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6 傳統功法:少林氣功修習要義

中國古代以人體精、氣,神為修煉對象的養生之道有吐納、導引.靜坐,內丹術等。東漢以前、很多文人,武土都修靜養,行站坐臥皆可用功,成為較為普遍的健身術。

兩千多年前人們就把人體看作是與外界不斷進行質能交換的系統。人體系統靠氣的升降出入來維持平衡。古人經過長期的實踐,逐漸認識到人的身與心是一個整體,並形成了形,氣,神三位一體的整體觀,形體是人生命活動的基礎,精神是生命活動的主客,氣則是生命信息的載體,它充盈周身,把形和神結合為一個整體。表現在功法上,就是所調身心並重,性命兼修的養心煉形法。傳統醫學的經絡論”和“氣化論”是武功的兩個理論支柱,健身養生的主要內容就是通過調身、調息,調神的自我修煉使經絡暢通,氣血平和,從而達到強身鍵體廷年益壽的目的。

傳統功法:少林氣功修習要義

​筆者和老師(闕巧根)一起(右一)

現代漢語詞典把“鍛鍊身體內部器官的武術或氣功”稱為內功,把鍛鍊筋,骨、皮的武術稱為外功。先秦《管子》書中,將各家內功稱作“心術”,這個名稱突出了心神在煉功中的作用。

少林內勁一指禪功法使人的精神,形體和氣息有效地結合起來,經過循序漸進、持之以恆地認真鍛鍊,從而使五臟六腑,十二經脈、奇經八脈及全身得到充分的調理,進而達到強身健體提高武功增強身體免疫力;抵抗早衰;延年益壽的目的。

少林內勁一指禪功夫和一般體育運動不同,和西方體育思想不同、是把鍛鍊和休息統一起來,在鍛練中休息,又在休息中鍛鍊的運動方法。

少林內勁一指禪練習核心都不可能離“形”而為之。形是載體,功是基礎,招勢為用,功無招勢無以為用。招勢無功招勢皆空,中國傳統內功都是內外合一的功夫,正所謂“內外合一、鬼神難欺”,內功修煉成功與否。關鍵是方法要正確、科學,要掌握恰當適度,凡事皆有度就是不要超過度的範圍,恰到好處,由低到高,分層遞進。

練習者要追求內、外辯證統一的奧妙,把握內與外之間的妙境。不經過內的途徑難得外之精巧,不經過外的修煉而難得內之虛無之奧妙:內與外交互為用,相互轉化,相互融合。依具體情況而言,內與外可以達到相同目的,也可以達到不同的目標,內部變化可以達到外部達不到的效應,外部也可亦達到內部達不到的效果。

少林內勁一指禪“動”與“靜”所追求的目的相同,即維護人體的健康實現人們追求長壽、幸福,康寧的目的。正確運用都能實現維護健康的目的和成就,不同點在於“動”與“靜”表現形式,方法相反,促進和維護健康的原理不相同。少林內勁一指禪“動”是肢體的運動、形態的適動,主要是保持和挖掘身體機能的蘊藏潛力。使潛質和能力得到提高,其實“動”離不開“靜”,仍然在“動”中求“靜”,少林內勁一指禪“靜”是神靜,靜養。可以使機能得以持久延續、長久不衰,其實“靜”離不開“動”,仍然在“靜”中求“動”。經過實踐得知,練功不可一味靜功必須輔以動功,擬舒筋活絡,調和陰陽。靜功夫本身僅是外形不動,練的是靜極而生的、內在的動,要求動中求靜,靜中求動,動靜相濟,進而追求動靜如一。

從人體生理學角度看,任何人機體器官的機能都沒有完全表現出來,都有自然惰性,這些機能潛力並不能在自然狀態下完全表現出來。然而可以通過適當,科學的方法把其應該具有的能力完全挖掘、發揮出來。少林內勁一指禪地“動”可以開發人體各組織器官和機能的潛力、使各器官機能得到最大限度提高。適當的運動,可以提高心肺功能,增強心臟泵血功能,使每搏輸出量增加,還可以使呼吸深度增加,運動可以增強運動系統的能力,強健肌肉、強壯筋骨、靈活關節、增加骨量貯備、延緩骨礦物質丟失、預防骨質疏鬆,運動還可以增強神經系統的活力,提高中樞神經的靈活性,提高神經系統的適應能力。同時,動的養生作用是多方面的。可以加強機體新成代謝,使機體處於良好的自然更新狀態,機體得到良好的維護.保持功能旺盛,富有生機。運動還可以消耗過多的脂肪,保持正常的身體成分,減少肥胖。

從功夫的某個層次講,動主要是形動,靜主要是神靜,動以開發潛能,讓身體機能得到最大的提高,靜以細水長流保持機能,在“內”與“外”修煉中,動和靜二者有機結合,恰到好處地發揮各自的優勢作用。

我們在實踐中,每一次練功都是在尋求內與外的結合運用,提高自己對內、外的運用能力。在練功養生實踐過程中,努力達到動而不動、靜而不靜、動靜同源,動靜合一,動靜二相皆不著的妙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