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古时候打仗,第一排的士兵为何不怕当炮灰送死?

菰單莪的亼


谁说第一排的士兵不怕送死……这是扯淡!正常人都怕死,没几个人敢站在最前面,第一个冲上去直面对面黑压压的几万几十万上百万大军,前排战士之所以被顶在前面,那是有原因的。

很早之前,在前排的都是抓来的奴隶

就算是奴隶社会,国家的君主也知道保护自己的士兵,就算是前排士兵也要保护。那怎么保护呢?

因为当时的水平落后,撑死也就穿个老虎皮。于是聪明的将领就想到了一个办法,就是把抓来的奴隶绑在一起,然后带自己的士兵将这些奴隶驱赶到阵前。这些奴隶如果不拼命,就会被后面的人杀死——显然这样的前排,是非常怕死的。

这种事情最经典的就是纣王临死前的一战,他把都城里面的几十万奴隶全部驱赶出去,让他们在前面厮杀,不料这些奴隶根本没什么作战能力,看见敌人纷纷后退,竟然把后面自家的军队都给冲散了。所以,再往后,这种办法逐渐就没人使用了,不好使啊。

自荐

前面没了奴隶顶着,那自然要挑选精锐战士在前排了。优秀的将领,是不会强硬地逼迫战士去前面的,如果把一些废物硬塞到前面,敌人一个冲锋,自家前排就纷纷撤退,后面大军立刻就会被冲散阵型,紧接着就是大败。

所以,前排的战士需要自荐。有的人是真的猛,天生觉得无敌,在几十万大军中,这样的人虽然不是很多,但也不是没有,凑个前排出来是没问题的。

但是如果真没有这样的人,要怎么办呢?这就需要将领鼓励战士了,比如说战后奖励什么东西,战死直接给家里补贴一个亿之类的。很多战士都是为了家人而出来的,古人比我们更看重家庭,如果补贴的钱很多,他们当然会极为振奋,这样就有了冲锋的猛士了。

大盾

但是有时候,光靠勇猛是没用的,再猛的人也只是敢往上冲而已,如果对面放了一片弓箭手,该怎么破?愣冲的话,再猛都得被射成刺猬。所以为了保护这么猛士,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就有了盾牌。

如果是长枪兵冲来,会有大盾;如果是攻城的时候,会有小点的便携盾牌。有了这些东西,再配上无畏的前排战士,这仗就能打了。

执法队

虽然历史上很多将军都在以仁义来博得名声,但是执法队是确实存在的,而且,很普遍,很凶残。这些人是不上去打仗的,而是在后面监视的。

在古代,这些人数量比较多,可能攻城兵后面会站着好几排执法队。如果谁不敢攻城,不敢冲锋,却退缩了回来,就会被后面的执法队悉数斩杀。后来有了手枪,执法队人数就少了许多了,如果发现谁没有好好干活,可能就要吃自己人的枪子儿了。

总而言之吧,没多少人愿意去头排的,基本第一排的人上了战场那肯定是必死的,所以很多死囚经常以此来洗刷自己的罪状。而更多的人,去前排则是无奈的选择。


小小嬴政


您提到古代打仗的问题,那么我们就针对古代(而非近代)战争作分析。

首先,您的问题中“古代打仗死亡率高”,“第一排的人不逃跑”,这两句都有值得商榷之处。


古代打仗的死亡率并不高,如果不算战胜后屠杀俘虏的话。

而是否逃跑,也不可以一概而论。一般来说精兵、将领、亲兵往往不逃,而普通士兵逃跑的很多。


以中国为例,春秋时候战争,冲最前面的是战车兵,战车上的勇士不是贵族就是士人,都是重诺轻生死的,冲过去敢玩命。而下面的步兵多数就是普通国民,跟着凑个热闹,一般都很少玩命上,战车兵败了就跟着逃。所以春秋战争死亡率不高。

到战国,步兵为主,这时候除了精锐训练的军队,大部分强征来的其实是很容易溃败的。所以,秦人才能经常这么大砍大杀。而秦人之所以亡命,很简单,杀敌有实实在在的经济收入。

此后中国古代的战争,除了少数精兵外,大部分战争,真正决定军队战斗力的是主将的亲兵和标营。这些人平时和主将关系密切,拿了高薪,都是专门训练的亡命之徒,当然不逃跑了。军队中其余大比例都是乌合之众,属于能胜不能败的,一旦战局不利,他们逃跑的不在少数。


