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3 【宝鸡记忆】:令人不寒而栗的“十八年年谨”


【宝鸡记忆】:令人不寒而栗的“十八年年谨”

原创 容 琳 宝鸡国学天地 2018-01-18

宝鸡地处八百里秦川最西部,这里土地肥沃,气候温和,物产丰富。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为宝鸡人民提供了优越的生存条件。但是,宝鸡历史上也曾经发生过像“十八年年馑”这样的特大自然灾害。

【宝鸡记忆】:令人不寒而栗的“十八年年谨”


一、“十八年年馑”令人不寒而栗

民国十七年—十九年(1928— 1930),陕西大部分地区连遭旱灾,宝鸡属于重灾区,三年不雨,六料未收。民国十七年,宝鸡全境夏秋无雨,冬季无雪,麦种子下地发不了芽,夏秋两料几乎绝收。苦不堪言的宝鸡民众期盼时来运转,风调雨顺,谁料想民国十八年又遭遇了历史上罕见的大旱灾,导致宝鸡全境大饥荒,人称“十八年年馑”。

【宝鸡记忆】:令人不寒而栗的“十八年年谨”


当时,宝鸡县一带热风时起,自春至秋滴雨未降,大旱12个月,井泉枯竭,河道断流,渭河平时通舟舸,当年却河道行车马,多年老树大半枯萎,夏粮收成不到两成,秋粮颗粒未收,赤地千里,满目苍凉,惨不忍睹!

据《岐山县志》载:“无麦无禾,麦仍失种,山童地赤,菜根亦断,拆房卖薪(柴火)可以糊口,然斗麦价七八元,房尽而粮仍绝。”

【宝鸡记忆】:令人不寒而栗的“十八年年谨”


当时,豪门富户乘机抬高粮价,斗麦从四五角钱猛增至二十元(银元)。灾民卖房卖地,鬻妻卖子,换粮糊口,只可惜一亩地只能换一斗(30市斤)小麦。青壮年人背井离乡外逃求生,老弱病残无可奈何坐以待毙。草根树皮掘食已尽,十室九空,饿殍遍野,民不聊生。灾民白天乞讨于宝鸡街头(今宝鸡市区),晚间露宿檐台,不少人饥寒交迫,贫病交加,口吐黄水,断气身绝,陈尸道旁无人掩埋,民国政府在西门外挖了两个深坑,名曰“万人坑”,将尸体扔进坑内了事。

【宝鸡记忆】:令人不寒而栗的“十八年年谨”


在扶风县贫苦农民饿死者日有所闻,县城、绛帐平均每日不下百口。廊檐、街道死尸横陈,时值炎夏,不及分别掩埋,遂掘坑集中掩埋,故有“万人坑”之称。全县原有人口160415人,当年死亡52170人,外逃12337人,县东乡的南寨子、南郡村已绝人烟。千阳、陇县、麟游县,赤野千里,青草全无,苗尽枯槁,饥民盈野,草根树皮剥食殆尽,十室九空,饿殍载道。凤县“饥民以树根、树皮为食,入山逃荒者络绎不绝,横尸遍野,西门外也挖了万人坑,收集饿死饥民。眉县马家庄原有31户人家,竟有28户因灾死绝”。

【宝鸡记忆】:令人不寒而栗的“十八年年谨”


在旱象极其严重的情况下,扶风县却又遭受了特大雪灾。“民国十八年十一月初,连降大雪十余天,平地深及人胫。腊月初又降大雪,气候极严寒,渭河、沣河全部封冻,冰厚近二尺。兽力车于冰上行走畅通无阻,百年柿树、石榴树被冻死……正月十四、十五又连降两天大雪,雪片大似铜钱。北部山区道路阻塞,狭口雪深丈余无法行走……贫民有冻掉手指、足趾的……全县死人达六分之一。”这年腊月,岐山县也“遭受大风雪,饥民多冻死”。

【宝鸡记忆】:令人不寒而栗的“十八年年谨”


据陕西省“赈济会”1929年关于“十八年年馑”当年情况的统计显示,凤翔、扶风、岐山、眉县四县受灾306678人,死亡186322人,出逃43440人。大灾之后,凤县人口减少了6万人。特大自然灾害给宝鸡人民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在死亡线上拼命挣扎的宝鸡人民又是雪上加霜。民国十九年,宝鸡地区持续干旱,不少县延续到民国二十一年。在此期间,各县又发生了春寒、霜冻、暴风、冰雹、黑霜等,收成大减。旱灾未止,蝗虫又起。

【宝鸡记忆】:令人不寒而栗的“十八年年谨”


