三角地區加快區域一體化發展提供重要借鑑。

(二)推動中央政府加強頂層協調指導與培育社會市場力量積極參與“上下協同”,進一步完善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的體制機制

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中,應積極創造條件讓各種社會力量參與決策和建設,積極推動大學、科研機構、公共服務機構、交易市場機構等的跨地區發展和整合,形成一體化運作的體系和機制,例如,可以成立長三角地區的高等學校聯盟。引導建立區域性的行業協會,通過行業內部的協商來形成行業規範、產業標準等,促進區域產業聯動發展。

(三)以交通等基礎設施一體化、生態環境共防共治和區域協同創新共同體建設為重點領域,推動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取得突破

加快推進區域交通等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是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重要保障。重點是統籌協調,加強城市群內跨行政區的交通等基礎設施的綜合規劃和建設。生態環境聯防聯治也是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重點任務。大力實施創新驅動戰略,推動區域協同創新共同體建設。

(四)建立產業協同發展機制,培育產業協同發展載體,促進產業優化佈局和產業聯動發展

進一步明確上海和長三角的產業發展定位,發揮上海、長三角城市群、長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圈之間的互補優勢,構建合理的產業分工體系,完善產業轉移和對接合作機制,加快區域產業轉移。可借鑑京津冀的經驗,制定區域產業准入目錄,實行市場準入負面清單管理。要重視培育產業協同發展載體。建立產業協調發展機制,並不意味著使用更強的產業政策,而應該更重視競爭政策的使用。

(五)發揮上海作為長江經濟帶龍頭的帶動作用,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世界級研發創新中心與一體化複雜性產品製造基地

從整個長江經濟帶來看,上海具有科技創新資源與自貿區的制度優勢。無論是從國家需要,還是從上海自身發展階段的角度,上海都應該定位為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上海定位為科技創新中心,並不意味著一定拋棄或者遷移所有制造業。上海在定位為具有國際影響的科技創新中心的同時,應該與長三角城市群一起成為世界級的高端製造基地,以一體化複雜性產品製造為核心,在中國製造業轉型升級中發揮引領作用。

《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戰略研究》讀書筆記

第二章 長三角製造業的轉型升級

後金融危機形勢下,隨著新一輪全球製造業的重新佈局,作為我國開放前沿的長三角,其製造業發展正面臨著來自發達國家“再工業化”和發展中國家爭奪製造業產業轉移的雙重挑戰。轉型升級已經成為長三角製造業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也是長三角處於國際國內雙重挑戰下面臨經濟下行壓力而挖掘增長新動能、培育新經濟增長點的有效途徑,更是長三角引領“中國製造”走向“中國創造”和“中國智造”的戰略選擇。

一、長三角與京津冀製造業發展現狀比較

(一)製造業轉型升級進展情況

長三角近年來製造業有技術集約化趨勢,但與京津冀相比,長三角製造業發展層次較低,主要表現為核心城市上海的製造業轉型升級層次低和轉型升級速度慢兩個問題,而且核心城市之外的江蘇、浙江和安徽三省製造業轉型升級趨勢並不明顯。這一方面意味著核心城市對區域製造業轉型升級乃至對區域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輻射和帶動作用受到制約,不能充分發揮上海對長三角製造業聯動升級和區域協同發展的龍頭引領作用;另一方面,非核心省市自身製造業高級化發展勢頭較弱,沒有形成對區域轉型發展的強大推動力,兩者共同阻礙著長三角區域製造業一體化發展的持續推進。

(二)前五大製造業行業發展情況

從長三角整體來看,2005年總產值規模排在前五位的行業分別為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紡織業,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製造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電氣機械及器材製造業,佔製造業總份額的46.3%。2014年通用設備製造業和汽車製造業超過紡織業和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成為長三角第四和第五大行業,電氣機械及器材製造業則以3.3個百分點的產業份額增幅成長為長三角第一大行業,同時,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製造業份額增加2.1個百分點,而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產業份額大幅下降,從13.9%降為10.3%,新的五大製造業總產值份額小幅下降為44.3%。