再以西方为例,无论是马其顿军团还是古罗马军团,只要保持阵型,前排的伤亡其实并不大。擅自在战争中逃亡的士兵,可能遭到军法处斩。但一旦方阵被击溃,那么逃不逃都是一个死了。


总之,古代打仗士兵不逃,首先是有军法监守。其次,多数情况下如果我方战局有利,那么士兵死亡率并不高。而一旦我军战局不利,死亡率上来了,很多士兵是会逃亡的。有趣的是,这时候后排逃亡的往往比第一排还多。因为第一排逃也没处逃,转身逃把后背亮给敌人,死得更快,有时候还不如继续玩命,拉个垫背呢。那些在战局不利下还能坚持的,往往是经过专门训练的精兵或者亲卫队,他们的不逃也是有合理解释的。


巴山夜雨涮锅


很巧,我昨天晚上就做了个,梦见我被抓去当壮丁,然后被赶去攻城,刚好是站在前排,吓得我赶紧挤到后排去,但硬是挤不过去,盾牌连成的墙一点缝隙没有,压根过不去,正当我被吓得腿发抖时,惊醒了……


回归正题,当炮灰自然谁都不愿意的,谁都是怕死的,即使是沙场拼命的士兵也不例外。如果没有特别的原因,他们是不可能愿意在第一排的。

一、前排士兵都有很大的盾牌,用来构筑掩体,如果是箭雨射过来,其实第一排是最好躲避的,箭压根射不到自己,反而是越后的越容易被飞过来的箭所射伤。

二、前排的士兵一般都是先锋部队,他们战斗力都是比较强悍的,因为打仗有时候就是一波,前面打出气势来了,后面的军队也有劲了,反之如果前排不稳,后面也跟着吓破胆了。



所以前排必须是精锐,他们对自己的战斗力也是很自信的,也不相信自己会成为所谓的炮灰。站在第一排也是荣誉的象征,证明自己是军中的精锐。

三、有这么一句话“军不顾将先退者,后队斩前队”。居然被选为了第一排,就没得法子了。怕也没用,如果跑的话,就得被后面的自家兄弟砍死,死在自己人手里,还不如拼死多杀敌。


四、富贵险中求。古代很多时候都是斩首计功授爵,你越在前排,可能杀敌就越多,捞的好东西就越多,立的功劳越大。虽然风险系数很高,但只要活着回来,你就翻身。

不过前排肉搏时确实是炮灰,前排有时也会拿囚徒、死士样的亡命之徒来站,许诺下他们免死,还给功劳,他们也会以死效力的。


夏目历史君


古代战争频繁,冷兵器时代的战争都是短兵相接,前排的先锋部队是最先受到攻击的。古代医学落后,轻伤感染后也足以致命,蝼蚁尚且偷生,按理说应该没人愿意当先锋当替死鬼啊,为何那么多人抢着当先锋呢?

一、待遇优越

春秋之前的战争多是两军在开阔地展开决战,前排士卒确实是伤亡率最高的士兵,国君为了激励士兵奋勇向前,给予前排部队的待遇是很优越的。越王勾践为了激励士卒奋勇向前,将寡妇迁居一座山上,让敢死队出征之前到山上游乐一番,让这些寡妇抚慰一下这些马上要上战场的士卒,他们一般是站队伍最前端的敢死之士。

二、重赏功勋

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实施功爵制,以战争中斩获的敌军首级数记功,士兵可以通过斩首数获得爵位,得到更多的土地、财富以及社会地位。俗话说,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为了得到赏赐,这些士兵在战场上争先恐后,生怕落后了得不到功勋,都争着当先锋立功封侯。秦军被称作虎狼之师,就是这个原因!

三、抢掠财富

前排部队最先受攻击没错,但是他们也有一个好处,那就是最先抢到更多的战利品,战争对于战败国是残酷的,他们的一切都将被战胜国抢劫,包括金银珠宝、粮食马匹、美人佳丽等等,站在前排的士兵只要能击垮敌人,摆在他们面前的必将是数不尽的财富和美女,所以你懂的,自然是争先恐后的冲上去抢夺了。

四、伤亡率低

伤亡率低?没错,你没听错,自从战国以来,战争就不再是两军在开阔地摆开阵势决战了,而是巧妙运用地形、谋略、武器打谋略战,弓箭作为一种远程武器得到广泛运用,弓箭射来时,前排部队往往是弓箭的盲区,因为射箭为了让箭羽不落空,一般瞄准的是中间敌军,弓箭成接近45度角从天而降,前排正好是盲区,同时前排部队的铠甲装备也是最精良的,所以前排部队反而伤亡率低。