民国十九年六月,蝗虫成群,遮天蔽日,令人生畏,所到之处禾苗被扫食殆尽,收成无望。在旱象十分严重的情况下,有的地方却暴雨成灾。民国二十年阳历7月1日,扶风普降暴雨,河水暴涨溢出,两岸水深丈余,秋禾被淹,窑洞灌塌,沿岸群众死亡惨重。眉县8月24日连降暴雨,山洪暴发,冲毁庄田,平川一带尽变泽国,墙倒屋塌,人畜被淹死。今宝鸡市渭河南大雨成灾,洪水溢出清姜河两岸,益门桥被冲毁。9月18日麟游西部突降暴雨,杜水河涨溢,庄稼被淹150多亩。凤县8、9月间秋雨连绵,山洪暴发,嘉陵江水冲毁农田225亩,冲毁房屋123家,死亡26人……天灾把宝鸡人民一次次推向苦难的深渊!

【宝鸡记忆】:令人不寒而栗的“十八年年谨”


二、“霍乱"骇人听闻

连续四年自然灾害之后,民国二十一年(1932),春夏之间的眉县、宝鸡、岐山、陇县、麟游又遭受大风袭击,吹枯田禾,屋瓦飞落,接着黑霜杀麦,冰雹突降,凤翔、陇县、千阳还发生了水灾。风县2月春寒霜冻,杀死春苗,7月苇子坪、谷叉河一带突降特大冰雹,大如鸡蛋,人畜被砸死打伤,秋作物被毁……谁曾料想,灾难深重的宝鸡人民屋漏偏遭连阴雨——大灾之后必有瘟疫。


【宝鸡记忆】:令人不寒而栗的“十八年年谨”


当年六月以后,宝鸡地区发生了“真性霍乱”传染病,又称“虎烈拉”,群众叫“转筋霍乱泻”。此病传染快,发病快,死亡快。虢镇地区每天死于此病的多达四五十人,高家壤村3l户病亡死绝。虢镇南、北有两个“万人坑”。先死用棺,再死用席,后死于户,无人抬埋,野狗走街串巷,入村进户啃食死尸。虢镇当时有段顺口溜:

李四早上埋张三,

中午李四升了天。

刘二王五去送葬,

月落双赴鬼门关。

足见当时疫情流行之快,死亡之众!

【宝鸡记忆】:令人不寒而栗的“十八年年谨”


当时,陇县县城一天病死近百人,从东街到西街死于疫情者达1200多人。千阳县城死于“霍乱”的也不下千人,城南平江营与三义庙处都有葬埋病死者的大坑,而未病死却被狼群残害的日有所闻。凤翔因疫情病倒9000多人,其中6740多人丧生。凤县有千余人死亡,亲友不敢探望,死者无人掩埋。眉县在疫情中田园荒芜,横尸遍野,野狼成群,村村无鸡鸣,户户少炊烟,到处是一片死寂破败的灾年景象,令人欲哭无泪。根据宝鸡五县统计,患病者20194人,死亡12861人。其中岐山县病死130人,麟游县病死89人,凤翔县病死6740人,眉县病死1189人,陇县病死4713人,死亡人数之多骇人听闻,触目惊心!如今90岁左右的老年人至今耿耿于怀,记忆犹新。

【宝鸡记忆】:令人不寒而栗的“十八年年谨”

据介绍,像陕西“民国十八年年馑”这场特大的自然灾害,在中国以及世界的历史上, 都是极其罕见的。据民国十九年(1930)年底陕西省赈务委员会主席、民政厅长邓长耀的陕灾报告中统计,当时,全省有200多万人活活饿死.200多万人流离失所,逃亡他乡,800多万人以树皮、草根、观音土苟延生命于奄奄一息。

【宝鸡记忆】:令人不寒而栗的“十八年年谨”


新旧社会两重天。1959年一1961年,宝鸡地区也曾出现了几个“百日大旱”,夏粮、早秋严重减产,晚秋绝收,给城乡群众生活造成暂时困难。面对灾情,党和政府带领群众抗旱救灾,开展了生产自救,政府供返销粮,集体发储备粮,群众互相借粮或以物换粮,尽管也出现了浮肿病人,但大家靠集体的力量度过了“荒年”,没有让“十八年年馑”的悲剧在宝鸡重演。

纵观“十八年年馑”,无疑对我们这些后人有着非常重要的警示作用。民以食为天,丰衣不可忘寒冬,足食不可忘饥饿,逢上太平盛世是我们当代人的幸福,但自然灾害仍时时对我们虎视眈眈,预防它便是我们每个人义不容辞而又不可掉以轻心的责任。

——作者修改于2018年1月16日

【宝鸡记忆】:令人不寒而栗的“十八年年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