(三)製造業競爭力分析

長三角是我國高新技術產品的主產區,三省一市高新技術產品的出口額在全國佔比高達35.35%,超過了全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額的1/3。其中,上海和江蘇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額在全國佔比分別高達13.30%和19.52%,遠高於京津冀地區及各省市高新技術產品的出口額,成為我國名副其實的高新技術產品生產基地,競爭優勢十分明顯。然而,以高新技術產品佔各自出口額的比重來看,長三角並沒有表現出較強的競爭優勢,京津冀的北京和天津分別以47.57%和39.01%的佔比略高於長三角第一和第二位的上海(46.54%)和江蘇(38.61%),但四省市相對於全國平均水平,競爭優勢明顯。河北、浙江、安徽高新技術產品發展較為落後,出口份額遠低於全國平均水平,市場競爭力較弱。

二、長三角與京津冀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高技術產業發展比較

長三角各省市高技術產業的區域互補性弱於京津冀地區,每個行業的發展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區域內競爭現象,雖然競爭性環境在很多情況下有助於產業的創新發展,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各自為政同時缺乏京津冀那樣的中央層面統一規劃的協調機制下,長三角一方面要加強協調和溝通,深化合作,避免目前的高技術產業競爭發展格局陷入省市各自主導的惡性競爭陷阱。

三、長三角與京津冀製造業轉型升級動力比較

長三角和京津冀製造業創新投入產出情況顯示,2014年,長三角和京津冀單位主營業務收入的利潤分別為0.0624元和0.0671元,與全國平均水平十分接近,區域整體未處於領先地位。上海、北京和天津三個城市雖然利潤水平較高,但在全國並不領先,說明兩區域,尤其是長三角兩頭在外的簡單代工生產模式使其長期處於較為劣勢的價值鏈低端生產環節,製造業附加值低、利潤薄。

四、長三角製造業轉型升級的方向和路徑

作為我國經濟較為發達的地區,長三角製造業發展較為成熟,層次相對較高,因此可藉助新一輪工業革命的發展機遇,增加創新投入,加大研發力度,通過發展先進製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直接佔據“微笑曲線”兩端,嵌入價值鏈中高價值環節,這也是長三角突破價值鏈低端束縛、跳出遵循價值鏈的升級路徑、帶領中國搶佔高端領導環節的重要途徑。

五、推動長三角製造業轉型升級的政策建議

(一)研究制定區域性製造業轉型升級規劃

(二)建設區域製造業協同開放型創新體系

(三)加快產業化創新主體培育和競爭環境建設

(四)鼓勵外資進入先進製造業等新興產業領域

(五)引導社會資本進入新興製造領域

(六)整合全球優勢要素,推動製造業轉型升級

(七)發揮上海在製造業協同轉型升級中的龍頭引領作用

《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戰略研究》讀書筆記

第三章 長三角城市群物流業發展研究

長三角城市群由蘇浙滬皖毗鄰地區25市組成,其中由上海、寧波、南京、張家口、南通等港口所組成的港口群是中國最大的沿海沿江港口群,物流聯動效應也逐步顯現,推動著城市群物流業的快速發展,逐漸形成城市群內部物流空間系統,但在不同的物流空間系統內,有諸多的因素可以引起系統的變化,如該系統內的物流供給、需求、基礎設施或者政府的政策等,不同城市群擁有不同的物流發展軟硬件環境,物流活動也因此在不同要素影響下不斷髮生變化,並呈現出不同的發展特點和綜合能力,我們從物流需求、物流供給及物流節點集聚形成模式幾個方面來對比兩大城市群物流產業的發展。

一、長三角與京津冀物流業比較

長三角和京津冀地區在不同方面都各有優勢,但也存在著相同的問題,主要表現在:

①京津冀地區主要為公路貨運,而長三角地區則側重公路和水運兩種運輸方式,且兩大城市群的航空運輸潛力均有待於進一步開發;

②長三角地區商業和外貿對物流業的拉動作用總體來說沒有京津冀地區強;

③兩大城市群綜合交通網的協調性均有待於進一步提高,且在很多方面面臨著相同的問題,如城際軌道缺乏、“斷頭路”和“一公里壁壘”等交通斷崖現象不少、各種運輸方式之間銜接不到位、交通樞紐之間缺乏層次和分工協作、港口同質化建設和無序競爭問題嚴重、機場運能運力不足、大小樞紐之間不協調等;

