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冯唐的写作风格是现在人们所喜欢的吗?为什么?

阿布很可爱


每一个人,不管好坏,总会有人喜欢,也会有人不喜欢,冯唐也不例外。喜欢他的人说他妙笔生花,下笔惊鬼神。不喜欢的人则说他一点小聪明,还唯恐天下人不知道,满嘴生殖器,各种意象典故都用下半身去强行解释。我为了突出自己与众不同,往往选择这两边都不靠,只看文字,不管其人是何方神圣!



第一次接触冯唐从《活着活着就老了》开始的,坦诚的说,当时觉得这人写得不错,那时候还没怎么看过和他类似的写作风格,感觉淘到了新宝贝。读冯唐的杂文,拥有的快感和看《老梁故事汇》类似。简单评价就是清晰明了,往往三言两语就把问题讲得很通透。一个论点下面罗列三四论据支持,你不想明白都有点难。这是麦肯锡的写作方法,麦肯锡作为全球知名的管理咨询公司,他们就是用最简单的文字说明问题。不需要太抒情,不需要太肉麻,干脆利落。现代人需要这样的文章,巴尔扎克、普鲁斯特几百万字的巨著放在那儿,没人去看也没辙。


经济带动生活节奏,现在大多数人白天为了生活奔波,晚上还没到家就快在车上睡着了,那有那么多时间去看那些大部头巨著,也就是公交地铁上瞟两眼手机,三站路的时间就能看一篇冯唐的杂文。而且里面有理有据、有典有故,以后和人说起,也能引用一二。所以读者界的响应是冯唐杂文写得最好,而他自己则说:诗第一,小说第二,杂文次之。

冯唐出过一本《冯唐诗百首》,两天读完,就记住了一首《中药》、一首《印》、一首《可遇不可求的事》和一句“春水初生/春林初盛/春风十里/不如你”。最后一句是因为出名,前面三首是因为短。诗歌这个东西很难评说,冯唐自己心里的诗和读者读到诗的感受是不相同的,或许他藏在诗歌里的情感思想的确很多,但读者接受到的可能就很有限了。我接受到的就更少了,我读《冯唐诗百首》,觉得百首诗就想表达一件事——什么事都不如你,没了你就活不下去!中国诗人说这点东西的花样已经够多了,没必要再嚼来嚼去的。




北京写小说的多,以前有老舍,后来有王朔、王小波,现在有冯唐。把这四个人列在这,没有一点儿比较的意思。老舍——人民文学家,无需多言。王朔,曾经风靡全国的主。王小波,现在被人发现的“金子”。冯唐,大龄文艺女青年的春药。冯唐的小说,“北京三部曲”的影视作品改编给冯唐打了不少广告,但他自己则经常提起《欢喜》,说是他十七岁写的,投给一家出版社,后来那家出版社还倒闭了之类的事情。在杂文里说“《唐书》说白居易九岁通音律,冯唐十七岁写出了《欢喜》,曹禺十九岁写出了《雷雨》,张爱玲二十二岁写出了《倾城之恋》,即使看那些大器晚成作家的少年作品,基本的素质气质也都已经在了,只不过当时没人注意到,以为老流氓是到了四五十岁才成了流氓。”应该是想说自己少年时候就是写小说的天才,只不过当时没人注意罢了。



可能因为我不是北京人的原因,读冯唐的小说没有很强烈的感觉。卡夫卡说要读那些看完感觉像挨了一棒的书。冯唐的小说,基本上都看得差不多了,没有一本让我能挨一棒的,连戳一指的力量都没有。没有人物、没有故事,连人都没有,何谈作品里闪烁出来的人性光辉。关于写唐朝和尚的《不二》,除了几个禅宗典故公案和勉强拉进去的韩愈之外,没有别的。就像李敬泽在《活着活着就老了》的序里面说的那样“冯唐的小说里有的只是声音:空空中回荡着的、玩味着掉弄着这平等这寂静的花腔。遥遥传来,便是红尘游戏,众生倾听,然后各忙各的去。”冯唐的小说就是这样,看完各忙各的营生去就得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