五、思想激励

大家都应该听说过日本妇女以死激励丈夫出征的事吧,这就是爱国建功思想的激励作用。古代的君王早早就认识到了思想激励的作用,常常以报国建功的思想激励战士奋勇向前,将战死沙场,马革裹尸奉为将士最高殊荣,对于这点,很多文化水平高的人都将它封为一生的信念,班超投笔从戎,马援马革裹尸,岳父精忠报国等等都是最好的体现。


高中数理


1,古代打仗之前各部队的头头都是要抽签的,抽到死签的,那么他的队伍就要去打头阵,打头阵不分第几排基本都是要死的,除非战力特强的撑到后续的冲锋,别的部队的到来。这样的话你又要说了,抽到死签知道自己要死,要么将领抗命,要么士兵逃跑。如果真是这样,那么背后的友军会首先把他们解决掉,为什么第一排不逃跑,叛军是必死无疑的。

2,第一排记功多,装备好,伙食好。秦朝、汉朝是公民当兵,奴隶负责生产劳动,站第一排也是一种荣誉吧。到了唐、宋朝军队更是完善了一整套的记功奖惩机制。总之,我觉得谁也不傻,打仗站第一排是高风险高回报的事,如果不死那就发财了。古人打战第一排应该死亡率非常高、非常高,高到最后只能驱使平民去送死,总之一句话:先登者,夺旗者,赏千金,封万户。


3,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现代人觉得生命无价,有人给你一笔钱,买你的命,你会觉得你特么逗我?可是古代,人命真的很不值钱,要一个人去死其实不需要多少物质交换。
兵马俑里有一组“陷阵之士”,位于队列最前端,身着布衣,全身一个甲片都没有。按照秦二十级爵制度,小兵斩首一级可获一爵,而“陷阵之士”,无论战果,都可以晋一级爵——当然,他们通常无法活下来,这个奖励会“转勋”,给他们的子弟。《投名状》里山字营冲锋之前,庞青云招募愿意打头阵的士兵,不停的加码,于是陆陆续续有人举手。

闲人诗社说娱乐


古代战争死亡率与现代战争伤亡率相比是最低的,除了小规模的遭遇战可能会被全歼,规模大些的战争是没有多大伤亡的,战后杀降另当别论。

至于说到第一排的人为什么不会逃跑,嘿嘿……有什么必要逃跑呢?第一排人除了正面冲撞那一下外就没他们什么事了,冲撞过后,第二排队的兵士必须马上要顶上去,第一排对的兵士后退,辅助第一排对兵士杀敌,因为第一排是长枪手,第二排是短刃兵,长枪过后就是短兵手短兵相接,长枪在后,一刻钟后,换第三排长枪替换第二排长枪手,第四排短兵手上前替换第二排短兵手。

如果伤亡过大,就换第二梯队替换,如此循环,直到一方士气崩溃败退,不然就会从早上打到中午换班吃饭休息,再不行,就打到下午明金大家一起收工回去吃饭休息,改天再来过。

而且要说明的是,古代战争的护甲是很好的,安成本计算不比现代美军最精良的装备低。尤其是排在第一排的,必须是重甲兵,能经得起冲击。你砍我,我砍你,砍到刀具成刀锯也未必砍死对方,除非遇到二愣子一刀劈死。

古代战争的军阵也是要讲求层次感的。大致是,弓箭手在前,百米内杀伤敌人,是直射,抛物线投射没有什么杀伤了,纯属浪费箭矢。两阵对垒,专业弓箭兵是最没用的兵种,所以,专业弓箭兵配置最少,几乎没有护甲。重装步兵(很贵的,只前排精锐兵才能是重装)在后,甲(轻铠甲或牛皮甲)兵紧随,骑兵随机调度,这是步骑军标准排列。

开始攻击,弓箭兵上破甲箭(很贵的)直射(这里插个话题,有人问,打完一场仗箭矢会不会回收?答案是:不会。射出去的箭头撞到铠甲就会弯曲,箭杆尾羽也会损坏,掉地上的箭也会被踩坏,没有回收价值,修一支箭比造一支箭的费用要高出很多),如果敌阵有松动,弓箭手回去休息,重装兵就向前冲,冲开敌阵,冲不开就耗时间,累了换下一排上去耗时间,如此如此循环下去。不会如电影电视剧,一对阵就冲入敌阵内部互砍死一大片,不用一个小时就解决战斗,电影都是骗人的。