④長三角地區物流園區建設多以交通網絡、成本、產業帶為導向,物流密度也與城市經濟發展水平基本吻合,但與京津冀所形成的多層次物流節點佈局相比,長三角地區的物流園區存在過多過密的現象,物流層級不明顯,且低水平重複建設較多,多數物流園區定位為區域性綜合物流中心,特色不鮮明;

⑤長三角區域政府合作機制已在一體化進程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在目前全新的形勢和發展階段下,這種機制在很多制度性問題的解決上往往力量不足,這與京津冀地區被上升至國家戰略並由中央政府統籌的局面形成鮮明的對比;

⑥長三角地區的物流信息化水平要明顯高於京津冀,但如何將各個省市之間的信息平臺整合為一體,發揮整體效能,克服各城市間信息孤島化現象,都是兩個城市群接下來要面對的重大問題;

⑦長三角地區物流企業充滿活力,中小型物流企業數量比京津冀要多很多,但大型龍頭企業相對沒那麼突出,且長三角各省市物流企業發展水平不平衡,與外資企業相比,本土企業的競爭力相對較弱。總體來說,長三角地區一體化的基礎和條件應該好於京津冀,但考慮到今後的政策執行效率和執行力度,京津冀地區一體化後發優勢明顯。

二、加快長三角物流業一體化發展的政策建議

1.增強物流業產業聯動效應,促進產業間融合互動發展

長三角地區經濟發展的重點在三大產業,即現代服務業、先進製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因此,未來長三角物流業的發展,要充分考慮物流業與其他產業之間的這種密切關係,尤其是物流業作為生產性服務業與製造業的融合互動發展。一是要合理利用區域資源,發揮地區優勢,進一步優化長三角的產業佈局,使各地區產業間的“垂直分工”向“水平分工”轉變,以期與區域物流實現更好的匹配;二是要引導其他產業的企業儘量釋放物流需求,發展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提高物流外包的比例,同時物流業也要提高服務質量,降低物流成本,充分發揮其專業化服務優勢,使物流環節成為企業發展的新型競爭力;三是要強化供應鏈管理,提高物流企業和其他企業的聯動水平,促進兩者的協同創新,實現聯動中的互利共贏。

2.綜合佈局交通運輸網,發展水-陸-空多式聯運

在綜合交通規劃上,當務之急是各省市之間協同配合,將原來三省市自己規劃的“三張圖”合為長三角區域交通一體化規劃“一張圖”,併合理規劃不同的交通方式,創新管理體制。不僅需要加強公路、鐵路交通設施建設,加大港口碼頭建設力度,還需增加空港基礎設施的投入,發展水-陸-空多式聯運。

3.構建多層次的物流節點,合理規劃物流園區建設

根據功能的不同,物流節點可以分為城市物流園區、城市物流中心、城市配送中心和傳統貨運集散點幾個層次,而其中的物流園區節點又可以根據規模的不同分為綜合物流中心、區域物流中心和城市物流中心三個層次,在長三角物流業一體化發展中,要分別從這兩個角度構建多層次的物流節點。

4.建立政府層面的合作推進機制,使物流政策有效落地

無論是綜合交通網絡的佈局還是城市物流節點的梯度發展,都需要長三角內各城市能夠統一認識、統一規劃和統一行動。而政府則是這種統一規劃的有效制定者和統一行動的有效助推者。

5.加大物流信息化建設力度,提高物流企業技術創新水平

隨著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等技術的飛速發展,物流一體化也必然邁入信息化和智能化時代,信息一體化成為當前交通一體化和物流一體化的重要前提和主要特徵。

6.提高物流企業的競爭力,實現跨省市合作

長三角地區物流企業數量多,但大型龍頭企業相對缺乏,因此改變“小而全”的發展模式、提高本土物流企業的競爭力是長三角地區物流一體化發展的重要任務。

《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戰略研究》讀書筆記

第四章 長三角協同創新共同體建設研究

(一)長三角協同創新共同體的建設思路

為了實現長三角地區的長期可持續發展,秉承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長三角地區需要在區域內進一步優化創新資源的配置,深化三省一市創新活動的協同,搭建促進創新的新型體制架構,建設長三角協同創新共同體,形成協同創新的有效機制;並通過協同創新共同體的建設逐步驅動交通物流一體化、生態環境一體化、產業聯盟一體化等一系列一體化進程,進而達到長三角的區域一體化發展。

上海作為長江經濟帶和長三角一體化的領頭羊,除了要向蘇浙皖地區轉移科技資源外,還要吸收這些地區的科技資源。而蘇浙皖三地也一樣,也要在向外轉移科技資源的同時,吸收區域內其他地區的科技資源。長三角協同創新共同體的建設不應該以單一地區科技資源的輸出為主要驅動力,而應以整個長三角科技資源的佈局和優化配置為主要驅動力。在某種程度上,上海張江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江蘇蘇南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浙江杭州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安徽合蕪蚌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目前還存在一定程度的重複建設,科技資源的配置還存在某些不科學的地方。長三角協同創新共同體的建設需要以避免科技資源的無效競爭、強化四個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有效地分工和合作為出發點,設計一套使長三角的科技資源在四個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優化配置的方案。而後吸收京津冀“三個機制、三個平臺、四項工程”的寶貴經驗有效推進。

長三角協同創新共同體的建設可以圍繞著“一個目標、兩個抓手、三個平臺、四個極點、五項工程”來展開,簡稱為“一二三四五”。“一個目標”是指建設發揮創新示範作用的長三角協同創新共同體;“兩個抓手”分別是指長三角地區創新要素的自由流動和長三角地區創新網絡的優化佈局;“三個平臺”分別是指創新資源平臺、創新攻關平臺以及創新成果平臺;“四個極點”分別是指張江、南京、杭州和合肥四個創新極;“五項工程”分別是資源環境創新工程、交通體系優化工程、高端產業培育工程、傳統產業提升工程、服務民生工程。

(二)長三角協同創新共同體建設的建議措施

1.建立國家層面的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領導機制

建立國家層面的領導機制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一個重要經驗,京津冀協同創新共同體的建設就得益於京津冀協同發展領導小組的體制設計。考慮到長三角三省一市政府之間“三級運作”的合作機制已經建立並運轉多年,並積累了很多有益的經驗,在國家層面設計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領導機制時,可以在“三級運作”機制的基礎上進行優化設計。特別是要處理好“三級運作”機制與三省一市各自建立的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領導小組,以及國家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領導小組之間的關係。

2.加強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頂層設計

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可以借鑑京津冀協同發展頂層設計的經驗,但是需要將頂層設計與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現實基礎進行結合。

3.長三角協同創新共同體的機制建設

長三角協同創新共同體的建設可以借鑑京津冀的經驗,以促進創新要素自由流動和推動創新網絡優化佈局為兩個重要抓手;也可以從完善政策互動機制、資源共享機制、市場開放機制三個方面推進工作。

需要注意的是,長三角協同創新共同體的機制建設要圍繞著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頂層設計展開,其網絡的優化佈局要體現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總體構想,而且三個機制要促進創新要素在三省一市之間的互相流動。

4.長三角協同創新共同體的平臺建設

京津冀協同創新共同體建設方案指出要建設三類協同創新平臺,即創新資源平臺、創新攻關平臺、創新成果平臺。長三角協同創新共同體的建設也可以借鑑京津冀創新平臺建設的做法,特別是考慮到長三角地區創新資源分佈相對均衡,三省一市都有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而這些示範區之間創新資源的配置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創新平臺可以打破已有的創新極點,使創新資源更加自由地流動、創新網絡更加有機地分佈。創新平臺的建設要結合長三角創新資源分佈相對均衡的特點,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頂層設計的基礎上,促進創新資源的交互流動和創新網絡的優化佈局。

5.長三角協同創新共同體的工程建設

京津冀協同創新共同體的建設方案將工作落實到四大工程上,即生態安全工程、服務民生工程、傳統產業提升工程、高端產業培育工程。京津冀協同創新共同體的工程建設體現了創新驅動的思維,是協同創新共同體驅動交通物流一體化、生態環境一體化、產業聯盟一體化的具體表現。長三角協同創新共同體建設也可以借鑑京津冀這方面的經驗,通過工程建設實現協同創新共同體對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驅動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