《孙子兵法》有:以正和,以奇胜。在很多历史战争里也可以看到记载,正面作战往往都是在互相消耗时间和粮食,不论是围城还是野外对阵,往往是几个月,甚至是几年、十几年,把对方的粮食耗没了,耗光了对方的军心士气,再一战得胜,正面往往只能打消耗战,一战也是如此。


没有如果78800826


实际上大家都被影视剧欺骗了,影视剧中为了增强观众的视觉冲击力。攻城战中头排的士兵被乱箭射死,石头砸死,野战中头排士兵被对方士兵乱刀砍死,或者被对方骑兵撞死。而事实上头排士兵死亡率并没有影视剧中那么夸张。



真正的战争并不是影视剧中的打群架

古代士兵战场作战之时,并不是将领一声令下,大家一起往上冲,实际上是古代作战非常讲究阵型和列队。

当双方部队相遇之时,如果实力相差无几,双方并不会迅速展开攻击,而是选择列阵,以精锐士兵排头,然后双方互相冲击对方阵型。



如果双方陷入僵局之中,实际上死亡率并不高,因为士兵的体力有限,所以双方都会选择轮换士兵上战场作战。士兵真正的危险是来自于战败的逃跑过程,这时就会变成单方面的屠杀了,无论是前排还是后排都难逃厄运。

垓下之战时,韩信以60万大军围困项羽以10万军队,但是因为项羽布阵得当,韩信一时无法战胜项羽。这期间,双方的阵亡率非常低,直到四面楚歌之后,项羽军心溃散,四散逃跑。这时才是损失惨重的时候。



头排士兵待遇非常高

首先、古代作战中,无论是哪一个国家势力的部队,作为第一梯队的士兵,都是经过挑选的精兵。他们拥有着丰富的作战经验,而且将领也会对他们非常照顾,所有的优良装备都会优先配给,保障了他们在战场上的存活率。往往一次战斗打下来,他们基本上没有损失,反而是后续部队死亡率更高。



其次、他们更有机会立下大功,获得晋升的机会。刘邦手下大将樊哙就是靠着攻城战中的多次首登立下了大功,成为了刘邦倚重的大将。唐初名将薛仁贵投军之初仅仅是一名普通的士兵,但是其作为第一梯队的战士经常出生入死,这也为后来晋升积累了大量军功。



当然如果碰到坚固的城池,急于攻下,无法智取。只能选择强攻,这时会选择督战队在后督战,但凡后退的人都会被督战队处死,登上城头的士兵相对应的会获得极为丰厚的赏赐。不过这属于极端情况,发生的概率很低。


我是越关


一群人在那里讨论前后排死亡率我也是醉了。根本原因其实还是士兵在战时对待死亡的心理变化。

战时士兵也有死亡恐惧,但是在群体中与战友一起战斗时,会产生群体心理。他们无论在心理上还是战技上都被训练成杀敌。战时动员后,刚开始肯定也惧怕死亡,但是当一群人冲锋时候那会是另外一回事了,变得会无所畏惧。

想要成为战争中的幸存者,就要尽快泯灭自己的人性。所有活下来的士兵,都是幸存者。他们在心理上已经死亡过一次了。可以看一下群体心理学的书籍,如《乌合之众》,会有比较深入的了解。还有《面对面的杀戮》


dean24


如果是中国古时候,对阵一般是成千上万的阵势,为了防止冲击而散乱,人与人之间一般很紧密,阵与阵中间间距也不会太大,因为不能脱离主帅视线和武器的火力范围。那么问题来了:请问你想往哪里逃?除了前面是要你命的敌人外,左右后面全部都是自己人,堵死了。再说,绝对有督战队,中原军队战马少,但督战队绝对清一色骑兵,你跑得过?


Firebird


在步兵兵团作战中前排的士兵是无法把背部暴露给敌人的。步兵方队就像一台组装坦克只能向前,除非是一声令下它才可能同时转向,单个或几个个士兵是无法自行转向的。所以前排的士兵只能勇往直前。而且为了省钱和减轻重量往往背甲是最薄弱的,一度罗马的重装步兵就是这样。所以您临阵倒倒戈,必死无疑。除非后方先散,前排才能有逃的空间。方队前排作战后排往往等前排牺了才能接触敌人。淝水之战就是在后方的潜伏者大喊兵败了,在前面喊没有用。所以罗马的兵团后面执法者督阵的。逼着人肉坦克向前冲。


分享到:


相關文章: